配色: 字号:
于永正的祖父的园子
2017-02-16 | 阅:  转:  |  分享 
  


于永正的《祖父的园子》

这三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特教教师七十二岁高龄的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紧紧围绕着认识本课生字,学生能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充满童真童趣的几件事并知道怎么写出一件事的童真童趣,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童年趣事。

????于老师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开课之后,于老师先请孩子们朗读课文,预设问题:“你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于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个“看”字,还边书写边对“看”字进行了说文解字式地讲解,这样一讲,令在场听课的老师们、孩子们马上理解了这个字的本意及寓意。

????在孩子们的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要求孩子们:读书要做记号,学生把看到的事物画下来。接着孩子们静静地看书,于老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们中间,边指导,边巡视,边请学生发言。请学生把自己看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达出来,并请这个学生上黑板前书写给其他同学提示。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也逐步找出来原文中作者所看到的一些植物、动物、人物,接着教师讲评,于老师首先是抓住学生的写字,先讲评书写再讲评学生所看到的各种事物,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做了具体要求:先概况后具体地回答。使我感受到了于老师的课堂意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于老师课堂上的第二个环节是默读课文,用“心”去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把用心看到的写在书上,再请部分学生写到黑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件事?好好朗读,看谁能把童真童趣读出来,师生合作朗读。在这个环节中,于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地和学生一起合作读出了的童真,让我感受到了童趣。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一件童年趣事,或者写别人的。于老师首先让孩子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铲地”这件事的,再看看怎样写“浇水”这件事。我想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充分的理解课文,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接着学生开始动手写草稿,教师巡视,辅导。于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在时刻地关注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并帮助。然后是同位互相交流,互相指出问题,进行修改。最后是全班交流后,师生共读习作,读后再进一步修改。

????通过于老师的这两节课,我感受到于老师的第一节课着重在读,第二节课着重在写,这样的两件课就是我们的新课标的要求读写结合,最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通过这两节课的回顾,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在逐步学习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字和文章。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朗朗地读书声,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语言情感的表达,那么在文字的要求上首先是工工整整地写字,认认真真地读书。写习作是我们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我想我们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时,我们的孩子们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出情感真挚、充满童真童趣地习作的。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