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训诂作用浅谈
2017-04-19 | 阅:  转:  |  分享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

展之中"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语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客观世界中其他事物一样"

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词语作为语言中最为活

跃"最为灵敏的要素"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

社会变化$一方面"旧词旧义在逐渐消亡"另一方

面"新词新义又在不断出现"新与旧之间又产生出

诸多联系和纠结$词语的这种复杂多变现象给人们

的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困难"于是从春秋时

起"古人就出于解经%教授的目的"对古代文献里的

一些影响人们阅读理解的疑难字词!特殊句式等进

行注解训释"并且由此产生了一门训释词义!注解

古书的学问&&训诂学$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于训诂的内容%功用和必要性"前人早已有过明确

而切当的认识%评说$’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

也$,

!"#-$%".

+诂"训故言也$,

&’#-$%’.

意思为+训,是解释

字词"用以教人/+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言$唐代孔颖

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训诂传疏)中说+诂者"古

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

以告人也$,

&’#-$’.

明人陈第在’读诗拙言)中说+然一

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

系乎时者也$,

&(#-$"(.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言部)

+诂,字下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

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

&)#-$’.

陈澧在’东塾读书记)卷十一云+诂者"古

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

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

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

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

哉0,

!’+-$%.

古人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因地远时隔所带来

的理解障碍"或给古代文献作注"或撰写训诂专著"

如’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其目的

都在于+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郭璞语.$

前人所做的文献注释工作"仅从语言形式上"

大多并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由于时代%时间推移所造

成的意义递转"哪些是因为地域%空间变易而带来

的词义嬗变$但有一些词语"很明显地看出"前人是

从时地变易的角度来解释的$例如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尔雅(释

天%&

这是从时代习俗变化的角度来解释词义的不

同"所谓+释古今之异言,$再如

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释

名(释亲属%&

库!舍也!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曰舍也"

’$释名(释宫室%&

这是从地域变迁角度讲词义变化的"所谓+通

方俗之殊语,$

实际上"训诂学家对古代文献的注释"内容是

丰富的"角度是多样的$训释词义并不是训诂学家

们注解古书的惟一内容$但是"由于词语是语言的

建筑材料"是表达语意的基本单位"弄懂词义是正

确理解句%段乃至篇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诠释词

义在古书注解中就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

容"训诂学家莫不把词语训释作为训诂的首要对

象$据研究统计"’诗(卫风(氓)全诗凡’),字"毛传

所训有’-个"郑笺’,个"朱集传()个"至于今人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树红-"%%.."男"河南柘城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编辑学研究$

训诂作用浅谈

刘树红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内容摘要!训诂学是一门训释词义)注解古书的学问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正

确理解古代文献+深刻了解历史文化的工具和桥梁!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关键词!训诂知识-作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文章编号!"-1"."’(2’,,)3,(.,,"4.,(

第(卷第(期

5678(968(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76?@>=AB=CD>$67EFBGH=DG

训诂作用浅谈

所注就更多了!再如"

!史记"礼书#$%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

淫侈&救其周彡敝’(

裴马因#史记集解$引郑玄曰"%朱弦&练朱丝弦

也’越&瑟底孔!(又引郑玄曰"%大羹&肉氵音不调以盐

菜也’玄酒&水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周彡&谓周彡饰也’言周彡饰是

奢侈之弊也’(

张大可!史记新注#$%大羹&不调五味的肉汤’

玄酒&以水代酒’(

)索隐$在)集解$的基础上补充解释了%周彡敝(&

而)新注$则对古注作了符合现代人语言表达方式

和习惯的解释’

此外&古注解释词义&常常保留了词的古义和

许多古代的方言俗语&所以它又是学习和研究汉语

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近代学者黄侃先生说"%训诂者

义之属&而依附音与形&以究语言文字正当明确之

解释&推求其正当明确之来源&因而得其正当明确

之用法者也’%黄焯)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对于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人来说&训诂作用

之直接和巨大自不待言’对于师范院校文史专业的

师生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训诂学知识&至少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用处’

首先&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典籍&

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我国古代优秀

文化遗产&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

程’例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陶

渊明!桃花源记#

文中的%落,字&一般教材-选本都不加注&有的

是对%落英(作注’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

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年审查通过+

第二册注解为%坠落的花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

代文学作品选$

.$/%&!’+

和杨春霖-郗政民主编)白话

注译(古文观止)$

./%#+

也都释作%落花,’显然皆是

按照现代常见字词典的解释&把%落,理解成%落下,

或%衰败,’但这样理解&就使上下文的意义联系显

得很别扭&甚至违背常理’试想一下&桃花凋落满地

的衰败景象与%芳草鲜美,的美好景色不是很不相

称&或自相矛盾吗0又怎么能使%渔人甚异之,而%欲

穷其林,呢0况且花落地上&又怎么能称之为%缤纷,

呢0我们认为&这里的%落,不应当作%落下-衰败,理

解’据)尔雅1释诂$"%落&始也’,此文中的%落,字就

当训作%始,义’%落英,者&始放之鲜花也&鲜花盛开

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意义同

此’另据植物学常识可知&菊花即使凋败&一般也不

会掉落在地&而是长久地存留在茎秆上&朱淑真)黄

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2郑思肖

)寒菊$"%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也’

王安石)残菊$有%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欧阳修笑

之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3,并戏赋"%秋英不

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3,李壁)王荆文公诗文

笺注$+再说&屈原借花明志&断不会食用被玷污的

落花来表明其志行高洁’史正志)史老圃菊谱1后

序$云"%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

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0,前面写桃花盛

开&故言%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不见一片枯叶&

故可见%芳草鲜美,’数百步中&初开的桃花绯红&绿

草如茵&所以渔人甚感惊奇而流连忘返’

.,/%-"+

再如"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这是)终风$首章之句’毛传云"%暴&疾也’,郑

玄笺"%既竟日风矣&而又暴疾’,均释%暴,为%疾,&

意谓风很暴烈’其二章三章为%终风且霾,-%终风且

日壹,’毛传云"%霾&雨土也’,又%阴而风曰日壹’,其卒

章曰"%日壹日壹其阴&虺虺其雷’,全诗四章连贯而下&

写出由疾风到雨土到阴云蔽日再到雷声隐隐的过

程&状物与历时交织错综&选词准确恰当’又)礼记1

月令$"%行夏令&则国多暴风’,)尔雅1释天$"%日出

而风为暴’,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教材

语文出版社.’’!年’月版+./!,页则释首章%终

风且暴,曰"%暴&动词&下疾雨’,

.0/%."!,+

既缺乏训诂

依据&又不符合原诗的意境’另如"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

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病酒谓酲也’)诗1小雅1节南山$"%忧心如酲’,

毛传"%病酒曰酲’,)说文解字1酉部$"%酲&病酒也’

一曰醉而觉也’,是说酲兼有醉-醒两义’段玉裁注"

%许无醒字&醉中有所觉悟&即是醒也&故酲足以兼

之’,此例中的%病酒,即为酒醉而醒的意思’)现代

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均释%酲,为%喝醉了神志不

清,&是准确的’刘伶醉而醒&复求酒&故其妇不予&

反涕泣劝之’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编第二册$".页却注解为"%病酒&饮酒过多致

病’,

.$/%$".+

这是因为对前人训诂失察&望文生义造

成的误解’

其次&可以提高我们辨别工具书正误的能力’

时下一些工具书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这就需要我

们运用训诂知识加以甄别’例如"

故语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扶之者众也’(

)曹!!六代论#

有的成语词典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

字解释为%僵硬,’对此解释只要略微思考一下&就

!"

!责任编辑汤有国"

会感到非常不妥!姑且不论虫豸之死有无僵硬的可

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虫豸死后僵硬与否"跟$百足%

又有何必然联系&’说文解字(人部)#僵"偃也+%段

注#僵谓仰倒!%’广韵)#僵"仆也!%可知僵%在古

代汉语中是仰倒%的意思"而僵硬%是它现代的常

用义"在曹魏时代"僵%字还没有僵硬%的意思!如

果将此句中的僵%理解作僵硬%"那么下文扶之

者众%就没有着落了!事实上"扶之者众%是百足

之虫"死而不僵%的原因"扶之者众%"正是针对百

足%而言的!足%多使其虽死而不会倒下"这才是合

情合理的解释!再如#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

修订本’辞源)发愤%条下义项!中以此句为

书证释发愤%为勤奋%义"可谓义,证两不相合+按

’方言)#$愤"盈也+%’说文解字-心部)#愤"懑也+%

懑"烦也+%烦"热头痛也+%杨伯峻’论语译注)#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人于所学苦思不解"必然

憋闷"蓄愤待发"因而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也正

是孔子好学精神的外现+

上述例子说明"使用字典辞书非常需要丰富的

训诂知识才不至于盲从而致误+

第三"训诂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古

代社会"丰富文化知识+古代文献记录着当时的社

会制度,风俗民情等各种文化知识+前人的训诂对

这些文化知识的考释"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

化的途径之一+例如#

窨!地室也()$说文解字%穴部&’

今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称一种半地上半地下

的简易窝棚为地窨子"可谓是古代生活习俗的传

留+再如#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

米也()$说文解字%臼部&’段玉裁注古者掘地为

臼+曰,盖黄帝时雍父初作如此(+

古代掘地作臼舂"是以双手抱杵舂之+现在农

村舂粮米所用之碓"当是古代臼制的改进+另如#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

之地者事三世()$史记%礼书&’裴马因$史记集解&,

郑玄曰,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车一乘!

此兵法之赋(+

从上面这条训诂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

时代的兵赋情况#每个大夫有纵横各十里的采邑"

其中每六十四块井田负担一乘兵车.一乘兵车甲士

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这样大约是每井应当有一

人服兵役+

训诂的作用当然不止上述这些"但仅从以上分

析"我们就已认识到训诂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

要作用+它是我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深刻了解古

代社会文化的工具和桥梁"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

优秀文化遗产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马国强$释英+!.+$黄淮学刊!"’’/0"1$

%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3$

!"#$%&’$()&+,-%.&/&’0’

456789:8;<=

!"#$%&’()+,$-(+%$.$%/01,#%(,$.2+..1&13"#$%&’()45677738#(%$9

12’+3-4+5"-)/(1:+;1<1&1:(:(:$=(%/+;=%+>.1/&1+;1+@/:$%/%+-(%&$%,(1%-A++=:BC-(:

+%1+;-#1D+:-(D?+@-$%-?$@-:+;-@$/(-(+%$..(%&)(:-(,:+;+)@,+)%-@E3$.:+$-++.$%/$A@(/&1-+)%F

/1@:-$%/,+@@1,-.E$%,(1%-A++=:$%//11?.E,+D?@1#1%/#(:-+@(,$.,).-)@1BC-?.$E:$%(D?+@-$%-@+.1(%

(%#1@(-(%&$%/?@+D+-(%&1<,1..1%-$%,(1%-,).-)@$.(%#1@(-$&1B

6&78$39’5-1<-)$.1<1&1:(:=%+>.1/&1G@+.1H?@+A1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