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应用吕承全经验方辨治瘀胀病体会
2017-06-13 | 阅:  转:  |  分享 
  
应用吕承全经验方辨治瘀胀病体会

张琳琪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

已故名老中医吕承全先生,幼承家传,从医六

十余载,临床经验颇丰,尤其善治内科肝、肾疾病

及疑难杂症。先生辨治瘀胀病(继发性水肿)匠心

独运,创制经验方开郁消胀汤。今将我们运用本方

治疗瘀胀病的学习体会飧与同道,以冀共勉。

开郁消胀汤组成

在中医文献中无“瘀胀病”之病名记载,此类

患者常因浮肿而就诊,但心、肝、肾功能等系统检

查均无异常发现。水肿发生而无任何明显的已知原

因,西医称之为特发性水肿。吕氏根据本病特点及

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取名曰“瘀胀病”,并创立开

郁消胀汤。药物组成为郁金10g,丹参30g,炒麦

芽30g,三棱10g,莪术10g,田大云10g,巴戟天

10g,仙灵脾10g。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8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

及住院患者,其中女性105例,男性3例;年龄20

~30岁28例,31~45岁62例,46~55岁15例,56

岁以上3例,平均年龄38.7岁;病程最短者1月,

最长者18年;合并高血压病28例,高脂血症19例,

月经不调者36例,绝经21例,形体肥胖者56例。

21纳入标准参照《实用肾脏病学》拟定\[1\]。

①临床表现:下肢、足踝部凹陷性浮肿,或无明

显浮肿,自觉四肢、面部肿胀,腹胀大,白天重于

晚上,傍晚重于晨起。有些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

的肥胖,常有精神抑郁、情绪不稳,或面潮红、易

汗出、低热等,或见形体肥胖,或有月经紊乱或闭

经;②舌质淡胖,有瘀斑,苔白或腻,脉象沉细或

细涩或弦滑;③水肿呈周期性变化,早晚体重相差

1~115kg;④夜间尿量明显多于白天;⑤立卧位水

试验:卧位时排尿量和正常人相仿,达70%,而

立位的4h尿量明显减少,为卧位时尿量的一半或

饮水量(1000ml)的40%,同时测尿钠示立位时尿

钠排量较卧位时明显减少,有钠潴留;⑥排除肾

性、心性、肝性、经前性、黏液性水肿及药物、维

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的浮肿。

通阳,配以丹参、赤芍,红花,诸活血行瘀之品,

以助血运,加黄芪、制首乌,以助益气补肾之力,

此病例采取祛痰活血,温阳益气宗中医辨证而治

之,故能解除胸痹、心痛顽症。

案⒋赵某,男,56岁。因咳嗽,气短加重一

周入院。患者原有慢性支气管炎已7年。每因受寒

则咳嗽加重,近两年伴气短,一周前因感冒致咳嗽

加重,甚则夜不能平卧,咳嗽痰不多,痰色黄,黏

稠,伴口干,便难,口唇轻紫绀,心律齐,心率

92次/分,双肺呼吸音低,散在喘鸣,左下肺可闻

及湿罗音,胸片示双肺纹理粗乱,左下肺有点片状

阴影,临床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经抗

炎、止咳化痰及平喘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理想,

痰培养示金葡菌生长,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中医所

见,患者咳逆倚息不得卧,甚则张口抬肩,脉沉

弦,舌紫暗,舌下脉络充盈,色暗,舌苔黄,根部

腻,证属痰热蕴内,瘀血阻滞,肺气不降,以清热

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治疗,处方:黄芩

12g,黄连6g,全瓜蒌30g,清半夏10g,陈皮10g,

杏仁9g,炙桑白皮12g,山栀子6g,红花9g,赤芍

9g,丹参10g,生甘草9g,川朴9g,葶苈子10g,

紫苏子12g。

患者服药三剂后,痰量渐增多,易咳出,气短

亦渐轻,一周后,咳嗽气短较前明显改善,夜能平

卧入睡,后随证加减,调理月余症状平息。

按:此例系痰瘀在肺,患者反复咳喘,历年不

愈,久病入络,累及于心,痰浊阻于气道,肺气不

降,故咳而喘,瘀血阻于络脉,气血运行不畅,故

唇甲青紫,痰瘀互结病情复杂,正如丹溪所云:

“肺胀而咳……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又说:

“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示人慢性咳喘患者是痰瘀

互结为患之病,今采用化痰祛瘀平喘治疗,药证相

符,疗效显著。

(收稿日期2002年9月27日)

2003年第18卷第5期中国医药学报·297·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31中医辨证标准晨起颜面浮肿,双手发胀,

午后身体及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久站及活动加

重,平卧及休息减轻,情绪不稳,烦躁不安,胸闷

胁胀,脘腹不适,胃纳欠佳,喜叹息,月经不调,

乳房发胀。此为本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结合不同兼

症,按吕氏经验,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脾肾两

虚、心气不足、脾虚湿盛、阴虚火旺、关节痹阻六

个证候类型。

治疗方法和结果

11治疗方法全部入选病例均以吕氏的开郁

消胀汤为基本方,并辨证化裁:肝郁气滞者可加香

附、白芍、枳壳;脾肾两虚者,酌加砂仁、党参、

白蔻、川朴、黄芪、山药、乌药之属;心气不足

者,加党参、麦冬、合欢皮、炒枣仁、柏子仁、何

首乌等;脾虚湿盛者,加苡仁、苍术、白蔻、白

术、车前子、泽泻;阴虚火旺者,加杞果、女贞

子、知母、黄柏、珍珠母;关节疼痛者,加威灵

仙、苡仁、木瓜、川牛膝。不论何型,若有大便不

畅或秘结,可加生川军或大黄炭。每日1剂,水煎

服,20天为1疗程,一般1~3个疗程收效或治愈。

21治疗结果

211疗效评定标准\[2\]①痊愈:颜面手足肿

胀、心烦易怒等主症消失,早晚体重差小于018kg,

立卧位水试验正常;②好转:主症及兼症均较前明

显减轻,早晚体重差小于112kg,立卧位水试验示

立、卧4小时尿量较前增加20%;③无效:瘀胀

不减,早晚体重差及立卧位水试验无明显改善。

212治疗结果108例患者中,治愈65例

(6012%),好转38例(3512%),无效5例

(416%)。总有效率9514%。

讨论与体会

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综合征。多

见于生育期年龄的女性,水肿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

部分,常与体位、情绪、月经、季节及劳累有关,

一般认为是内分泌功能失调与直立性体位反应异常

所致\[3\]。由于临床无引起浮肿的原因可找寻,故称

为特发性浮肿。本病的主要症状为水肿,临床观察

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其水肿有如下特点:①长期

性;②反复性;③上午轻,下午重;④晨起面、手

胀,下午四肢肿;⑤卧位轻,立位重;⑥平时轻,

月经前后重;⑦与情志不舒、过度疲劳、月经不调

及人流、妇科手术等有关联;⑧肿、胖难分;⑨水

肿的程度因人而异。中医辨证多属情怀不畅,肝气

郁结,冲任损伤,阴阳失和,气血不调,瘀血阻

络,气滞水停而为患。吕氏根据本病特点及病因病

机,将其取名为“瘀胀病”,认为此非一般的水肿

病。水肿证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本

病之病机则非此三脏失司所能完全解释。“女子以

肝为本”,肝主疏泄,若情志不舒,肝失条达疏泄,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瘀血阻络,

三焦水道为之壅滞,“血不利则为水也”;加之月经

不调,冲任损伤,故见气滞作胀,血瘀作肿。因此

气滞血瘀,肾元亏虚为其发病关键,此非一般水肿

治法所能奏效。吕氏开郁消胀汤便是从理气开郁,

活血化瘀,调理肝脾肾立法,辨证得当,临床运用

收效卓著。本方首倡郁金,此为血中之气药,既散

有形之血瘀,又行无形之气滞。伍以三棱、莪术意

在行气化瘀,消积除滞。“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既可加强活血逐瘀之功,又有养血安神之妙。临床

研究也证实,疏肝理气化瘀药能扩张血管,增加血

流量,明显改善特发性水肿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

低血液黏度,从而达到消除水肿之目的\[4\]。炒麦芽

一味既可健运脾胃,顾护中州,以防“土虚木乘”,

又可配合郁金疏肝解郁。更有肉苁蓉、巴戟天、仙

灵脾之属温阳补肾之品,意在补益命门,以资气

化,使阳生阴长,冲任调和,并缓上药攻伐之过,

以固守正气。综观本方,共奏开郁除胀,化瘀消

肿,调补肾气之功,使邪去正安,标本兼顾。笔者

临证体会运用本方若精心辨证,巧妙施治,则会屡

收捷效,同时对本病当加强生活调养及情志护理,

清淡饮食,忌厚味肥腻,移情易性。惟本病实属本

虚标实,虚实错杂之候,病情往往反复发作,病程

绵长,顽固难愈,故当坚持治疗,循序渐进,方能

水到渠成,以竞全功。

参考文献

1董德长.实用肾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8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3戚仁铎等.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

4程海波等.疏肝化瘀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及血液流变

学观察.微循环学杂志2001;11(3)∶27

(收稿日期2003年1月19日)

·298·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第18卷第5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