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平衡针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2017-06-18 | 阅:  转:  |  分享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取穴原则

1.特异性取穴

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感冒穴等。

2.交叉性取穴

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

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治疗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称的左侧肩关节相应部位平衡针穴位。

(二)持针方法

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临床多选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

1.提插手法

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部分。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的方向、角度、深浅以获得针感。主要适用于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降压穴、降脂穴、肩痛穴等。

2.强化针感手法

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通过拇指与示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并出针。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偏瘫穴、面瘫穴、胸痛穴、胃痛穴等。

3.一步到位手法

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适用于比较浅表的穴位,进针后即可出针,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如明目穴、牙痛穴、踝痛穴等,症状较重时可给予轻度提插、捻转。

4.两步到位手法

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到要求的深度。进针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如耳聋穴、过敏穴、痔疮穴、胸痛穴等。

5.三步到位手法

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1—2寸,第三步再将针体刺入达2.5寸左右即可。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如臀痛穴、肩背穴、抑郁穴、偏瘫穴等。

(四)针感说明

1.触电式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类似电击样感觉,向远端放射。

2.放射性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由局部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麻胀针感。

3.局限性针感

指针刺后在局部出现的酸麻胀痛感。

4.强化性针感

指针刺后未出现以上针感,运用滞针手段,迅速获得局部酸麻胀痛的针感。



二、常见病的平衡针疗法

(一)项痹病

本病多因肝肾不足、外伤劳损、感受外邪,致气血瘀滞、筋骨失养所引起。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向上肢放射,手指麻木,上肢无力等症状。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取穴:颈痛穴

定位: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见图-1)。

取穴原则:一侧颈椎病采用交叉取穴,双侧颈椎病采用双侧取穴。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三步到位手法或强化针感手法,出现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后即可出针。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图-1颈痛穴示意图



(二)肩凝症

本病多因外伤劳损、肝肾阴虚、感受外邪,致气血凝滞、筋脉失养所引起。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

取穴: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连线的上1/3处,相当于足三里穴下二寸偏于腓侧一寸(见图-2)。

取穴原则:一侧肩周炎采用交叉取穴,双侧肩周炎采用双侧取穴。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步到位手法或提插手法,出现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放射后即可出针。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图-2肩痛穴示意图



(三)腰痛病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跌仆损伤、肝肾不足,致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所引起,主要表现为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并伴有麻、胀感觉,腰部活动受限等。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穴: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见图-3)。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局部皮肤消毒后,采用两步到位手法或强化针感手法,右侧腰痛向左平刺1.5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1.5寸,双侧腰痛向下平刺1.5寸,出现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后即可出针。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图-3腰痛穴示意图



(四)膝痹病

本病多因外伤劳损、感受外邪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致脉络闭阻、筋骨失养所引起。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有关节活动受限。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学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取穴:膝痛穴

定位:手臂伸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见图-4)。

取穴原则:一侧膝痛采用交叉取穴,双侧膝痛采用双侧取穴。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三步到位手法或强化针感手法,出现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后即可出针。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图-4膝痛穴示意图

三、禁忌症

妊娠期妇女。

四、注意事项

1、对初诊者、恐惧针灸者,采用卧位,在给予强化性针感时应先从轻度针感开始。

2、当个别患者针刺部位出现不适时,可选择与其相称部位指针疗法解除不适感。

3、针刺过程中应用提插手法时,提插次数应控制在9次以内,以减少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五、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



附:

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垂直进针0.5—1寸)

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1.上下提插手法。

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身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却瘀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1寸毫针,0.3-0.5寸直刺)

?咽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局解:浅层为第一掌骨背侧肌,深层为拇收肌横头皮下组织,分布右手臂静脉网,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桡侧原有的掌背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特点:以针刺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急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及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按语:咽痛穴是以功能主治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为主。特别对咽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为确切,但在治疗期间,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感冒穴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解: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轻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长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局部酸麻胀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























1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