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4
JORNALOFPRACTICALTRADITION
月第27卷4
ALCHINESEMEDI
期(总第219期)
CINE2011Vo1.27No.4
自汗证治心悟
马成双.王汝亚。
(1.云南省寻甸县中医院,云南寻甸655200;2.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中图分类号]R24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814(2011)04—267—01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
肢局部或全身出汗,白天汗出,动则益甚。古有“阴
虚盗汗,阳虚自汗”之说。然而,临床所见并不尽然。
临床报道自汗一症有从阴虚治疗取效者,有从湿热
治疗取效者,有从实热治疗取效者等,不一而足。笔
者临床所见虽以阳虚为主,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从阳
虚治疗效果不佳,而改换治法则效果较好。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张
志聪注云:“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
毛……当知汗乃阳气加之于阴液¨J,’。可见汗证应
该从阳气偏亢和卫表不固阴液外泄两方面来考虑,
从临床上看有属于阳气亢盛的实证也有阴气不足而
阳气相对偏亢的虚证,或者阳气不固的虚证,当分别
治之。
出汗主要是由于阳热亢盛蒸腾阴液外泄,或者
阳气虚,卫表不固阴液外泄。《灵枢·决气》云:“腠
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故皮肤汗孑L的开合对汗
液的外泄亦有调节的作用,如果毛窍开合失常当闭
不闭也会出现津液外泄同样要出现自汗,需根据不
同情况予以治疗。
出汗的诱因又各有不同,《素问·经脉别论》云: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
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
苦,汗出于脾。”饮食过饱,胃中积热,阳明之热蒸腾
则津液外泄而为汗;惊恐紧张,心气动摇,汗液应之
而出。持重远行,劳累伤骨,肾气内耗,汗为之出。
疾走,筋为之劳,恐惧魂为之乱,肝主筋,藏魂,故疾
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肌肉动作之所为也,故
汗出于脾J。虽然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但出汗原
因与五脏都有关联。
另外,风寒、风热、湿邪、热邪、暑邪、瘀血等均可
引起自汗,需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治疗。
曾治一患者,女,69岁,2009年5月诊。自汗多
年,动辄汗出,不分昼夜,畏风冷,遇寒则易外感,经
年不愈糖尿病史2O余年,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
[收稿日期]2010—12—08
糖9~16mmol/L。观精神差,面色白,形体肥胖,步
履蹒跚,行动缓慢,动辄喘息,汗出如雨,畏寒怕风,
腹胀纳差,时有心悸,睡眠差,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
二便调,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薄腻,脉浮细、尺部沉,
重按无力。属久病阴阳两虚,气血不足,表卫不固,
夹有湿邪。治以补阳气顾卫表,兼阳中求阴,调理气
血,运化三焦。药用黄芪50g,白术20g,茯苓20g,防
风15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枸杞子20g,山药
20g,麻黄根30g,浮小麦60g,牡蛎30g,琥珀10g,地
骨皮20g,黄柏10g。服3剂后出汗明显减少,后上方
化裁共服20剂而愈。
以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化裁以益肺气、固卫表为
主,巴戟天、淫羊藿、枸杞子、山药阴阳双补、培补肾
元,白术、茯苓健中宫之运化、培土生金,麻黄根、浮
小麦加强敛汗固表之功,牡蛎、琥珀养心气、益阴血、
安神志兼利水,地骨皮、黄柏清虚热苦以坚阴。诸药
合用五脏并调、标本同治,因而取效。
所以治疗自汗应当全面考虑,不仅考虑固表敛
汗一端,还应考虑脏腑之间相互联系,标本同调、正
邪兼顾。病久者还应考虑原发病的治疗,久治不愈
者可从“心…在液为汗”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王清任
“竞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
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之
训。“对兼杂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肺
心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的自汗、盗汗
或顽固性自汗、盗汗者,排除肺气不足或心血不足、
阴虚、邪热等因素所致,应该审查患者有没有瘀血。”
从“久病夹瘀、久病必瘀”考虑从“瘀血论治”]。
[参考文献]
[1]张志聪.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12.
[2]森立之.素问考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550.
[3]王清任.医林改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65.11.
[4]潘建科.浅析自汗盗汗从瘀血论治[J].中国民族
民间医药,2010,(2):111.
·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