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话投资
2017-08-04 | 阅:  转:  |  分享 
  
谈谈选股(1):几把“快刀”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我的这几把“快刀”是:1、比较优势。我说的这种比较优势,并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比较优
势,而是说要看一看,我们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有哪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因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已经更深地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循环开放的。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而世界也需要开放的中国。所以,作为投资人,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那只能是“闭着眼睛捉麻雀”,容易
犯下“盲人摸象”错误的。曾有一个笑话,说是有一大山里的孩子,问:你长大了做什么?他答说放羊。问:放羊干什么?答:卖钱。问:卖钱干
什么?答:娶媳妇。问:娶媳妇干什么?答:生孩子。问生孩子干什么?答:放羊,显然,作投资的不能具有这种“大山思维”,必须要从
这种种狭窄的思维中跳出来,要善于站在珠姆朗玛峰的高度看问题,或者善于站在宇宙的高度看问题。如是,方能看出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究竟在哪
儿。今天我们在中国A股做投资,似乎言必称美国。是的,美国历史上走出了一批量的品牌消费类、医药类、科技类的大牛股、长牛股。但是,别
忘记了,他们的这些牛股,恰恰反应了美国20世纪在世界崛起的一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这些大牛股、长牛股差不多全是国际化的跨国公司。正
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中国将来的崛起,也不可能完全复制美国的道路,但是有一点当是肯定的,将来中国能成为伟大的公司,也一定
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司。中国的崛起,也必然是伴随着自己一批优势产业的崛起。而这种比较优势,才是我们投资人的掘金之地。曾有人问我,
你为什么挖掘出格力电器这支大牛股,并且一直持有它8年之久?今天告诉你,其实我就是用的“比较优势”这把“快刀”!年长一些的投资者
当清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的有钱人家很引以为自豪的是家里有小日本的一两件家电。但是后来呢,中国家电,特别是白色家电,是中国放
开最早、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结果反而出现了几个垄断寡头,相比之下,小日本的家电这些年却呈节节败退之势!当然,站在全球看中国,令
我们投资者纠结的是,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全球还不太多,但是毕竟有些产业,或者有些公司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化。较为典型的如华为,已
经成为全球化的著名公司,就是老干妈也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卖向了国外,并且价钱还卖得比国内高,可惜他们不上市。但在上市公司之中,毕竟已
经开始有了这样的公司,比如安琪酵母早就在非洲建厂;双汇发展在美国进行了一大手笔的收购;伊利股份也已经在国外建设基地与分厂;福耀玻璃
已将工厂建到了俄罗斯、美国。这些企业均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化产业布局。再如,还是就此打住。不然,就有荐股之嫌了!但是,作为投资者,
可以循着这个“国家比较优势”的思路去寻找。2、经济特权。在中国A股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这就是很多的价值投资者都集中持有一支个股
:贵州茅台。甚至有人极端地将中国A股分为两支股票:一支是贵州茅台,另一支是中国A股。为什么这些“价投”们这般英雄所见略同呢?在我看
来,就是因为贵州茅台是一家典型的具有经济特许权的优秀企业。何谓经济特许权?(1)被人需要;(2)自由定价权;(3)不可替代,有时
这种不可替代是心智层面的。谈到经济特许权,这里不得不又要谈一谈巴菲特。在今天的中国股市中一谈巴菲特,似乎总有人不免要讥讽几下,
似乎“价投”们三句话总是离不开巴菲特;或者有人觉得巴式这一套似乎与中国水土不服,如此等等。实则在我看来,纵观一些国内外的投资大师、
投资人物,我认为,真正在投资思想上能够超越巴菲特的还真是不多,我甚至认为,为了方便起见,可以将格雷厄姆、费雪、芒格、巴菲特这一价值
投资大家庭的投资思想,统称为巴菲特思想。当然,这是一点题外话。在巴菲特眼里,商业世界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经济特许权的企业,
这类企业很少;一类是普通的商品企业。前者是值得长期投资的,而后者大部分是不值得长期投资的,因为没有经济特许权企业,要想维护自己的竞
争优势,要么是成为低成本商业,要么是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而低成本持早会有新的竞争对手成本更低,而供不应求,则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新进
入者,最终的结果导致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巴菲特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而其对于我们投资最大的“理论贡献”之一,自己认为便是这种经济特
许权思想。有了这个理论工具,我们便可以去挖掘那些具有这种经济特权的优秀企业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特许权中的核心是自由定价权。
这种自由定价权,或者来自于品牌,或者来自于资源垄断,或者来自于独门秘器。有点商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凡是有自由定价权的东西,绝对是个好
东西,如果我们有幸挖掘并持有这种优秀企业,那可真是要抱紧抱牢了啊呵!还需要指出的是,对经济特许权的理解,切不可狭窄了,比如,有的
投资者或许只看到贵州茅台、东阿阿胶、片仔癀这样老祖宗留下来的的企业才具备,其实,在一些后来新兴的企业身上,有些优秀企业也从“无中生
有”中创造出自己的这么一种“经济特权”。比如,说到苹果手机,是不是它就创造了这么一种经济特许权呢?1、被人需要。呵呵,苹果手机在
中国大陆销售之时过往还曾经出现过排队,甚至流血事件呢。2、自由定价权。因为是人家的独创,领先同行业几个光年,自然具有这种产品的定价
权。3、不可替代。当然不使用苹果手机也死不了的,但就是有些人宁可少吃少喝少穿点,甚至卖肾也要买台苹果手机,似乎如是才会有面子,才会
在别人面前显得“高大上”。当然,这种从“无中生有”中创造出来的经济特许权,需要投资者定期进行体验,因为任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
务也有被颠覆的可能(看华为现在这发展势头,是不是有可能将来超越苹果呢?)。投资嘛,哪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啊!3、文化血脉巴菲特给我
们投资的另一大理论贡献,就是人人皆知的“护城河理论”了。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构筑成护城河呢?熟知这一理论的人知道,有的品牌可以构成这种
护城河,有的依靠客户转移成本和客户黏性,有的可依靠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渠道优势、低成本优势、网络优势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东西股市中
人也多是知道的,在此,就不一一重复了。我这里要说的是文化血脉也可以构成一家企业的护城河。据我研究观察,大凡能够传承下来的百年品牌
、百年老店,无论中外,几乎无一例地其间均流淌着一种自己民族的那种文化血脉。作为一家企业,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让自己的那种文
化血脉传承下来,才能走得更远。在开篇,我就曾谈到全球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确实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
被颠覆了,但是有一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那种文化血脉似乎已经渗透进了每个华夏子孙的骨髓,而带有这种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的优秀企
业,仅仅是依靠这种文化血脉就形成了一道难以被国外竞争对手超越的护城河。在我投资的能力边界之内,我特别钟情于研究那些具有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消费习惯、中国传统礼仪“保护”的优秀企业,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白酒与中医药。说到白酒,似乎有一种观点是表示担忧,即随着90
后、00后的成长,将来中国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会有改变,白酒文化的传承或许要打折扣。不过,依我的观察,还是放心,因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喝”乎?而且随着人年纪的增长,这种白酒消费的习惯还会在有些人中慢慢培养出来。这一点,恰如贵州茅台上市公司所判断的:白酒作为中国人
情感交流的载体没有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没有变,作为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偏爱没有变,消费白酒的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也没有变。这
“四个没有变”,我认为就是我们长期投资于白酒企业的“基石”。关于中医药,似乎自中国近代以来争论一直未断,今天互联网的发达,网上更
有一些“中医药黑”。如果你是中医药黑,还是敬请绕行。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投资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陷入那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论之中
,甚至你可以不相信中医药,但是切不可不投资中医药股,呵呵,因为中国股市自开办以来,许多具有历史传承和悠久品牌的中医药企业,无一例外
地成为长牛股、大牛股。中医药企业当然需要创新,但是它与化学药、生物药不同,需要在研发上更加大的投入,但是在有些中药企业,只要固守着
自己的传统工艺,或者产品质量(当然也需要研发投入的),就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长期“利基”市场。4、平台生态正如动物界、自然界的不
断进化一样,商业的世界其实也在不断进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推出。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有一种依靠平台不断打造自己生态系统的公
司正在不断地“掠夺”着人们的眼球。国外的如谷歌、亚马逊,国内的如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对于这种公司,究竟规结到什么类型呢?我也拿捏
不准,所以简称之“平台生态”,或者进一步说,叫做依靠平台,打造自己生态化的系统。这种公司,在我看来,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烧钱”搭
建好一个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坐地收钱的平台之后,便可不断繁衍出一些投资项目,甚至将来究竟能够繁衍出多少“子孙”,恐怕连它的创始人在
当初也不敢想象,进而慢慢形成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可惜,如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型、生态型公司均不在A股上市,这让只专注于A股投
资的吾等投资者无福分享,惜夫惜夫。不过,循着这种思路去寻找,在A股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类似具有平台型、生态型特点的公司。我将之归结为三
类:一类是线下与线下融合布局的。如康美药业这个公司,从一个小西药厂起家,后来做中药饮片,并不断向上下游全产业链延伸,然后便是在全
国各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布局,紧接着便是围绕着自己的全产业链与实体专业市场,开始“互联网+”的各种布局。表面看来,这种公司业务多元、复
杂,实则是形散而神不散,通俗地讲,它就是围绕着“卖药”这个核心开始布局。一旦这样的线下与线下布局完成,它完全可以在业内说:试看天下
谁能敌?!其实,如果我们细细观察,随着"互联网+"热的兴起,有一小批量的上市公司,正在开始构筑自己的这种线下与
线下融合的平台,对于这种投资标的,我们当深深考究之。一类是公司本身就是投资平台的。读《滚雪球》这本关于巴菲特投资人生的书之时,有
时我越读越感觉进入一种“迷魂阵”一样,因为,到他中后期,随着他收购企业的多元、众多,哪怕书中以图例的形式将这些公司标示出来,仍时不
时地让人感觉着如坠五里雾之中!其实想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就已经等同于他收购企业的平台,只要他心仪的投资企业均可以往这个平台里装。
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平台型投资公司倒也恰当。在中国当下的上市公司中,复星医药目前具有这种投资型平台公司特点,比如,它在构筑医药全产业
链的同时,正在向收购医院建设、医养结合等方向拓展,甚至可以说,将来具有行业协同特点的相关医药公司,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均可以往
这个平台里装。郭广昌向来自称是在中国复制巴菲特的人,复星医药作为其富足、健康、快乐的一大板块,将来究竟能够做到多大呢?且让投资者试
目以待!5、连锁服务连锁开店,是彼得林奇特别钟爱的一种投资,因为一个地方投资成功了,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复制,因此,具有连锁服务的
公司容易成长性好,走出大牛股。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医药类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就明白了。关于这一点没有多少可说的,只要是我们发现了这
种公司,多关注多研究它就是了。?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因为毕竟并不是所有的连锁服务式的公司就成为大牛股。比如全聚德,2007年上市
之初,公司其志不小,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店计划,当时市场也普遍看好,然而9年过去了,这个“中国神鸭”的收入与净利水平增长似乎并不
如意,因为,它虽然有着金字招牌,然而究竟是餐饮行业特性决定了其竞争过于激烈,客户黏性并不高,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让人感觉它除了在
北京的几个店盈利水平还够出色,而出了北京似乎很多地方就感觉有点“水土不服”了。所以,什么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多加仔细甄别才是。或
者,较为稳妥的方法是,等我们看到这种连锁服务式的公司,确实在别的地方复制成功了,确定性较高时再下手买入不迟。?6、知名品牌品牌与
品牌之间的差距,有时就像中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样令人瞠目!所以,要选品牌,还是要看透品牌之后“隐藏
”着的东西。要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字品牌。比如,同仁堂,一个比美国历史还要长的品牌,是将朝代都熬没了品牌,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我想,就是现在的这几代股民们都升入天堂了,估计同仁堂仍然会存续下去。这种长寿的品牌公司价值就高。要买具有垄断属性的独家或创新品
牌。对于投资人来讲,“老爷买卖,别无分店”,是最好的商业模式。这种品牌无疑具有垄断性、定价权,如果找到了千万别轻易脱手。要买侵入
人心智的品牌。根据定位理论,每个消费者头脑里都有一个“黑箱”,通俗地讲,这个黑箱就会让消费者消费起来并非全是理性的。一个品牌一旦侵
及人的心智,有时就是不可救药的!所以,我们看到有的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之时,就是偏爱那种牌子的,甚至有的终身不思改悔(成瘾
消费、重复消费是也)。所以,凡是那些不可救药地、牢牢侵入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当是投资的优选。要买龙头品牌。某项产品或服务,一旦做到
行业龙头,那多是经过十分惨死的竞争的结果。这种龙头地位不仅给它们能够带来美誉度,其实它们也常常暗含着一种在行业内的定价权(具有一定
溢价的商誉),甚至在行业内可以做到:“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所以,有这种行业霸气的龙头老大,也当是投资的优选。7、
行业命相。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这话用在投资上也十分贴切。由于能力的限制,我本人关注的行业是不太多的,然而据我的观察,行业与行
业之间“命相”还真是大不相同,所以,在我们投资一家企业之前,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选择,一定要将它放到行业“命相”之中去看一
看,如是,成功的机率或许更大些。就此,我以前也曾经写过一篇要关于“行业命”(找不个合适的词儿,姑妄称之)的小文。在此,再重复谈一下
。根据我的观察,行业就其“命相”来说,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行业的集中度虽然有不断提高趋势,但由于社会的多元、消费的多元,所以造
成这个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可以过着自己“占山为王”、“诸侯割据”的日子。典型的如白酒,你茅台可以“高大上”,雄据着顶层高端,过着自己丰
厚利润的日子,而我牛栏山二锅头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消费群体,而且有一些普罗大众从就偏爱这一口(当然,有时钱也是决定因素)。我们知道建国
以后,我们国家就评选出几大名酒,这么多年下来,虽然江山的座次有所变化,但是几个知名老牌子大多也生存、发展起来了。其实,就是有些地方
酒的小品牌,无论是上市的,还是不上市的,照样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比如,在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多年以来就有两个地方品牌打得不可开交,
然而同样是存在了多年,并且据说日子过得还可以。这种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的行业,为我们投资人从容选择投资标的,自然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与
空间。二是行业兴起之初,可能群雄混战,或者一拥而上(实体经济也常有羊群效应,这一点并不比股市上差多少),然而由于其产品或服务更多
的具有“标准化”的属性(即这种产品或服务可以一统天下),其结果是“占山为王”的必然被消灭,一旦“诸侯割据”的局面结束,最后“剩者”
为王,或者是赢家通吃,形成“明月高悬、众星捧月”之势,或者一两个、几个垄断寡头互为犄角,于是竞争的格局便相对缓和下来。较为典型的是
白色家电,如仅空调生产企业在开始阶段,据说全国就有400多家,结果大概是在2006年以后,竞争格局越来越相对清晰,进而形成格力、美
的、海尔相对胜出,并支撑天下的竞争格局。不仅如此,现在我们又看到三家白电企业,又开始展开了新的不同路径的转型与发展,有的出海大手笔
并购,有的在技术协同的基础上开始走向多元。可以预期,将来中国因为有这几家巨头的存在,主导、引领国际白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是大概率事件
。相类似的还有肉中的双汇、奶中的伊利、汽车玻璃中的福耀等等。?三是行业内一直混战不清,行业的属性也决定了其中的企业既没有到“欲死”
的境地,但是“欲强”的愿望也难以实现,似乎大家始终就这么纠緾在一起,过着饿不死,但是也撑不着的纠结日子。比如,仍以我们谈到的全聚德
为例,由于身处餐饮业(特别是综合性饭店),但是这个行业竞争门槛太低了,而且竞争十分充分、激烈,看一看这个行业的净利率,全聚德多年下
来只是百分之6-8的净利润率。当然,净利润率低并不可怕,只要周转快,能够做到“赢家通吃”,然而行业的属性决定了那注定是不可的事情。
相类似的还有传统的零售业,如今又面对着电商的冲击,而对电商的兴起,恐怕早些年连沃尔玛也是没有想到的吧。对于这种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而
且也很难出现垄断寡头的行业,投资人当尽量规避,至少我本人相对谨慎。所以,虽然全聚德因为有金字招牌,在我的自选股中待了多少年,但我也
就是有时深情地“注目”它一下,至于买入,则对不起,我实在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8、央视广告。曾有朋友问我,怎样找到牛股?我说,你
天天看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的广告,因为那里是中国这些年大牛股、长牛股的集中营,如果实在找不到牛股,你就天天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吧!当
然,这里有开玩笑的意思(其实更深刻的意思是说要善于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选股,特别是业余投资者),不过,大凡中国股市中的牛股、长牛股,
还真是天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中播出的!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但是央视的强势地位以及穿透力还是任何媒体不可
替代的,而大凡能够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做得起广告的,也不是一般的实力弱的小企业。所以,天天看中央电视台广告,也不失为我们寻找牛股的
一把“快刀”。9、养老股票。关于这一点,本应该在持股期限这个话题时再谈。但是,我的经验,还是要将之作为选股的一把“快刀”为好。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巴菲特这话显然是从长期持有股权、将自己确实当成企业所有者那样思考的,关于这一点,
当然是那些以交易为生的炒家们所理解不了的。不过,想来我比巴菲特还要“极端”一些,因为,每每选择一家企业的股票之前,我总是反反复复地
思考,睁着眼睛也思考、闭着眼睛也思考,真个是“窹寐思服,辗转反侧”(当然我是思牛股,而不是“君子好逑”),经过如此“折磨人”的反复
思考之后,如果我确定,它确实可以当成自己的养老股,自己便奉为极品,以收藏古董般的心态去持有。当然,这种极品,这种所谓“皇冠上的明
珠”向来是稀少的,这一点不独中国股市如此,外国的股市怕也是如此的。更何况世事难料,且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更多的投资标的我们
会拿捏不准它的未来如何演变。那么,退而求其次,我们想它十年如何?如果十年不行,五年如何?其实,如果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判断,一家企业在
未来五年是否能够存活,甚至能否发展壮大,有时也是可以预期的(当然不能精确其发展速度)。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它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养老
股,那么以十年期或者五年期来进行考察定位吧,如是的最大好处便是,那些快速易变的、单纯概念炒作的行业与公司就自然不会入自己的“法眼”
了。许多网友、球友问我,为啥我持有的心态这么好,屁股神功这么好,其实这就是我的“秘诀”之一,因为我至少是考虑五年以上周期的持有,甚
至是作为自己养老股票的持有,那么短期的波动自然也就是视作“茶壶里的风暴”了!按:至此,9把快刀就完了。下篇,我心中草拟的题目:谈谈
选股(3):几个纠结的问题。1、关于市值大小的问题中国股市一向是深度患有小盘宠爱症的。2015年股灾之前,以神小创为首的所谓小
盘成长股行情,可谓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估计将来也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股市史上的“奇葩”异景。按照一般规律,一些小市值的优秀企业
,在成长之初,确实也容易给它早期的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因为一家企业从50亿市值上涨4倍达到200亿容易,而从200亿市值再上涨4
倍,达到800亿市值,相比之下就要艰难得多。所以,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市值相对小的投资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投资策略。但是凡事均需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很多行业已经差不多形成寡头垄断,或者几个赢家互为犄角的竞争态势,甚至在有的行
业让外国的跨国公司垄断着更多的市场份额,不要说在这些行业里,“屌丝逆袭”不易,就是在一些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如医药行业
,其实这种“逆袭”也是不容易成功的。更何况,有些小企业天生的“命相”就是做不大,比如,有的仅仅是知名企业的一个小小的配角生产商,这
种“傍虎吃食”的企业很难想象它会做得有多大。但是有时股市疯狂起来,一定会超越出人类的一般想象力。据我观察,中国股市凡“小”必炒的
玩疾,令有些投资人产生了某种锚定心理,即只专注于小市值进行投资,哪怕它们只是讲故事、概念炒作的小市值股。当然,这种“专注”也无错,
哪怕在其身上投机也无妨,但关键是要懂得何处是“化妆舞会”结束的时钟。我真的不知道,在股灾之前,那些钟情于神小创投机的人之中,到今天
有多少真正“保全”下来?!我想,就是他们真正“保全”下来了,假如中国股市真的有一天与国际慢慢接轨,这种“风口”若是改变了,那些受这
种锚定心理支配,只钟情于小市值股票玩法的投资投机者,还会改得过来吗?要知道,人常常是习惯支配的动物,特别是开始的“甜头”更容易让人
养成一种习惯,这就好比进赌场开始赢钱的人,其实你是很难让他自己主动从赌场中出来的。其实,如果我们细细体味,今年年初融断机制被废以
来,虽然大盘指数总体没有上涨多少,然而一些市值相对大一些的蓝筹股、绩优股,它们虽然不在小市值股之列,然而春风吹又生,实际上它们今年
以来很多已经走出了上涨百分之30、50%以上的行情。我自己的有关组合实证也说明,坚持这种投资组合的投资人,哪怕经历种种股灾、融断之
后,一直坚持持有到现在,总体收益率也是令人满意的(除非你追求暴利)。将来这种行情风格是否成为主导?不得而知(其实也没有必要知道,更
没有必要预测)。但是这又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浅显的事实:在股市上如果某个地方太拥堵了,最好还是向人少的地方看一看,因为,如果以小市值股
票成为炒作“时尚”(当然,真正具有成长性的除外),并且这种投资“时尚”还在相当多的投资人心理“锚定”之后,或许,投资相对大一些的绩
优、蓝筹股反而是个很好的机遇。所以,投资究竟是选择市值小的,还是相对较大的,一切均当以企业的本身价值而定。记得读《约翰-聂夫的成
功投资》这本书,其中约翰-聂夫借用别人的话说了一句“名言”:“笨蛋,要看的是价值!”确实,如果我们回归到投资的“原点”来看,比如,
从我们是企业所有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单纯从炒家的角度):我们自然是要的是价值!而这个价值,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我们今天投入了一元
钱,而明天会得到多大的回报。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所谓的市值大小问题,其实便已经不再是纠结的问题,更何况,市值大小也只是个相对的概念
,而且企业未来的成长性从根本上讲并非是由其市值决定了的,而完全由企业本身的经济特性和成长性而决定着的。一个浅显的例子是贵州茅台早就
不是小市值的股票了,然而,同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出了翻倍以上的行情。2、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万物皆有周期,只是时间、程度
不同。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出生、壮大、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企业也不例外。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定位于价值初创期
、价值扩张期、价值衰退期(或者更形象地分为婴儿期、青壮年期、老年衰退期),而投资的最佳时机自然是前两者,而在价值衰退期的则应当回避
,不然,如果不慎选入所谓的蓝筹僵尸,几年下来其结果可能就是相当悲摧的了。然而,这个问题又是理论上说说容易,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好把
握。怎么办呢?作为投资人只有从定性与定量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从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是否已经相对稳定,这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市场占
有率、渗透率是否已经达到相对饱和,企业自身的投资项目是否继续拓展,以及当下企业的市值与国际成熟企业对标,等等。总体来讲,这需要考量
投资人的商业洞察力。就我本人看来,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向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但是,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毕竟还与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总体来看,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在这个发
展阶段,加之中国人口基数之大、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之大,实际上给许多优秀企业提供了弛骋拓展的很大空间,更不要说将来有的
还要走向全球化。我们在考量任何一家优秀企业是否会成为蓝筹僵尸之时,都要结合这个大的背景去考量,甚至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目前的这个发展
阶段有时还要慎言蓝筹僵尸。比如,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我多次提到的白电企业,如格力、美的、海尔,近几年市场似乎普遍认为它们已相对成熟,并
且给予了很低的市盈率估值,其实它们现在均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创业转型,美的、海尔进行大手笔海外并购,格力电器则在技术协同基础之上开始跨
界多元化发展。至于像华为、福耀玻璃这样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也正向全球化的公司昂首迈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还需要提出(有的球友也曾问
及),即便当一家优秀企业相对“成熟”以后是否还值得投资?回答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前提是这个公司要给予优厚的分红(如股息率大于无风险
利率),或者公司进行股票回购。实际上,如果市场对一家相对成熟的优秀企业给予过低的估值,而这家公司又分红很高,对于追求稳健投资回报的
投资者来讲,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次佳的选择。3、关于新兴与传统的问题近几年,中国股市不仅深度患有小盘宠爱症,实际上它对于一些所谓的
新东西也常常趋之若鹜,甚至也说了凡新必炒的地步。15年股灾之前,市场上普遍有一种言论,即将创业板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而将主板作为传
统行业的代表,甚至有的基金经理当时还说,现在只看创业板了。现在来看,当时这种对新兴与传统的划分是多么僵化,而对所谓的新兴产业的追逐
又是多么狂热!历史的经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个炒家,自然追逐这些带“新”字的东西倒也无妨(只要你懂得如何收场),但是若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讲,越是市场上趋之若鹜的所谓新东西,有时越要持一种谨慎态度。为什么呢?一是新兴的东西,我们未必真懂,就是懂得
也往往看不出谁将来未来的相对胜出者,与其如此,还不如先放慢半拍去观察。二是越是新兴的东西,往往越具有“创造性破坏”的特点,特别是在
那些快速易变的高科技行业。三是越是新兴的东西,由于正处于“风口”之上,实体经济中也常常是一哄而上,其最终的结果常常是“一将功成万骨
枯”,甚至是“老二非死不可”,大多数的命运结局会成为陪练者。我们作为投资人,怎么会保证自己不成为“陪练者”呢?如果要延伸一下话题
,其实股市里这种所谓新兴与传统,并不唯中国股市所独有。看一下美国股市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实这种博弈也是交替上演过的。华尔街没有
什么新鲜事,同样的中国股市也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而且人性永不变(除非哪天科学发达到可以改变人类基因的地步)。如果谁个不
信,那就请读一读当年美国网络股风生水起之时,巴菲特在1999年太阳谷的演讲吧。那个演讲,曾被彼尔-盖茨称之为“很了不起,这是关于股
票市场的基础教学,一节课就蕴涵了一切”(引自于《滚雪球》,作者艾里斯-施罗德,以下引用也来源于此书)。在这篇演讲中,巴菲特仍然引
用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一段话:短期内,市场是选票机;而在长期,市场是一杆称;重量最终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短期内,数量很重要。巴菲特
讲到人类很多新的发明,铁路、电报、电话、汽车、飞机、电视:所有把事物更快联接在一起的革命性方式——但是有多少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呢
?这是巴菲特在演讲里要讲述的。他还很幽默并“悔恨”地说:”当我回到小鹰号(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的名字)时代,我会有足够的远见和‘见义
勇为’的精神,把奥维尔-莱特给打下来。但我没做到,我有愧于未来的资本投资人“。巴菲特还引用了凯恩斯的话:“用历史的眼光对未来进行
预测,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并且他还说:“人们不能因为前几年股票价格的加速上涨就以此类推”。巴菲特十分幽默地说了一句话:“有些事儿
没法对一名处女说清楚,无论是说给她听还是拿图片给她看。”是的,其实就是巴菲特在台上演讲之时,下面的观众有的就未必认同他说的,甚至认
为他是“正在往给他们的香槟里吐口水”。当然,我们是知道的,巴菲特在1999年演讲之时,当时美国股市正处于网络繁荣时期,而巴菲特当
时被金融圈评论嘲笑已经是明日黄花,是过去完成时了。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巴菲特还成为《巴伦周刊》的封面人物,配的大标题是:《沃伦,你怎
么了》,封面文章写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正在当时的背景下,到1999年底的时候,众多追随巴菲特风格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结束
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股票。当然,我们又是知道的,后来的历史证明:巴菲特毕竟是巴菲特!其实,不独
巴菲特,如果我们去研究那些成功的价值投资大师们,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对快速易变的所谓新东西,比如在当时看来很高科技的公司,差不多都
进行了回避,因为这种所谓的新兴产业公司,有时变化太快了,其护城河需要不断挖掘,一两年就需要进行重估,作为长期投资人实在难以把握。
相反,一些被市场普遍冠之以传统行业的公司,如围绕着嘴巴转的公司,反而更容易持久,因为高科技再发展,哪怕是人类有一天到外星球上去居住
,估计也改变不了嘴巴吃饭、喝洒的味道;再如,在一些传统制造业,无论虚拟经济、“互联网+”再怎么发达,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要需要的,因
为我们毕竟是在地球上生活,衣、食、住、行、玩等等,还是像空气一样是我们的必需。我个人甚至认为,将来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将来的崛起,一
定是需要制造业的崛起,当然,一些传统制造业也需要借力升级至中高端制造业,或者进入到智能创造。其实,作为投资人,需要我们关注研究的
是,如果市场在一定时期,普遍对所谓的新兴东西狂热追逐,而对一些身处传统行业的优秀公司普遍误解,将其估值打压到极端低点之时,实则又暗
示着重大投资机遇的降临。实际上,据我观察,股灾、融断以来,中国A股整体状况,有朝着这种方向在演变的趋势。芒格说,告诉我将要死在哪
里,我就不去那里了。这实际上是一句十分睿智的名言。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没有必要抬杠,因为,同样的,你如果知道这个企业将来是亚马
逊,是腾讯、阿里巴巴,或者你是懂得某些高科技公司,那你买入就是了。谈谈选股(4):几个定量指标本人在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如何对这些指标
进行分析(说细了,可以写本书了啊),主要是想说在分析企业之时,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的定量指标要重要研究把握一下(请注意,是说重要把握一
下,而不是说别的财务指标并不重要):1、净资产收益率(ROE)我曾作过一篇小文:净资产收益率是选择长期持股的金标准。金标准,就
不是银标准,更不会是铜标准。在我看来,这是选择长期牛股的一个“压倒一切”的指标,所以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过份。净资产收益率有加
权扣非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加权资产收益率。还可以将它的净利润直接与年初的净资产相除,得到一个净资产收益率,以反应一
年下来的净资产回报情况。我本人更倾向于用加权扣非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什么说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讲,如此重要呢?
因为:1、它类似于衡量我们股东投入资产回报率的指标。这其实又是商业上的常识。比如,我们投资100万、1000万去办一家企业,N年
下来,我们自然想得到的是有多大回报率。2、它又可以衡量企业利润再投资的回报水平。其实这个指标,也是巴菲特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指标
,且要求其长期水平当保持在15%以上。其实,如果研究一下中国股市这些年走出的长牛股(短期被炒上去的、我称之为“水牛股”的不在之列,
其实这种“水牛股”,也保持不了长久),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较长时间内,都保持了较高的ROE水平。对于这个指标,可以运用杜邦
公式去进行分析(不懂杜邦公式的,可以在东方财富之类的网站上看一下财务分析,立马就能够懂的),进而还能够推导、验证出一家企业的赚钱模
式,如究竟是厚利少销,还是薄利多销。当然,一家公司维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水平,前提是不能会计造假,在巴菲特看来,也不能有过高地使用
杠杆。这些思想我们均可以直接加以吸收、利用。相对于净资产收益率,巴菲特对市场上追逐的每股收益的增长并不十分看重,他甚至认为每股收
益有时就是个烟雾弹,因为“一个静止的时钟”,也是会“增长”的。想一想也是,一家企业账户上的现金存在银行,或者买入债券,有时不也是一
种增长吗?可是,如果这家企业的增长还不及无风险利率高,是不是这种企业真个是当“羞于存世“了?还别说,有的企业还真是如此,因此,巴菲
特另一个念念不忘记的指标,就是那个“一美元原则”,即投资的一美元至少要大于一美元的回报。细想一想,其实这又是商业上的常识。与净资
产收益率相关的,大师级的投资大师们,如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等,差不多都发现了企业“受限制盈余”的问题。通俗地讲,即别看有的企业表
面看来年年“赚钱”,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地位,它还必须进行利润再投资,用我的话说,它们个个就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个女孩穿上了那个红舞
鞋,跳舞不止,烧钱不止。照实说,它们不是赚钱机器,反而是烧钱机器了!这样的企业,按理说更应当“羞于存世”了!不过,还别说,这样的烧
钱机器,在上市公司之中还多有存在,作为投资人,我们惹不起,敬而远之就是了!行文至此,其实我想说的是,一家公司的多年的ROE水平,
其实就如同一个照妖镜,可以真实地照出那些烧钱机器的真实嘴脸。你说,这个指标对我们投资人来讲重要不重要呢?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二、
自由现金流由于我们是投资人,而不是会计师,所以对有些财务指标只要弄个正确的大概即可。比如,在自由现金流的计算上,我们可以将经营现
金流量净额与投资现金流量净额相加,即可以视之为一家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这一点仅是一般规律,对于有大量理财投资的公司,当将这一块除去计
算,这一点见下面,我的朋友诗安@诗安?点评的非常到位)。一家公司多年经营下来,是否会产丰富的自由现金流,可以将它多年的两个数字相加
,这个指标在我看来,也如同一个照妖镜,可以“照”出一家企业多年的经营成果是不是真的收获了真金白银。?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们读书人啊
有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将书读呆了。关于如何理解一家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这事儿上我就这么读呆过!巴菲特在2000年写给股东的信上,曾经
引用过公元前600多年古希腊的那个著名伊索寓言,即“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一鸟在手”,我的理解即到手的现金,显然说明一家企业产
生自由现金流的重要性,因为道理很浅显,到手的现金显然要比“画饼充饥”强得多。然而带着这种机械的理解,我越来越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中
的一些长牛股显然与此不相符合。比如,云南白药、天士力等都是中国上市公司中著名的长牛股,但多年以来它们的自由现金流并不丰富(有兴趣的
可以自己去计算),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经过多年的体悟、观察,后来我终于明白一家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其实当与它的生命周期有关,特别是在
价值初创期、价值扩张期,它们的自由现金流有时并不好看,在这个事情上千万不可拘泥,当结合具体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来进行研判。其实细
细想来这也是商业上的常识,譬如,我们自己家开一个店铺,明明开一个店就能够赚钱,自然需要将赚来的钱,甚至还要将融资来的钱尽快地投入进
去,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具体到有的企业来讲,通过这种快速扩张的商业模式,便因此而在行业内迅速胜出,取
得先发优势,甚至成为独占鳌头的赢家。?与上述情况相反,当一家企业自由现金流相当丰富之后,我们反而有时要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已进入成熟
或衰退期。这说明,这家公司账上或许有太多的现金而没有好的项目再投资,正如前面所讲的,此时公司应该做的是将股利分给股东或者在市场低估
其价值时进行股票回购。当然,在我们中国上市公司一个普遍的现实情况是还缺少这种股东文化,作为企业的“当家人”,它们有时宁可满足自己
雄性的冲动(有些上市公司的缔造者,其实更是充满着这种动物精神进而导致企业衰败,从某种程度上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乱投资、乱花
钱去满足自己所谓的雄心,也不愿意将股利分红股东,至于企业被大大低估而进行回购股票,更是如熊猫血一样的稀少了。当然,这是另外方面的一
个话题。最近我恰好又重温了一下巴菲特的这段原话,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真经真是需要经常念啊)。巴菲特说:?“在伯克希
尔,我们从不试图从未经证实的企业海洋中挑选出几个涌现出的赢家。我们还没有聪明到这样做,而且我们深知这一点。相反,我们对灌木丛中有多
少只鸟以及它们何时会出现有合理的信心时,我们努力对这些机会运用伊索2600岁的方程式。显然,我们永远不能精确预测一家企业现金流入流
出的时机或它们的确切数量。因此,我们尽量使我们的估计保守,而且专注于那些企业意外不太可能对所有者产生浩劫的行业中。”从这段话中,
可以理解到,巴菲特也并不是不对“林中的鸟”进行预测与评估,相反,他只在是在那些不易被快速颠覆的行业中,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去保守地进行
评估,并且自己对这种评估有合理的信心之时,才做出投资决策的。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地思考,对于那些自由现金流并不好看,仍处于价值初创
、价值扩张期的企业,我们也不是不可以投资(有的反而更具有投资价值),但是关键还是要建立在它们不容易被颠覆,而且自己能够理解判断的基础之上。自己以为,这才是对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正解。三、毛利率、净利率曾有网友问我,林园说,他对投资企业的毛利率要求在30%以上,你怎么看?这件事儿真是启发了我,让我顿悟到,股市虽然常常造股神,但是你可千万不要迷信股神,投资人的可贵品质还是当建立在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之上。?巴菲特的话怎么样?可以说,从内心里我多数信,因为他说的多数是真理,是商业上的常识逻辑。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将他说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换句话说,我们学习某种东西关键是要得其神韵,掌握其精髓,并善于活学活用。其实,说到一家企业的赚钱模式,不外乎是两种:一种如贵州茅台式的,如:15年的毛利率92.23%,净利率50.38%,这个数字是不是令人瞠目结舌?但是,它的赚钱模式其实是厚利少销。与此相对应,另一类即是薄利多销。如格力电器,15年的毛利率32.46%,净利率12.91%。类似的例子,还有:如双汇发展,15年的毛利率20.77%,净利率9.80%;伊利股份15年毛利率35.89%,净利率7.78%。可以想像一下:假如贵州茅台像伊利股份那样保持如此低的毛利率、净利率,那么它还是个赚钱机器吗?如果伊利股份保持如贵州茅台如此高的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保持如此高的周转率、销售量,岂不是太令人恐怖了?——世界上的钱还不都让它赚走啊!不过,别急,前面我说过,商业的世界也如自然界一样,最终也是呈现令人不可思议的“合理分布”的,一家企业的赚钱模式其实说到底还是与它所年的“行业命相”(前面已经论及),以及与它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的。再进一步讲,就像西红柿与黄瓜相比没有任何意义一样,单纯地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与净利率,并无多大意义,自己为,更有意义的是将它的毛利率、净利率与其竞争对手进行对比,进而找出哪家公司的强弱对比来。仍以格力电器为例,15年毛利率是32.45%,净利率12.91%;相比之下,美的集团的综合毛利率25.84%,净利率9.84%。就是单纯论空调来讲,多年下来,格力电器的净利率水平始终要压着美的几个小点点。可别看只是仅差个小点点,其间究竟谁是行业老大,谁是千年老二,就不说自明了!所以,对于毛利率、净利率,我们既要纵向看,即看一看这家企业历史上毛利率、净利率的上升曲线(这很重要),如果是攀沿向上的,那或许说明,这个公司的经营效率、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或者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同时,竞争的格局或许进一步趋向缓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横向比一比,即与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相比,一直领先者,自然是行业内的龙头或领军企业。按:下篇草拟题目:谈谈估值:不再难倒英雄汉
献花(0)
+1
(本文系南国新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