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主题不实 内容有误——评邮票《鸿雁传书》
2017-11-20 | 阅:  转:  |  分享 
  
主题不实内容有误

—评邮票《鸿雁传书》



在仔细赏读了《鸿雁传书》的邮票(首日封)以后,深感此邮票的主题、票题、邮票图案与发行(宣传)的目的—“书信文化”,难于关联起来。倒使人觉得此套邮票的发行,是为纪念苏武而发行的。……所以我认为此套邮票“主题不清晰,图案有误导”。

先从票题看,“鸿雁传书”,顾名思义,是讲大雁传送书信的故事,与书信及书信传递、信使等相关的内容。但从“鸿雁传书”的画面来看,并非这样。从史料中得知,“鸿雁传书”的故事是虚构的。怎么能让虚构的、不存在的事,当作真人真事来宣场呢?这豈非成了无本之木?其次从邮票图案看,主体是描绘的是苏武牧羊,图案所描绘、颂扬的是大义凛然的苏武,饱受艰辛、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而图案上有一只大雁飞向远方〈传递书信)的情节,用来表现所谓的“鸿雁传书”。其实,所谓“鸿雁传书”,只不过是当时者常惠和汉使,为了拆穿匈奴所谓“苏武已死”的蓅言所虚构的故事,是一个计策而已,它使匈奴单于中了计,信以为真,不得不道出“苏武活着”的实情,终使被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回到了祖国。史料上并不存在真的有“鸿雁传书”到了上林苑,而后朝廷才派使臣去匈奴迎回苏武的。而邮票却“化虚为实”,把它当作历史上的真实情节,直接将一只大雁“画入”到邮票上:苏武手持旌节,眼望远飞的大雁……。这样画法,不附合历史的真实。在首日封背面的背景资料中是这样说的:“……汉昭帝即位后,与匈奴和亲,要求匈奴遣返苏武等汉使,单干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下落,遂扬言汉天子于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帛书,写明苏武在荒泽(现贝加尔湖)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人。”也只是用“扬言”(只不过是虚构的另一种说法),也没有直截了当说,就是因为有“鸿雁”“传”了“书”,苏武才回汉。

苏武牧羊,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苏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鸿雁传书”是虚构出来的情节,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画上虚构的“鸿雁”、使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硬要纳入到弘扬“书信文化”的框子里来呢?这是邮票发行部门在对邮票的发行上计划、立项、选题、编辑中的疏忽、失误呢?还是刻意授意邮票设计者作这样的安排呢?令人难以揣测。如果是刻意安排,以此“穾出”书信文化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客观上起到了误导历史的作用。所以说,把虚构的故事当成真事,作为弘扬“书信文化”的题材来宣扬,是不恰当、不合实际的。尽管历史上真有鸿雁传书的故事,但也不能把它移植在真实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上搞移花接木、随意凑合在一起。这种凑合,对于苏武收羊历史故事不大了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制造一个盲区,真的以为苏武是因为有了“鸿雁”“传”了“书”,才脱离匈奴、回归汉朝的。这多么荒唐!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既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就要真实于历史,不应将史实中不存在的虚构的东西,硬塞入到“历史”中去。把这一“虚构”的故事,错误地当成了真实的历史情节,变成了“事实”,而载入在国家名片之中,铸造成为“历史"“事实”,给人的感觉是:似乎真的是通过鸿雁传书,苏武才最终回到汉廷。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误解,是对历史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嘲弄,这种设计理念、意图,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如果《鸿雁传书》选用的不是家喻户晓的苏武牧羊故事,而是选用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而其中是有鸿雁传书之类的故事,借神话传说,以弘扬一番书信文化,比上述借历史的虚构“故事”豈不更好!

由此引出此套邮票的定名问题。从邮票主图和首日封所刊印的题诗来看,它突出地颂扬了苏武“不辱君命”(这里的“君”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皇帝,应理解为国家)的民族气节。这对于上了一定年龄、对历史上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有所了解的人(包括笔者在内),看了邮票以后,第一感觉,就会把它看成是当作是纪念苏武这个历史人物类的纪念邮票。我曾问了几位年龄不同、文化程不同的邮友,他们也有这个感觉。如果不是冠以鸿雁传书的票名,是不大可能会有人把它当作是所谓提倡“书信文化”的邮票的。所以说这套所谓弘扬“书信文化”邮票的发行,实在是一件“南辕北辙”的的事,它除了误导一些对这段历史尚不清楚的青少年,真不知还有什么作用?

写到这里,笔者还在考问自己:《鸿雁传书》的主题,到底算是纪念苏武?还是传承

"书信”文化?两者之间实在是说不清、道不明,实在是“捣浆糊”。

——转而突发奇想,可不可把《鸿雁传书》票图中的“鸿雁”删去,干脆改名为《苏武牧羊》如何?如果真能这样,----以此纪念苏武这位历史人物,豈不更切题!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万望各位不要见笑。(2014.6)

























献花(0)
+1
(本文系宁学习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