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篆刻印章章法
2017-12-17 | 阅:  转:  |  分享 
  
核心提要:印章篆刻讲究三法,即篆法、章法和刀法。篆法是篆字的书写方法,要求印人有一定的文字修养和书法功底,章法又叫构图法,即印稿设计的分朱
布白方法。印章篆刻讲究三法,即篆法、章法和刀法。篆法是篆字的书写方法,要求印人有一定的文字修养和书法功底,章法又叫构图法,即印稿设
计的分朱布白方法。历代印人惨淡经营,将感情趣味、个性修养,主要体现于印稿的设计过程。章法对一方印的风格、乃至成败,关系极大,因而受
到历代印人重视,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落墨,就是指起印稿,黄士陵刻印,总是要反复构思,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比较,“篆凡易数十纸
,而奏刀乃立就"。治印的时间,大部分花费在章法布局上。“一印之内,少或一二字,多至十数字,体态既殊,形神各别,要必浑然天成,有遇圆
成璧、遇方成圭之妙,无龃龉而不合”(清吴先声《敦好堂印论》),所以要全面兼顾,统筹安排,一点一画都不敢马虎。古人说:“一画失所,如
壮士折一肱;一点失所,如美女眇一目”,章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一点、一画、一字、一印的最理想布局。清代印人许容在《说篆》一文中说:“凡
作一印,先将印文配合章法,毫发无憾,写过数十方,择而用之,自然血脉流通,舒展自如。至笔法有轻重,有屈伸,有俯仰,有粗细,有疏密,此
数者各得其宜,毋涉于俗,则得矣!”古往今来的印论,涉及到章法的很多,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会字画之意,有自然之妙
”,即所谓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不做作,不扭捏,有天然趣韵。要求印人将客观条件与主观意愿结合起来,将个人的追求、
感情、审美观,通过印稿设计具体化、形象化,以表现印文的线条美、节奏感和震撼力量,给欣尝者美的享受、力的共鸣和遐想的空间。章法要从
印文字数、笔画繁简、朱文白文、印面形状、印章材料及文字形体特点等诸方面作综合布局与考虑。古人说:“章法如名将布阵,首尾相应,奇正相
生,起伏向背,各随字势,错综离合,回互堰仰,不假造作,天然成妙”(徐坚《印笺说》)。又有人说:“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势
之形,图象之间架,及胸有全屋,而后量材、准尺寸、雕研、结构、整理,方称完屋。治印亦如此,当先审其印石之大小、方圆、长短、阔狭,而决
定取何种印式为宜”。章法犹如军事布阵,犹如建筑设计,是一门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学间,是古今印人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高深莫测,变
幻万千,没有现成的模式,须凭借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实践。章法的基本原则是自然和谐,对立的统一,在统一中窝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在总的原
则下,章法有以下几种基本技法:一、匀称平正法。匀即平匀或停匀,有平均对待之意;称即相称,指上下相承,左右相称,全局平衡。此法特点
是平正稳重呈方形,比例合乎常态,笔画粗细、间距相差不多,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横平竖直,转折自然,多成直角,斜笔多作45度。汉代白文
印大都采用此法,匀称平稳,方圆相济,笔画粗而填满,给人以庄重浑厚美。历来学习治印,都主张从汉印入手,就是因为汉印匀称平正布局,容易
打好基础。西汉淮阳王的玉玺和东汉广陵王的金印,玉玺为覆斗钮,阴刻白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传世的唯一玉质诸候玺。金印为龟钮,重1
23克,印面2.3厘米见方,阴刻缪篆“广陵王玺”四字,是我国见到的唯一出自地下的汉代诸候王金玺,十分罕见。广陵王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
秀的第九个儿子,公元67年自杀,死后葬于广陵北郊甘泉,即今江苏省邢江县甘泉公社二号汉墓。“广陵王玺”的发现纯属偶然,所谓是“踏破铁
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1980年春天,南京博物院曾对二号汉墓进行发掘,出土小金龙、银错铜牛灯、虎钮玛瑙印等珍贵文物90种,就
是没有金印。因此墓曾被盗掘过,唯恐有所遗失,考古人员将土块都搓成粉末,连豆大的珠子都被清理出来了。但到1981年2月24日,当地女
社员陶秀华在此墓附近的砖瓦厂筑路时,她的铁锹在碎砖中却铲出一个金光闪亮的东西,她猜想是块金子,于是拾起装入口袋。晚上她在灯光下与自
己的金耳环比较,颜色一模一样。她爱人马长怀是生产队会计,懂得一些文物知识,一看是颗金印,当即赶到南京博物院报告,南京博物院立即派人
取回金印,并对陶秀华作出奖励。据分析,此金印是当年盗墓人仓惶中遗失的,值此偶然机会才重见天日。淮阳玉玺广陵王玺二、疏密
对比法。此法特点是将印文笔画疏处更疏,密处更密,造成强烈的疏密、虚实对比,却又不违情理,出之自然,对立中求统一。邓石如曾说:“疏处
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和密是一对矛盾,处理好了就生动活拨,意趣无穷;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重心不稳,散乱无
章,因此要求“虚实相生,疏密有致”,配合得当。“千寻竹斋”是吴昌硕为朝鲜友人闵泳翊所刻的斋馆印,整个印面上部密不透风,下部疏可走马
;“斋”字采用简化篆法,挪出一部分空地与“千”字相称;由于重心在上,所以顶线细残,底线粗全,使印而稳稳当当。此印疏密有致,粗细相宜
,有繁有简,欲断还续,在对立的基础上匀称、均衡、和谐,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自然美。千寻竹斋三、空白留红法。空白留红都是指
在印章布局中留出一定空间,造成虚实顾盼。此法在白文印中称“留红”,在朱文印中称“空白”。白文印中大块殷红色的留红,可以给人一种强烈
的视觉刺激;朱文印的一块块空白,可以给人以疏朗空灵的畅快感觉,通过线条分割形成的一块块留红空白,形成鲜明生动的朱白对比美和虚实顾盼
美。“十六金符斋”是黄土陵刻的一方朱文斋馆印,笔画少的“十六”两字安排一边,笔画多的“金符斋”三字安排一边,形成疏密对比;再参以金
文笔意,将“符”字的“亻”旁下空白,与右边的大片空疏相呼应,显得空灵、生动,奇趣顿生,而吴昌硕的“自娱堂主”,将主字处理成金文的火
把光焰形,形成大块留红,与“十六金符斋”印的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十六金符斋自娱堂主四、粗细重轻法。线条粗为重,细为轻,
印稿设计中常将某些笔画加粗或减细,形成重轻对比或取得平衡,使印面产生轻重虚实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要避免呆板之失。例如“十六金符斋”印
中“十六”二字作粗笔,以二字平衡三字,重轻协调;“自娱堂主”印中,以一垂点粗笔压阵脚,与斜对角密细之处相呼应,形成粗与细、疏与密、
重与轻的强烈对比,但给人视觉上感受仍是平衡和谐的。采用此法,须视情况而定,不能生搬硬套。邓散木曾说:“印之分轻重。为救板滞,增变化
而设,是犹军之有奇兵,非不得已时不用之。如入印文字繁简适中,可停匀部置,不碍美观,便不必用故作轻重,以示炫异也。”五、挪让穿插法
。文字的自然结构往往繁简不均,笔画的自然位置常常不尽如人意,为章法布局的需要,人为地将印文点画线条或部首的位置作挪让移位,或将线条
延伸收缩、上穿下联,形成穿插避让,使印面文字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疏密相宜,气势贯穿。挪让法在汉印文字中已很普遍,如(功)、(印)、
(问)、(鸣)、、、(明)等。湖南省博物馆列为一级文物收藏的汉私印“桓启”,即采用了部首挪让移位的方法,将“启”字的“扑”(文)
部,移到了“户”下,使印文变得瘦长,整体布局显得匀称而舒适。甘赐的《印章集说》说:“印之字有稀密不均者,宜用此法。第不可弄巧作奇,
故意挪凑;有意无意,自然而然方妙。然挪移中必令字字分明,人人知识,勿以字藏于字之下,使人不识而怪之也。”桓启六、离合有伦
法。离合指处理印文稀密的方法,使印文结密迫促者宽展,谓之“离”;使印文疏落散漫者紧凑,谓之合。此法要求离合有伦,离而不散,合不局促
。“关中候印”是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一方晋代龟钮金印,1957年在长沙东北郊一晋代桥顶式砖室墓中出土,重97.8克,印面2.3厘米见
方。“关”字笔画结密故使之“离”,关字中出现一块空间,不闷塞呆板;“中”字笔画疏落故使之“合”,中字大小仅占关字的二分之一,印文紧
凑多了。从全局看,印文大小悬殊,线条斜正不一,但离合有伦,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轻重相宜,极为贯气,富有节奏感。据文献载,“关中候”
是东汉末年曹操立魏王时设置的爵位,用来封赏军队中有战功的人,金印紫绶,在当时只是一种虚衔,仅代表荣誉,无晌禄,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晋
朝以后才废除,“关中候印”传世实物有多枚,郑州市博物馆藏一方,为龟钮铜印,故宫博物馆藏三方,两方龟钮铜印,一方龟钮鎏金印。
关中候印七、延伸屈曲法。延伸是延长伸直之意,屈曲是弯曲盘绕之意,根据章法的需要,有时将屈笔变为直笔,直笔变为屈笔;或将笔画延长
、弯曲,起留空或填实作用,使印文紧密融洽。此法在汉印中已普遍采用,在唐宋印章布局中得到充分发挥,“中书省之印”,是一方唐代官印中的
精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字中间的竖笔及“之”字上部左右两笔,皆延伸折叠,“书”字横笔直变曲,使印面满实整齐,有唐代印人的独
特风格。此法导致了唐宋九叠篆产生,但九叠篆作过分的延伸折叠,以致不讲字体,不合六书,不理章法,造成呆滞刻板,印文线条重重迭迭,难见
字的真相,则是走向了延伸屈曲法的反面。中书省之印八、俯仰向背法。俯仰指一印中的文字与笔画,布局成下俯与上仰相呼应之
势,使文字结构生动紧凑;向背指印文笔势和重心的向左、背右的情势安排,使印面文字前呼后应,左右关照,生气勃勃,产生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感
。清人陈克恕在《篆刻针度》中谈到:“字有正侧俯仰。正则左右皆可照顾,若侧面,则左者背右,右者背左矣。譬如人坐一堂,左者顾右,右者顾
左,居中者,须会左右相顾。上者俯下,下者仰上,是谓有情,得情则生气勃然,失则形委矣。明得此理,庶知设法安顿”。“日庚都萃车马”的战
国烙马铜印,印面6.6厘米见方,高8.4厘米。上部呈方简形,可安置木柄;下部四面作圆弧形,上小下大,中空,四面有孔,可放置燃烧的木
炭作车马烙印之用。这方印的印文布局巧妙,字大小不一,分左右两行,中上部有大块留空,由于俯仰向背合理,显得生动自然,颇富情趣。此印于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出土,是唯一的战国烙马印,可惜在民国时,被文物商卖给了日本人,如今收藏在日本国的藤本有邻馆。日庚都萃车马
-九、方圆欹正法。此法将印文或某些部位、线条,作方圆欹正处理,以求得印文的整体美感。汉印普遍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并使方与圆互相映
衬,互为呼应,使全印整体协调统一。有时将某些字或笔画倾斜,有时将某些斜笔“扶正”,巧写为屈笔或直笔,使全印纵横流通,顾盼有情,共
墨斋藏古玺印中,有一方“赵太子丞”印,是西汉诸候国赵国官印。此印的“太”“子”二字圆中寓方,斜角呼应;“赵”、“丞”二字方中寓圆
,亦斜角呼应,全印方圆映衬,非常协调。现存故宫博物院的西汉武陵郡郡尉的官印一一“武陵尉印”,陵字的斜笔皆作直笔,而“武”字没采用
平直写法,带圆弧形,避免了机械的平列,它旁边的“尉”字,也有意将“寸”部作弧形安排。这样上两字圆活,下两字方正,左右上下相映成趣
,显示出印人新颖独到的构思和苦心孤诣的安排。赵太子丞武陵尉印十、大小错落法。此法讲究印文大小不同、错落有致,避免简单平
庸的布局,力求在险峻中求平衡,在相违中求和谐。这种布局通过文字的大小不一,参差错落,借助于章法的疏密对比、空白留红、粗细重轻、挪
让穿插、俯仰向背等,求得整体态势的平衡,所谓造险又破险,先造成章法上的险势,然后化险为夷,得到气势夺人的效果。这种章法正象郑板桥
的书法布局,如“乱石铺街”,大小历落,斜正相间,窄宽参差,一气呵成,令人耳目一新。先秦古玺印和汉印中的“急就章”,常采用此种布局
。“平阴都司徒”是一方战国铜官玺,鼻钮阴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玺五字分两行,左疏右密,作斜式布排。印文两大三小,字与字之间
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气势流畅,神韵超然,充满了率真之趣。当然,所谓大小错落,并非任意而为,必须遵循审美的原则。夏一驹在《古印考略
》中说:“虽系错落纵横,妙在不离规矩”。平阴都司徒十一、增减并笔法。增减法指将印文的笔画作增笔或减笔处理,以求得印文全局的妥贴
与变化统一。并笔法指在白文印中平行笔画间,仅留若有若无的隔线,或干脆并作一笔,使印文朴拙多趣。“宁远将军”一章是一方魏晋官印,铜
质龟钮阴刻,现藏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此印“宁”字省略了“心”,“将”与“章”都作减笔处理,“远”与“军”字并笔,“章”与
边栏借笔,显得极其粗心草率,却别有一番情趣。此印具有两汉魏晋“急就章”的风格,不拘成法,变形夸张,利用增减并笔,使疏密虚实对比相
映,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妙。至于如何增减,如何并笔,要取决于印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字学功底,陈目耕《篆刻针度》中有一段话可以参
考,“汉摹印篆中有增减之法,皆有所本,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增减得宜,庶见者不昔为异,今人不知六书之理,妄意增减,则大失其本原,所谓
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矣”。即是说不能主观臆造,要以古文字为依据,以不碍字义、不失篆法为本,使见到的人能认识为妙。宁远将军十二、同
文多变法。同一方印中出现相同文字时,要采取变化处理的方法。一般说来有两种变化方式,一种是采用异体篆字,使同一个字以不同面目出现,如
赵之谦“铁面铁头铁如意”一印,三个铁字,篆法相异,避免了印文雷同单调的弊病。另一种是采用省略的办法,当前后相接的二字相同时,在前
一字的右下方作两短横画,表示借用上字,例如齐磺的“我负人人当负我”一印中的“人”字。当然,也可采用大小不同,刀法不同等来避免雷同
,例如此印中的“我”和“负”,篆法一样,但面目不同,亦不显单调板滞。铁面铁头铁如意我负人人当负我十三、印文排列
法。一般印文是按自上而下、从右到左排列,有时为了章法的需要,可作回文、合文处理。回文在秦汉印章中已经不少,但常见于名章。印文回旋作
逆时针排列,先右上,次左上,再往左下,最后到右下,姓与“印”字为一排,双名为一排。以后的艺术印章,为了造成印文对角疏密呼应的效果
,将它用为一种印文排列法。合文即两字合占一字位置,秦汉官印中已存在,多有田字格,其中二字占一格。清代吴昌硕的两方印,“伊立勋印”
作回文排列。“伊勋”二字笔画多,“立印”二字笔画少,这样安排后,对角繁简呼应、重轻相宜。“泰山残石楼”为合文印,“泰山”二字仅占
一格,自然巧妙,给人一种巍峨庄严的感觉。“泰山”二字虽占一格,但交界处明显分离,所以不会引起误读。泰山残石楼十四、朱白相
间法。此法将朱文、白文合作于同一印中,以求得印文繁简布局的妥贴。一般说来,朱文印线条细而挺,白文印线条肥而劲,古有“瘦朱肥白”之说
。朱白相间、肥瘦相映,颇多趣味。陈目耕《篆刻针度》说:“古印有半朱半白者,有朱白相间者,又有一朱三白、一白三朱、二朱相并、二白相
并者,皆汉以后之制。大都笔画少者,可用朱文以间之。朱与白有左右两列分者,有上下两截分者,有斜角两对分者。其上下分者,朱文又当用一
隔,以隔前后;若在一边,则不必矣。又有朱文相间,卒至朱亦似白者,此盖欲其配正停匀,故人认空地亦作字画也。务须安顿妥贴,不致牵强穿
凿乃可。”这段话已将朱白相间法说得很清楚,一般将印文笔画繁的作白文,笔画简的作朱文,朱白相间印以初看不易觉察,细看方可发觉者为妙
。朱白相间印并非“皆汉以后之制”,汉代私印中已相当普遍。十五、边栏界画法。在印章中加边栏或间以多种形式的界画,也是一种章法。一般
是朱文印有明显的边栏,白文印大多将印面四周留些空地,可视为边栏。至于边栏的粗细宽窄、用单用双、及破整断续,要视情况而定。《篆刻针
度》说:“印之边栏犹室之有墙垣也,朱文虚起,非栏无所附;若白文犹有红地相依,则相字势外有曲折周围,自相约束,不必用栏。倘看来非栏
不可,即须逼边微用一线,其刀文最忌深阔,比字之分数宜减。其不宜栏者,须逼边落墨,求合古意。”“其栏有阔有狭、有单有双,亦当相势用
之。如一印而阴阳两文,则朱文有半栏矣。其于阔与双者,欲见古意,须于四厌或四角少刓少烂,即烂铜朱文者。”这段话中的“相势用之”,无
非强调边栏要服从章法布局的总体需要。春秋战国古玺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印边丰富多彩,尤其是阔边朱文小玺,边宽文细,虚实对比强烈,朴拙中充
满灵活,倍受后代印人称道,赞为“秦朱汉白”。“秦朱”实指这类阔边朱文小玺。古玺中有单边,有双边,有的还装饰以各种动物图案,表现出
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明清印人较为重视印边的章法作用,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击边、敲边、切边、借边、逼边等,尽情地在印边上施展才华。
创造出多种多样、各臻其妙的印边布局。界画,指在印中用横竖线条分界,形成格眼,使印面分布均衡、虚实呼应,一方印文往往因为界画的巧妙
运用,而使印文神气十足,例如:齐白石的“老手齐白石”六格五字;邓散木的“换了人间”采用一折形界线,将印面分为轻重呼应的两部分;罗
叔子“西泠印社”的“泠”字“水”旁借格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秦印往往界画为田字格、日字格、目字格,到明清时,界画变得多种多样,
有时字多于格,有时格多于字,横竖线条可直可斜,随势而定,印文可以破格出格,使印章增添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采用界画法时,要注意界
画形式与摹印文字风格一致,如汉印文字不宜填入秦印的田字格中等。老手齐白石换了人间西泠印社十六、残缺破损法。此法
又称为残破法,即有意识地使印边、印文残缺破损,追求印章的古意和朴实无华的残破美。残破得当,可以化呆板为灵活,化滞息为通畅,有起死
回生之效;可造成新的境界,表现苍老拙朴的情趣,能使人受到感染;亦可使残陪衬全,可破呼应整,使印文产生疏密强弱的节奏感。商周古玺、秦
汉印章,在当时交付使用时,多是完好无缺的,由于千百年岁月的洗涤,经风、雨、水、土、酸、气的剥蚀,变得残破不全、斑驳模糊,时隐时现
,给人一种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情趣。明清印人受此启发,有意识地去追求这种自然的残破美,并把它作为一种章法手段,在布局上表
现这种残破的“金石味”,唤起欣赏者的联想与共鸣。明代的文彭、朱简,清代的西泠八家,以及近代的吴昌硕、赵古泥等人,在印章布局上都善于采用残破法,开始时受到不少人的反对与嘲讽,被称之为“西子效颦”,经数十年实践,此法赢得了很多欣赏者的喜爱与公认,并为现代印人仿效。以上是古代印人常用的十六种章法布局技法,但不是章法的全部内容。印章章法随形布局,因文制宜,根据客观条件应变,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方式。印章章法的好坏,关键在于自然天趣,娇揉做作、装腔作势的设计,不能给人美感,只会令人生厌。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箴言,“自然总是美的”。无论采用那几种章法布局手段,都要表现自然天成之趣,这是古代印人的共识。清代印人陈炼说:“篆刻一技,亦可以怡养性情,若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亦乏天趣”。坡仙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二语最得怡养之术。”古人讲印有三品:“神、妙、能。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所谓神妙能三品,皆是指布局恰到好处,印文如风行水上,自然天成,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献花(0)
+1
(本文系近天仙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