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前列地尔-糖尿病神经病变
2018-05-23 | 阅:  转:  |  分享 
  
前列地尔---显著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吕维名目录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强化降
糖无显著获益01-Contents02糖尿病神经病变作用机制-03前列腺素类似物介绍-04前列地尔的发现和改进-全球糖尿病负担沉重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5年12月1日发布的第7版糖尿病概览每11人中便有1人患有糖尿病(4.15亿)糖尿病患者每6秒便
有1人死亡(500万)全球12%的医疗费用支出用于糖尿病http://www.diabetesatlas.org/中国糖尿病患者人
数全球首位,医疗费用支出仅次于美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前10位的国家/地区糖尿病相关医疗支出在前10位的国家/地区(R=2)ht
tp://www.diabetesatlas.org/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医患共同面临的巨大临床挑战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达60%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发症患病率(%)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11(4):232-237.糖尿病神经病变(DPN)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神经性疼痛因足部溃疡和损伤而截肢糖尿病患者DPN
患病率高达50%以上DPN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0~30%80%周围神经病变溃疡15%Juster-SwitlykK,
SmithAG.Updatesin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F1000Res.20
16Apr25;5.pii:F1000FacultyRev-73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合并周
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年医疗费用是未合并患者的2倍,高达$12492,而重度DPN患者年医疗费用则更高,达$30755年医疗费用(
$)BoultonAJ,etal.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icneur
opathies:astatementby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
tesCare.2005Apr;28(4):956-62.VATD研究:强化降糖不能降低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率P=0.61新发
外周神经病变发生率(%)DuckworthWetal.NEnglJMed.?2009?Jan8;360(2):12
9-39.?Cochrane系统评价:强化控糖治疗神经病变,未达到统计学差异Cochrane综述选取在强化干预至少1年后评估主要终
点事件的研究,共4项。在这4项研究中强化降糖均未有效治疗神经病变。假设4项研究采用相同的神经病变定义,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同样无统计
学差异研究强化治疗(n)常规治疗(n)年化危险差(95%CI)Accord201028152791-0.7(-1.4-0.01)
Azad19993535-1.43(-12.29-9.43)Duckworth2009464498-0.29(-1.39-0.
82)Tovi199816150(-11.72-11.72)合计P=0.0633303339-0.58(-1.17-0.01)有
利于强化降糖有利于常规降糖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12Jun13;6
:CD007543.强化降糖并无法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我们该何去何从?目录01-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强化降糖
无显著获益Contents02糖尿病神经病变作用机制及治疗策略-03前列腺素类似物介绍-04前列地尔的发现和改进-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及其受体导致神经病变的机制细胞因子ICAMVCAMPAI-1细胞死亡或激活(细胞死亡或生存)微血管病变局部缺血细胞功能障碍神经感觉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细胞:远端纤维变性雪旺细胞:髓鞘病变AGE:糖基化终产物YagihashiS,MizukamiH,Su
gimotoK.JDiabetesInvest,2011.2(1).18-32微血管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重要的发
生机制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胰岛素抵抗多元醇通路AGE/AGE受体活性氧促炎症反应缺氧直接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PKC↑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NF)-κB↑神经内膜微血管
病变微血管缺氧和缺血是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髓神经病变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YagihashiS,Mizuka
miH,SugimotoK.JDiabetesInvest,2011.2(1).18-32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策
略预防良好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高血压定期进行筛查及病情评价加强足部护理对因治疗血糖控制改善微循环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
紊乱预防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权威指南推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需扩血
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使导致DPN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
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DPN的临场症状。常用药物如前列腺素E1、贝前列素钠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2013年中国糖尿病
防治指南ADA指南根据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素类似物改善神经病变疗效明确糖尿病神经病变指南BoultonAJ,etal.
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icneuropathies:astatement
by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esCare.2005Apr;28
(4):956-62.目录01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强化降糖无显著获益-Contents02糖尿病神经病变作用机制-0
3前列腺素类似物介绍-04前列地尔的发现和改进-市场上在售的前列腺素类药物口服注射(凯时?)前列腺素E1脂微球与前列地尔(PGE1
)的完美结合贝前列素钠全球首个口服PGI2衍生物凯时?是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病因的治疗药物,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
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目录01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高,危害严重
,强化降糖无显著获益-Contents02糖尿病神经病变作用机制-03前列腺素类似物介绍-04前列地尔的发现和改进-OCOOHOH
前列地尔的发现1937年两位瑞典生理与药理学家UlfVonEuler与W.MGoldblatt研究精浆功能时,在精
液里发现前列地尔(PGE1)1937年1.Goldblatt,M.W.Propertiesofhumansemina
lplasma.J.Physiol.(Lond.)1935,84,2082.VonEuler,U.S.On
theSpecificvaso-dilatingandplainmuscleStimulatingsubstrate
sfromaccessorygentialglandsinmanandcertainanimals(pros
taglandinandvesiglandin)J.Physiol.(lond.)1936,88,2133.Vo
nEuler,U.S.WeilereUntersuchungenuberGewissenGenitaldrusmS
kand.Arch.Physiol.1939.81,65前列地尔的临床应用曾一度受到限制前列地尔的临床应用走过了一个漫
长的道路,传统的针剂临床效果并不好,无靶向作用、剂量大导致副作用大每通过一次肺循环60-90%被肺氧化酶灭活脂微球0.2μm第三
代传统针剂:副作用大及药效低其他改善微循环药物:中草药、扩血管药物等直到遇见了脂微球技术1987年发明了脂微球技术。1994年,
脂微球技术发明人之一水岛裕教授将脂微球技术无偿赠予中国政府,并协助中国政府建立了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即公司现在的前身,就此实现了
中国靶向制药零的突破。水岛裕教授1987年1994年AStudyontheEffectsofLipidMicrosp
hereinTargetingTherapyandIt’sApplianceonImageDiagnosing
,using99mTcLabeledLipidMicroshpere,JapanJournalofInform
ation,OriginalArticleVol.7No.6November1987前列地尔PGE1软基质油卵磷脂0
.2μm脂微球:靶向治疗药物的核心脂微球结构及作用将PGE1有效运送至病变特定部位;避免PGE1在肺部失活;给药剂量降低提高安全性
;脂肪球作为药物载体,粒径均一稳定性,直接影响药物含量均匀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脂微球为水包油微粒前列地尔与脂微球完美结合后,
中国首个前列地尔注射剂—凯时?诞生前列地尔+脂微球前列地尔(PGE1)在脂微球的包封下充分发挥药效凯时?(前列地尔脂注射液
)前列地尔前列地尔直径0.2μm脂微球中国首个前列地尔注射剂脂微球的作用:将PGE1有效运至病变特定部位;避免PGE1在肺部失活;
给药剂量降低提高安全性;凯时?脂微球粒径均一稳定,是实现靶向治疗的基础脂微球在人体的靶向聚集部位脂微球粒径均大小一稳定是靶向治疗的
基础脂微球粒径过大无法在血管中顺畅流动,无法到达血管病变部位脂微球粒径过小无法与血管内壁亲和,并在血管内循环中分解,药剂被肺循环
灭活。脂微球起不到靶向作用凯时?:脂微球大小均一,粒径分布相差仅2%脂微球粒径呈正态分布,90%以上在0.122-0.223μ
m,符合粒径要求,平均粒径与中间粒径相差2%。仿制品:脂微球分布相差可高达300%仿品A:脂微球,粒径分布离散,只有60%符合
粒径要求,平均粒径与中间粒径相差56%仿品B:脂微球粒径分布离散,仅有50%符合粒径要求。平均粒径与中间粒径相差300%0.2μ
m=靶向性0.2μm=靶向性直径0.2μm研究表明脂微球粒径在0.2μm粒径,有更强的悬浮性能,最符合病变部位血管内壁环境,极
易与血管内壁亲和。凯时?脂微球粒径大小均一,基本都是0.2μm,可确保药物的靶向性镜下观察凯时?脂微球粒径呈均一状态,脂微球直径
基本都在0.2μm,进入血管后极易与病变的血管内壁亲和,确保脂微球携带前列地尔药物靶向到达病变血管,发挥药理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
结构与性能研究所荷兰FEI公司QUANTA6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仿制品:脂微球粒径不均一,不能确保药物靶向性镜下观察仿制品
呈中空的泡状结构,粒径差异较大粒径过大,无法在血管中顺畅流动粒径过小,不能与病变的血管内壁亲和,从而导致脂微球起不到靶向作用或
大或小的微球容易积聚融合破裂其他仿品的粒径均一性较差、粒径分布离散,血管亲和率差,导致肺部失活增加,失去靶向性,疗效下降。中空的泡
状结构粒径差异较大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荷兰FEI公司QUANTA6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凯时?脂微球粒径大小
均一,可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凯时?VS其他仿品电镜试验(透射电镜对比图,以0.2μm直径为标尺)凯时?“白色”乳粒直径基本
在0.2μm,说明粒径均一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真实的反映粒子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为近一步
对比不同品质脂微球粒径分布情况,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制剂进行观察仿制品:不符合靶向粒径要求,不能保证药物稳定性凯时?VS其他仿品
电镜试验透射电镜对比图(以0.2μm直径为标尺)其他仿品:少量符合0.2μm直径大小的乳粒,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儿均远远不足0
.2μm直径,它们只是油滴,不是脂微球个别“白色”乳粒中有“黑色颗粒”,为药剂在电镜下经干燥后,药剂中起到pH平衡的氢氧化钠中
的盐份析出,成为单个盐结晶粒,电镜拍摄后形成“黑色颗粒”;背景大片黑色为电镜观察背景,与乳粒无关。与仿制品相比,凯时?生物利用度
高,临床疗效更好释放率(%)体外释放观察对比体外药动学试验数据表明: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即凯时?生物利用度最高凯时?高生物利用
度,可有效增加微循环血流量凯时?vs其他仿制品:有效增加微循环血量相对血流量(ml/min)体内血流量变化结果显示,凯时?的
AUC值,即生物利用度最高要确保脂微球安全性:需严格控制溶血磷脂酰胆碱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文章:0小时——“被氧化的的低密度脂蛋白和
溶血磷脂酰胆碱可促进1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AI-1)在血管平滑肌上的表达“12小时磷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溶血磷脂酰胆
碱(LPC)可刺激1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本研究通过分别在0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给兔子注射低密度脂蛋白,观
察不同注射阶段兔子血管平滑肌细胞变化。结论是注射时间越长,PAI-1表达越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越严重。24小时W.Dicht
l,A.Stikoetal.OxidizedLDLandLysophosphatidylcholineStimu
late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ExpressioninVascularSmo
othMuscleCells,J.ofAm.HeartAssociation,1999凯时?可有效控制溶血性磷脂
酰胆碱(LPC),确保给药安全性LPC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乃至溶解,因此需严格控制其含量。实
验结果显示,在加速实验过程中,凯时?的LPC浓度远远低于仿制品,凯时?远优于合格标准凯时?:纯度极高,是给药安全性的又一保证凯
时?VS其他仿品:纯度极高按照凯时?含量测定新方法,考察凯时?与其他仿品中除PGE1和PGA1以外的总杂质含量。凯时?的杂
质极低,其他仿品的杂质较多,未知杂质包括原辅料带来的杂质,也有生产过程中控制操作等原因二次产生的污染,再就是包装瓶带来的三次污染凯
时?(前列地尔脂注射液)具有七大药理作用前列地尔脂微球针剂1.CarlsonLA;IrionE;OroL;Effec
tofinfusionofprostaglandinE,ontheaggregationofbloogpla
teletinmanLifeSci7,85-90/1968;2.Theeffectofintra-arterial
andintravenousprostaglandinE1inamodelofischaemiainhealt
hyvolunteers.(SpringerVerlagBerlin1986)49-53;3.HeckerG;Ne
yP;SchrorK;Cytotoxicenzymereleaseandoxygen;4.Inhibition
ofmitoticandproliferativeactivityofsmoothmusclecellsbyp
rostaglandinE1in:SinzingerH;RogattiW(eds)ProstaglandinE1
inAtherosclerosis.(SpringerVerlagHeidelberg1986)39-48;5.Schr
orK;HeckerG;Potentinhibitionofsuperoxideaniongenerationb
yPGE1andanalogueOP-1206;inhumanPMN’s-unrelatedtoitsanti
plateletPGI2-likeactivity;VASA(suppl)17,11-6/19876.MariaGrazia
;GraziaCattaneo;Alprostadilsuppressesangiogenesisinbitroa
ndinvivointhemurineMatrigelplugassay;BritishJournalof
Pharmacology(2003138,377-385)总结缓解微血管障碍的治疗策略是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途径前列腺
素类似物凯时?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受损微循环状态,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显著改善神经病变的各项临床症状谢谢!我们先来了解下前列
地尔是怎样发现的,前列地尔是体内广泛分布的生物活性极强的物质,1937年Euler与Golgblatt在人的精液中首先发现了前列地
尔。应用的发展中,前列地尔的临床运用曾一度因副作用和较低的药效受到限制,第一代的前列地尔——PGE1无菌粉针剂,这种粉针剂的副
反应非常大,对各个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第二代前列地尔——环糊精包合物,也就是PGE1-CD,通过环糊精包裹虽减少了一部分局部副反
应,但不具备靶向性,药效低。第三代前列地尔——凯时,它是一种崭新的靶向制剂,是将前列地尔包封在0.2微米的脂微球载体当中,从而克
服了传统制剂(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缺陷,有效的发挥了前列地尔药理作用。此部分内容供参考(传统前列地尔粉针剂常见副作用:1、全身症状
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局部常见有血管痛、血管发红等;2、无病变血管靶向作用;3、治疗时需要剂量大,传统粉针剂的给药量是
凯时的10倍;4、为克服肺部灭活及减轻副作用,需长时间持续静滴。传统前列地尔针剂药效低:第一代和第二代前列地尔针剂由于生产工艺限
制,前列地尔得不到较适宜的方式包封,造成前列地尔到体内后经肺部极易灭活,在肺氧化酶的作用下,前列地尔每通过一次肺循环,就会约有60
-90%被灭活。因此,前列地尔即使注射大剂量,也会在未到达血管病变部位时大部分已被肺氧化酶灭活,药效远达不到预期,药效很低)直到遇
见了脂微球技术才有所好转,水岛裕教授是脂微球技术创始人之一,水岛裕教授与他的同事一起于1987年发明了脂微球技术,用于前列地尔针剂
,大大减少了前列地尔针剂的副作用,并提高了前列地尔的药效。此部分内容供参考(1994年,水岛裕教授应邀来华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同仁
进行学术交流。返程之时,当他得知日本政府对中日医院的无偿援助即将停止,医院的设备更新、科研经费面临一定困难时,当即向院长表示,要无
偿捐献自己最好的一项专利给中国政府。并协助中国政府建立了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即公司现在的前身,就此实现了中国靶向制药零的突破)脂
微球是靶向治疗药物的核心,脂肪球作为药物载体,粒径均一稳定性,直接影响药物含量均匀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它能够:(1)将PGE
1有效的转运到炎症病变和血管损伤的特定部位。(2)将PGE1包藏在脂肪粒子中,避免了PGE1在肺部的失活,用较小的剂量(10μg
静滴或静注,给药量降低了10倍)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3)给药量减少且积聚在靶器官,发生在全身的副作用减少,注射时局部刺激性低
,提高给药的安全性。脂肪球作为药物载体,粒径均一稳定性,直接影响药物含量均匀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前列地尔与脂微球的完美结合,
中国首个前列地尔注射剂—凯时?诞生,1998年,第一个名为“凯时”的“药物导弹”产品正式在中国面世。凯时?脂微球粒径均一稳定,
是实现靶向治疗的基础,脂微球粒径过大无法在血管中顺畅流动,无法到达血管病变部位,脂微球粒径过小无法与血管内壁亲和,并在血管内循环中
分解,药剂被肺循环灭活,脂微球起不到靶向作用,只有脂微球粒径均一稳定才可实现靶向治疗凯时?脂微球大小均一,粒径分布相差仅2%,图
中显示的是凯时的粒径分布,凯时脂微球粒径呈正态分布,90%以上在0.122-0.223μm之间,符合粒径要求,平均粒径与中间粒径
相差2%。这是两张仿制品A和B的粒径分布图,仿制品A:从图中可以看出,仿制品A的脂微球,粒径分布离散,仿制品A只有60%符合粒
径要求,平均粒径与中间粒径相差了56%,仿品B:脂微球粒径分布更加离散,仅有50%符合粒径要求,平均粒径与中间粒径相差可高达3
00%研究表明脂微球粒径在0.2μm粒径,有更强的悬浮性能,最符合病变部位血管内壁环境,极易与血管内壁亲和,因此,0.2μm=靶
向性凯时?脂微球粒径大小均一,基本都是0.2μm,可确保药物的靶向性。镜下观察凯时?脂微球粒径呈均一状态,脂微球直径基本都在0
.2μm,进入血管后极易与血管内壁亲和,可确保脂微球携带前列地尔药物靶向到达病变血管,发挥药理作用仿制品的脂微球粒径不均一,不能确
保药物靶向性。镜下观察仿制品的脂微球,呈中空的泡状结构,脂微球粒径差异较大,粒径均一性较差、粒径分布离散,血管亲和率差,如果脂微球
粒径过大,将无法在血管中顺畅流动,如果脂微球粒径过小,将不能与血管内壁亲和,粒径不均一,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脂微球起不到靶向作用凯时
?的脂微球粒径大小均一,可确保药物的稳定性,行电镜试验观察比较凯时与仿制品粒径,试验中,在相同的稀释倍数(2000倍)和放大倍
数(40000倍)下,凯时脂微球乳粒排列紧密,大小均匀;试验中以0.2μm直径为的标尺,该标尺是观察镜下乳粒直径的最好衡量,拍摄的
电镜图中可观察到凯时“白色”乳粒直径基本都在0.2μm,粒径均一(电镜试验中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能够真实的反映粒子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为近一步对比不同品质脂微球粒径分布情况,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制剂进行观察)而试验中拍摄的
仿制品的电镜图片显示:仿品图片中放置了0.2μm直径为标尺,以这个标尺为衡量,图中几乎没有符合0.2μm直径大小的乳粒,图片中呈
现了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儿,均远远不足0.2μm直径,它们只是油滴,所谓的脂微球都是颗粒极小的油滴,不是脂微球,更不是包裹了前列地尔的
脂微球。并且大片油滴完全覆盖了背景,使背景看到的是一片小油滴。仿制品的脂微球粒径达不到靶向粒径要求,不能保证药物稳定性与仿制品相比
,凯时?的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更好,体外释放考察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制剂均在0~3h内快速释药,在4h时释放度几乎达到平台
阶段。比较两种制剂的释放度曲线,其中凯时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即凯时的生物利用度最高。此部分供参考(体外释放考察: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考
察凯时和其他竞品的体外释药情况,用体外释放度作为预测两个品牌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特性的指标。实验方法:取凯时和其他竞品两个制剂各2
mL分别置于经过处理的透析袋中,然后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200mLpH7.4磷酸盐缓冲液(含0.1%SDS),匀速磁
力搅拌,温度控制在37±2℃。取样时间点:1h、2h、3h、4h、5h.)这张图中是凯时?vs其他仿制品有效增加微循
环血量比较的体内血流量变化结果,从图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凯时?在增加微循环血量方面优于其他仿制品,可有效增加微循环血流量。凯时?的又
一优势特点,高的生物利用度,有效增加微循环血流量那凯时的安全性如何呢?要确保脂微球安全性:需严格控制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
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lipoprotei
n,Ox-LDL)的主要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起到很大的作用。
脂微球的主要原料为卵磷脂,磷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可刺激1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表
达,所以,要确保脂微球安全性,需严格控制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研究通过分别在0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给兔子注射低密度脂蛋白,观察
不同注射阶段兔子血管平滑肌细胞变化。结论是注射时间越长,PAI-1表达越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越严重,试验证明了低密度脂蛋白和溶
血磷脂酰胆碱的对血管内壁的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在加速实验过程中,凯时?的LPC浓度远远低于仿制品,凯时?远优于合格标准。结论:由
以上图表可知,两种制剂在加速试验过程中,由于辅料卵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PC)向LPC不断转化,导致LPC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其
中仿制品LPC在加速10天时已经超出合格限度,并且增长幅度较大;凯时远优于合格标准,可有效控制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从而确保
给药安全性此部分供参考(药典规定供试品的LPC浓度不得过0.9mg/mL,本项目考察了凯时和其他仿制品制剂在25℃加速试验过程中
LPC变化情况。)凯时?纯度极高,是给药安全性的又一保证。按照凯时?含量测定新方法,考察凯时?与其他仿品中除PGE1和PGA1以外的总杂质含量。凯时?的杂质极低,其他仿品的杂质较多,未知杂质包括原辅料带来的杂质,也有生产过程中控制操作等原因二次产生的污染,再就是包装瓶带来的三次污染。凯时?的高纯度优势给给药安全性增加了又一保证。凯时脂微球针剂具有七大药理作用:一、靶向扩张病变血管二、抑制血小板凝集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四、防止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五、保护细胞膜,稳定溶酶体膜六、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七、改善动脉硬化症状此部分内容供参考(第一大药理作用:靶向扩张病变血管,凯时靶向聚集于病变血管,其浓度为正常血管的十至百倍。从根本上杜绝了“盗血”的发生;第二大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白血栓,防止血栓形成;第三大药理作用:促进红细胞变形能力,使部分僵硬的红细胞易于通过毛细血管,有效改善了微循环障碍。第四大药理作用:防止组织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中性粒细胞(PMN)活性,保护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减少内皮素(ET)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产生;第五大药理作用:①抗脂质过氧化(PGE1可以降低MDA水平、提高了还原型谷光甘肽含量);②改善细胞膜流动性(脂质过氧化可增加细胞膜微粘度,改变细胞膜流动性,而PGE1可对抗这种变化);③升高细胞内cAMP(cAMP可抑制磷酸脂酶A2活性,从而稳定质膜,防止细胞坏死);第六大药理作用:凯时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第七大药理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它显著减少由脱氧皮质酮或脱氧皮质酮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的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活性,防止动脉硬化。另外,脂微球主要成分是卵磷脂,其也可防止血管硬化,软化血管。)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