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清热燥湿药
2019-02-06 | 阅:  转:  |  分享 
  



【黄芩】





1.来源别称: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又称"山茶根"、“土金茶根”。


2.分布采收:生长区域广泛,东亚、东北亚各国均有分布。秋末至次年春初采挖,除去杂质,切成薄皮,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肺、胆、大肠经。


4.功能主治:a.澡湿。b.泻火。c.解毒。d.凉血止血。e.固元安胎。


5.成分药理:内含甙、素、醇、酸等有效成分,对常见球杆菌、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消炎、抗过敏、轻度镇静、降压、扩张血管等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3--10克。外用:煎水外洗或研末外敷,适量。泻火解毒多生用;止血炒炭用;清肝胆实火,猪胆汁或醋炒用。片剂或冲剂,谨遵医嘱。


7.临床禁忌:此药味道较苦,故脾胃虚寒患者及无实火者,均禁服。


另:清下焦湿热多用新根(“子芩”或“条芩”),清上焦湿热多用老根(“枯芩”)。





【黄连】





1.来源别称:毛莨科植物黄连或三角叶黄连的根及根部茎。又称“川连”、“云连”、“鸡爪连”。

2.分布采收:此物性喜阴湿,分布于川、云、贵、湘西、鄂西、陕南等地区。秋冬季采挖,淘洗干净,或切薄皮,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胆、胃、大肠经。


4.功能主治:a.燥湿。b.泻火。c.解毒。d.止血。


5.成分药理:内含多种生物碱,对革兰氏细菌、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止泻、抑制中枢、降温、镇静、降压、利胆、抗炎、抗利尿、抗应激性溃疡等作用。


6.用量用法:清心除烦,酒炒;下焦湿热,盐水炒;中焦湿热,姜汁炒;泻火解毒,生用。煎汤内服,每剂2--10克,酌情加减;入丸散,或研末熬膏煎水外用,适量。


7.临床禁忌:本品大苦大寒,损阳气,伤脾胃,故应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阳气衰微或脾胃虚寒患者,禁服。





【黄柏】





1.来源别称: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及黄檗树去栓皮后的树皮。


2.分布采收:性喜湿热,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及东南亚一带。春末夏初剥取够年头的树皮,刮去栓皮,切成细丝,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4.功能主治:a.清热躁湿。b.泻火解毒。c.凉血止血。


5.成分药理:内含生物碱、黄柏酮、黄柏内脂、甾醇等有效成分,对多种球杆菌及皮肤真菌、阴道滴虫、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降压、镇静、抗感染、促进组织修复和保护关节功能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3--9克;煎水外洗或研末外敷,适量。泻火解毒多生用;清下焦湿热多炒用;清肾中虚火盐水炒;止血炒炭用。


7.临床禁忌:本品味较苦,故脾肾虚寒患者,禁服。





【苦参】





1.来源别称: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又称“苦地骨”或“牛参”,俗称“野槐树根”。
2.分布采收:此物生性顽强,全国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郊野外均有分布。秋冬季采挖,刮去外层栓皮,趁鲜切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脾、肾、大肠经。


4.功能主治:a.内服:清热躁湿(痢疾、黄疸、带下、目赤、小便淋漓、肠痈痔疮等)。b.外用:杀虫止痒(疥疮、脓泡疮、渗出性感染性皮炎、麻风病等)。


5.成分药理:内含生物碱及醇、酮、素、酸等有效成分,具有宁心、抗辐射、抗癌、抗过敏、利尿、降压之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阴道滴虫、化脓性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3--10克;外用:煎水外洗、研末外敷或入丸散,适量。


7.临床禁忌:a.本品苦寒,故脾胃虚寒患者,禁服。b.不宜与藜芦同用。





【秦皮】





1.来源别称: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或白蜡树等数种同属植物的枝皮或干皮。


2.分布采收:东北、华北、河南、四川一带均有分布。春末夏初剥取,趁鲜切成细条,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微寒。归肝、胆、大肠经。


4.功能主治:a.清热躁湿。b.清肝明目。c.祛痰止咳。


5.成分药理:内含素、甙、鞣质、内脂等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消炎、止痛、祛痰、镇咳、平喘之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10--15克;外用适量。用1:1秦皮溶液滴眼或喷雾吸入,每次2毫升。


7.临床禁忌:本品苦寒,故脾胃虚寒患者,禁服。





【白鲜皮】



1.来源别称:芸香科植物白鲜或狭叶白鲜的根皮。俗称“山牡丹”、“八股牛”。


2.分布采收: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秋冬季挖取其根,抽去木心,趁鲜将其肉质根皮切成饮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

4.功能主治:a.清热躁湿(高热神昏、皮肤湿疹、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b.祛风止痒(伏暑风热、风疹瘙痒、疥疮皮炎、阴部瘙痒)。


5.成分药理:内含生物碱、内脂、酮酸、甾醇、皂甙、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白鲜碱有强心、收缩血管及子宫平滑剂之作用。


6.用量用法:清热躁湿多生用,祛风止痒多炒用。煎汤内服,每剂6--15克;煎水外洗或入丸散,适量。


7.临床禁忌:本品苦寒,虚寒之症患者,禁服。

献花(0)
+1
(本文系伏牛山人X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