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为政篇
第一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解读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说,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纣之治是暴政。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遗臭万年。德治从本质上说蕴含着极大的人治的成分,而与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龃龉。德治是儒家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第二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注释
蔽:概括。思无邪:原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駉篇》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第三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解读
这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行,德治法治兼用,相得益彰,现在国家治理儒、法并行,既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又注重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
注释
道,通导,犹引导。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第四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注释
“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
第五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解读
“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这种不违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为例,他是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孔子因为对他不满,又不好直说得罪他。所以当他来问孝时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无违”这两个字来打发他。但又主动给樊迟提及并做解释。
第六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孝子只是担心父母的疾病”。
第七则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解读
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当今社会,经济发达,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
第八则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菜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解读
《礼记?祭义篇》说:“孝乎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
第九则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翻译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他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解读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苏东坡又补充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以为孔子退下来观察颜回的私下表现,“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用颜回的实践来证明他能发挥孔子之道。
第十则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翻译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解读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所以,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这就是他观察人的三个要点: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历档案,同时,还要观察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是安于平淡还是热衷于追名逐利呢?如此等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考查,谁还能隐瞒什么呢?
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廋,sōu藏匿,隐藏。
“安”就是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一个人未尝不错做一两件坏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人。
《史记·魏世家》述说李克的观人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第十一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然后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十二则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解读
器皿各有所用,碗是用来吃饭的,是为餐具、食器;酒盅是用来喝酒的,是为酒器;缸是用来盛粮食的,是为容器。而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不要像器皿一样用途单一。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全面发展。
第十三则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解读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要先做后说。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四则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解读
也就是要广泛团结,不要搞拉帮结派,朋比为党。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不要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要忠信,办事讲原则。
注释
周:普遍。比:偏私。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
第十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解读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所以,儒者主张既学且思,既要读书又要思考。
注释
罔:通“惘”,迷惘,无知的样子。殆:危险。
第十六则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翻译
孔子说:“钻研异端邪说,那是很有害的啊!”
解读
对于异端邪说的看法,历来有保守和激进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保守者往往以正统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见解,好走极端,走偏锋的观点都视为邪端邪说,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历史上的哥白尼、布鲁诺等都是这种观点的牺牲者。激进者往往以标新立异为时尚,喜欢以偏激、个性来走特殊的路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的科研成果、艺术杰作都是这种标新立异的产物。所以有人专门著书《异端的权力》,为异瑞邪说当辩护人。
注释
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
第十七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解读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第十八则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翻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当官吃俸禄就在这里了。”
解读
就一般人而言率性而为问题不大,但要想当官则必须谨言慎行,约束自己。
注释
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尤:错误。阙殆:与阙疑意思一样,是“互文”的写作手法。
第十九则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
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解读
孔子曾经对学生樊迟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正直优秀的干部要居上位。
注释
举直错诸枉:举,提拔。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错,同“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与“直”相对,这里指不正直的人。
第二十则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翻译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执政者在老百姓面前庄重,老百姓就会恭敬;执政者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执政者提拔任用好人,教育没有才能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
解读
忠以勤的以是连词,和而且的意思。一句话,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
所以,古往今来的执政者总是很注意树立自身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一个慈祥而孝敬父母的人,一个勤政而廉洁的人。
第二十一则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翻译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解读
施——这里应该当“延及”讲,施于有政——“有”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
像孔子、孟子那样,不做官,却奔走于各国之间,去做那些做官的人的座上客,以其满腹经纶去参与政治。
圣人的意思说的是:只要你做到了孝弟,而且把这孝弟的精神普及运用到政治上去,即使你没有当官,也为治理国家作出了贡献,这不就是参与了政治吗?
第二十二则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翻译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解读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个什么什么马难追。”
【注释】
①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第二十三则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代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解读】
历史在渐变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无论怎么变,怎么增添和废弃,又总是会有所继承,这就是传统。
从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历史的轨迹可以知道过去,这就是鉴往而知来。
所以,一般人要读一点历史;从政治国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多读一点历史。
注释
因:因袭,沿袭。损益:减少与增加。
第二十四则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怯懦。”
【解读】
祭——祭是吉祭,和凶祭的奠不同(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叫做奠)。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古人认为人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死后又返回阴阳二气之中,化为阴气为鬼,化为阳气为神,在古人看来,不应该祭祀的却去祭祀叫做“淫祀”。淫祀的目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马屁,所以圣人不齿,君子不为。
义,宜也,就是人应该做的事情,不考虑情感,不考虑利益。义有大小之分,小义就是哥们义气,是小团体小范围的义。大义,就是正义,民族国家的大义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到女青年落水应义无反顾,不待脱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紧,这就叫做义不容辞。否则,你就是胆小鬼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