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恶性葡萄胎CT
2019-04-14 | 阅:  转:  |  分享 
  
侵袭性葡萄胎CT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第26卷第17期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0.17.044作
者单位:315010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影像科·侵袭性葡萄胎属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见于大约15%的葡萄胎患者清宫
治疗后。关于其CT表现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分析1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和CT表现,以探讨该疾病的CT特征。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4例侵袭性葡萄胎患者。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患者年
龄16~42岁,中位年龄31岁。全部因“葡萄胎清宫术后,血清β-HCG再次升高”入院。全部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之前行1次清宫2例,
2次清宫12例。病理结果为完全性葡萄胎10例,部分性葡萄胎4例。施行CT扫描时距离上次清宫术的时间10~68d,平均32d。施行C
T扫描时最近的血β-HCG最低263mIU/mL,最高198083mIU/mL,平均12506mIU/mL。1.2方法已婚患者检
查前阴道填塞纱布条,扫描前1h口服含碘水溶液500~1000mL,充分显示肠道,憋尿使膀胱充盈良好。采用设备:(1)TOSHIBA
AsteionDaul双排CT;(2)PhilipsBrilliance16排CT。全部病例行盆腔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层
距均为5mm。必要时做2~3mm薄层重建。增强时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I/mL)2mL/kg,注射速度2~3mL/s,开始注射
后15s及85s开始扫描。2结果2.1盆腔CT表现2.1.1子宫增大,肌层增厚12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子宫增大,子宫肌层
增厚。9例可见局部肌层增厚明显,子宫轮廓改变。3例可见肌层均匀增厚,子宫轮廓无明显改变。2.1.2宫腔内混杂密度1例于宫腔内见
少量混杂密度。2.1.3增强后子宫肌层内局部低密度灶在平扫时,10例子宫肌层密度均匀,4例隐约见肌层局部低密度。增强后13例可于
增厚的肌层内见到低密度灶。病灶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与子宫肌层边界变清晰。6例可于低密度灶中辨认出一个或多个不强化的小囊状影(图
1、2),直径约5~10mm,部分小囊见融合。2.1.4动脉期局部肌层血管增多增粗8例可于动脉期显示局部肌层内血管增多增粗。
其中3例合并卵巢静脉提早强化(图3)。2.1.5卵巢泡膜黄素囊肿7例患者见卵巢囊性包块,边缘光滑,境界清晰。双侧性4例,单侧
性2例。6个为多房,4个为单房。2.2临床病理结果12例患者经多次入院行系统化疗,获得治愈。2例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
壁肌层内见水肿绒毛,滋养细胞中-重度增生,符合侵袭性葡萄胎。3讨论侵袭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局部,少数转移至子宫外
,因具恶性肿瘤行为而命名。侵袭性葡萄胎来自良性葡萄胎,多数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之内发生[1]。患者表现为清宫术后数周至数个月仍有不
规则阴道出血和血清β-HCG持续升高。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肺、阴道、脑。在葡萄胎排出后,有大约15%的患者发展为侵袭性葡萄胎[2]。得
益于血清β-HCG的高敏感性与可靠性,当前大多数侵袭性葡萄胎可以早期发现[3]。本组侵袭性14例患者均为葡萄胎清宫后,施行CT扫
描时距离上次清宫术的时间10~68d,平均32d。因此本组14例中仅1例见宫腔内少量混杂密度。因为这个原因,该表现与部分学者报道
宫腔内大量病灶的结果有明显差别[4]。侵袭性葡萄胎的病理基础是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因此辨别肌层内的浸润灶是诊断的关键。通常超
声是首先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最主要的用处是排除可以导致HCG升高的妊娠。而超声对于子宫肌层内的浸润灶显示欠佳,本组14例中,仅
有5例超声因子宫肌层内探及杂乱回声,或是子宫壁局部血流丰富,从而做出侵袭性葡萄胎的可能诊断,因而此时CT检查非常有价值。本组14
例患者中13例增强后可于子宫肌层内发现低密度灶,该病灶平扫时密度与正常肌层无明显差异,其中9例显示该处肌层局部增厚,使用2~3m
m薄层重建,6例可于不规则低密度灶中辨别出境界清晰的小囊状影(图1、2),增强扫描不强化,笔者认为这正是水肿绒毛的表现。这在其中2
例施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得到验证,小囊状影的部位和大小与病理结果相符。肌层受侵的另一改变是局部肌层内血管增多、增粗,这在动脉早期可
以清晰显示。本组14例中,8例可见这一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图1、2),而其中3例卵巢静脉的早期强化(图3),提示合并动静脉短路(AV
S)的可能。这是由于滋养细胞的侵犯引起了壁内螺旋动脉水平的血管破坏性改变,进而导致引流子宫和卵巢的静脉的AVS。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合
并AVS的发生率高达15%~30%[5]。由于高血清β-HCG水平导致卵巢过度刺激,常常合并卵巢泡膜黄素化囊肿。侵袭性葡萄胎合并
黄素囊肿的发生率,根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为20.8%[6]。本组14例中7例可见卵巢囊肿,占50%,通常是双侧性的。囊肿直径大于
6cm为葡萄胎后发展为恶性疾病的高危因素[7],也就是说侵袭性葡萄胎的可能性更大。由于是在葡萄胎治疗后HCG持续升高的这样一
个背景下,在鉴别诊断上,侵袭性葡萄胎主要与宫腔残留以及绒癌鉴别。(1)宫腔残留:宫腔内出现混杂密度,增强后有不规则的明显强化。肌层
清晰,密度均匀,无浸润灶。增强后肌层内无局部异常增多增粗的血管,鉴别多无困难。(2)绒癌:绒癌同属GTT,与侵袭性葡萄胎临床表现相
似。在葡萄胎排出后怀疑GTT时,如果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时,应首先考虑为侵袭性葡萄胎。CT图像上,绒癌也表现为肌层内浸润灶,但通常范围
较大,且由于绒癌不含有水肿绒毛,浸润灶内无小囊状影。有时,绒癌与侵袭性葡萄胎鉴别困难,CT可以做出GTT的诊断结论,因为无论是侵袭
性葡萄胎还是绒癌(即使是伴远处转移),临床上大多都可以采用系统化疗方法治愈。综上所述,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
现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增强后肌层内低密度灶,局部血管增多增粗,薄层重建显示肌层内小囊状影。熟悉其CT特征对于侵袭性葡萄胎的诊断以
及化疗后的疗效评估有帮助。4参考文献王宏伟,丁长伟,杨军浩.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
2):1314-1315.吴小华.实用妇科肿瘤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7.张洪燕.侵蚀性葡萄胎化疗
中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与血清β-HCG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8):3056-3057.吕明权,蒋丽娜,李
贤兴,等.侵袭性葡萄胎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2):850-851.TajimaT,HondaH,K
uroiwaT,etal.Radiologicallyidentifiedmolarinvasionintopelvicarteriovenousshunts[J].ClinImaging,2000,24(4):227-230.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9.郎景和
献花(0)
+1
(本文系韦韦645219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