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度见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社交式学习,打卡式人生
2019-08-26 | 阅:  转:  |  分享 
  
社交式学习,打卡式人生那些在朋友圈刷屏打卡的人,背地里其实……如今,基本我们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打卡群,就连朋友圈也被打卡“攻占”。有这种的:
也有这种的:自从打卡学习、知识付费火了之后,打卡人士和微商群体各自占领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曾经我也加入过打卡群,是一个读书类的打卡
群。加入的初衷是为了多读书、多学习,后来就变成了“完成任务”,以免交了的学费回不来。于是,每天定闹钟,按时打卡发朋友圈。要说读书的
收获,还真没有多少。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自己是这样,直到有天跟朋友聊起这件事。她也是朋友圈的打卡狂人,一直在健身,每天雷打不动的半小时
,运动完就打卡。我刚要夸她有毅力、坚持了那么久,谁知她说:“我可交了钱的,不打卡钱怎么回得来,不管运动效果怎么样,时间够就成。”至
于体重呢,她说还是老样子。在网络更新迭代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APP霸占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根据AppAnnie移动应用数据
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和韩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是全球范围内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平均使用智能手
机的时间都超过4个小时。每天沉浸于网络世界中,让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持续做某件上网以外的事,比如:读书、学习某种技能或只是片刻的独
处。曾几何时,“打卡”不过是职员们上下班的考勤机制罢了,如今到网上却成了一种身份标识,成为人们立“人设”的工具。原本为“督促自己”
而打的卡,现在有多少是努力的证明,又有多少是迷茫焦虑、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表现呢?俗话说:“过犹不及,月满则亏。”过度依赖打卡,只会
本末倒置,遗忘了我们的打卡的初衷。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现在,手机变成了我们的延伸。打卡,是其表现形
式之一,表现了现代人对知识的焦虑,对身份的焦虑,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焦虑。我们无法脱离互联网,正如我们无法脱离这个时代。为了
不成为网络的奴隶,不沉迷于虚幻的繁华,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展线下活动,多和朋友出行游玩、交流沟通
;实实在在学一项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真实地体验到互动的愉快和真正学会某项技能的成就感。是不是已经心动了?
那就立刻开始行动吧!Justdoit!
献花(0)
+1
(本文系度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