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需求的含义: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1、消费者偏好。2、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假定价格之外其他各种因素不变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价格提高,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减少。反之,商品价格降低,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增加。需求与价格这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作需求规律。
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曲线,横轴为需求量,纵轴表示价格,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市场供给
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
产品的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他因素。
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成正向关系变化,这就是供给规律。
对于供给量和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用曲线表现出来,用于描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供给曲线。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在现实经济生活总,需求和供给都不是孤立地和市场价格发生关系,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其数量为均衡数量,此时的市场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1最高限价分析。所谓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一般情况下,当实施最高限价,出现短缺现象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排队现象。当政府监管不力时,就会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就是买卖双方违反政府的最高限价进行交易,显然这种交易价格一定会高于最高限价,有时还会高于均衡价格。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出现所谓的“走后门”现象,就是有人利用特殊的权力和便利不需要排队就可以买到实施限价的产品,或可以买到多于定量供应标准的产品。由于供应紧张,生产者或卖方会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可能出现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的现象。如果实施最高限价的是粮食等重要消费品,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往往会实施按照某种标准如家庭人口或职业进行定量供应或凭证供应,这就是配给制。
保护价格分析
所谓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就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采用保护价格政策支持农业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一般来说,当实施保护价格政策,出现过剩现象时,如果没有政府的收购,就会出现变相降价或黑市交易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下降。
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定义: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由于需求规律的作用,价格和需求量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因此,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为简便起见,通常把负号略去,采用其绝对值。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基本类型
弹性系数大于1叫高弹性。例如价格下降2%,使需求量增加4%。
弹性系数等于1叫单一弹性。
弹性系数小于1叫低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如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较大。因为这种商品价格微小上涨,消费者往往会舍弃,而去选购替代品。
商品的重要性。如果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即使价格上涨,人们还得照样购买,其弹性小;而一些非必须的高档商品,像贵重首饰,只有当消费者购买力提高后才买得起,其弹性大。
商品用途的多少。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弹性就越大。
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需求价格弹性和生产或销售者的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当弹性系数大于1时,价格上涨会使销售收入减少;等于1时保持不变;小于1时,价格上涨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需求交叉弹性
也叫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假如有i\j两种商品,那么,因商品j价格的相对变化而产生的弹性系数即:
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
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第一种: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交叉系数为正;第二种: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交叉弹性为负数;第三种:两种商品无关,交叉弹性系数为0.
可见,需求交叉弹性大小是确定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的标准。
需求收入弹性
定义:指需求量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系数大于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多为“高档品”
系数等于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系数大于0小于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为“必需品”
系数等于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系数小于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的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为“低档品”
供给价格弹性
定义:价格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供给价格弹性类型
弹性系数大于1,这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充足;弹性系数小于1,则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弹性系数等于1,则供给价格弹性为1.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时间是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首要因素;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度对供给价格弹性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无差异曲线
效用理论
经纪人假设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效用就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主观的。
基数效用论: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
叙述效用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是无法知道效用的绝对值得,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
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
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和。消费量越大,总效用越大。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从数学的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每个消费者都要在个人收入和市场价格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购买一定量的不同商品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据消费者行为的某些共同特征,也为了便于分析,提出了如下关于偏好的基本假定:
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地表达出来。
可传递性: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
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预算约束
这种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又称为预算约束线。
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左移,相反则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方向变化,那么预算线不动。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将预算线置于无差异曲线图中,两者关系有三种情况:
相交两点
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超过了现有的购买力
相切一点。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位于切点。
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即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
商品的价格变化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对于正常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从而总效应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从需求曲线来看,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而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更大。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生产者就是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对企业本质属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生产者或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通过产品的生产,并提供给社会使用。因此,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服务产出;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类型;
劳动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假设只有一种投入可以改变,而其他投入不可以改变,这是对企业短期行为分析。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可分成显成本和隐成本两部分。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隐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
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企业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
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平均可变成本变动规律是,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呈降低趋势,但是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平均总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平均可变成本变动规律相似,也是随产量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的类型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本行业内部的生产数目或企业数目。如果本行业只有一家企业,那就可划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那就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如果企业数目很多,则可以划入完全竞争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
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这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进入障碍的大小。根据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特点,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含义和特征。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a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而且这些生产者规模都很小,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够影响市场价格。
b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的差别。
c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d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成因和特征。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情况,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主要包括:
a政府垄断,如邮政行业。
b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如南非钻石公司戴比尔斯,曾一度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
c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
d自然垄断。d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
完全垄断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生产者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收者。
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而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a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产品具有差别性
c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如啤酒、糖果等产品。
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和特征。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其主要特征是:
a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b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
c他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
d其他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价格就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就是由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位置决定的。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作总收益。
正因为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是相等的。所以,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虽然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的原则,但在长期生产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仍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总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选择其最优生产规模。当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扩大产量是可以增加利润的;而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就应减小产量。
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二者是完全相同。销售量和价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价格随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平均收益仍然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但是,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其平均收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其平均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价格歧视
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的不同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但每个购买相同批量产品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
三级价格歧视建立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基础上,是指将消费者分为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两组或更多组,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例如火车票大学生优惠票价。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
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
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使购买者在低价市场上买到产品再卖到高价市场上去。
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垄断企业可以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实行“少销厚利”;而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实行“薄利多销”。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企业与完全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线都有右下方倾斜的形状,但两者具有以下两个重要不同点:
首先,对于垄断竞争企业而言,因为行业中还存在其他生产者,因此这条需求曲线不是市场需求曲线,而是每一个具体企业的需求曲线。而完全垄断企业的面临的需求曲线既是企业的需求曲线,也是市场需求曲线。
其次,由于垄断竞争企业的产品具有替代品,而且行业中存在企业的进入退出,因此,企业提高产品价格时,因需求量的减少造成的损失比提高价格获得的利润大。
与完全垄断企业类似,垄断竞争企业也遵循着相同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他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然后用其需求曲线找出与这种产品相对应的价格。
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寡头市场上价格形成的模型很多
第一个模型是协议价格制,即在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市场份额划分协议的条件下,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共同维持一个协议价格,使得行业净收益最大。当一些企业联合起来一起行动,就形成了卡特尔。
第二个模型是价格领袖制,即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则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的产品价格。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我们把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边际物质产品也称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边际收益产品:表示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
边际产品价值: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即边际物质产品乘以产品价格。
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乘以边际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情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的含义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一般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取最大满足。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
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第一,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第二,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除在外。
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即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和治安和准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在某项经济活动中,某一参与者比对方拥有更多的影响其决策的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旧车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结为两大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限制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消除外部性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等手段。随着产权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明确和界定产权已经成为消除外部性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基本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指标国民总收入GNI,也就是过去所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净税额+营业盈余
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I
现在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
I=S+(T-G)T表示政府净收入,G表示政府购买
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这里只考虑对外贸易。
I=S+(T-G)+(M-X).其中(M-X)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上的。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比率,总是大于0小于1的。
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
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例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决定投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利息越多,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
投资乘数。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K=1/I-β=1/S,其中S为边际储蓄倾向。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
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增加
预期。包括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增长,总需求增加。
价格总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上升。
总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其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利润水平,而利润水平又决定于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因而,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就是价格与成本。总供给曲线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水平无关,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从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
劳动的投入数量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资本的投入数量数量越高,经济增长越高。
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资本的效率提高会带来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法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法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者说技术技术进步程度在经济增长率中所占份额或比重,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