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52saas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不求甚解》
2019-12-03 | 阅:  转:  |  分享 
  
马南不求甚解作家作品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
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
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
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
文。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类,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驳论是就一
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关于札记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
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字音字形劝诫(
)死抠()统chóu()Làn加()huò()然贯通jiè抠筹滥豁寻章摘句:搜寻摘
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狂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大:十分
骄傲。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整体感知1
..《不求甚解》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是:盲目的反对http
://www.1-123.com/works/Modern/B/buqiushenjie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本文是一篇结构
清晰的议论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作者阐述的内容要点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第二段:从“
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第五
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第八段:说明陆
象山的语录的意思。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板书设计树靶子事实论证引出处驳论不求甚解释新义引用论证援例子对比论证引语录结上文由此可
见本文的论证结构思路体现了递进式的结构特点。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从态度上说明(反面)2、诸葛亮的
读书方法从方法上说明(正面)3、引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证明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
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两文有许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你能结合
文章加以说明吗?相同点: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不同点: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
比的修辞手法,充分体现随笔的特点。《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
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论证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总结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
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拓展延伸你能说
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
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思考题:体会作者怎
样质疑对方的观点?又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
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
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
地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关键之所在。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结论
献花(0)
+1
(本文系52saas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