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与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反思】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静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后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第2课时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配合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物体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画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2)组织学生汇报:让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同学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压较小的直流电池,不会伤及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反思】
我上《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在备课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首先是备课,重新研究教材,使我能准确把握好重点,找准研究点。《点亮小灯泡》一课,用导线连接小电珠这一活动并不难,学生在活动操作中可以逐渐完成。但是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电珠就能亮,这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知的关键,即深入地研究小电珠的构造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在备课时,我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制作了直观的课件,让学生观察理解帮助认知,效果很好。
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让学生经历从原来的概念到改进后的概念的思维发展过程。
针对原来的概念的思考设计:
在设计本教学案例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来的概念不同这一个特点,进行了我的教学考虑。
所以,导入部分我采取了最朴实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连接电路。因为,“点亮小灯泡”的操作已经足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第3课时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位学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物连接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连接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相互探讨,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电池、导线、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比赛。在实验中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不方便,于是引入电池盒和小灯座。
接着让学生设计连接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和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
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简单电路概念,知道了电器的连接方法,这时只需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列举出实验材料,学生就能把习得的这种方法迁移到较复杂的电器连接当中。当他们用不同方法点亮更多小灯泡的时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安装电路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电路图的设计过程中,有三组学生想到了用两种方法,分别是并联和串联这两种连接方式,大部分小组想到的是串联的方法。但不足的是,我在教学中介绍这两种连接方式时有些凌乱,思路不太清晰,可能因为快下课了,怕自己来不及,所以没有很好地将这方面的知识点讲解清楚。
总体而言,这节课也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电的兴趣。在实验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组装用电器时,讲解注意点之后,对个别实验组在安装电路时小灯泡没有亮这一情况,因考虑到时间关系未找出原因;
2.学生在进行用不同的方法使多个小灯泡发亮的实验操作后,没有展示他们连接的实物图,只是教师出示了课件,这对提高学生构建电路概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让学生自己来看看自己的连接方式,再进行电路图的构建。
第4课时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小灯泡2~3个、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套、电路检测器的挂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①小灯泡坏了;②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说明:这是挖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有没有用。
4.根据教材P10页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
电路故障,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教学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教材为载体,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
一、亲历过程,主动探究。
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
二、有效指导,规范检测。
科学课堂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
比如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学生提出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如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也能检测出来。这种检测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地检测呢?我采用追问的方式,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测器。
学生按照这样的引导去体验了,他们也初步学会了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帮助。
第5课时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体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有的物体不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教学难点】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判断物体的导电性。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点亮小灯泡。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在人们不需要的地方流动。)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在人们不需要的地方阻断电流。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绝缘体→安全用电
【教学反思】
从课堂上的反馈情况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因此,教材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然后掌握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强调重复几次)。教材的这种设计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当然上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细小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改进措施:探究初始应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在汇报中,抓住契机,进行引导,提升思维与能力。
第6课时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一块软木块(橡皮),两个图钉,一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节电池,若干导线,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讨论: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材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2)解决了哪些问题?(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的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做个小开关
开关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绝缘体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反思】
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对于“做个小开关”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玩具灯里的开关原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玩具灯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通断的。学生不断地按动着开关,进行着深入的观察,“开关按下去,铜片接触,电流连通,小灯泡亮了”“开关往上松,铜片分开,电流断开,小灯泡不亮”,学生交流着自己的观察成果,对小开关的作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把生活中平常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了解知识,掌握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手电筒开关的内部不容易观察,所以我选择了学生都熟悉的玩具的开关。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用电器,但一定是好拆卸,能看清内部构造的。
接下来我鼓励学生通过我提供的各种材料,分小组自主交流讨论设计制作小开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独立观察讨论,集体汇报交流。再接下来就是制作红绿灯交替变亮的开关了,有了前面的制作经验,学生的活动进展飞快,很多小组都完成了开关的制作。但有一个问题,其他小组大多做成的都是红绿灯串联的电路,而且开关也并没有起到交替控制的作用。这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让犯这样典型错误的同学修改他们的电路。
其实应该由教师特别引导发问:设计一个分别控制红、绿灯的电路,需要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他们的导线应该怎么连接?用几根导线,几个灯泡?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每个小组都该完成这个较难的学习任务,还有其他几个合作组能在老师和其他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这个较难的学习任务。
我认为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解决得合理,教学难点解决得有层次性,有较高能力的同学不仅能知道如何利用开关控制多个小灯泡的电路,而且还能够帮助其他小组有效地改进他们的电路,使之取得成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实践能力,应重点关注学生们动手之前的引导,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7课时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
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有四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几根导线。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推测、检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下来。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教学反思】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相当于解暗箱。二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联与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先让学生观察1个六头接线盒,告诉学生其中两个接线头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是哪两个接线头连在一起呢?出示一个四头接线盒,让学生小组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小组讨论推测内部是如何连接的,将推测结果画出来。然后小组进行汇报,说出理由。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由于第3课简单电路中学生对两个灯泡的不同连接方式已有了解,因此在第一块活动中就是让学生用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进行连接,再现灯泡的两种连接方式,发现灯泡串联时暗,并联时亮。
第三块活动是进行应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第1课时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
花在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2)解剖: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示范镊子的使用方法和解剖的顺序。准备一朵解剖过的油菜花。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油菜花为研究对象,初步认识以油菜花为例的花的构造,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各部分的基本特点,如数量、颜色、气味等。由于油菜花没有找到,就用白菜花代替了,两者之间均属于十字花科的植物,因此具有相同的特点,准备材料是:每人一把镊子,两人一个放大镜,四人一束白菜花的花序,学生动手解剖前进行了讨论。讨论一:使用镊子解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讨论二:花的各部分怎么摆放。学生的实际解剖过程让人大跌眼镜,由于花较小,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一摆列出来,不是忽略了萼片,就是忽略了雄蕊。什么是萼片?萼片在哪里?都不知道,结果收获甚微。吸取教训:学生对花的各部分没有清晰的认识,花朵小,取放不易,学生缺乏耐心,粗枝大叶,花的各部分应固定放在与花的颜色区分明显的纸板上。教师指导学生不到位,如花的各部分名称需要在解剖前认识,放大镜什么时候出示给学生比较合适等,这些都要合理安排。
第2课时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
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演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气味等。(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它们在构造上有哪些不同。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观察更多的花。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花
不完全花与完全花
单性花与两性花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学流程作了调整,在复习油菜花构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性花和单性花,雄花和雌花,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对花的专题观察,这是从对油菜花这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多种花的观察。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内作好分工。我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子,然后制订小组观察和研究重点的计划,同时下发了对某种花的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记录表上的内容,为有目的的观察做好思想准备。
第3课时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
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①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②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观察。③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④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6)指导阅读课文P28页: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
受精、结果
【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环节,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找不到明显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在课堂上我只能用课件来代替,也获得了应有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在今后应多给学生准备充分的科学材料,让学生能在他们应有的环境中成长。
在课后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做一个南瓜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这个活动时间要持续好几天,由于我在课后没有细心地去留意学生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的兴趣较低时,我没有给以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兴趣高昂,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第4课时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番茄种子的传播。①发放番茄观察。②推测传播方法。③讨论交流。④类似的植物。(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②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③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④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⑤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4.阅读教材。
三、总结。
水流传播弹射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
四、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弹射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说出风传播蒲公英,学生能很轻松地说出像降落伞,从而得出长得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都会用风来传播种子,引导学生明白植物种子的形状决定了它的散播方式。学生还知道动物传播苍耳,还能说出水传播椰子,知道椰子长在海边,所以会用水来传播,但是学生不知道椰子的外壳可以防水。
第5课时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①不要着急;②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5)汇报交流。(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根茎和叶养分
【教学反思】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轻松,学生参与度高。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引导得过多,急于想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让学生向预料中的方向回答,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新颖,基本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展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在更多的实战经验中锻炼自己,才能争取更大进步,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第6课时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
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
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形:画一个鸡蛋;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4)观察鸡蛋的内部。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黄、胚、壳。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发放青蛙卵。
【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反思】
春天不仅是植物的,春天也属于动物。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这也是对动物新生命研究的引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让学生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颜色、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动物的卵有好多不同的地方,那么同一种动物的卵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出示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鸟类产的卵,要求他们继续观察,找出同一类动物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有了前面的观察经验,他们很快就知道它们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轻重差异很大,有的壳上有花纹,颜色也不同。不同动物的卵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类动物的卵也是不一样的,学生也明确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教学的重点引入了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学生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地与植物种子进行比较。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粘粘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蛋黄。学生仔细观察蛋黄后,发现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接着学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蛋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蛋白,黄色的部分就是蛋黄。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大的一头是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学生对鸡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师随即让他们推测一下鸡蛋的各部分相当于植物种子的哪个部分,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我觉得蛋白、蛋黄相当于子叶”“我认为胚盘相当于种子的胚”“我觉得蛋壳相当于种皮”。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蛋壳可以保护胚胎”“蛋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蛋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蛋白还可以提供水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第7课时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页,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2)交流。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胎生与胎生动物。自读教材P38页,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2)哺乳。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小动物。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3)交流。(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2)汇报交流。(3)介绍其他繁殖方式:动物的卵生、胎生。(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P40页“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学生质疑,讨论。
【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胎生动物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克隆技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的天真与善良。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我们是怎么来的?”有的孩子会回答:“我妈妈说我是在大街上捡的。”这时我们老师要及时纠正,保证教育的科学性,敢于让学生了解真相。可能有很多的家长都会对孩子这样说:你是在大街上捡的、你是在沙土地里抱来的……把真正的事实掩盖了,以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的,但是我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如果我们大方地说出来,孩子可能更能体会做父母的辛苦。
第三单元食物
第1课时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食物的分类活动进行细致的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
会给多种食物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
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重要。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板书: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以昨天为例:我们昨天都吃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按餐别、荤素等进行记录。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人都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要求:(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
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
(3)你们还有什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
按喜欢吃的分类;按味道分类;按生活习惯分类;按食物结构分类;按食物来源分类。
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多还是植物类多。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在对一天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植物类 动物类 主食 副食
【教学反思】
发现一天的食物的简单规律,并学会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作为起始课,本课更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对后续探究的兴趣,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比较严肃的探究,磨灭学生的兴趣。执教本节课后,我自问:这节科学课,到底要让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我认真回想整个教学过程,仔细分析每一个教学细节,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这节科学课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在教学目标上落实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支配者,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参与者。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听之任之。课堂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教学只流于形式,而不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懂得科学,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2课时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进行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
B.糖类组: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淀粉也是糖类,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
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能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矿物质组: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成成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有些矿物质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钴、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钼。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7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入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①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②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③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④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⑤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教我们检验脂肪和糖类,还告诉了我们寻找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做一做吧!(2)分组活动。(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3)汇报交流。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肪,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组织了系列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资料”“实验验证”“看标签”来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生先预测一些食物可能含有哪种丰富的营养,再通过相关资料证实;
2.实验验证:实验一:脂肪的辨别方法;实验二:淀粉的辨别方法。
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根据提示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单。
3.看标签。了解食物标签,得到该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得到一定的信息。
这节课以常态课教学为目的,力求简单、真实与高效。在科学课教学中,常态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情、趣”的激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第3课时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加深认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2.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教学难点】
学会合理搭配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参照教科书P48页)。
教师准备:均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板书课题: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二、探究过程:
1.营养均衡的标准。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3)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师小结:均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①谷类:含淀粉、少量维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质;全麦食物:含纤维素,供应热能、补充消耗、保持体温。作为主食,自然总摄取量远高于其他类食物。②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维生素A和C、各种矿物质及纤维素,增强抵抗能力,保持细胞健康,防止便秘,宜多吃。③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脂肪;肉类中的铁质含量特别丰富,有助于发育,维持新陈代谢,应适量摄取。④奶类及奶制品类、豆类及豆制品类: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奶类钙质含量特别丰富,有助于牙齿及骨骼健康,应适量摄取。⑤油脂类:提供人体生理运行及活动所需热能,在一定限度内对身体有利,但摄取过多有害。故应尽量避免多食。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
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片)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均衡膳食宝塔图对照,看看我们的食物搭配与食物均衡膳食宝塔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将改进后的食物搭配记录下来,完成下表。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2)展示交流。
投影仪展示各组改进后的“一天的食物”记录表,全班交流再改进。
(3)探讨膳食搭配。
过渡:为了让我们的身体长期保持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更多的条件。比如,这几天手指脱皮了,是否要增加相关的维生素?这几天运动量比较大,是否要考虑增加富含糖类的食物……在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参考示例:我的膳食营养原则:①荤素搭配。②粗细粮搭配。③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④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⑤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⑥喝一些水。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营养要均衡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学生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学生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第4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过程与方法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二、探究过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揭示题目。(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4)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①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②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③尝尝马铃薯的味道。(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观察生鸡(猪)肉的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①操作指导: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往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②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③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4)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5)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三、小结: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流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流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板书设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的食物熟的食物
水果、部分蔬菜、肉类部分蔬菜、水产、蛋类、粮食
营养不流失,健康,卫生主要营养不变,卫生,易消化
【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观察土豆。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煮鸡肉实验。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鸡肉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学生的实验做好铺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鸡肉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鸡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鸡肉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
本课总结部分我是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这一科学道理,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变化的认识。
第5课时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持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观察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期实验观察的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揭示课题:面包发霉了!)(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吗?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里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3)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下一课时进行的时间可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灵活安排。)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本周我们进行了几天的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情况。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二、交流活动。
1.小组活动。
整理记录,分析实验,归纳总结。各组选定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2.展示交流。
(1)投影仪展示小组记录表、总结,学生代表汇报。(2)相互补充,探讨交流。
师适时归纳板书。
3.小结: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三、总结评价。
1.小组自评。
谈谈本次观察实验活动中的收获、自身表现、合作情况……评出优秀观察记录员。
2.班级总评。
(1)小组汇报。(2)评出优秀实验组。
【板书设计】
面包发霉了
营养
温度
霉菌——生长条件水分
空气
光照
【教学反思】
课堂结束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我觉得科学教师的角色我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时,教师就应及时地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带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教学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也较为及时。
第6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2.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3.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用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储存食物是为了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观察不同食物减慢变质速度的方法,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
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新鲜的小鱼和腐败的小鱼(也可以是其他食品)、记录单、镊子、一次性橡胶或塑料手套。
教师准备:有关食物储存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家里的食品柜里常常放着一些食物,怎样能够使食物长时间保存而又不变质呢?面包发霉的实验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新鲜的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和面条的信息。
(2)小组各一条腐败的小鱼和已经发馊的面条。
A.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指导学生观察方法。①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②观察完毕要用肥皂洗手。③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B.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记录下来。
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和腐败的小鱼、新鲜的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汇报交流。
讨论:腐败的小鱼、发馊的面条和发霉的面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的变质过程非常相近,都需要温度、水分、养料等条件。)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2)阅读P55页小资料。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5)小结:各种储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减缓形成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以此来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冷冻法曝晒法腌制法
储存食物的方法
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食物,但是变质的食物吃后对身体是有害的,对于这一点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增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会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此时我再将问题引到本课上来:如何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
第7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2.在观察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提高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食品包装袋若干。
为每位学生准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记录单。
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可以考虑透明与不透明的、不同材质的、透气与不透气的),奶粉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无论是营养的搭配,还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信息,从哪里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观察、交流、汇报。)(2)讨论:①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包装呢?②我们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呢?③一般的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呢?
2.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投影仪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调查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4)从食品包装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选择食品有什么意义?
3.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列表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①小组活动。记录四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填写《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②汇报交流。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展示记录表,相互补充完善。(2)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①比较两种食品的特点,看看是不是根据食品的特点来确定保质期长短的。②比较两种食品的包装和保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装方法和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响保质期的长短。③比较两种食品的用料,看看是否有影响保质期的因素。④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保质期有差别。(3)小结。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因而导致食品的新鲜程度不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种食品,由于包装方式、配料的不同,保质期也会存在差异。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二、课后拓展。
阅读课后“资料库”,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食品的名称食物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
保质期储存方法食用方法生产厂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对常见的食物包装袋(盒)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本课是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本堂课我设计了三个观察活动,找包装上的信息,比较食品的保质期及观察分析影响食品不同保质期的因素。本堂课中,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整理能力,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常见的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师: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寻找经历。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观察“我的岩石”。
师:你们的岩石真有特色,我也带了一些岩石,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的吗?你们准备怎样观察?
教师引导并板书:(1)用眼睛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2)用手怎样观察?(摸)可以感觉到岩石的什么?(3)用鼻子闻气味,怎么闻?
小结:讨论了那么长时间,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讨论的内容(重复观察方法)。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
(1)师:在观察岩石的同时,我们还要做什么?师:我们应该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我要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得多,记录得也多!(2)教师巡视指导。(3)大约十分钟后,让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标本,组长指挥小组内部交流观察发现。
三、给岩石分类。
1.指导分类方法。
师:你们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又将按照怎样的标准分呢?
生:按颜色、形状、光滑程度分。
2.给岩石分类。
(1)我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将岩石分成了哪几类?(2)我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3)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岩石分类结果。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取出一块石灰岩,问: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为什么?追问:(1)有没有一些岩石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归入不同的类别?(2)有没有一些岩石不属于任何类别?
四、小结拓展。(播放雁荡山地质录像。)
为什么这些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别岩石在地球运动中的形成原因。
学生阅读。观看有关“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录像。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岩石
观察:看、摸、刻、闻
特点:颜色、光滑、粗糙、坚硬度、有无气味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教学反思】
课前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摆放在实验台和教室的讲台上,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岩石展览馆,我还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海边、河边、山上、路边岩石的照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水槽、一块抹布、一个展示岩石的方盘、一张报纸、一张白纸(用来做观察记录)、一个放大镜。这样教学工具准备充分,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
在第一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学生讨论提出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后的气味儿,潮湿和干燥时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气味儿有什么不同,用耳朵听一听敲打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岩石砸开或在地上摔开看看岩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和猜测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后,便开始分组实验。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里观察,还有的用两块岩石敲打闻气味,总之怎么做的都有。造成学生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时,说不清说不全,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实验现象。第二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我补充了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比第一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但节省了观察时间,而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得有条理又全面准确。
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利用对比观察突出不同岩石的不同特征。我在巡视时发现学生用两块岩石相互碰撞,其中一块被砸成两瓣,这时我对学生说:“正好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学生汇报鱼化石特征时,我拿出一块鹅卵石让学生对比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鱼化石是一层一层的,且很薄容易碎,而鹅卵石是椭圆形的,且坚硬、层质细密,有的颜色单一,有的上面有花纹。
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学生利用感官与工具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知道岩石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使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
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感觉比较粗糙,有的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
(1)学生交流反馈。(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
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
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或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要马上到水龙头去清洗。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指导。
2.怎样识别它们。
(1)通过我们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别具有的特点,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哪种岩石。请大家阅读文中的资料(P68页)来识别它们并说说理由。(2)阅读资料并与以上的观察作比较。(3)汇报交流。(4)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并学会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5)阅读P69页颗粒情况图,并再次鉴别岩石的种类。(6)学生再次鉴别。(7)汇报交流,把认同的岩石的种类名称填入记录表中。(8)小结。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2.把收集的岩石进行种类鉴别并贴上标签。
【教学反思】
围绕“突出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关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学会如何观察,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学会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综合与概括,进行准确的描述。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六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就会没有目的没有头绪,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认为要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方面做精心的指导。所以我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在教学上很难有新意,但我觉得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突破口,只要找准这样的突破口,就能把学生研究岩石的活动凸现出来。通过试教,我觉得这一课要抓好探究过程中的交流环节,依次呈现学生的思维观察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3课时岩石的组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
2.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
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
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
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1)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
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它们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由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板书设计】
岩石的组成
石英:白色
花岗岩、长石:闪亮的颗粒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过于放手,导致学生的探究是比较松散的,态度不认真,所以课堂上时间显得有点紧。讲解花岗岩的组成时,总是在对学生灌注,反反复复,语言过于啰嗦。对内容“常见的矿物”讲少了,对教材的挖掘不深不精。教学中,学生虽说到了对矿物的一些了解,但我在引导时说少了,没有做好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总结不够到位,每一个环节结束后总结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学生探究、学习完后没有形成认知的体系。
第4课时观察、描述矿物(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教学重点】
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描述矿物。
【教学准备】
让学生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木头、塑料、瓷砖。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不同的矿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讨论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那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如:云母、长石、石英,你准备怎样观察、描述它的特点?
(1)学生讨论。(2)交流:透明度、颜色、形状、表面光滑度、粗糙度、硬度、反光度、轻重、厚度、气味……(3)在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4)通过讨论交流确定颜色、光泽、硬度等。(5)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及矿物软硬。
三、观察和描述。
1.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1)投影图片:不同色彩的矿物。(2)让学生根据矿物的色彩命名。(3)师解说:很多的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投影图片:石英(不同色彩)、金矿、黄铜矿、黄铁矿。(4)观察铅笔的条痕。①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②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5)亲历对矿物条痕观察的活动。①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记录下来。②学生实验。③学生交流描述矿物的条痕。④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⑤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⑥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⑦讨论交流。
2.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软硬。引入:在三年级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材料硬度的?
(1)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①用木头和金属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②用木头、金属、塑料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③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④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互相刻划)
(2)比较矿物的软硬。①你有办法比较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②学生用互相刻划的方法实验。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并填入表中。③汇报交流。④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吗?⑤学生讨论确定: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分别在三种矿物上刻划,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的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的较软;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的较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的硬。⑥学生实验观察云母、石英、花岗岩的硬度。⑦学生描述云母、石英、花岗岩的硬度。⑧小结:有的同学说花岗岩硬,有的同学说石英硬,这个结果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比较矿物软硬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用矿物与矿物之间互相敲击、刻划,也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划。
(3)知道矿物的软硬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板书设计】
观察、描述矿物(一)
颜色条痕
软硬度:软、较软、较硬、硬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颜色”“硬度”两方面观察、描述矿物。在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矿物硬度的过程中,通过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对矿物进行刻划,来比较物体的硬度。发现学生在石英刻划时打了勾,原来是学生把指甲的痕迹当成了条痕。于是调整教学,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真是一举两得。
第5课时观察、描述矿物(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学生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学生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描述矿物。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的?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矿物间互相刻划,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①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②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④交流汇报。
(2)学习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在表中。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①交流反馈。②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师:光泽是指什么?哪些物体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按反光强弱排列。①学生动手排列。②交流反馈。③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④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2)学生观察形状,并在小组内描述。(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板书设计】
观察、描述矿物(二)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第6课时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并综合所学方法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鉴别身边的矿物,让学生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提高探究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鉴别矿物。
【教学难点】
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鉴别。
【教学准备】
放大镜、小刀、瓷砖、不知名的矿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它们是什么矿物?①研究矿物的方法。A.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观察和描述岩石、矿物的方法。B.学生交流汇报。C.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②研究我们的矿物。A.猜测:打开盒子,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B.学生猜测。C.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D.学生发表意见:借助工具观察;查找资料识别;收集矿物的特征等。E.投影图片,师介绍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F.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研究矿物。G.交流汇报。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征?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互相描述,评一评。③为矿物做份“简历”。
2.确定“身份”。
①阅读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②对照《矿物特征卡》鉴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矿物,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哪些性质做出判断的。③交流反馈。
3.猜猜它是“谁”。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举例说一说。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延伸:
做一个岩石展示盒。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板书设计】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观察,收集特征对照资料卡鉴别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对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光泽、透明度、形状等特性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本课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和技能,尝试对矿物进行探究和识别。要说明的是,活动的重点不是鉴别的结果,而是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探究和识别的过程,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探究能力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本节课活动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与交流我们前面学习过的,以及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知道的观察方法;第二部分是探究几种不知名矿物,尝试识别它们。
第7课时岩石、矿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保护岩石、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课前开展学生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上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让大家猜猜它的名称。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他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岩石、矿物和我们
冶炼金属建筑材料生活用品医药
【教学反思】
很多同学在课前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认识得不够,认为岩石、矿物都在野外。针对这个情况,我请教了参加骏马杯比赛的老师,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内容。通过课件让同学们知道岩石、矿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生知道了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用的笔,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有岩石和矿物的成分,从而对岩石和矿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我把同学们熟悉的岩石的特征慢慢报出来,学生知道答案就可以抢答。最后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他们知道这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