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减少城市的 热岛效应
2020-03-06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首先,要选择合理的城市建筑的体型和结构模式。要在城市中形成一个风循环的有利环境,因为降低“热岛效应”最有效的就是风,当风刮起来的时候,通过大气环流,热岛与周围地区的空气进行交换,以此降低城市的温度。因此,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应有效布置,体量和高度应有机结合,使风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环流。同时,在城市的规划上根本不需要建特大城市,可以考虑在大城市周围多建卫星城,因为特大城市暴露的弊端太多,如交通、供水、污染等问题。另外,应合理考虑城市中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布局,特别是在工业区要充分考虑到循环经济的作用,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减少工业废气、废料的产生。其次,要建设节能建筑,减少建筑的耗能。据统计,建筑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消耗全球资源中能源的50%、水资源的42%、原材料的50%、耕地的48%,而产生的全球污染也十分惊人,其中,空气污染50%、温室效应42%、水污染50%、固体废物48%、氟氯化碳50%。专家认为,在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其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7.8%上升到35%以上。即使现在所有建筑都能达到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我们的建筑能耗还要比发达国家高出3倍多。而且,我国有95%以上的建筑还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耗能十分严重。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节能建筑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政策、法规、技术和标准上保证节能建筑的强制实施。第三,要增加城市的绿化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可以大大减弱热岛效应,绿地能充分吸收太阳的辐射,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这样就可以转移掉大量的热量。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平均每天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显著削弱了温室效应的产生。此外,每公顷绿地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将环境中的大气含尘量降低50%左右,有效抑制了大气升温。由此可见,建立集中绿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做法。为此,要实施城市绿色计划,加大绿化的力度,“出门能见绿,抬头能见树”,在城市内和周边地区建成多个绿化区和绿化带,并让裸露的土地都能披上绿色。第四,要建设可渗透地面。被太阳烘烤的厚实的混凝土路面在雨水作用下,形成蒸汽,不仅高温没有降下来,反而让城市更加热气腾腾,加剧了“热岛效应”。为此,应积极倡导在城市的道路、人行道和住宅小区铺设再渗透混凝土路面或可渗透地砖,这可带来许多的好处:一是城市可以蓄存大量的雨水,缓解城市日益突出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二是减缓这部分水源对城市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压力:三是减缓对下游江河湖泊的压力,也减少了城市受涝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四是在城市内蓄存大量的雨水可以使地下水位保持一定位置,从而较好地缓解目前城市日益突出的地面沉降的问题。第五,要充分应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的能源。太阳能是洁净的、用之不竭的能源。建筑中采用光电、光热技术己势在必行,必须通过法规和技术手段来强制实施,以减少目前的能源和资源的无谓消耗。采用地热技术在欧洲一些国家己十分普遍,为此,我国要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为建筑服务,研究和开发地源热泵技术,可大大减少建筑中的空调使用量。第六,要维系好城市自然水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多数城市不是有湖泊,就是有河流,这是城市的灵气,是很好的降热资源,应该好好地加以应用。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水面通过蒸发吸热,可降低空气的温度。如果水体流动,则还可带走大量的城市热量。此外,水中的生物吸收了太阳能,将其转换成生物能,又带走大量的热量,降低了周边的温度。因此,要珍惜己有的湖泊和河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改善城市热环境,降低“热岛效应”。在“热岛效应”明显的闹市区,也可采用人工水体,如喷泉来降低地面温度。第七,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一是要大力提倡采用外墙隔热涂料,外墙应以白色或浅颜色的涂料为主,尽量减少外墙吸收太阳的辐射,还要限制采用面砖和玻璃幕墙:同时,要研发外墙智能涂料,使外墙面能起到夏日隔热、冬季保温的效果。二是要在住宅小区内大力提倡中水回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约可贵的水资源,改善小环境。三是要大力提倡屋面植被、立体植被技术。如果城市所有的平屋面都能绿化,那我们的城市环境就会大大改善,“热岛效应”也会大大降低。第八,要组织科研攻关。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涉及到行为科学和自然科学,涉及到城市建筑与气象物理等领域,涉及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此,应增设专门的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是人为造成的。只有人类意识到这个问题,认真地采取对策,研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热岛效应”对人类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护人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建设厅

1年前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热岛现象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出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具体来说,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部份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异常的高。这个现象的发现,是由于人造卫星的出现,使人类得以利用人造卫星从高空以红外线拍摄地球。这种拍摄的最初目的,是作气象测量用途,用以分析雨云的构成。可是,后来人类从红外线的影像发现了照片中的城市地区的温度有著很明显的差异,看起来城市部份就好象在周边地区的一个浮岛。异常的温度上升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大楼和柏油的太阳光的蓄热,城市内部林立的大楼中的空调设备被排出的热空气,树木的减少所产生的城市圆顶效应。由于气温高出,所以会出现突然的降雨。近几年,大楼不断向高空发展,河流沿岸被覆盖,都遮挡著风的流动,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高温化。以下是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自于树木和裸地的减少,降雨渗透地面减少,进而汽化或蒸腾量的减少。自于大气污染,大气吸收的太阳热的增加。自于被低反射能的柏油和混凝土覆盖,地表面吸收太阳热的增加。自于柏油和混凝土的蓄热。自于产业活动和汽车,空调设备等的人工废热。自于建筑物,变化风的流动。内陆城市的热岛现象比海岸城市更显著。一般认为海水水温变化少,能够冷却邻近地区的空气。位于内陆盆地内的城市因为大气的不良循环,特别容易受到热岛的影响。对策植树,近几年采用屋顶植树·墙面植树也多。在东京都条例,一定的条件下绿化屋顶义务。在许多城市出助成金。采用高反射能素材·涂料。采用透水性·保水性铺修。确保“风之道”。象凉快的空气从水上和郊外向市中心容易流动一样地。Stuttgart的事例和在柏林的PotzdamerPlatz周边重新开辟伴随事例有名。洒水。

1年前

城市热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热岛效应主要原因是人口集中,机动车、空调等耗能机器集中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建筑物林立,绿化面积和水面面积少,热量没能及时散发,导致的局部地方温度明显高于周边而形成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地方莫过于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以及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而且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造物,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使得温度往往比邻近地区高,造成使都市微气候改变的所谓「热岛效应」(heatislands)。这种效应可使城郊温差高达摄氏5~6度,它会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变差、多烟尘的天气,甚至工业区下风处会降有害的酸雨,久之对健康构成危害。营造都市林,经由种植林木及植物,能调节气候,重建都市栖地和增加生物歧异度,而个人和工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经由造林行为得到抵减。都市林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以及碳吸存能力,和森林的林木一样,视林木的生长和枯死情形而异,也依树种组成、林龄结构、森林的健全情形等而异。生长率和生命周期(lifespan)反应二氧化碳的吸存能力,虽然生长快速的树种(即速生树种)较生长较慢的林木,在初期可吸存较多的二氧化碳,但由于速生树种的生命周期较短,反而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吸存的二氧化碳量较少。以生长快速但生命周期较短的杂交杨和生长较慢但生命周期较长的糖枫为例,杂交杨在生命周期间的30年,可吸存约2,460公斤的二氧化碳,而糖枫在生命周期间的60年,却可吸存约3,225公斤的二氧化碳。城市热岛效应地球在接收太阳系短波辐射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大气中一些气体具有吸收长波辐射,使其重新返回到地面的特性,因而使地球外逸辐射减少,气温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水汽、甲烷、一氧化碳、臭氧等气体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的能力特别强因而被称为温室气体。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些气体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全球而言,二氧化碳浓度正在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1998年为186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1961--1990年的30平均值偏高0.58℃。至此,全球气温已经连续20年高于正常值,其中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1983年以来,而其中七年又发生在1990年以来。近年来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9个月前-检举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和郊外温度差异最大出现在什么时候?

?

冬季夜晚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