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炎性疾病鼻腔的生理功能通气、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共鸣、反射、嗅觉。定义:鼻腔的炎性疾病即鼻炎,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 因子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粘膜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粘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鼻腔炎性疾病的分类:根据变应 性因素可分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包括血管运动性鼻炎、妊娠性鼻炎、药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 :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正常的下鼻甲肿胀的下鼻甲急性鼻炎定义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多见.即平常所说的“感冒”“伤风”。 病因1.病毒感染是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2.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和副流感病 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黏液和副黏液病毒。3.传播方式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其次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或食物进入机体。4. 诱因:(1)全身因素---受凉、过劳、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或其他全身慢性疾病;(2) 局部因素---鼻中隔偏区,慢性鼻炎、鼻息肉;临近的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病理1.早 期血管痉挛、黏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鼻腔黏膜灼热感。2.进而血管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黏膜下单核细胞和吞噬 细胞浸润。继发细菌感染者黏膜下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及上皮细胞脱落。3.恢复期,上皮细胞及纤毛细胞新生,纤毛功能及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到三天。2.初期表现鼻内干燥、灼热感或痒感和喷嚏。3.继而出现鼻塞、水样鼻涕、嗅觉减退和 闭塞性鼻音.继发细菌感染后,鼻涕变为粘液性、粘脓性或脓性.4.全身症状;全身不适、倦怠、头疼、发热(37-38度).小儿全身 症状较重,多有高热(39度以上),甚至惊厥,常伴有呕吐、腹泻。5鼻腔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 分泌物,初期为水样,以后逐渐变为黏液性、粘脓性或脓性。6病程约7—10天并发症1、急性鼻 窦炎;鼻腔炎症经鼻窦开口向鼻窦内蔓延,引起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以上颌窦炎筛窦炎多见;2、急性中耳炎:感染经咽鼓管向中耳内扩散所致 ;3、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经鼻咽部向下扩散引起。小儿老人及抵抗力低下者,还可并发肺炎。4、鼻前庭炎感染直接 向前蔓延。5、其他经鼻泪管扩散,尚可引起眼部的并发症,如结膜炎泪囊炎等。鉴别诊 断1、流感;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上呼吸道的症状反而不明显。2、变应性鼻炎:表现为发作性喷 嚏和清水涕,发作过后一切正常,无发热等全身症状。3、血管运动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相似,发作突然,消退迅速。有明显的诱发因素。4 、急性传染性疾病;麻疹猩红热百日咳。5、鼻白喉;鼻白喉有血涕,全身症状重,常并发咽白喉。预防:1、增强机体抵抗力 加强身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合理饮食等。2、避免传染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尽量不或少出入公共 场合,注意居室通风。治疗1、全身治疗:(1)发汗(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抗感冒药等。(3)全身应用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或可疑并发症时用(4)其他治 疗:多饮水清淡饮食疏通大便注意休息2、局部治疗(1)鼻内用减充血剂:首选羟甲唑啉喷雾剂,也可用1%(小儿用 0.5%)麻黄碱滴鼻液滴鼻,收缩粘膜,减轻鼻塞,改善引流,此类药物连续应用不能超过7天。(2)穴位针灸。(3 )滴鼻方法:①仰卧法:仰卧,肩部垫枕,鼻孔朝上,或仰卧头后仰悬垂于床缘外;②坐位法:坐位,背靠椅背,头后仰,前鼻孔朝上;③侧卧法: 患侧卧,头悬垂于床缘外,此法适用于一侧患病患者。体位取定后,经前鼻孔滴入药物,每侧3-5滴,滴药后保持体位2-3分钟。滴鼻法: 下鼻甲收缩前后慢性鼻炎概念: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显致病 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点。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本病还是感染性疾病。即使有感染存在,也是继发性的。目前认为本 病与很多因素有关。1、局部因素:(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获彻底治疗,迁延成慢性炎症。(2)鼻腔解剖位置变异如鼻中隔 偏曲或气化中鼻甲等,阻碍鼻腔通气引流,增加鼻粘膜反复感染的机会,导致鼻粘膜迁延性炎症。(3)鼻窦的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症 性疾病,分泌物反复长期刺激鼻粘膜,因此慢性鼻炎可与慢性鼻窦炎共存,统称慢性鼻及鼻窦炎。(4)邻近感染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 体肥大等。(5)鼻腔用药不当或过久如滥用滴鼻净、麻黄碱等滴鼻剂,导致药物性鼻炎。2、职业与环境因素:(1)长期或反复吸 入粉尘(如水泥、石灰、煤尘、面粉等)(2)长期或反复吸入有害的化学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等)(3)生活或生产环境中温度或湿度的急 剧变化(如炼钢、烘熔、冷冻作业等)3、全身因素:(1)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结核、心肝肾疾病和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以及慢性便秘等,均可引起鼻粘膜血管长期瘀血及反射性充血。(2)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3)内分泌疾病或失调 如甲减引起的鼻粘膜水肿;妊娠后期或青春期常有生理性的充血、肿胀。(4)其它因素烟酒嗜好,长期过度疲劳,免疫功能功能障碍 ,变应性鼻炎等。病理:主要有2种组织病理类型1、鼻粘膜深层动脉和静脉、特别是下鼻甲海绵状血窦呈慢性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管和腺体 周围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增加。2、早期表现粘膜固有层动、静脉扩张,静脉和淋巴管周围淋巴细 胞和浆细胞浸润,静脉和淋巴管回流障碍,静脉通透性增加,粘膜固有层水肿。晚期发展为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膜和骨的局限性和弥漫性纤维组 织增生、增厚,下鼻甲最明显,其前、后端和下缘可呈结节状、桑椹状或分叶状肥厚,或发生息肉样变。中鼻甲前端及鼻中隔粘膜也可发生增生、肥 厚或息肉样变。临床类型:1.慢性单纯性鼻炎:病理学主要表现为第一种类型。2.慢性肥厚性鼻炎:病理学主要表现为第二种类型。以 上两种类型虽然在病理学上表现不同,但实际上无明显界限,前者可发展、转化为后者。两者临床表现上略有差异,所以治疗上有所区别。一、慢 性单纯性鼻炎(一)症状:1、鼻塞:①间隙性;②交替性。2、多涕:一般为粘液涕,有继发感染 时有脓涕。可伴有头痛、头晕、咽干、咽痛、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耳鸣、耳闷塞感等。慢性单纯性鼻炎(二)检查:1、鼻 腔粘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对减充血剂敏感。2、分泌物较粘稠,主要分布于鼻腔底、下鼻道或总鼻道 。治疗:治疗原则: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1、病因治疗。2、局部治疗:(1)鼻内用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具 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并最终产生减充血效果,根据需要可长期应用,疗效和安全性较好。(2)鼻腔冲洗:鼻内分泌物较多或粘稠时, 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3)鼻内应用减充血剂:应用羟甲唑啉喷雾剂,连续应用不能超过7天 。如需继续应用,需间隔3-5天。长期应用0.5-1%麻黄碱滴鼻液可损害鼻腔粘膜纤毛结构,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得不使用时,应少量间断应 用。禁用萘甲唑啉(滴鼻净),已经证实该药物可引起药物性鼻炎。(4)其它疗法:包括封闭、针刺疗法等,已较少应用。二 、慢性肥厚性鼻炎(一)症状: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无交替性,鼻涕少,呈粘液性或粘稠性,不易擤出,常有闭塞性鼻音、耳鸣、耳闷塞感以 及头痛、头晕、咽干、咽痛,少数患者可有嗅觉减退等。慢性肥厚性鼻炎(二)检查:1、下鼻甲粘膜肥厚,鼻甲骨肥大。粘膜 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其以下鼻甲前端和后端游离缘为甚,探针触及有实质感,无凹陷或有凹陷不能立即复原,对减充血剂不敏感。 2、分泌物主要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分布在鼻腔底或下鼻道。(三)治疗:1、药物治疗:同慢性单纯性鼻炎。2、手术治疗:对于粘膜肥厚,减充血剂不敏感者,可行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有慢性鼻窦炎者,要行鼻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术,达到改善鼻腔通气,减轻粘膜炎症的目的。3、其他:激光、冷冻、微波、射频等。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