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学 ---孔子
2020-05-23 | 阅:  转:  |  分享 
  
道德学——孔子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1]?例句: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
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
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
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h
ttp://baike.baidu.com/view/168976.htm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
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http://baike.baidu.com/view/45988.htm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
,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通过教育,可以消除人原本的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
类”,简称“有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这个观点,是http://baike.baidu.com/subv
iew/1332006/9290358.htm谢质彬先生在1989年第11期《http://baike.baidu.com/vie
w/309369.htm文史知识》提出来的。2历史http://baike.baidu.com/view/716.htm编辑htt
p://baike.baidu.com/subview/27039/13090759.htm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
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http://baike.baidu.com/view/73645.htm礼记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2086.htm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h
ttp://baike.baidu.com/view/400861.htm辟雍,诸侯曰http://baike.baidu.com
/view/1568614.htm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
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http://baike.baidu.com/view/9207.htm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
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
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
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76/5070682.htm孔
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
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
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
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
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
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71/
12015277.htm公孙龙和http://baike.baidu.com/view/1072584.htm秦商入学,还欲居“h
ttp://baike.baidu.com/view/322314.htm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
阶层的,如http://baike.baidu.com/view/6237455.htm南宫敬叔、http://baike.bai
du.com/view/868377.htm司马牛、http://baike.baidu.com/view/5667249.htm
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http://baike.baidu.com/view/6198.htm颜回、http://b
aike.baidu.com/view/7437.htm曾参、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0.
htm闵子骞、http://baike.baidu.com/view/4956371.htm仲弓、http://baike.bai
du.com/view/72781.htm子路、http://baike.baidu.com/view/1583543.htm子张
、http://baike.baidu.com/view/99633.htm子夏、http://baike.baidu.com/v
iew/79585.htm公冶长、http://baike.baidu.com/view/80927.htm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
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
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
教无类”的论断。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
,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
国家、组织的管理http://baike.baidu.com/view/793622.htm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
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机密
献花(0)
+1
(本文系好设计天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