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窑口】——民窑民间瓷窑,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历代绝大多数瓷窑属于此类。五代起兴官办,宋代汴京官窑和修内司官窑的命名明确了官窑 与民窑性质的区别。明、清时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同时,民窑大量存在,民窑的产品曰客货,风格不同于官窑,造型、纹饰题材 更加自由、丰富。寿州窑,唐代民间瓷窑,位于淮南高塘湖、滨湖、上窑镇一带。上窑镇唐代归寿州管辖,故名寿州窑。唐代文献有著录,唐人陆羽 《茶经》中记载其为当时六大瓷窑之一。寿州窑烧瓷始于隋,当时亦称淮南窑。隋代窑址以管家咀为代表,烧青瓷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器。有 贴花、印花、划花装饰,主要饰于瓶、罐上。划花有弦纹、弧纹、波浪及莲瓣纹,贴花仅见卷草纹一种,印花多为小朵花叶。有的器物上兼用几种装 饰。唐代以烧黄釉器为主,以余家沟窑为代表。此外有注子、枕、盏、杯、盆、钵、罐及玩具。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具 有典型的唐代风格。黄釉器物一般胎体厚重,都施化妆土,釉有深、浅多种色调。在口沿上往往出现褐色。出土实物与陆羽《茶经》中“寿州瓷黄” 的记载相吻合。黑釉有瓶、罐、碗、枕,有的釉色漆黑光润,有的呈酱褐色,胎较厚,有粗细之分。细者胎为白色。请欣赏寿州窑典型器型:休宁县 城西北约18公里的岩前镇旁山坡上。从采集的标本来看,主要烧制青釉粗瓷。主要器物为碗,胎较厚,呈灰色,夹砂,质粗,杂质较多。釉面为青 黄色,一般施半釉,釉薄厚不均,釉厚处泛青色,薄处泛黄。釉面有片纹,胎釉烧结程度不好,有剥釉现象。萧窑,唐宋时期民间瓷窑。窑址在皖北 萧县白土镇,故又称白土窑。唐代烧制的器物多为玉璧底碗碗心有3个支烧痕,施白釉、黑釉、黄釉,胎、釉较粗,有的釉色接近青釉。宋、金为其 发展时期,烧瓷品种较为丰富,以烧白釉瓷器为主,有白釉绿彩、白地褐花、白釉划花、黑釉黄釉等装饰。1954年出土的一件金代白釉瓶,瓶身 上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式菩萨花瓶壹对,供奉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二十二日造”,计36字,由此得知萧县窑金代 仍烧白瓷。在采集的标本中,还有白釉碗、枕、折沿盘、罐、钵、盂。有的碗口沿饰绿彩,碗心仍采用泥珠支烧,与山东淄博窑白釉绿彩碗烧法一样 ,这在金代北方窑中尚属少见。从地理位置上看,该窑距离河南、山东较近,烧瓷品种属北方窑系。北宋末靖康之变以后,中原窑工大量南迁,对萧 县窑产生一定影响,该窑烧制北方磁州窑系的品种也是很自然的。请欣赏萧县窑典型器型:歙县竦口窑位于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100米处。皖南唐 、宋民间瓷窑。烧瓷年代始于唐,盛于五代到北宋。产品以青釉盘、碗、盏为主。少数釉色为青黄色或灰色。该窑烧制的青釉器物色调纯正,釉质细 腻、滋润,光洁度较好,釉层薄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胎釉烧结程度较好。器内外满釉,仅足圈无釉。五代碗多大口、大足,腹部弧度小,有瓜 棱及五瓣葵口的造型,釉色与浙江越窑、江西黄泥头窑接近,烧法也与江西所烧器物相同,都采用支钉垫烧。芜湖东门渡窑(一)芜湖东门渡窑是唐 至宋瓷窑,位于芜湖东门渡村小镇,西距县城湾止镇20公里,东距宣州市28公里,镇四周大都是圩田,仅西南方是属于敬亭山支脉的小丘陵,窑 址就分布在这些小丘陵上,主要有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和小竹园6处。6处窑址均有大量瓷片堆积,康王山堆积最厚,达10米 以上。器物有碗、钵、盏、灯、执壶、四系罐、双系小口瓶、缸、盆、各类俑、建筑饰件等。各窑所烧器物不尽相同,营盘山、康王山以烧注子、壶 、罐为主;蛤蟆地则主要烧制碗、钵、碟等类器物;小竹园等专烧缸类器物。因当地瓷土矿含量较高,同时又掺和大量赭红色粘土,所以产品胎质为 灰黑、铁灰等色,露胎处呈铁红或褐色。釉色以青黄,酱黄,酱黑为基本色调,由于釉料中氧化亚铁含量不同,少数器物出现青灰,青绿,酱褐色。 器物施釉前先上一层乳黄色石灰釉,似化妆土,然后施釉。从窑址标本考察,烧瓷时间始于盛唐,盛于晚唐、五代,终于北宋。芜湖东门渡窑(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王山发现一批印有“宣州官窑”款的宋代瓷罐残件,制作粗糙,似为酒器。古代文献有宣州窑的记载。至于东门渡与宣州窑的关 系,目前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一、从广义上讲宣州境内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以及繁昌柯家冲、骆冲窑的青白窑系;二是东门渡 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从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因为宣州官窑是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窑场,是官办,而其他几处窑是民窑,以烧 日用瓷为主。二、东门渡窑为民窑,钤“宣州官窑”款的器物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三、东门渡窑是早期宣州窑发源地之一,琴溪窑是宣州窑又官 窑向民窑过渡阶段;窑头岭和骆冲是宣州窑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的鼎盛期;繁昌柯家冲窑是宣州窑的晚期窑场。四、宣州官窑为地方官窑。究竟如何定 论,有待于窑址的试掘及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北京市】龙泉务窑龙泉务窑是辽金瓷窑。窑址在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所烧器物有碗、盘、 瓶、壶、盂等,其中碗、盘数量较多。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少量青釉、黑釉。瓷有粗细之分,有葵口盘、折腰盘,还有的装饰浮雕菊瓣,特征与邻 近的河北、山西白瓷风格相似,但各地支烧方法不同。龙泉窑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留有4个支烧痕,而这种方法在其他地区仅见于山西浑源窑,说 明两窑在支烧方法上有一定的关系。请欣赏龙泉务窑器形:(首都博物馆藏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福建】福州窑福州窑是南朝至元代闽东 地区古瓷窑。已发现的有南朝至唐代窑址和宋元窑址各一处。福州郊区怀安窑,距市区10余公里,南朝至唐代烧青釉罐、碗、钵、盘和高足盘。唐 代有各式碗、盘口壶等,器物多平底;窑具中有5至7点的支烧具。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乡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窑址,烧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品 种。青釉有少量珠光青瓷,青白釉数量较多,有注子、注碗、罐、瓶、钵、器盖、缸。有光素与划花篦划纹两种装饰。有些碗、盘采用刮圈支烧。有 一种厚胎大腕,内饰篦划莲花纹,外为莲瓣纹,属元代仿龙泉窑产品,釉色有青、青白、青灰几种。同安窑是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在同安 境内。窑址面积大,瓷器质量较精,烧瓷历史比较长。已发现唐、宋、元时期窑址。东烧尾窑为唐代遗址,烧制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库附近3处宋、 元窑址,为珠光青瓷的主要产地,遗物丰富。青釉盘、碗里心都有划花间篦划或篦点纹,器外刻复线纹,是典型的珠光青瓷。釉色多数偏黄。盘心有 印阴纹双鱼、鹿纹、折枝花纹等,双鱼纹具有明显的元代风格。很多器物从造型、纹饰上看与浙江龙泉窑关系较为密切,如平足划花小盘、折沿双鱼 盘、珠光青瓷盘、碗,均摹仿龙泉窑同类器物。青白釉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坯时多有一小圆窝。瓶、罐、缸 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形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壶系式样与浙江越窑、慈溪窑相似。此外,窑址中还发现少量黑釉 碗、瓶。同安窑瓷器南宋时已大量外销,日本北九州一些古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完整的同安窑盘、碗及大量残器。请欣赏同安窑瓷器:南安窑是唐至清 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窑址主要分布在南安东北、西南部。已发现窑址53处。其中宋代47处,唐及清代3处。瓷器品种以盘、碗为大宗,釉色 有青釉、青白釉两类。青釉装饰与临近的同安窑相同,其中还包括碗里饰划花间篦划纹、碗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烧制青白釉器的东田窑距县城1 8公里,山坳里瓷片、窑具堆积有七、八处,遗物以各式盘、碗居多,如里饰卷叶、莲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纹,外划莲瓣纹的青白釉碗、划草花 纹洗。盒子标本很多,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多种,胎较厚,盒身较高,与晋江地区瓷窑所烧制的薄胎矮式盒截然不同。青白瓷除上述器形,还有瓶 、罐、盘、高足杯等。将口窑将口窑是闽北唐代瓷窑,在建阳以北的将口村,是福建地区烧瓷比较早的窑口之一。据发掘情况看,该窑为依坡而建的 龙窑,长度在50米以上,比唐代一般常见的窑炉长得多。出土遗物为青釉碗、盘、盏、盆、钵、执壶、盘口壶、灯盏、罐等器物。胎质细腻,少量 胎有夹砂,胎色多为黄白、灰白色。釉色有青绿、青黄、施釉较厚,近器足处露胎。装饰有褐彩及划花。少量器物如盘、碗、壶上有褐色斑块或简单 的花、叶纹。个别盆上划有简单的飞禽、走兽纹饰。浦城窑浦城窑是唐至元代民间瓷窑。在闽北蒲城境内。已发现唐代窑址一处,南宋至元代窑址两 处。唐代水北寨下窑烧青釉碗、碟、罐、壶、砚等器物。碗窑背的宋元窑址,烧青釉盘、碗、瓶、罐、高足杯等。蒲城距浙江龙泉较近,故而受龙泉 窑影响,遗址中的青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两字,这种瓶龙泉窑大量烧制。龙泉窑风格的器物还有青釉刻划花纹碗、青釉碗、 高足杯等。另一处在大口村,以烧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盘、盒、罐、钵及各式壶。釉色有湖蓝和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堆塑瓶数量较多 ,有的瓶身饰以褐色彩绘。此外,还少量烧制黑褐釉小碗等品种,黑釉小碗有的为白口,这种碗北方烧纸比较普遍,南方亦有一批瓷窑烧制,但造型 、釉色与北方的不同。黑釉器中还有印花碗、壶、盒。松溪窑松溪窑是唐至元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在松溪境内已发现山合、洄场等处窑址。山合窑 烧瓷时间较早,以烧青釉各式碗、碟、壶、瓶、罐、钵为主,有少量褐彩装饰。碗均为平底。底部有紫红色支烧痕。碗心有4至5个支烧痕,与浙江 唐代瓷器烧法相似。双系瓜棱罐造型与湖南长沙窑制品近似。因此,初步判明这是一处唐代窑址。洄场窑为宋、元时期瓷窑,以烧划花篦点纹装饰的 珠光青瓷为主,是闽北烧制珠光青瓷最具代表性的瓷窑。器物以碗、盘为大宗,胎体厚重,釉多呈青黄色,少数为青绿色。纹饰丰富,器外刻直线纹 ,器里心有多种纹饰,常见的有中心刻团菊纹,内壁划花草或蝴蝶纹间篦点纹,这种纹饰在浙江龙泉、武义、福建同安窑都可见到。松溪窑松溪窑是 唐至元代闽北地区民间瓷窑。在松溪境内已发现山合、洄场等处窑址。山合窑烧瓷时间较早,以烧青釉各式碗、碟、壶、瓶、罐、钵为主,有少量褐 彩装饰。碗均为平底。底部有紫红色支烧痕。碗心有4至5个支烧痕,与浙江唐代瓷器烧法相似。双系瓜棱罐造型与湖南长沙窑制品近似。因此,初 步判明这是一处唐代窑址。洄场窑为宋、元时期瓷窑,以烧划花篦点纹装饰的珠光青瓷为主,是闽北烧制珠光青瓷最具代表性的瓷窑。器物以碗、盘 为大宗,胎体厚重,釉多呈青黄色,少数为青绿色。纹饰丰富,器外刻直线纹,器里心有多种纹饰,常见的有中心刻团菊纹,内壁划花草或蝴蝶纹间 篦点纹,这种纹饰在浙江龙泉、武义、福建同安窑都可见到。厦门窑厦门窑是宋代闽南外销瓷产地,窑址在厦门东瑶一带。遗物有青釉、青白釉、黑 釉器物。青釉瓷以盘、碗为主,亦有缸、钵等。装饰于同安窑非常近似,珠光青瓷有的质量很好,有划花篦划纹与划花间篦点纹,篦点纹有“之”字 形及竖向平行排列的。篦划纹小盘福建很多窑都烧造,最早烧制这种盘的为浙江龙泉窑。厦门窑烧制此类盘质量较好,纹饰与龙泉窑所产相似,只是 釉色偏黄。青白釉器有划花碗、起线纹瓶。黑釉器数量较少,仅见有小碗,胎色为灰白色,碗外施半釉。德化窑德化窑是宋至清代沿海地区外销瓷重 要产地之一。在福建省中部德化,已发现窑址180余处,是目前该省发现古窑址最多的一个县。重点发掘了碗坪仑窑与屈斗宫窑。碗坪仑宋代烧青 釉、青白釉以及近似白釉的器物,黑釉亦有少量发现。青釉器有瓶、壶、碗等。青白釉器有瓶、壶、罐、缸、盘、碗、军持、盒子等。与浙江景德镇 一样,德化窑也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子遗物丰富。盒盖上阳纹印花装饰题材丰富,近达百种,有动物、花卉、如鱼、鸟、荷花、芦苇、葵花、 宝相花、团花、叶纹等,每种构图又有多样变化,辅以卷云、联珠与连弧纹。其次,划花间篦划纹亦较多,饰于碗、盘、瓶等器物上,屈斗宫宋、元 时期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盘、折腰盘、瓶、罐、壶、军持上比较多见,划花常在瓶、碗等器物上见到。明、清时期在元代白瓷的 基础上,进一步烧制出质地坚硬、釉呈牙白色的器物。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雕塑品,有如来、达摩、弥陀、观音等塑像,出现何朝宗等一批制瓷 名家;一类为日常用品,有白釉瓶、炉、贴花杯、碗、盘、青花盘、杯、彩绘碗、盘等器物。自元代起,德化瓷器销往海外,菲律宾曾出土元代德化 窑青白瓷,东非坦桑尼亚等国也出土过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请欣赏德化窑典型器形:(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仙游窑仙游窑是仙游境 内宋至明代瓷窑。已发现两处宋代窑址,烧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器物风格与临近的瓷窑相似。据明弘治本《兴化府志》卷十二中记载:“近 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及本县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南洋獭溪有瓷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窑,专烧砖 瓦,阖郡资以为用。”由此而知,该窑明代仍烧造青釉器物。永春窑永春窑是永春境内宋至清代瓷窑。永春与德化接壤,烧瓷受德化窑影响。到目前 为止,已发现窑址20多处,宋代5处,元、明各1处,清代14处。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蓬莱窑器质量最好。碗为大宗产品,有内饰 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蝴蝶纹最早见于龙泉窑青釉盘、碗上,而后福建地区诸窑瓷器上常可见到。青釉、青白釉盘、碗上都有此装饰,是具 有福建地区特色的纹饰之一。青白釉盒子数量仅次于碗,盒子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一些盒上还有酱红色彩绘。盒子是宋、元 时期外销数量较多的一种器形,江西及福建各窑生产的盒子大量销往海外。明、清时期窑址都烧青花瓷器,风格与德化窑的接近,支烧方法都为足部 满釉砂粒支烧。清代后山窑烧造的圈点纹碗与东非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青花碗一样。这种碗在德化、安溪都发现过,装饰纹样是晋江地区瓷窑共有的 ,专为供外销而生产。莆田窑莆田窑是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已发现莆田的庄边、许山灵川、西天尾等处窑址。庄边位于莆田县城以北约40 公里,遗址范围较大,遗物丰富,以烧制青釉器物为主。有光素与印花、划花、贴花等装饰量大类。光素器物有乳钉三足炉、瓶、盖罐、灯盏及各式 碗、盘、碟。印花装饰的有折沿盘,中心印阴纹折枝花,花纹外一周刮釉支烧。划花间篦点纹装饰的有青釉盘、碗,一部分是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 。贴花装饰在缠枝莲纹瓶上。此外有莲瓣纹盘、碗,装饰较为多样,莲瓣或刻或划或浮雕。瓷窑烧制的瓷器从造型到纹饰与浙江龙泉窑相似,如平底 莲花纹小盘、折沿盘、莲瓣盘、印花盘、珠光青瓷碗等都是可以摹仿的。只是釉色为青、青灰,是本地特点。灵山窑位于县城以南,是专烧青白瓷的 窑口,遗物有盘、碗、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装饰、器底与德化窑较为接近。由于采用覆烧法,口缘无釉。西天尾窑 在县东12公里,遗物有青釉盘、碗,碗心印阴纹折枝花卉;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安溪窑安溪窑是宋至清代晋江地区外销瓷产地,窑址在 安溪县境内。明嘉靖本《安溪县志》记载,瓷窑嘉靖以前烧粗青瓷。据调查目前已发现窑址128处,宋、元时期23处,明、清时期105处。宋 、元时期以前烧青白瓷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有各式盘、碗、瓶、壶、军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饰6条凸线,有的饰划花 间篦划纹,有的外刻复线、内饰篦划纹,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瓣纹的或唇口较宽的,形式多样。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器身 饰酱彩,这些都是安溪窑的特点。盒子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盒子的纹饰粗。青釉有珠光青瓷盘、碗,制作比较精细 。明代青花与德化窑制品相近,以碗、盘为主,纹饰有莲池、水草、变形龙纹、山水等。有在盘心书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的。青花盘 底足满釉,粘有砂粒,有些盘口沿无釉。明末清初烧制的红绿彩绘花卉纹碗,在外销瓷中引人注目。泉州窑泉州窑是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重要 产地。在泉州碗窑乡、磁灶乡、童子山等地共发现窑址10余处。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青黄釉褐彩、绿釉、黑褐釉等。东门外碗窑乡两处窑址 的出土物,以青白瓷为主,有碗、盘、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盘托以及印花盒的素烧坯;青瓷也占有一定比例,器物有瓶、壶、碗、缸、钵 、折沿盘、小杯、洗;黑褐釉碗盘亦有少量发现。西门外磁灶乡窑址9处,器物标本有青釉和黑釉碗、盘、盂、瓶、罐、壶、小扁瓶、三足炉、军持 等,质量较粗。绿釉器发现有印花瓶、壶、盒、军持等,也残留不少素烧坯。窑址中出土的黑釉、绿釉军持与菲律宾出土的完全相同,是泉州蜘蛛山 窑的产品。70年代末发现的泉州童子山窑以烧青釉褐彩大盆为主,盆有直口和折沿两种,盆里绘折枝花卉或书写“寿山福海”吉语及诗句。日本福 冈曾出土这种彩绘盆,可以断定童子山窑产品。该窑还烧制篦划纹碗、瓶、壶以及黑釉瓶、碗。请欣赏泉州窑瓷标本:(宋泉州窑青釉褐彩瓷标本) 莆田窑莆田窑是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已发现莆田的庄边、许山灵川、西天尾等处窑址。庄边位于莆田县城以北约40公里,遗址范围较大, 遗物丰富,以烧制青釉器物为主。有光素与印花、划花、贴花等装饰量大类。光素器物有乳钉三足炉、瓶、盖罐、灯盏及各式碗、盘、碟。印花装饰 的有折沿盘,中心印阴纹折枝花,花纹外一周刮釉支烧。划花间篦点纹装饰的有青釉盘、碗,一部分是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贴花装饰在缠枝莲纹 瓶上。此外有莲瓣纹盘、碗,装饰较为多样,莲瓣或刻或划或浮雕。瓷窑烧制的瓷器从造型到纹饰与浙江龙泉窑相似,如平底莲花纹小盘、折沿盘、 莲瓣盘、印花盘、珠光青瓷碗等都是可以摹仿的。只是釉色为青、青灰,是本地特点。灵山窑位于县城以南,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口,遗物有盘、碗、 洗。碗、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洗外印细线条莲瓣纹,装饰、器底与德化窑较为接近。由于采用覆烧法,口缘无釉。西天尾窑在县东12公里,遗物 有青釉盘、碗,碗心印阴纹折枝花卉;青白釉器有划花篦划纹盘、碗。漳浦窑漳浦窑是宋、元时期闽南沿海地区古瓷窑,50年代发现,窑址分布较 广,经多次调查已发现漳浦境内的竹树山窑、南山窑、罗宛井窑、南门坑窑、仙洞窑。宋、元时期烧造青釉与青白釉瓷器,釉色变化大,有深浅多种 色泽。青釉有碗、盘、杯、壶、瓶、罐、器盖、砚等,其中有内饰划花间篦点纹、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青白瓷有碗、盘、碟、壶等,装饰与青瓷 相似,划花间篦点纹比较简单。有的碗外饰莲瓣纹,器物造型、纹饰凤格与同安、南安窑相似。福清窑福清窑是宋代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在福 清县城东门外东张区发现5处窑址,所烧器物大体相同,有青釉、黑釉两类。青釉中有大量内饰划花间篦花纹、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盘、碗,复线 多粗细数条线一组;纹饰有花草、花卉、游鸭或任意划出。瓷胎烧结程度较高,胎质较细,釉色青绿。在福建地区所烧珠光青瓷中,质量属上乘。碗 、盘造型及纹饰与浙江龙泉窑有很多相似之处,釉色比龙泉窑器物略深一些。也有釉色浅的,与青白釉相似。黑釉以碗为主,胎色有泛黄、红两种, 并有兔毫纹、斑点纹,釉面黑而光亮。也有酱釉器,胎色泛紫。请欣赏福清窑典型器:(故宫博物院藏福清窑黑釉盏)闽侯窑闽侯窑是闽东地区宋代 瓷窑。已发现分别距福州19公里及21公里的碗窑山窑及山边书斋窑。碗窑山窑遗物分布在大樟溪沿岸的山坡上,瓷片及窑具堆积范围很大,烧瓷 品种有黑釉及青釉。黑釉碗胎骨有紫、黄两种,造型与建阳窑黑釉碗相似。其中的精品釉色黑亮,也有的呈酱色。釉面有兔毫纹及酱斑装饰。此外, 还发现罐盖和盘。青釉器属南宋晚期制品,釉色泛白,近似青白釉,装饰有划花,也有的碗内满饰划花间篦划水波纹。距碗窑山窑约2公里处为山边 书斋窑,采集的标本以黑、酱釉器为主,造型与碗窑山制品相近。闽清窑闽清窑是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分布着宋、元窑址群,元代为烧瓷 鼎盛时期。已发现义窑、湖里窑、青窑、安仁溪、上武坪、井后岗、上窑、窑隔、罗经丘、大安、牛头墩等遗址。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和黑釉。 青釉碗胎色灰白,胎体较厚,施淡青透明釉,釉色较浅。装饰多为划花间篦划纹;细线条莲花纹较为多见,有些附以篦划纹。有的碗心印“福”、“ 寿”,字体有草、隶、篆,碗内壁划双线莲瓣纹,与南平窑器相近;折腰盘造型与德化窑相似,均为元代产品。另外还有瓶、壶、罐、器盖、盘、小 杯等器物。青白釉与青釉器造型、纹饰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唇口大碗,中碗标本很多,黑釉盏胎体较 厚,呈黄白色。连江窑连江窑是宋、元时期闽东沿海地区外销瓷产地。窑址在闽江口北岸的连江,已发现浦口、魁岐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 上窑及西山顶3处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有精粗两种,精品数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盘、碟,多光素无纹, 胎较厚重,制作较粗糙,碗、盘里心多无釉,有少量饰划花间篦划纹,质量较好。青釉器物亦有烧造,数量最多的是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 的珠光青瓷,也有只在器内饰划花间篦划纹的碗、盘。其次是仿龙泉窑的浮雕莲瓣纹折沿盘,其胎釉、纹饰都很相似。再次为胎呈黑色的黑釉碗。魁 岐窑以浅式小足青釉盘、碗为主,器物小巧,胎薄。有光素、划花、刻花3种。划花装饰使用比较普遍,遗留标本较多;刻花器主要有仿耀州窑缠枝 菊纹小碗,造型、纹饰都与之相似。建阳窑(一)建阳窑又称建窑,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窑址在建阳水吉、芦花坪、牛皮仑、南山、大路后门 等10余处。经发掘得知,烧瓷时间上自晚唐、五代,下至宋、元,烧瓷品种有青釉、黑釉、青白釉等。宋代为其发展时期,以烧黑釉器最为著名。 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茶盏明品就出产在这里。在窑址还发现有刻“供御”、“进盏”字铭的碗,是北宋后期为宫廷所烧造的御用茶盏。建 阳窑黑釉碗的特点是胎土富含铁质,呈黑紫色。碗盏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器物内外施釉,外壁釉至近足部, 有明显垂流现象。请欣赏建阳窑典型瓷器:(故宫博物院藏建阳窑黑釉盏)建阳窑(二)兔毫盏为建窑名贵品种之一。兔毫斑是一种铁结晶在黑釉中 形成的细条状斑纹,多数盏口为酱色。鹧鸪斑为此窑的又一名品,形象似鹧鸪鸟胸前羽毛的圆点斑纹,数量比兔毫少。曜变,是建窑中稀少的珍贵品 种,是指在黑釉里面浮现大小不同的结晶,结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传世品仅在日本收藏几件。考古工作者多年查寻,在窑址中发现了酱色釉面 上光彩变异,随光转动呈现金、深蓝、鲜红、洋红、海蓝、碧绿等色彩的标本。建阳窑黑釉瓷器影响福建北部一大批瓷窑,附近几乎县县都烧黑釉瓷 器。目前发现的黑瓷窑有南平、建瓯、松溪、浦城、崇安、光泽、邵武、宁德、闽江、闽侯、连江、福清、福州、泰宁、建安、罗源等。建阳窑出土 的青釉标本以碗为主,其中有珠光青瓷碗,多在碗心一周刮釉作涩圈支烧。请欣赏建阳窑典型瓷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建阳窑褐釉碗)南平窑南平 窑是宋、元时期瓷窑。窑址在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属太平乡葫芦山村管辖,故又称南平葫芦山窑。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等 。青釉多施于碗、盘、盏托、净瓶等。装饰采用印花、划花间篦划纹及刻复线纹,后两者多见于盘、碗上。净瓶与龙泉窑产品相近。青白釉器物有壶 、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间还兼有“蔡” 、“玉”、“寿”、“福”等字样。白釉器有光素卧足小碗、中碗,另有划花及篦点“之”字纹装饰。黑釉器物有盏、碗、盘、壶、高足杯、印花器 盖。黑釉盏有的显现兔毫纹;碗口有白口和青口之分;碗足有浅足与实足两种。绿釉器有八方杯、器座、器盖、钵、碗、盆、罐、壶,胎偏灰色,有 灰、灰白、灰黄等色,胎的瓷化程度较好,胎质坚硬,釉色翠绿,釉层较薄,但光亮润泽,有些釉面玻璃质感强。装饰有刻划、模印及釉下彩绘,常 见有水波纹、圆圈纹、莲瓣纹。福建地区烧造绿釉器物的窑此前发现有浦城大口窑、泉州瓷灶窑。南平绿釉器的发现,又增添了新的资料。南平窑南 平窑是宋、元时期瓷窑。窑址在闽江上游南平境内的茶洋,属太平乡葫芦山村管辖,故又称南平葫芦山窑。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 等。青釉多施于碗、盘、盏托、净瓶等。装饰采用印花、划花间篦划纹及刻复线纹,后两者多见于盘、碗上。净瓶与龙泉窑产品相近。青白釉器物有 壶、盘、碗、钵、多嘴壶、蟠龙盖瓶、执壶、小罐、高足杯、盏托等。装饰多为印花,花纹有阳纹与阴纹之分。印花盘、碗的折枝花纹间还兼有“蔡 ”、“玉”、“寿”、“福”等字样。白釉器有光素卧足小碗、中碗,另有划花及篦点“之”字纹装饰。黑釉器物有盏、碗、盘、壶、高足杯、印花 器盖。黑釉盏有的显现兔毫纹;碗口有白口和青口之分;碗足有浅足与实足两种。绿釉器有八方杯、器座、器盖、钵、碗、盆、罐、壶,胎偏灰色, 有灰、灰白、灰黄等色,胎的瓷化程度较好,胎质坚硬,釉色翠绿,釉层较薄,但光亮润泽,有些釉面玻璃质感强。装饰有刻划、模印及釉下彩绘, 常见有水波纹、圆圈纹、莲瓣纹。福建地区烧造绿釉器物的窑此前发现有浦城大口窑、泉州瓷灶窑。南平绿釉器的发现,又增添了新的资料。光泽窑 光泽窑是宋代闽北民间瓷窑。已发现光泽的茅店、寨里等窑址。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数量较多,胎体洁白,造型多种多样,装饰有印花双凤 、飞鹤、蝠鹿、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纹。釉色有的纯正,有的偏灰、偏黄。烧法有正烧与覆烧两种。黑釉器多为各式茶盏,有少量兔毫及酱斑纹 ,有的釉色为黑酱色。光泽茅店黑釉碗与其他窑不同的是胎为灰白色,而建阳等瓷窑所烧制的黑釉碗为紫黑色碗。邵武窑邵武窑是宋至清代闽北地区 民间瓷窑。窑址在邵武四都青云山。明、清地方志中记载该窑产白瓷。经过实地调查得知邵武窑是一处以烧青白瓷、白瓷的瓷窑。同时兼烧黑釉瓷器 ,此后又烧青花瓷,尤以元代白瓷产量大,质量好。窑上村后门上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杯、高足杯有八方形, 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拳头山窑即为文献上记载的白瓷产地,有杯、碟、盘、高足杯等。器物成型规矩,足部处理一致,底足心出脐,为典型的 元代风格。釉白而滋润,光泽感强,有的盘里印菊花、牡丹等花卉纹。枢府型盘这里亦有烧造。从地域关系考察,闽北白瓷窑受景德镇的影响较大。 从标本中可以看出,枢府型盘、高足杯及印花装饰与景德镇窑瓷器有一定关系。泰宁窑泰宁窑是宋、元时期瓷窑,在闽西北泰宁境内,已发现窑下、 东窑、西窑、灯盏窑等几处窑址,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瓷中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和仿龙泉窑香炉;青白瓷有高 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黑釉器物有小碗、白口碗。东窑为文献中记载的际口窑,但未 发现其中提到的白瓷,明《八闽通志》、清《邵武府志》中都记载泰宁产白瓷,而且比邵武青云窑、建宁云溪窑的白瓷精美。文献所记是否属实,有 待于对窑址做进一步调查。崇安窑崇安窑是宋至明代闽北民间瓷窑。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内已发现遗址11处,其中宋代8处,明代3处。宋代 烧瓷品种有黑釉、青白釉、青釉。崇安距建阳较近,受建阳窑影响,烧制同一风格的黑釉小碗,以星村玉林亭窑为代表。碗的造型有直唇与圆唇两种 。胎灰黑而厚,深腹,浅圈足或平底,内外施釉,碗外釉施至近足部,釉漆黑光亮。青白瓷窑址有两处,曾出土盘、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 窑产品质量更精。崇安北面与江西交界,青白瓷一定程度上受景德镇、南丰窑影响。青釉器以碗为主,制作较粗糙,施釉较薄。建宁窑建宁窑是宋、 元时期瓷窑。窑址在建宁县城西南的兰溪。据明清《闽书》、《建宁县志》记载,“宝山,厥土白壤可以陶”;“宝山,其土白腻,可陶为器”。《 八闽通志》、《邵武府志》也记载建宁生产白瓷。经实地调查,发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划花碗、杯、盘、壶、器盖、瓶、谷仓等,有的质量很好 ,颜色类似景德镇湖田窑器。白釉器有仿定窑的碗、盘,饰划花篦点纹等花纹。此外还烧黑釉、酱釉器。黑釉胎为白色,与光泽窑黑釉器的胎骨相类 似。建瓯窑建瓯窑是宋代瓷窑。在福建北面建瓯。已发现6处宋代窑址,有小松乡东北渔村周围的上栏门山、渔山、后坑仔山、推印山以及郭际村、 徐墩乡等。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有盘、碗、高足杯、壶、盏托、罐、花口碟。装饰印花与划花,印花纹饰有莲花纹、鱼纹、婴戏纹等 ;划花有花卉纹及划花间篦划纹,与青瓷上的划花间篦划纹相似。青白瓷釉色有两种,一种为湖蓝色釉,与景德镇青白瓷造型、花纹、烧法都相似; 另一种为灰白釉,质量较粗糙。黑釉器数量可观,有碗、盏、壶、炉、器盖、碟、盒。盏与建窑器相像,亦有酷似建窑的兔毫纹,唯胎呈灰白色,与 之不同。黑瓷中华还有印花装饰,如印花盒,釉色漆黑,印纹凸起呈白色,非常精致。罗源窑罗源窑窑址在福建罗源八井村碗窑里,从宋至清均烧造 瓷器,但未发现元、明标本。宋代标本有青瓷、青白瓷和黑瓷。青瓷数量比较多,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碗;青白瓷有碗、盘 、碟、钵及执壶,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黑釉标本较少,仅见黑釉小碗一种。清代标本比例很大,以青花碗居多。宁化窑宁化窑是闽西地区宋、 元瓷窑。已发现的泉上窑遗址,标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有印花绣球菊瓣纹折沿盘、印花莲池游鸭纹碗、印花洗等;黑釉盏直口平底,外施 半釉,元代风格明显。从器物标本判断,烧瓷在宋、元时期。】—【广东】梅县窑梅县窑是唐代青瓷窑。窑址在梅县水车及南口等地,70至80年 代发现水车瓦坑口、罗坑窑、南口崇芳山等多处窑址。出土器物有青釉碗、杯、碟、四耳罐、钵。器物胎体厚重,胎为灰色或灰白色。碗有圆口、花 口之分,圆口碗有的口沿外折;花口碗多为四瓣,有的于花口下饰4条凹线。璧形足碗与越窑同类碗烧法相似,足部满釉,然后擦去3块作支烧点, 但梅县窑制品比越窑粗糙,璧足较宽,罐有高、矮两种形式,从口、肩、腹至足曲线变化较平稳,地方特色浓厚。此窑早期器物青釉色泽较淡,青中 泛黄,因烧成温度较低,胎质疏松,制作粗率,器形少,器外多施半釉,并有剥釉现象。晚期器物釉色较深,釉层略厚,胎质坚硬,器外一般满釉支 烧。梅县窑产品在墓葬中屡有发现。梅县唐代属潮州管辖,潮州在当时是一个繁荣的对外港口。梅县水车窑的产品不仅内销,而且远销到泰国、日本 等亚洲一些国家,上述国家均出土过梅县窑产品。请欣赏梅县窑典型器:(唐梅县水车窑青釉双耳壶)高明窑高明窑是唐代青瓷窑。窑址在佛山地区 大岗山,位于高明三洲乡塘尾村约0.5公里。采集的标本有青釉瓷、碟、钵、罐、壶、盆、缸等。罐有四耳、六耳、无耳几种。器物胎质较粗,烧 成温度不高,胎色有灰、灰白两种,器壁较厚。釉色有青绿、青黄,有开片及剥釉现象。碗、碟多采用泥珠支烧,支烧点有4至12个不等。另一种 为方形刮釉露胎支烧,特征与泰国出土同类器物相似。从器物造型、胎釉及出土物组合情况看,具有唐代特征英德窑英德窑为唐代瓷窑。窑址在英德 含光镇姑婆湾,烧制青釉器物。新会窑新会窑是唐至北宋瓷窑。窑址在广东新会古井官冲村西南约2公里。1957年发现瓦片岩与碗山两处窑址。 1961年进行了挖掘,判明了它的烧瓷时间。器物种类有碗、碟、豆、杯、盆、罐、盂、壶。烧瓷品种有青釉、黑釉两种。青釉釉面多开片,釉质 光亮;黑釉釉面无光泽,具有广东黑釉特点。其中罐有黑釉、青釉两种,造型不同,有无系、四系、八系者,在采集的标本中有一件刻有“政和二年 ”铭文的黑釉罐残片,为断代提供了证据;杯有双联杯、单耳杯、无耳杯3种。双联杯较为独特,在双杯相连处一面饰羊首,一面置杯柄。除上述器 物,还出土过纺轮、网坠、勺、玩具等。遂溪窑遂溪窑是唐至元代瓷窑。窑址在雷州半岛遂溪,有四五十座,主要分布在杨甘乡新埠村、铺仔山、坡 头山和甘来村下井山和沟口山。器物有碗、盘、碟、杯、盏、盏托、瓶、勺、炉、砚等。烧瓷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以青釉居多。有些碗、 碟内外刻划或印莲瓣纹、直线条纹、卷草纹、缠枝及折枝花纹。青釉碗、盘中有褐彩装饰,其中五角星纹是具有地区特色的纹饰。器物胎体厚重,纹 饰、釉质粗糙。标本中有一些盘里心留有4个泥珠支烧痕,出土的窑具中有一件碗模刻元代“大德六年”铭文,提供了该窑烧瓷下限的依据。潮州窑 潮州窑是宋代生产外销瓷的重点瓷窑之一。窑址在潮安。潮安宋代属潮州,故名。1954年至1972年经过6次调查,发现唐、宋、元窑址多处 ,其中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堆积最丰富。当地村民称为“百窑村”。笔架山位于潮州市韩江湘子桥东面,是一处宋代窑址群,产品有青白釉、青釉 、黑釉和褐黄釉瓷器。以青白釉为主,器物种类齐全,有碗、盘、碟、杯、执壶、瓶、炉、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细长流壶与浮雕莲瓣纹最为典型。 凤头壶与鱼形壶也是该窑的特色产品,遗址中有大量未上釉的鱼形壶半成品,采用刻划方式表现鱼的身形、腮、鳞、鳍、尾等,形象生动,产量很大 。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篦划和褐色点彩4种,划花间篦划纹经常用于壶、瓶、罐、碗等器物。划花线条纤细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的少 ,与福建地区的划花间篦划纹有明显区别。褐色点彩见于20年代出土的4件有北宋纪年铭文的青白瓷造像上,佛像的头、眼、须部即以黑褐色描绘 。青白瓷上饰褐彩的器物在广州西村、南海官窑也有烧造,福建、江西同样见到这种装饰,它是北宋时期东南亚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方法。潮州 窑瓷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出土过,而在广东当地宋墓中却发现的很少。请欣赏潮州窑典型器:(广东省博物馆藏潮州窑青白釉佛像)西村窑广东宋 代重点瓷窑。窑址在广州西北,产品大多外销。1952年发现,经过调查与发展,判明其烧瓷时间为宋代,主要品种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 及低温绿釉。其中青白釉瓷比例最大。青白釉基调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有的略带灰或淡黄色。器型有凤头壶、折沿盆、碗、杯、炉、瓶、罐、拍 鼓、盘、盒、枕。装饰有刻花、划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其中不少器物与潮州窑相似,如刻花小碗婉心都凸起一个小圆饼; 还有半高足小杯、浮雕莲瓣纹炉、壶、洗口瓶等。装饰以褐色点彩及彩绘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体上刻、划花,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实行双重装 饰。这种装饰方法在其他瓷窑很少见。彩绘盘、碗口径较大,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纹饰有折枝花,笔法简练;点彩亦常见于大件碗、盘里部 ,在刻花纹时候再点几个或几组彩点。青釉基调为青绿色,呈色不稳定,变化较多,青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从造型到纹饰都与陕西耀州窑相似,属耀 州窑系品种黑釉基调为黑色,也有黑褐、黑酱以至酱色。低温绿釉标本较少,属低温釉陶器。西村窑的产品目前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 常见的有凤头壶、划花点彩盘、盆。请欣赏潮州窑典型器:南海窑宋代瓷窑。窑址在沿海地区南海,已发现奇石窑、文头岭窑,烧制青釉、青釉褐彩 、青褐釉、褐釉器物。青釉器型有碗、执壶,碗足形式有圈足与饼形实足,有的在饼形实足近边处旋一周,形成宽而浅的足。碗有划花装饰。青釉褐 彩器物有瓶、执壶、罐、器盖、盆、钵、折沿盆,纹饰多为花草及点纹,釉面大多失亮无光泽,胎体烧结程度欠佳。青褐釉罐为橫系,口下划花。褐 釉器有罐、执壶、灯,罐口外卷,颈、肩饰划花,并印有“冷香”款字。在窑址中采集到一部分素烧的供器、花口瓶、盘、碟、罐,供器上有一周对 贴的人物纹,说明该窑器物是先素烧坯,然后上釉二次烧成。采集到的还有一件青白釉壶标本。韶关窑宋代瓷窑。窑址在韶关,已发现的韩家山窑址 ,位于浈江区东河坝。主要产品有青釉及酱釉瓷器,器物有碗、盘、杯、碟、炉以及军持等。兴宁窑兴宁窑是兴宁境内宋代瓷窑。已发现湖乡宋代窑 址群,主要分布在永和镇崇新、廉丰、竹居庐。烧制青白釉盘、碗、壶、杯等器物,胎白而薄。清代窑址位于下堡乡永兴村,烧制青花罐、壶、碗、 碟、盘、盒等,有些盘、碟绘有花草及吉祥语“福”、“喜”等字封开窑封开窑是宋代瓷窑。窑址在封开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都苗村,1973年 发现,主要分布在村南的猪墩、十份窑、天后宫和张山冲一带。器物有碗、盏、盘、碟、杯、炉、钵、壶。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颜色有深浅变化, 釉面光滑,有片纹。施釉大多不到底,腹下部及足露胎,露胎处为棕色。胎断面为灰白色。碗有撇口、直口、唇口几种,有的碗外刻菊瓣纹,有的碗 里饰划花间篦划纹;有的盘为折腰形;杯足为外撇的半高足;有的壶饰复线纹;有的钵饰凸莲瓣纹。器物风格与广州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器相似, 唯工艺较为粗糙。惠阳窑惠阳窑是宋至明代广东沿海地区瓷器产地之一,已在惠阳境内发现3处窑址。一处为宋代瓷窑,在窑头山,以烧青白瓷为主 ,釉色不稳定,有标准的青白色,也有浅青、淡黄或浅灰等色。装饰有印花、刻花,纹饰内容丰富,造型多样。另两处为明中期瓷窑,在白马山与新 安三村,两处都烧青釉,所烧瓷器釉色、胎体、造型与烧造方法基本相同,器形有碗、杯、折沿盘等。青釉器中有一种碗色泽光润、透明感强。胎体 厚重而坚硬、胎色灰白,器外刻菊瓣纹,里心印“福”、“寿”字,浙江龙泉窑也大量生产,属于龙泉窑系制品,这类碗在邻近的惠州、惠东也有烧 造。除“福”、“寿”字以外,还有印“用”、“溪”、“晴”等文字及“卍”字的。廉江窑廉江窑是宋至明代瓷窑。窑址在廉江的碗窑墩,已发现 多处窑址。明代青釉器发色好的为浅青色,与龙泉窑近似。出土标本有与惠东窑产品相似的刻菊瓣纹碗,还有罐、碗、折沿花口盘。碗、盘心有3至 4个大支钉痕,足为圈足或饼形实足,施釉至下腹部。一部分器物胎体烧结程度不好,釉色偏黄。褐釉器有碗、盘,制作较粗,用3至4大丽支钉支 烧。石湾窑石湾窑是广东著名古瓷窑。窑址在佛山石湾。石湾窑创于宋,盛于明、清两代。明代大量烧制黑釉、酱黄釉瓷器,并大量仿制南北各地名 窑产品,既仿器形又仿釉色。清代石湾窑成就更为显著,其特点是器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与河南宋代钧窑特点接近,以仿钧蓝釉、玫 瑰紫釉驰名,墨彩及翠毛釉成就尤为突出,以此得名“广均”(“均”与“钧”同)。石湾窑仿钧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为一层釉,石湾仿钧为两层 釉,分底釉与面釉。其中称为“雨淋墙”的品种最为著名,其特征为在蓝釉中流淌着雨点状的葱白色。器物有盘、碟、洗、花盆、仿古铜式花瓶、陈 设用器、文房用具及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人物陶塑。陶塑的石湾窑的典型制品,塑造得自然、生动。明代晚期以来的制品上往往印有店号、作 者姓名等款识。明代晚期有“祖唐居”、“陈粤彩”、“杨升”、“可松”等;清代乾隆年间的有“两来正记”、“文如璧”;乾隆前后有“沅益店 ”、“大昌”、“宝玉”、“如璋”、“来禽轩”;道光前后有“黄炳”、“霍来”、“冯秩来”、“瑞号”等。传世常见的“唐祖居”款器物大多 是晚清仿品。请欣赏石湾窑典型器:(广东省博物馆藏石湾窑翠毛釉撇口瓶)始兴窑始兴窑是明代青花瓷窑。窑址在始兴冷水迳、候陂、桃村坝等处 。器物有高足碗、盘、碟、杯、盆。胎为白色,常见纹饰有火轮、兰草、点纹等10余种,并书有“福”、“忠信孝悌”等文字的。揭阳窑揭阳窑是 明代青花瓷窑。1961年在揭阳河婆镇以南约5公里的岭下山发现。器物有碗、碟、杯、瓶、器盖,碗数量居多,里心书有“福”、“禄”、“寿 ”、“中”、“上”、“正”、“和”、“士”、“信”、“佳”、“玉”、“仁”、“魁”、“元”、“月”等字。有的碗内外壁绘青花纹饰,花 纹简单而草率,常见有折枝花、曲折带状纹;瓶亦绘有简单的曲折带状纹及山水。其画风与江西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写意山水十分接近,这类器物在流 传到日本的中国天启青花外销瓷中亦有所见,但此窑青花器通常比景德镇制品胎釉粗糙,所绘青花纹饰亦稍逊色。博罗窑博罗窑是明代晚期瓷窑。窑 址在博罗县城西北约25公里的角洞山。烧制器物有碗、碟、杯、瓶。烧瓷品种有白釉、青花两种。白釉釉面光泽强,有开片现象,胎一般为灰白色 ;青花器胎釉比江西景德镇制品粗,所绘青花纹饰比较草率,有折枝、缠枝花卉。在出土的青花碟中,有盘心书“雨香斋”款,底为“大明成化年制 ”款的,为明末所仿。从款识及瓶口为酱色等特征来看,博罗角洞山窑烧瓷时间为明代晚期。高州窑高州窑是明、清时期瓷窑。窑址在高州镇江镇、 大井镇、南塘镇的缸瓦地、窑尾岭、正山坡、欧村、蟹岭、长山岭、火更、古表塘等处。其中缸瓦地、窑尾岭烧青釉和黑釉碗、碟、杯、壶、罐。其 余几处以烧青花器物为主,器形有碗、碟、瓶、杯、烟斗、盅、砚。纹饰有菊花、竹叶、花草等。此外,欧村窑制品有褐色彩绘装饰。饶平窑饶平窑 是明、清民间瓷窑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的饶平,以东与福建省接壤,以烧青花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青釉器物。所烧青花与福建一些青花瓷窑烧 法接近,都采用砂粒支烧。明代器物以碗、盘、碟为主,纹饰有灵芝、童子、双龙或双狮戏球、折枝、缠枝花卉、折枝花鸟、螺纹、鱼纹、山水以及 “福”字或诗句。清代器物有碗、碟、杯等,器形较大,胎体较厚,青花色调明亮。纹饰有团花捧寿、开光、松鼠葡萄、团鹤、缠枝牡丹、菊花、山 水以及“卍”字、“福”字。有些书写商号标志,如永玉、仁玉、正玉、美玉、珍玉、仁利、生利、玉利、三利、义利及顺兴、双和等。】—【广西 】藤县窑藤县窑是晚唐至宋代瓷窑。窑址在藤县。已发现两处古瓷窑:一处在雅窑村,标本有青黄及酱釉器物,烧瓷时间为晚唐;一处在中和圩,为 宋代窑址,专烧青白瓷,器物有碗、盘、碟、盏、盒、壶、钵、等、、炉、枕等。胎质细腻,胎体薄,釉质莹润,釉色偏白。装饰采用划花和印花, 多饰于碗内。遗址中还出土完整的印纹陶范,制作规整。请欣赏藤县窑典型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藤县中和窑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瓷碗)衡 南窑衡南窑是衡南境内宋代瓷窑。已发现东江、窑里坪、怡谷等窑址。东江窑位于衡南东江乡,是一处宋代青瓷窑,产品有壶、瓶、坛、罐、碗、钵 、盘、缸、等、盆等。胎色灰白或浅灰,部分器物施化妆土,釉色有青黄、虾青,釉面有开片。装饰刻划花或印文字“胜”等。窑里坪窑位于向阳乡 ,器形有碗、盏、碟、盘、高足杯、钵等。胎为青灰或紫红色,装饰有印花、釉下粉彩、刻花及堆塑。以酱黑釉为主。质地较粗,绝大部分碗心留有 3至6个支钉痕。圈足底沿整齐,底心有圆形凹面。怡谷窑位于衡南城南22公里的茶市镇。以烧青褐釉为主,器物有碗、盏、杯、碟、壶、坛、瓶 、炉、器盖、砚等。碗心多留有5或6个支钉痕,装饰有印花、釉下粉彩画花及线纹。宋、金、元时期流行一种黑釉白线装饰,该窑为褐釉白线,四 线一组均衡排列,具有地方特色。窑址中曾出土“至正八年”(1348年)铭文砚,为该窑烧造年代提供了依据。衡东窑衡东窑是宋至清代瓷窑。 窑址在衡东,已发现宋、元、清时期窑址多处。宋、元制品有彩瓷与青白瓷两大类。彩瓷窑有大源窑,位于县城东6公里的洣水北岸甘浣镇大源村。 釉色品种有青釉、酱釉、绿釉,器物有碗、杯、碟、壶、罐、坛、瓶、炉等。装饰方法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下粉彩、印花及刻划花。纹饰有莲花、 梅花、牡丹花、水波游鱼、吉祥语“福寿嘉庆”、“福”字等。其产品与衡阳窑产品相似。青白瓷窑目前发现有麻园窑、谭家桥窑、集福窑、北斗岭 窑、窑里村窑,主要分布于县城以北的小初乡、油麻乡、大桥乡。产品有碗、杯、盘、瓶、罐、壶、高足杯、坛、盏等。胎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 黄。碗、盘、杯等采用覆烧或砂粒垫烧,覆烧者口部无釉。麻园窑装饰有印花花卉纹,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纹,其下印莲瓣纹。该窑出土有元祐四年( 1317年)铭窑具,为其烧瓷年代提供了依据。清代衡东虎形山窑、茶子山窑、茶塘窑烧制青花瓷器,器物有碗、杯、盘等。以碗、杯为主,纹饰 有几何纹、变形花草纹及“寿”字。青花色调浓黑,胎体白,白釉泛灰。衡山窑衡山窑是宋、元时期瓷窑,窑址在衡山县城西南的渡口边和赵家堆。 烧瓷品种以单色的青黄、绿、蓝、褐釉为大宗。素胎彩绘又称粉上彩,是衡山窑最具特色的品种,数量约占总数的8%,器物有壶、瓶、罐、炉、碗 。制作过程是在素胎器物中部先施略泛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用褐绿彩画出缠枝牡丹、荔枝等纹饰,器物口缘及近底边处施褐、绿色釉,整器形成三 层装饰带,别具一格。釉下彩绘是该窑的又一装饰品种,在素胎上施化妆土,其上画散点式团花、朵花或几何图案,再罩一层透明釉。有的只在碗口 沿施化妆粉,形成青釉或酱釉白口,此种做法在其他南方窑中也可以见到。印花装饰于绿釉、酱釉、蓝釉等单色釉碗、盘、碟上,纹饰有莲花、牡丹 、菊花水草、鸳鸯游鱼及“金玉满堂”四字吉语,有些纹饰采用梅花形开光布局。刻划装饰见于碗、器盖、香炉上,花纹主要为莲瓣纹。衡山窑器总 的特点是胎质坚硬,胎呈灰色、赭灰或褐红色,80%以上器物都施化妆土。请欣赏衡山窑典型器:(宋衡山窑粉上彩双系壶)祁东窑祁东窑是宋代 瓷窑。窑址在祁县东南部归阳镇财宏村的月形嘴与龙家埠头一带,1986年发现。器形有碗、杯、碟、壶、坛、罐、钵、炉。釉色为青釉、黄釉、 酱釉、紫蓝、深绿釉。与邻近地区瓷窑在烧瓷品种和装饰上有共同之处,如与相邻的衡山窑一样,也烧素地粉上彩器物。粉上彩体内施淡绿釉,外为 粉地彩釉绘叶纹。碗盘中留有4个支钉痕,有的印水波游鱼纹。郴州窑郴州窑是北宋瓷窑。窑址在郴县街洞石面坦水电站内。产品主要为青瓷,与零 陵窑产品风格较为接近。器物有杯、碗、碟、缸、带流体、洗、盂、坛等,碗杯里心有3至5个支钉痕,印梅花、菊花等纹饰,还有印“二”、“三 ”、“音”等字的。岳阳窑岳阳窑是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岳阳以南25公里的洞庭湖畔,分布在三笼矶、陶家嘴、九马嘴、万石湖、杨庙湖、布 嘴山、鹿角、呈祥湖、黄主港、白沙湖、铜盆湖等17处。其中杨庙湖窑烧瓷上限早至五代,大量标本属宋代,釉色以酱黑色为主,青釉次之,还有 少量素地白彩和釉下粉彩。胎有灰褐、红褐、青灰几种,胎质坚硬。器物有碗、碟、罐、壶、缸、坛。其中有的碗、壶造型与衡阳窑相近。釉下粉彩 饰于坛、器盖上,图案用白粉在浅灰素胎上绘成,然后施透明青釉。青釉在浅灰胎上呈茶叶末色。鹿角窑在红旗乡,早期烧黑釉、黄釉壶、坛、碗, 碗心印莲花或“黄垲种炉”四字及“李”、“大吉”字样。中期釉色以青釉为主,酱黄釉、酱青釉烧成温度低,为半陶半瓷产品。装饰有釉下粉彩绘 花、印花、划花。釉下粉彩绘花装饰较多,器物有壶、碗、罐、胎、盏,多灰胎,用浆粉绘牡丹或直线几何纹,外罩透明青釉。印花多用于碗内,内 容有文字或花卉。也有图文并用的,如水波莲花纹碗,以水波纹为地,中心绘团菊,碗内壁4个花形开光内分别书“福”、“寿”、“嘉”、“庆” 。刻花数量较少,多在钵内刻莲花纹。瓶、壶、罐等也是常见的器形。根据该窑以釉下粉彩为主要装饰,造型与汨罗营田窑相似的特点,应划归营田 窑系。长沙窑长沙窑是唐代重要瓷窑。窑址在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发现于1955年,据调查烧瓷时间为 唐、五代。烧瓷品种之丰富,在唐代其他瓷窑中尚属少见。器形有碗、碟、杯、钵、洗、瓶、坛、罐、壶、乳钉纹高足杯、托盘、灯盏、水注、筒形 罐、鼎及玩具。产品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白釉、绿釉器。青釉有光素器及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装饰。釉下彩绘盛行于长沙窑,主要 是在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彩纹饰,有褐彩与褐绿彩两种,装饰于碗、盘、盒、壶、罐、枕、泡菜坛等器物上。碗、碟采用叠烧,器 里心有圆形、方形、多边形露胎,坯上先施化妆土,然后用褐彩绘画。彩绘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等。釉下彩装饰除绘画以外,还有 题诗,内容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俗言、谚语、警句、通俗诗,书写于壶的腹部,少量见于碗、碟里心及枕面。字体以楷书、行书为主。仅湖北博物馆 收藏的瓷器题诗达50种。彩色斑点装饰比较普遍,最初为4组大块圆斑,逐渐过渡到小斑点组成的纹饰,有的单用褐色,有的褐、绿并用。江苏扬 州出土的褐绿彩云纹双耳罐,釉色泛淡黄,用成串的褐绿彩点勾勒出精美的云纹,是唐代长沙窑高水品的作品。印花装饰出现在晚唐,主要见于碗、 碟里心,纹饰以花卉居多,多有花鸟、云纹。模印贴花装饰于中唐偏晚出现,多饰于壶、罐肩腹部及系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椰枣、 叶纹,纹饰凸起,罩以酱色圆斑。长沙窑及唐代岳州窑而器,迅速发展,影响邻近地区一批瓷窑。其釉下彩绘工艺对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影 响。产品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有些器形及纹饰为西亚风格,显然是订烧器。目前集中出土长沙窑器物及标本的地区有湖南长沙、江苏扬州、浙 江宁波以及安徽、广东、广西、陕西、江西、河南;还有日本、菲律宾、泰国、韩国、伊朗、伊拉克等国。请欣赏长沙窑典型器:(湖南博物馆藏长 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零陵窑?零陵窑是北宋青瓷窑。窑址在零陵黄河司三角洲一带,1979年发现。零陵窑所烧青釉有青黄、浅黄两色 ,有的釉面开片,釉下多施化妆土。施半釉,胎色大部分呈砖红色。器形以碗、碟为主,只有少量杯、瓶、坛、罐。碗、盘有的为花口,有的印团花 。纹饰常见莲花、菊花、蝴蝶和几何形图案;另一种印文字,有“唐”、“何”、“夫”单字,还有印唐、宋钱币纹饰的,如唐“开元通宝”、宋“ 开元通宝”等。湘阴窑湘阴窑是重要的古代瓷窑,窑址在湘阴。目前发现汉、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至明代的多处窑址。东汉湘阴青竹寺 窑已烧制青釉碗、钵、盆、坛、罐、壶等。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东吴、两晋、南朝窑头山窑、城关镇窑烧制青釉洗、 盆、罐、四系壶、鸡首壶、印纹钵、褐色点彩钵、托盘等。釉色有青、黄、酱等色,部分釉色因窑变而成蓝、紫色。装饰有印花团花、卷草、人物、 几何纹、浮雕莲瓣纹及圆雕鸳鸯、龙头、象首。隋代为湘阴窑发展的时期,烧制的青釉器物有碗、盘、钵、高足盘、四系罐、盘口壶、瓶、灯、多足 砚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薄,施半釉,釉面多开片,有垂釉现象。酱色釉以酱绿色为主,釉面开片或易剥落。有 朵花、草叶、几何以及直线纹印花装饰。纹饰的搭配布局均衡、对称,图案效果强烈而又富于变化,往往用3组或4组团花叶纹或与成组的直线纹相 间排列,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到30种以上,构成千变万化的纹样。除印花装饰,还有划花莲瓣纹。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 品仍以青釉为主。岳州窑湘阴窑在唐、五代称岳州窑。窑址在湘阴窑头山、白骨塔、窑滑一带,1952年发现。唐代陆羽《茶经》评价唐代6个瓷 窑的茶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从饮茶的角度,陆羽把岳州窑器排 在第四位,由此可见该窑在唐代的地位。这一时期器物以碗、盘为主,碗有唇口及玉璧形底,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壶、罐、瓶等,胎体比前代薄, 色灰白,胎质不如越窑致密。釉色以青绿居多,亦有青黄色,釉层仍很薄,玻璃质很强且开细碎片纹,剥釉现象仍然存在。唐代采用垫饼支烧;五代 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长沙黄泥坑唐大和六年(832年)王清墓出土的青瓷与该窑的标本完全相同,可以确定是岳州窑的产品 。长沙子弹库五代墓出土的浮雕莲瓣瓶是岳州窑五代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乌龙嘴遗址出土的印花鱼纹碗,碗心饰一朵团菊,接近宋代的风格。请欣赏 岳州窑典型器:(故宫博物院藏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盘口瓶)武昌窑武昌窑是宋代瓷窑,是湖北省重要产次地区。窑址分布在梁子湖南岸的湖泗乡 、保福乡、舒安乡,西岸的土地堂乡、乌龙泉乡及北岸的龙泉乡。目前这一带已发现古瓷窑址190余处。重点发掘了土地堂青山窑,从而揭开了该 地区古代瓷窑的面貌。土地堂青山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青釉器主要有碗、盘、碟、盏、壶,其中碗、盘、壶数量较多,胎以青灰及白 色为主,装饰上有少量刻、划、印花。这些器物的胎釉、造型、纹饰与浙江龙泉窑器很相似。青白釉器物以盘、碗为主,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莲瓣 纹,花口碗及出筋(起线纹)器物亦有一定数量,质量好的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白釉器物有各式壶、盘口瓶、碗等。湖北处于南北窑系的交汇处, 武昌窑的发现,既填补了湖北古窑址的空白,又表明湖北不仅烧造北方普遍生产的白瓷,而且生产南方盛行的青瓷、青白瓷。湖北省】鄂城窑鄂城窑 是唐、宋时代瓷窑,主要分布在鄂州梁子湖心梁子岛及湖东南沿岸的涂镇乡、公友乡等,时代为唐、五代及宋代。烧瓷品种有青釉壶、瓮、碗、碟, 壶的标本发现较多,造型有双系矮颈短流形、喇叭口曲流形和直颈曲流形,壶柄上印有菱形纹、团花、朵花及执壶形纹,具有鄂城梁子湖窑的独特风 格。碗亦有大中小、深浅等不同造型,里心有4至5个支烧痕。所烧的青釉器物胎为黑褐色,较厚重,断面气孔较多,釉色不稳定,有青灰、褐、黄 色。此外还发现青白釉标本,多属碗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泛灰,有划花装饰。】—【湖南省】醴陵窑醴陵窑是位于湖南株洲与江西萍乡之间的陶 瓷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烧造彩陶与白陶。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已发现这一时期的窑址群。然据1948年出版的《醴陵县志》记载,醴陵的制瓷 业始于清代雍正年间,清晚期形成了以沩山为中心的瓷器产区,并由生产粗瓷发展为生产细瓷,成功地创造出5种高温釉下颜料,运用双勾填色的绘 画技法,采用两次素烧、一次釉烧方法烧制的釉下五彩瓷器,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盛烧不衰。请欣赏醴陵窑典型器:(故宫博物院藏)淇县窑淇 县窑是元代瓷窑,窑址在淇县。明、清文献记载淇县产青瓷。北京故宫博物院于80年代对窑址进行了调查,于黄洞乡3处窑址采集的标本绝大多数 为钧窑系器物,兼有少量白釉器。西渔泉窑址采集到钧釉碗、碟,有天蓝、深蓝等不同色调,器内外施釉,外釉至腹部以下,圈足露胎处较粗糙。小 碟口沿多外折,釉色泛黄,是与盖碗配套使用的。前嘴西坡与黄洞村窑亦出土钧釉碗、罐、缸等器物。大件器物胎较为厚重,少量的饰红斑。还采集 到素烧坯,说明器物是二次烧成的。从上述标本分析,碗为元代典型造型,釉色、胎质与河南钧窑系器物有共同点。淇县窑元以前是否烧瓷,何时烧 青釉器物,还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东窑东窑是宋代汴京附近烧制砖瓦的陶窑。见于《宋会要》“窑务”条:“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 用,旧东西二窑景德四年(1007年)废止,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复置东窑务……”据传东窑在河南陈留,但至今未发现,窑址所在地因 黄河改道而沉入水下数米,曾几次挖掘没有成功,真正的东窑已不可知。而一般所谓东窑瓷器,即青釉浮雕花卉执壶等,经窑址发掘证明,为耀州窑 的产品。此外辽宁、内蒙一带发现砂粒支烧的满釉青瓷,日本人称为宁东窑的瓷器,也是耀州窑产品汝窑汝窑是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宝丰清凉寺。 宝丰宋代属汝州,故称为汝窑。自50年代即开始寻找汝窑窑址,直至80年代才在宝丰县发现。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及传世器物来看,汝窑在北宋后 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主要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心 有3至5个支烧痕。盘、洗数量较多,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碗仅见3件,一为莲花式,较深,是宋 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其余两件为口径在16至17厘米之间的大碗。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六瓣花式 ,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釉以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有细小开片。烧造方法多采用 满釉裹足支烧。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制品少,南宋文献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 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明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帝授意 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官大量烧制,其中有乱真者,但多数只仿釉色,器形则为清式。雍正仿品有汝釉大碗、花盆、象耳弦纹瓶、贯耳瓶、长颈扁腹瓶 ;乾隆仿品有高足盘、五孔尊、菱花式花盆、三联葫芦瓶、水丞、四方贯耳瓶、八方花盆、双环尊、蒜头瓶、三牺梅瓶、花口缸等。现代仿汝窑器物 形、釉均仿,有出戟尊、三足尊、莲花式碗和各式瓶、盘、碟、洗等。请欣赏汝窑典型器:(故宫博物院藏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新安窑新安窑是 宋至金代瓷窑,在河南西部新安。遗址发现10余处,多烧造钧釉器物,属钧窑系瓷窑。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烧造盘、碗、炉、瓶、罐等 生活用具,以盘、碗占绝大多数,标本中有的釉色呈现红斑。此外,新安窑还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碗、珍珠地划花腰圆枕,此类枕有牡丹纹、莲 花纹、花卉纹、虎纹及“忍”字,珍珠地排列密而整齐;还有白釉剔花枕、梅瓶、红绿彩折枝花小碗以及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刻划品种。印花有耀 州窑常见的缠枝菊纹、缠枝花纹、菊瓣纹、分格印折枝花纹及“段”、“吴”、“杨”、“同”、“张”、“惠”等姓氏文字。修武窑修武窑是宋代 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修武当阳峪故又称当阳峪窑。所烧瓷器以剔花装饰最负盛名。纹饰的颜色以黑白、褐白搭配为主,对比强烈,流利洒脱。代表 性器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花缸、罐,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另一个装饰品种是绞胎,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形成羽毛一 样的纹理。绞胎器物中白口钵居多。酱釉器物在北方同类品种中可属上乘之作。酱地划花也是修武窑的独特产品。在窑址中采集到一片白口酱地划花 碗,酱地衬以白色细线条花纹,图案别致。完整器物仅在日本收藏一件。此窑址还有白釉划花、白釉绿彩以及黑釉器物的标本。请欣赏修武窑典型器 :(故宫博物院藏修武窑绞胎罐)宜阳窑宜阳窑是宋、金时期瓷窑。窑址分布在宜阳三里庙、锦屏山、红窑村等处。明、清地方志记载,宜阳在宋熙 宁以前就开始了陶瓷生产。从采集的标本来看,烧瓷时间在宋、金之际,以烧青釉瓷器为主,此外有白釉、珍珠底划花、白底黑花及三彩陶器。青釉 标本较为丰富,以碗为大宗,有光素及印花、划花、刻划花等装饰,造型纹饰凤格与临汝、宝丰、内乡、登封、鲁山等同类器物相似,同属耀州窑青 瓷系统。常见的有印花海水鱼纹、团菊纹、缠枝菊或缠枝花、菊瓣纹、分格印折枝花、细线划花及戳印米粒纹,戳印米粒纹较为独特;还有耀州窑及 临汝等窑常见的刻线纹,多饰于碗的外壁及盖面。宜阳窑青釉印花在河南诸窑中质量较好,釉面气泡较多。在锦屏山采集到珍珠地划花枕片,为研究 这个品种瓷器的烧造地点提供了新的资料。宝丰窑宝丰窑是宋、金时期瓷窑,在宝丰清凉寺。烧瓷品种有青釉、白釉、黑釉、绿釉、酱釉、三彩、钧 釉等。青瓷质量较好,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青釉印花碗较多,纹饰主要有缠枝菊纹、菊瓣纹、海水鱼纹、海水螺纹、莲纹、分格折枝花纹等, 还有其他窑所未见的海水船纹。刻花装饰见于盘、瓶、器盖、碗上,有刻线纹、刻菊瓣纹。划花装饰有花卉、划花间篦划纹。青釉光素器物中的厚唇 小足小碗,与耀州、临汝窑青釉小碗很相似。还有的碗内饰5至6条线纹装饰,这类碗在耀州、临汝等窑也很常见。此外光素器物还有器盖、双耳罐 等。白釉器物有黑口碗、双耳罐、瓜棱罐、珍珠地划花瓶、篦划水波纹瓶、柳斗杯。黑釉器物有线纹罐,酱色花纹器物有瓶、双系瓶、罐、六角纹盘 (有的里心有褐色点彩)等。黑釉戳麦粒纹装饰在北方其他窑中比较少见。酱釉碗有的为外酱釉、内酱口白釉。绿釉器有水波纹、篦点纹枕、梅花式 盒、炉。三彩器有腰圆、八方枕,此外还有赭黄色划花腰圆枕。钧釉标本较少,主要器形为碗。请欣赏宝丰窑瓷器标本:钧窑系烧造钧窑风格瓷器的 瓷窑体系。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的宋代钧窑属北方青瓷体系,其含铜的蓝色乳浊釉被后代许多窑口仿烧,到金、元时期形成窑系。目前发现的宋、元仿 钧瓷窑,有河南临汝8处,以及内乡、林县、浚县、淇县、鹤壁、新安、鲁山、安阳,河北隆化、磁县,浙江武义、鄞县、金华、宁波、东阳、广西 柳城、永福、兴安、山西浑源、山东淄博等窑。明、清时期仿钧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烧制器物多为花盆、洗、炉、钵等。汴 京官窑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北宋后区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 明月光耀”的记载。以后明、清文献多因袭此说。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按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的观点 ,窑址在今开封地下,目前未曾发掘,无法取证。但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 同之处。官窑器物多仿古,釉色为粉、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底部有支烧痕。另一观点认为北宋官 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登封窑晚唐至元代瓷窑。窑址在登封曲河,1961年发现,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窑址在附 近庙内一座清嘉庆二十一年碑记载:“地名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 厂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据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曲河为宋时登封三大镇之一,其南为颍河,交通便利,窑厂 当时就设在曲河东、西、北三面。烧瓷品种丰富,以白釉为主,有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此外还有黑 釉、青釉印花、三彩及瓷塑玩具。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此装饰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装饰的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罐、洗、碗、枕等, 其中瓶、枕较多。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口底大小相近,瓶身细长,腹部稍广,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瓶高约40厘米左右,窑址中采集的多 数这种瓶式。瓶下部胎体厚重,划莲瓣纹。剔花柳斗纹杯也很有特色,一种为白釉,剔刻出柳斗纹后上化妆土及釉,另一种先上白色化妆土,然后剔 刻出柳斗纹,再罩一层透明釉,白赭相间。白釉剔花亦很精致,以往定为磁州窑系的白釉剔花壶中,就有该窑的产品。白釉绿彩是瓷窑烧造较多的一 个品种,有壶、瓶、碗、瓜棱罐、花口钵等,白釉润而亮,饰以绿彩,淡雅纯净。请欣赏登封窑瓷器:(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藏宋代登封窑白底剔 花窝口花瓶)内乡窑?旧称邓窑或邓州窑,唐至元代瓷窑。窑址在河南内乡大窑店,宋代为其兴盛期。唐代烧黑釉及带斑点装饰的花瓷。黑釉器有平 底碗、盘、壶、罐、瓶、钵等,花瓷有罐、瓶。宋金时期烧造青瓷,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文献称之为邓窑器,有光素或印花、划花装饰。印花 纹饰有菊瓣、缠枝花卉、缠枝菊花、海水、分格折枝菊纹等,以缠枝菊花纹居多,与临汝、宜阳等窑同类装饰相似。此外有茶叶末釉碗、罐、钵及白 底黑花、绿釉品种。遗址现存元至大二年(1309年)普济宫碑一通,碑文记载该窑元代仍烧造瓷器。郏县窑唐至元代瓷窑。窑址在郏县,已发现 黄道、黑虎洞、石湾河3处遗址。黄道、黑虎洞均发现唐至元代标本,石河湾仅发现元代标本。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和黄釉品种;稍晚一些有白 釉绿彩器,白釉略微泛黄,绿彩呈碧绿色,此品种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的10余处瓷窑中,以郏县窑所产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 风格的白地黑花、钧釉器物。白底黑花四系瓶,与禹县扒村窑的一样,上半部白釉,以褐彩书“春夏秋冬”4字,下半部施褐釉。宋代北方流行的五 角或六角盘,郏县窑亦有烧制,釉为褐釉,釉下施白色的化妆土,盘里心为五角形露胎,是为叠烧而形成的一种装饰方法。请欣赏郏县窑瓷器:(故 宫博物院藏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内乡窑旧称邓窑或邓州窑,唐至元代瓷窑。窑址在河南内乡大窑店,宋代为其兴盛期。唐代烧黑釉及带斑点装 饰的花瓷。黑釉器有平底碗、盘、壶、罐、瓶、钵等,花瓷有罐、瓶。宋金时期烧造青瓷,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文献称之为邓窑器,有光素或 印花、划花装饰。印花纹饰有菊瓣、缠枝花卉、缠枝菊花、海水、分格折枝菊纹等,以缠枝菊花纹居多,与临汝、宜阳等窑同类装饰相似。此外有茶 叶末釉碗、罐、钵及白底黑花、绿釉品种。遗址现存元至大二年(1309年)普济宫碑一通,碑文记载该窑元代仍烧造瓷器。鲁山窑唐至元代瓷窑 。窑址在河南鲁山段店。唐代南卓《羯鼓录》有“不是青州石墨,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说明唐代鲁山烧造的花瓷很有名。从采集的标本来看,“ 花瓷”是黑釉或褐釉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纹装饰的器物,器型有拍鼓、瓶、壶、罐、碗、盘等。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多样 。白釉器物有炉、罐、碗、钵等。白釉上绘褐彩的点、圈点、花卉等几类纹饰。其中点纹排列方式有横向形、花朵形、和三角形等。另有白釉划花, 纹饰有荷叶、花草纹,器物为碗、枕,有以多组直线、曲线相间竖向排列组成的纹饰,有珍珠地划花,还有刻粗线纹的钵,用黑釉、酱釉装饰口沿的 白釉碗。黑釉器物有线纹装饰,有满线与两线一组两种。有六角纹盘,盘中心素胎上有点彩花朵装饰。还有酱彩装饰的碗。酱釉有碗、罐等器物。青 釉印花的几种纹饰与临汝等窑相近。此外,红绿彩碗、三彩凸雕莲瓣炉、绿釉狮形枕、划花枕、褐黄釉划花枕都具有鲁山窑特色。请欣赏鲁山窑瓷器 :(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藏宋代鲁山窑珍珠底牡丹花盘口瓶)】——【河南省】安阳窑隋至元代磁窑。窑址在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经过小规模试 掘,初步判明为隋代瓷窑。窑址发现后,解决了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的窑属问题。50年代在善应、天僖二镇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窑址,前 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没有发现磁州窑风格的瓷器。隋代标本有青釉高足盘、碗、钵、器盖、砚、瓶等。高足盘釉厚 处为青褐色,足无釉,盘内有3个圆形支烧痕。碗有大小几种,胎质致密,碗心有3个支烧痕,碗外有的有两道弦纹,外施半釉,圆饼形实足,足底 微凹。钵为平底,施半釉,有垂流至腹部呈青褐色凸棱,釉面开片。胎质较密,采用支钉支烧。器盖有几种形式,釉面亦开片。砚满釉支烧。瓶颈凸 起一道棱,饰一周约30个小乳钉,扁腹有数道弦纹。宋、元钧釉标本有碗、盘、碟、洗、罐、瓶、炉等,以碗为主。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等, 有的带有紫红斑。其中宋、元时期最常用的一种碗,口微敛,足微外撇,外施釉至足部,有的垂釉较多。另有直壁碗,足微外撇,里心不施釉,外釉 至近足部,垂釉起棱;还有一种碗为直口内收式,以上两种为元代典型器型。折沿盘,修坯精细,造型规整,棱角清楚,釉色有的似汝釉,棱角处釉 薄呈胎黄色。糖锣洗,造型精巧,钧釉瓶、罐数量较少,都施月白釉,罐口上有3个褐色斑点。还采集到一件标本,茶叶末釉上有乳白色条纹,似花 釉,与日本收藏的一件高足钵相类似。定窑系定窑系是北方重要瓷窑体系。主要窑口有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山西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霍窑, 四川彭县窑等,定窑系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酱、绿釉瓷及白釉剔花瓷。其中曲阳定窑产品质量最高,最具代表性。产品种类以折腰盘、碗为大宗 。北宋前期是定窑的鼎盛时期,器物胎薄质细,釉色光洁润泽。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3种。纹饰题材有花卉、动物、禽鸟及人物、婴戏图等。北 宋定窑首创了覆烧法,不仅大大提高产量,而且节省了燃料。覆烧法对我国瓷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快被广发推行。隆化窑宋、元之际瓷窑。窑址在 河北北部隆化县,80年代对窑址进行了调查,采集的标本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罐、碗、白釉碗以及钧窑系碗。制品釉色泛黄,瓷质较粗。定窑定 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 釉、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璧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 瓶、枕、熏等类器物。其大宗产品为白釉,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质坚,薄胎,釉白中泛牙黄色,因覆烧而形成无 釉的芒口,釉面有泪痕。装饰方法哟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时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 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即专为皇室烧造,有一些器物上入宫后刻“风华”、“奉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 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有刻“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的,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 漆,与其他窑黑釉器的不同点是胎体极白,细而薄,与白瓷的胎一样。酱釉器有的为内白釉外酱釉,这种一件器物上施两种色釉的器物在北方窑比较 常见,定窑碗中就有白釉酱口、黑釉酱口的。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还少其他窑系品种。属磁州窑系的,如白底黑花点彩碗,里心 书“段”、“刘”、“李”、“元”、“王”、“液”等姓氏;白釉褐花枕,有腰圆与长方各式。青釉系统有碗、钵等。定窑的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 影响当时一批瓷窑,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模仿定窑烧白瓷,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 县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参看“北定”、“南定”、“土定”、“紫定”、“绿定”、 “新定”。请欣赏定窑典型器:(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藏定窑凤头花口瓶)定窑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 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釉、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璧底碗、注壶、瓶类; 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熏等类器物。其大宗产品为白釉,其次有黑釉、酱釉、 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质坚,薄胎,釉白中泛牙黄色,因覆烧而形成无釉的芒口,釉面有泪痕。装饰方法哟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 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时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即专为皇室烧 造,有一些器物上入宫后刻“风华”、“奉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有刻“官”、“新官”、“会稽”、“尚 食局”、“五王府”等款识的,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与其他窑黑釉器的不同点是胎体极白,细而薄,与白瓷的胎 一样。酱釉器有的为内白釉外酱釉,这种一件器物上施两种色釉的器物在北方窑比较常见,定窑碗中就有白釉酱口、黑釉酱口的。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还少其他窑系品种。属磁州窑系的,如白底黑花点彩碗,里心书“段”、“刘”、“李”、“元”、“王”、“液”等姓氏;白釉褐花枕,有腰圆与长方各式。青釉系统有碗、钵等。定窑的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当时一批瓷窑,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模仿定窑烧白瓷,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县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参看“北定”、“南定”、“土定”、“紫定”、“绿定”、“新定”。请欣赏定窑典型器:(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藏定窑凤头花口瓶)】——【四川省】邛窑邛窑是川西地区古瓷窑。邛崃固驿窑烧瓷最早,遗物表现出南朝到隋代的风格。什坊堂窑遗址面积较大,遗物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有长流瓜棱壶、罐、花口碗、盏、折腰盘、省油灯。四川省博物馆采集的一件刻“贞元二年”(790年)铭文的匣钵残件,为判断瓷窑的烧瓷年代提供了依据。遗物中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装饰,在品种、器形、装饰上与湖南长沙窑有诸多共同点:器物造型种类多样,有日常生活使用的瓶、壶、罐、洗、盘、碗等,还有大量小件雕塑,如各种动物、禽鸟、杂技人物及胖娃娃,形象姿态生动。邛窑器亦有长沙窑不同之处,邛窑的青釉绿斑与釉下彩绘在风格上虽与长沙窑区别不大,但什坊堂器物上均使用化妆土,而长沙窑只有部分使用化妆土;邛崃什坊堂绘画题材亦不如长沙窑丰富,长沙窑器上常见的诗句,在什坊堂却很少见;在支烧方法上,什坊堂采用五齿锯状圈支烧,而长沙窑是三足环支烧。邛窑宋代除烧青瓷,还有绿、黄、酱、黑釉及三彩器物。请欣赏邛窑典型器:(故宫博物院藏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四川省】成都窑成都窑是四川省早期青瓷窑址之一,烧瓷时间从晋至唐,窑址在成都通惠门外青羊宫及四川省人民医附近。50年代曾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于南朝,以后发现还有晋代瓷器标本。唐代遗物有壶、罐、钵、碗、杯、碟、炉、砚等。壶多为盘口,椭圆腹,置桥形系或复系,平底。罐多短颈,鼓腹,也有桥形系或复系,平底。碗作敛口,平唇或方唇,弧腹,平足。杯有敞口,敛口,深腹。平底盘有平足和喇叭状高足。碟多平底。砚有圆形或蹄形圈状足。炉宽沿斜壁,平底五足。装饰有浅黄釉下施加褐绿彩小斑点,多饰于钵、罐等器物上,与邛窑有相似之处,唯釉层薄而不润,釉色较浅,又与邛窑有所区别。华阳窑成都地区唐、宋时代瓷窑。窑址在华阳县城以南胜利乡一村,当地俗称琉璃厂,故又称琉璃厂窑。宋代为其繁荣时期,烧瓷品种有青、黄、褐、黑、白、绿釉。采集的标本有唐代褐釉钵,造型与北方所烧钵相似,外施半釉。宋代青釉器有碗、罐、壶、瓶,碗为支钉支烧,罐为唇口,装饰有划花、印花;黄釉器有长流执壶和折沿炉;黄釉绿彩遗物较多,较为突出的有大盆,盆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褐釉器有鸭嘴流式壶、长流壶、碗、盘等;褐釉碗、盘绘花草纹,纹饰涂白粉;白釉器有碗、盘釉色有的很白,有的偏黄,有的饰绿口及绿彩花草纹。白釉碗圈足底心有田、窦、井、卍、?等标记。少量绿釉器似卭窑产品。华阳窑器物的胎体多呈砖红色。请欣赏华阳窑器物:(故宫博物院藏琉璃厂窑绿彩双系瓶)灌县窑灌县窑是唐、宋时代瓷窑。1977年在灌县金马公社发现并试掘几处唐、宋窑址。烧瓷品种有青瓷、青瓷彩绘、白瓷。唐代烧青瓷及少量三彩,宋代仍以青瓷为主,但亦烧白釉。唐代青瓷略逊于邛窑与成都青羊宫窑,有的于釉下书“吉”、“大吉”、“上”等褐绿彩字,有的绘黑、褐、绿彩圆圈及联珠纹,或弦纹与连珠纹并用,或圆圈与联珠纹组合,形成此窑的装饰特点。宋代器物装饰有刻、印折枝花、牡丹、莲瓣纹,或绘酱色直条斑纹。器物有碗、盘、杯、盏、碟、钵、罐、壶、水盂、香炉、瓶、灯、盒、洗、枕等。带纪年款的器物及窑具具有“咸通十年”(868年)铭垫饼、“广明元年”(880年)铭玉璧底碗以及“淳熙肆年(1177年)平阳使用季冬组记”12字铭文洗。郫县窑郫县窑是唐代民间瓷窑。窑址在郫县铁占山大坟包,距灌县约3.5公里。窑场面积较大,堆积有瓷片及窑具。烧瓷品种以青釉为主,有的带酱斑,与长沙窑器相似;有点彩钵,以小点组成圆圈纹,与灌县窑相似。主要器物有碗、盘、碟、罐、壶、钵等,胎为红色或灰白色,部分施化妆土。碗多平底,为支钉叠烧,留5个支烧痕。壶为短流,造型特征为唐代风格,与邛窑唐代制品相似,但质地、造型、釉色逊于邛窑。新津窑新津窑是南朝至隋代瓷窑,位于新津白云小学附近。从遗址采集的标本有青釉、黑褐釉的碗、盘口壶、四系罐,碗、盘、杯施釉前先上化妆土,装饰有弦纹及釉下彩联珠纹。广元窑宋元时期瓷窑。窑址在川北地区广元瓷窑铺,烧瓷品种比较丰富,有黑釉、绿釉、黄釉褐花等。其中黑褐釉产量最大,有仿建窑兔毫盏、吉州窑玳瑁釉盏、赣州窑刻柳叶纹罐及北方常见的黑釉线纹罐。广元窑的黑釉小碗虽然有兔毫纹,但是碗形与建窑不同,线条比较圆润,足有小平足、壁形足与浅圈足,以壁形足居多。请欣赏广元窑器型:(故宫博物院藏广元窑绿釉剔刻花纹执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