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 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 ,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 右。《老子》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 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 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 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老子试图建立一 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 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 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 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无为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 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 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 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 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 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必将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 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 ,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人民不怕死,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治者要善待人民,不能滥杀无辜。)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 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对中国古代知识 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重大影响⑴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倾向。或追求个人自由,或保全个人生命;⑵以内心体验为中心的倾向。让 思想超越有形的世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 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 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所以, “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 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 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 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 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 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 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 现象界而言的。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对前面几个例子的概述总结。“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相之 物,没有“有”不显无,没有“无”,“有”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比如人的肉身是“有”,人的心灵(精神)是“无”,人的肉身是人 思维活动、在世间生存的条件,而人的心灵是肉身主宰,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的心灵。从微观悟宏观,大自然中万有是大自然存在的条件,没有万有 ,也就不能称之为大自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道(真空)。所以我们观察万事万物不能只靠眼观,而要心通之,从现象悟本质。企者不立,跨者 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想站得更高 一些)的人,反而不能久立;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的人,反而走不稳;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 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 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 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 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译文:能认识、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