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二十六章 势臣
2021-01-21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二十六章势臣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用数据告诉我们儒家领导孔子的仁义治国说为什么不行。韩非子说孔子
天下圣人,周游列国修行明道,力劝君王恢复周礼,实现治国平天下,但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圣人,跟随者才有七十二人。按现在的现实
与我们的思想,跟随孔子的人应该是成千上万,就像现在信奉儒家与佛教的人一样,但,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就是那么多人,这是那个时代的事,我
们不能用现在的想法去模拟过去的场景,这本身有违《五蠹》的思想。我们不知道跟随韩非子的人有多少,在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我想
比儒家多不了多少。显然,韩非子用一个数据来证明仁义治国是不行的,这多少有点牵强,但,恢复周礼仁义治国确实是不适合时代,是一种倒退。
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时候需要一位强人一统江山,治乱止乱,让国家恢复和平,让社会回归秩序,让百姓安居乐业,试问
,儒家的仁义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实事告诉我们不能。法家的依法治国说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经过历代法家的坚持与推行,依法治国让秦国完
成了这一使命。规则与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显现与完善的,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与国家管理的核心。从最初的原始部落到国家的
形成,再到国家这一人类最高的组织形式的完善与壮大,国家律法成为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的核心,用国家律法来规范与约束人的行为与思想。以律
法为核心与基础的国家行政(执政)体系所拥有的权力就成为“权威势力”,使民众得以“臣服”。人类社会组织内的权力是先天本有的,不是后天
创造的,现在所谓的权力只是人为的应用,而不是创造。说到“臣服”,韩非子接着阐明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臣民臣服于君,靠的是“权势”而不是
仁义。韩非子用现实说事,用鲁哀公与孔子的关系说起,他先说现实:“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意思是:鲁哀公是个不
高明的君主,面南而坐,统治鲁国,国内的人没有敢于不服从的。这是现实,鲁哀公统治国家无人不服,也不敢不服。所以:“民者固服于势,诚易
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意思是: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臣子,而鲁哀公却成了君主。
孔子臣服于鲁哀公是因为权势,这种权势是律法与国家赋予鲁哀公的权威势力,就连天下圣人孔子也不得不服,从内心讲孔子是愿意臣服的,因为这
是礼制的原则,但,孔子也不愿意服从,因为鲁哀公是用权势让其臣服而不是仁义礼制。韩非子指出了孔子的复杂内心“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
”意思是:孔子并不是服从于鲁哀公的仁义,而是屈服于他的权势。仁义是精神,而权势是世俗,孔子身在世俗心在精神,他很痛苦,他想要活着就
要接受世俗,但他内心又向往礼乐精神,最终世俗抛弃了他,他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安心办学,终成一代圣人。最后韩非子总结:“故以义则仲
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意思是:因此,要讲仁义,孔子就不会屈服于哀公;要讲权势,哀公却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这就是现实,我
们内心倔犟,这不服那不服,身体却很诚实,身在世俗世界,再大的圣贤也要臣服于现实。人总要活着才有意义,而活着的前提就是获取生活资料,
活着的基础就是承认现状。吃风喝烟活不了,也悟不清道理,红尘滚滚,才知爱恨情愁,人生百态。【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
臣。民者固服于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乘势
则哀公臣仲尼”这就是现实,是世俗社会的规则。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做到随遇而安,与时俱进,踏实务实,守则遵规。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