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谭家菜
2021-02-08 | 阅:  转:  |  分享 
  


家有籝金懒收拾但传食谱在京师

——谭家及谭家菜《四十年来之北平》(初集)】谭家菜谭在京城饮食业众多老字号里,有三家是从“贵府”家或者说是从“公府”家中化出来的。第一家宣武区琉璃厂的孔膳堂孔府菜;第二家西城区缸瓦市原定王府因祭祖祀天流转出来的煮白肉,后来发展成专营白肉的砂锅居;第三家就是原居住在北京西四羊肉胡同(朱家溍先生和邓云乡先生都撰文说是西四的“丰盛胡同”)的、同治年进士、清末朝廷命官谭宗浚、谭瑑青家流转出来的谭家菜,也有人称其为“榜眼菜”。谭宗浚、谭瑑青两代祖宅我采用的是在西四羊肉胡理由缘于陈平先生在《砖塔胡同》一书中“谭家院、谭家菜与和芳苑”的文章。陈平先生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先生在文章中说:在羊肉胡同西段路北,有一座建筑古秀、独具历史内涵的77号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就是如今名震全国、享誉世界的谭家菜的开山鼻祖、清末同光时期的榜眼、翰林院编修谭宗浚的旧宅院。这一点,在西城区档案馆有旧案可稽;在北京饭店七楼的谭家菜专营餐厅也把羊肉胡同77号院的广亮大门照片放大陈列在显要位置,写明这是谭家菜的发祥地、开山祖师爷谭宗浚在京的故宅大门。谭家菜最后一代的掌门人、北京饭店厨师长彭长海的儿子彭子义先生也说,从他父亲那儿就听说过,由打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谭宗浚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并出任翰林院编修的当年,谭家就以这座四合院为宅,在京城定居下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砖塔胡同》第15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陈先生在文中还提到谭宅在百多年里的一些流转和今天的使用情况,我也转录如下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谭瑑青为举宴而卖掉了羊肉胡同77号院旧谭宅,全家迁到了米市大街19号原广东南海会馆。77

号院这座谭府旧宅,就由山西军阀阎锡山居住。阎锡山离开北京后,此宅又数新中国建国后,又分为几家单位先后使用。2003年,由从北京旅居美国的著名国画家和芝圃先生出资,将原为谭宗浚旧宅南向开门的羊肉胡同77号院和处于谭宅北面、在阜内大街162号向北开门的两处院落以购买、租借等多种式整合在一起,到2006年改建成了一处主打谭家菜的北京传统四合院花园式餐会所,并以自己的和姓打头,取名为和芳苑,正式对外营业。应该说,和芳苑对外营业并未打出谭家菜的招牌,笔者也未去吃过这里的饭菜,权当谭家菜的背景资料纵观北京明清时期创办并辉煌了几百年的许多号,从他们的发展历程看,大概有三种现象贯穿其中:第一种现是真正的生意人,凭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出品牌,得以生存保留下来,如都一处、便宜坊、王麻子刀剪等;第二种现是创业者为把买卖做大,在苦心经营的同时,有意识地在“朝”中寻找靠山,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最后受到皇家青睐,成为贡品,如同仁堂、内联升、天福号等;第三种现是有人在封建专制制度高压下,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或人生理想,只能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或称病返乡著书立说,。谭宗浚、谭瑑青父子两代在清末和民国为官的处境和由他们创下的谭家菜就是第三种现象的典型代表。我在这里要特别几句谭家和谭家谭宗浚是朝廷命官,谭瑑青是民国议员,在政府中作高级职员。他们无需寻找靠山,也不需要自己起早贪黑、烟熏火燎般在厨房里准备饭菜。就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只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文会友,以食会友。“身在曹营心在汉”,在不耽误公务的同时,以一己之长,满足大家口腹之欲,既利己又利他,这种以退为进的办法,看似潇洒,实则无奈,也实在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人生中无可选择的选择。正是这种无奈,成全了中国一家老字号---谭家菜。随着新旧时代的更替发展,谭家菜随着谭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碰撞、、沉淀、生存下来的“贵府菜”或者说“公府菜”。谭家菜从辉煌到衰败再到辉煌的历史轨迹,我们谭家和谭家菜昔日那种傲立世间、特立独行、拒普通大众于千里之外的、从禁锢在上流社会精英文化缝隙中流出的某种酸腐气,已杳如黄鹤,风光不在。时代的列车走到今天,谭家菜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变换吃食、口味,或者说解馋的一款菜肴而已。只要你有钱,只要你想吃反观中国文明社会几千年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重视饮馔的贵族之家何止百千,而传世者又有几?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或者用“千里搭长蓬,没有不散的筵席”来形容似乎不过分。中国封建时代财产、权力的再分配极为迅速,一旦家破人亡,肴馔也就自然成为绝响。清代北京满族贵府林立,不要说贝子、贝勒,就是亲王、郡王也得车载斗量,他们有钱有闲,哪家不讲究吃喝?许多府邸都有特殊的馔美味。进入民国,随着贵府的零落,时代积累的烹饪文化除少数流入市肆外,大多也都散了。贵府庖厨虽然不像御膳房御厨那样阵容庞大数以百计,也往往成堆成群,各有分工,且分工极细。南宋《鹤林玉露》记载: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ji,音节有责问之意)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卷之六丙编第337页。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这段话的是,有位士人在京城买回一妾。自称是蔡京家“包子厨”(专管蒸包子)中的厨娘。有一次,士让这位厨娘蒸包子,厨娘说不会做,士很奇怪,就反问她:“你既然是包子厨,怎么不会蒸包子呢?”厨娘回答:我在包子厨里只是一个剥葱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门贵府王公家的饮食之奢华,不仅在菜品上,就是家厨也分工极细。一款尚好的菜品,是许多家厨共同合作的结果,即使是剥葱的,也有专人负责。但是,一旦主家有变故,家中厨师一班人马即散去,再聚就很难了。这就是许多贵府菜好吃却未流传下来的主因。清康、雍年间显赫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非常喜欢珍馐美馔,他外出远征时,雍正帝还赏赐美食,以满足其食欲。后因功高盖主,被赐身亡,年家负责饮馔者自然星散。清梁章鉅《归田琐记》中就有“”一节,记述了杭州某秀才得一姬事,她在年家即负责烹饪,书中说:自云但专管小炒肉一味,凡将军每饭,必于前一日呈进食单,若点到小炒肉,则我须忙得半日,但数月不过一二次,他手所不能办,他事亦不相关也。何不为我一试之?shěn,音审。意为讥笑)曰酸秀才,谈何容易,府中一盘肉,须一只肥猪,任我择其最精处一块(kui,音块,加儿音,念kuir)用之。今君家每市肉,率(shuài,音帅意为大概)以斤计,从何下手?秀才为之嗒(t,音踏意为沮丧的神情)然。此村中每年有赛神会,每会例用一猪,今年系我值首,此一猪应归我处分,卿可以奏技矣。姬诺之。届期,果抬一全猪回。姬诧曰:我在府中所用系活猪,若已死者,则味当大减。今无奈何,姑试之。乃勉强割取一块,自入厨下,令秀才先在房中煮酒以待。久之,捧进一碟,嘱秀才先尝之,而仍入厨下,摒挡(bngdāng,音幷当意为料理收拾)杂物。少顷入房,见秀才委顿于地,仅一息奄奄,细查之,肉已入喉,并舌皆吞下矣。于亦时点校《归田琐记卷七》第152页。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



年羹尧家厨娘做的小炒肉真不一般。小炒肉之味美诱人,让秀才吃小炒肉时连同自己的舌头也一并咽到喉咙里,卡在嗓子眼,几乎丧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些王公贵府家的饮馔及家厨情况,今天读来或许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据在谭家当厨掌灶几十年的彭长海先生回忆说:就本世纪(指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来说,京华最出名的私家烹饪有三大家,即军界的段家菜(京畿卫戍总司令段芝贵)、银行界的任家菜(盐业银行董事长任凤苞)、财政界家菜(北京银副行长王绍贤)。当时的说法:私家名厨,实胜于饭馆。但这些私家菜,也随着这些官府的老爷盛衰而起落,最后未能流传下来。真正流传下来的倒是中小官僚家庭产生的谭家菜彭长海《北京饭店的谭家菜》第3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3月版)



据书中记载,彭长海先生19211984年12月北京旅游出版社出版彭长海先生与邢渤涛先生共同署名的《北京谭家菜》一书时,彭先生63岁。2020年应该是他的9岁寿,我们祝福。历史证明,任何一款菜品,只有从皇家、官家深宫宅院中走出来,走向民间,面向大众,才能存活下来,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最终铸就成一种品牌。谭家菜成为一家老字号,。谭家菜从“贵府”或者说从“公府”中的一门私家菜跻身于民族餐饮业的品牌行列变成大众生活中的一家老字号有了。说起当年的谭家菜同今天你我居家生活中的烹饪一样,不过是自家烹调口味的一种习惯而已。吃素吃荤,或者荤素搭配,你喜欢就行。只要你不开饭馆对外营业,就没有必要向社会公开,也没有必要为社会公众服务,更不存在向谁谄媚和特意显摆的地方。谭家菜的最终创立者是谭家第三代谭瑑青先生。起因是瑑青在官家所给俸禄不足以支撑自衣食开销、在变相营业中无意识创出来的。邓云乡先生说:谭家菜的叫法和历史并不太长,也只是三十年代初才叫出名的,说来也很感慨,这本是文人末路,谭瑑青先生穷了,才想出的办法,叫如夫人赵荔凤女士当掌灶,大家凑份子,一起吃谭家的鱼翅席,开始还都是熟朋友,后来才有不认识的人辗转托人来定席大概直到解放前,也从未公开营业过。邓云乡《云乡话食》第24页。2004年11月版)



邓云乡(1924.8.24~1999.2.9)谭家菜从它最初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看,有这样几原因:一,谭家充分利用了自己一门三代在朝为官的人脉和文化根,往昔封建世家簪缨的光环,广招同朝为官的同好和前朝遗老,以社会地位和官家身份显示家门骨子里的清高;二,融合了朝中南北方官员固有的饮食习惯和饮馔口味,以自家让人食之,感觉不同流俗;三,以宴请宾客的名义,以他人之口达到广为宣传之目的,在权贵当中收些钱财,换些日常衣食费用,既可逃避现实,又可打发时日;四,谭家用餐,在与大家饮馔谈笑之中,进行诗词唱和,对文玩古籍、金石书画品评切磋交流,满足精神文化之必。与此相映衬的也有这样几条,即从参与其间的食客们心理上看:一某些政界名流、商贾贵胄为了附庸风雅都以到谭家宴饮为荣,以与谭家结识为贵,这样既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与众不同,又显示自己有足够的文化修养,不落人后;二有钱有闲,通过到谭家吃饭,达到结识更多显贵之目的;三亲自品尝经谭家女主人之手烹饪出来的不同地方风之菜品,满足口腹之欲;四一睹谭家女主人之风采,满足一己内心之私欲。这最后一条也许不登大雅之堂,但中国人愿意窥探他人隐私之流习是不能回避的。我们仍据彭长海先生之说法:当谭瑑青在宣统年间(1909年)返京时,由广东携来两位姨太太,也都是烹调能手。谭瑑青的第一位太太在1919年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便死去了。以后独撑谭家菜的,一直是三姨太太。“三姨太太姓赵,名荔凤初来北京时,年方二十多岁,端丽贤慧,聪颖灵悟,是一位善于理家的女子。她出身贫寒,从未上过学,但因善于烧菜,被谭家看中,纳为小妾。第一位太太留下的女孩就是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瑑青先生托陈垣先生帮忙找学校书的谭令嘉,是谭令柔同私家菜的含义首先应该是烹饪和饮馔独特口味;其次是它的社会属性,具备对社会开放,是营业性质的;再次是选料精,制作上乘,既求最贵,也求最好,但不求最第四是被社会大众认可;第五是被社会上许多有声望、确实称得上是美食家的人承认;私家所做的每份菜质量都超过社会上所有大饭庄或大饭馆之同类菜品等。只有具备了以上种最基本条件,才能称作是营业性质、完整的私家菜。谭家菜具备了以上私家菜大概,所以应该算是地地道道的私家菜,是我们北京乃至全国私家菜中的佼佼者,它经过百多年的提炼与运营已经是私家菜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强调的是,谭家菜创建伊始,特就是不对外营业。最初的谭家菜完全是自吃、自请、自娱、自乐,非平头百姓可以享用和窥得。晚清士大夫们远离政治,独善其身的一个缩影。年后,谭家菜又居北京饭店之内,更让普通食客难品其美味,难睹其芳容。创建谭家菜的谭莹、谭宗浚谭瑑青一门三代在朝为官百多年,应该说都是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而现实是,只有祖父一辈的谭莹玉生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终老。谭宗浚、谭瑑青父子二人则没有那么幸运。这其中既有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党派门阀之争,又有社会动荡、人心不古现实。甚至还有许多看得见,摸不着、不为人知的原因,结果淹没了他们自身才华,而憾。从饮食习俗上看,与其说谭家菜发端于谭莹,不如说滥觞于广东粤菜。首先我们说谭莹出生地广东的地域环境面向大海,其吃食也比北方多,特产往往也是北方人没有看到和听说,吃在广东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一句老话,所以谭莹的出生地奠定了谭家饮食口味粤菜为基础。其次,就谭莹的文化功底看,谭家祖上也等闲之辈。讲究吃是必然的。再次,谭家人继承了广东人的好吃、会吃与创新的传统,使自家饮馔风格得以发扬光大,满足了许多初尝粤菜的北方人之欲望,且让他们大开眼界,大饱口福,所以我说,谭家菜滥觞于粤菜是能成立的。至于说谭家菜发展于谭宗浚,最后成名于谭瑑青,这是对的。事实证明,谭家第二代第三代继承发扬了祖上,或者说广东粤菜之特色,又让谭家人好吃会吃的习俗有过之无不及,再加上社会因素、生存环境等等,就真把一款谭家不断摸索创立出来的谭家菜推向社会。不仅丰富了粤菜的文化内涵,又让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果真让世人刮目相看了。谭莹(清嘉庆五年1800年生。编者加)字兆仁,号玉生,广东南海人。1844年)举人。1871年)卒,年。》中载:谭莹,字玉生,南海人。弱冠应县试,总督阮元逰山寺,见莹题壁诗,惊赏,告县令曰:令问姓名,不答。已而得所为赋以告元,元曰:列传二七三文苑三13432~13433页。中华书局,19778月版)



阮元(公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又署扬州)字伯元、良伯、梁伯,又署伯元父,号芸台,一作云台,居忧时号雷塘盦(庵)主(有《雷塘盦主弟子记》,张鉴等编,咸丰间家刻本),晚号怡性老人、颐性老人、愿性老人、揅(研)经老人、节性斋老人、节性老人,谥号文达,室名八(zhun,音砖)吟馆、九十九砚斋、小沧浪(有《小沧浪笔谈》)、小嫏嬛仙馆(有《小嫏嬛仙馆叙录书解》)、文选楼(有《文选楼丛书》)、节性斋、石墨书楼、诂经精舍(在浙江设立之学院。有《诂经精舍文集》)、定静堂、定香亭(有《定香亭笔谈》)、学海堂(在广东设立之学院。有《学海堂经解》)、南万柳堂、积古斋(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泰华双碑之馆、嫏嬛仙馆、经揅室(亦作经研室。有《揅经室集》)、溉亭、仪郑堂、白圭诗馆、蝶梦圆、谱砚斋、嫏嬛仙馆、碧香吟馆、澹(dn,音淡)宁精舍、湖光山色阮公楼收藏印“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1715年)进士。官至两湖、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太保、太傅衔。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于浙设诂经书舍,于粤设学海堂,人才辈出。嘉庆五年1800年)任浙抚时,督水师讨伐海盗,兴修海塘。总督任上,办主加强海防抵御英军。亦曾镇压天地会。为学长于考证,精通经学,又以藏书为事,是清中期著名学问家及藏书家。又善书篆、隶、行、楷。辑除上例外,别有《经籍籑诂》、《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四库未收书庋藏甚多)、《两浙輶(yu,音由,意为轻便的车)轩录》、《两浙金石志》,以及校刻《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等。1905年《国粹学报》三,载有《阮芸台传经图记》。侧室刘文如。孙女恩滦。当年的谭莹,在乾隆朝进士、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创办的学海堂任学长三十年,并在粤秀、越华、端溪书院做监院,是阮元的幕僚,曾任化州训导,后又迁琼州府任教授,加内阁中书衔,终老在家乡,自号室名为“乐志堂”。遗有《乐志堂诗集》十二卷、《续集》一卷;十八卷,《续集》二卷;《岭南遗书》五十九种;《粤十三家集》一百八十《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谭莹去世后,其子谭宗浚乞陈澧(l,音里)将父亲所留诗文删汰大半,故留有以上遗。“乐志堂”有诗云:堂开乐志还希古,彝鼎图书慰寂寥。桑梓遗文勤纂述,更研史事订辽金。伦等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第页。1999年12月版)



伦明等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记载:玉生俪体荔村诗,最后谭三擅小词。家有(yng,音迎。意为盛东西的竹筐)金懒收拾,但传食谱在京师。诗中说的“玉生”谭莹的字,“俪体”,是说。“荔村诗”说的是谭宗浚留有的《荔村草堂诗钞》。最后“谭三”说的就是谭瑑青,他在谭家属第三代,所以称他为谭三,擅填词,《聊园词》传世,同时,是谭瑑青把谭家菜留给了社会。陈1810~1882年),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字兰甫(f,音府),别号止庵(或作室名),别署东塾(有《东塾读书记》。72岁。汪宗衍编有《陈东塾先生年谱》),学者称东塾先生,又自号江南倦客,室名学海堂(曾任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故署)、菊坡精舍(晚年主讲菊坡精舍,因名。菊坡精舍亦名菊坡书院)、千仞庵、传鉴堂、传鉴之堂、崇雅楼、钟山别业、识月轩、忆江南馆(有《忆江南馆词》)。著名经学家、学者。9岁能为诗文,补博士弟子,入秀书院肄(y)业。1832年),23岁举于乡。曾任河源县学训导,后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至老,主讲菊坡精舍。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体、填词,以及篆籀真行书法与绘画,无不研究。力排汉宋门户之见。有《汉儒通义》、《声律通考》、《切韵考》、《汉志水道图说》、《说文声统》、《水经注提纲》、《读诗日录》、《孟子注》、《摹印述》、《东塾杂俎》等。1931年《中国学报》八,载有《东塾读诗录》。有诗为证:“群书手校墨淋漓,百册残余署学思。犹胜廖君三礼表,鼠伤虫蚀听顽儿1875~1944年),字哲如,广东东莞人。1917年任参议院秘书。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序中云:“东莞伦明以书为性命,专收清人集部几备。”并有志续编《四库全书》。伦明的纪事诗里还记有这样几句话:南海谭玉生孝廉莹,工骈体文,受知于阮文达,《乐志堂诗文集》。尝为伍氏校刊《粤雅堂丛书》,每书后有武绍荣跋,其所此段文字中说的伍氏,就是谭莹的乡邦好友伍崇曜。伍家资财巨富,建有藏书楼“粤雅堂”,曾广收乡邦文献。《粤雅堂丛书》便是其主要贡献,也是清朝后期综合性大型丛书之一,该书总纂者就是谭莹帮助汇集刊刻的。谭莹为伍崇曜校刊的《粤雅堂丛书》,每集都有伍的序文和跋语,均为谭莹所作,可见其熟于流略。谭氏也富于藏书,存有《乐志堂藏书目》,虽非宋、元精椠(qin,音欠。意为书的刻本),然于文、史二部却颇为精美完备。所藏书籍均钤有“南海谭氏藏书”印和“彝鼎图书慰寂寥”印。谭莹乔居家乡,除整理刊刻乡邦文献之外,自己还研究辽、金史事,还为“粤雅堂”校刊过《金文最》书一部。谭莹对好友伍崇曜施财为乡邦贤达留文立传做善举给予了充分的褒奖。他在《粤雅堂记》中说:紫垣之功,黄才伯、张园公逊之。紫垣之学,罗学鹏、温汝能转愧之。伦等撰杨琥点校《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第页。粤雅堂丛书杂纂类丛书。2081289卷。伍崇曜辑。1853年)自序,以四六骈文为之,举编丛书有难,大意为碌碌无奇、雷同相因、抉择不当、有所偏嗜、是丹非素、妄改妄存、留伪去真项。伍氏藏书颇富,尽出旧藏,复事转借,编此书始于道光三十(1850年)年,至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成二十集。后又成续集,继以三编,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达50而始终任校勘者为谭莹(玉生),崇曜间据所得,附跋卷尾。有道光光绪间南海伍氏刊本。(公元1810~1863年)。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又字良黼(fú,音扶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商名绍荣(因袭父业而名),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卒,终年53岁。广东南海(今广州市)人。喜购书、刊书,“文字欢娱室”是他的藏书室名。所刊有《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共千余卷。校雠(jiochóu,音叫愁。意为校勘)精审,多秘本,又刊《岭南遗书》六十二种,《粤东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集》,复影刊元本王象之《舆地纪胜》等,辑刊之书甚多。其祖父于乾隆间,创设广州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后为其父承继。又为伍氏所继袭。1841年)年英军围攻广州,曾协助清政府实施妥协政策。次年由广州赴江苏,参与清政府的对英求和活动。之后又资助两广总督叶名琛镇压天地会起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参与接洽投降事宜。先后受清廷钦赐举人,候补郎中,加布政使和荣禄大夫等衔。黄才伯(1490~1566年),即黄佐。黄才伯,名佐,字才伯,号泰泉,明学者,方志家。1490年)生,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卒,终年76岁。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年1520年)进士,嘉靖初年由庶吉士授编修,累擢(意为提拔)少詹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后致仕归里,筑室于禹山之阳,潜心研究孔孟之道。其学以“博约”为宗,尝曰:“词章之说胜,始有无用之文;虚寂之说行,始有无文之学”。故出其门者多以学行交修自饬,以梁有誉、黎民表、欧大任为最。学问之好,受到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高度评价。其礼有《泰泉乡礼》,乐有《乐典》,义理有《庸言》,文章有《六艺流别》,诗有《唐音类选》、《明音类选》,掌故有《革除遗事》、《南雍志》、《翰林记》、《广州人物传》。所修之《广东通志》,史例瞻详,尤负盛名;集》,文章衔华佩实,足以雄视一时。其《春夜大醉言志》诗有“长空赠我以明月”句。然其学问之浩瀚渊博,胥(x意为皆)由于藏书。故学者称其泰泉先生。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卒谥文裕。《明史二八七卷第7365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罗学鹏字云山,广东顺德人,生于乾隆十八(1753年),卒年不详。曾编辑《广东文献》地方文总集。18卷、《二集》9卷、《三集》17卷、《四集》26卷。是编汇录了广东历代名人之文,首为唐张九龄《曲江集》。所收各人集前均冠小传,皆以正史、通志及乡贤传为据。各集以时代先后为次,朝代同则先理学、次名臣、次词人。温汝能字希禹,号谦山。广东顺德龙山人。清乾隆、嘉庆年间广东著名学者。以博学多识而兼备文韬武略见称于世。1788年)举人,曾应荐入京任内阁中书,中年渐厌倦官场,辞官南归,隐居莲溪(今顺德黄莲)。筑室藏书数万卷,埋头整理岭南地方文献,成绩斐然。64岁。有《谦山诗钞》、《谦山文钞》,及《龙山乡志》。所编《粤东诗海》、《粤东文海》共均取材洽博,体例精当,向为学界重视。黄培芳《香石诗话》称,汝能在都时,与江西谭子受往还。子受赠诗有句曰:“性闲如野鹤,诗似寒梅。”汝能刻为印章,其首肯如此。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040页。2001年11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又及管林主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第754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梁有誉字公实。顺德人。黄佐1550年)进士,刑部主事严世蕃欲纳之,有誉耻为所狎,遂谢病字惟敬,号瑶山。广东从化人。黄佐弟子。年1534年)举人,授翰林孔目,迁吏部司务,用为制敕房中书,供事内阁,加官至河南参议致仕。其性坦夷,好读书,诗与梁有誉、欧大任齐名。工画,尤善书法。有《瑶石山人稿》、《北游稿》、《谕后语录》、《养生杂录》。欧大任1516~1595年),字桢,顺德人。1516年)生,黄佐弟子。读书攒(zun,音纂意为继承)言,确有元本。嘉靖时以贡生历官国子博士,终南京工部郎中。王世贞品为广五子之一。万历二十三(公元1595年)卒,享年80岁。同时,伍崇曜对谭莹的热情相助也给予了称赞:岭南遗楚庭诗,珍本雕刊赖主持。朗朗玉山资顾问,堂开粤雅有余师。2020年是谭莹玉山先生去世14周年,我们在此录下三首诗一首词供读者品评欣赏,也算是对先生的纪念。《画墁堂夜坐》庭空半残月,萤火入凉烟。竹柏影成画,香花心悟禅。静境无人共,支琴独未眠。《晚晴簃诗汇》第6344页乐》已无亲养总寻常,独以官贫去住忘。至乐蔼然依骨肉,求工无益悔词章。出山最苦难低首,游世何容太热肠。旧日酒徒犹未散,拗花同醉绿堂。《晚晴簃诗汇》第6344页《镜槛》镜槛无人月似冰,落梅依旧影崚嶒(lngcéng,音层意为山势高峻)。犬声豪甚当关仆,鹤梦恬于退院僧。故宅未尝经丧乱,素交宁忍衰兴。田园易主儿孙在,插架何当付羽陵。《晚晴簃诗汇》第634页词一首:绿意萧闲此局。是阿谁生。使来伴幽独。便算金钱。也到朱门。风味纸窗茅屋。银铺(ku,音寇意同扣)砌浑难称。更历览,遗台古木。四壁画图谁读忍使庭花地。最怜叹逝后。仍满阶绿雨雨风风。浓翠总成茵褥。伤心人觉伤心碧。较草色转无拘束。忆恁时,频绕巡廊。远隔扶阑一曲。余甲午己酉两赋悼亡矣《全清词钞》第11081109页。》中记载:愈年,元开学海堂课士,以莹及侯康仪克中、黄子高为学长。莹性强记,述往事,虽久远,时日不失。博考粤中文献,友人武崇曜富于资,为汇刻之,曰《岭南遗书》五十九种,曰《粤十三家集》,曰《楚耆旧遗诗》,益扩之为《粤雅堂丛书》莹为学长三十年,英彦多出其门。道光二十四年,举于乡,官化州训导。久之,迁琼州教授,加中书衔。少与侯康等交莫逆,晚岁陈澧(l,音里)与之齐名。《乐志堂集》。列传二七三文苑三13432~13433页。1798~1837年),字君谟。番禺(今广东广州)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生。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举人。初购《十七史》读之,遂通史学。及长,精研注疏,湛深经术。与同里陈澧交最久有《春秋古经说》、《谷梁礼证》(未完佚)。又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注史,成《后汉书补注续》一卷、《三国志补注》一卷。又补《后汉书》及《三国志》之《艺文志》,各成经、史、子四卷。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三《礼》,著书数十篇。道光十七年卒,年仅39岁。《清史稿卷四八二》仪克中字协一,号墨农,别号姑射(y,音页)山樵,广东番禺人。1832年)举人。有《剑光楼词》一卷。《全清词钞》,收有仪克中词五首:篷窗听雨,梦如云,尽日怜春,闲愁似水,用玉生词韵赋之》、《红情赋红梅》、《水龙吟判春园纳凉》、《寿楼春登太华素西顶跻落雁峰而还留题明星玉女祠壁》《逰邓尉憩圣禅寺佛阁望太湖东西诸名山》。字伯晴,广东南海人。举人。以诗见赏于(阮)元。入阮元学海堂为学长。恨文士绵弱,学骑射技击。以举人终学官,无所试,一假书画自娱。《清史稿卷四第13433页。黄子高1794~1839年),字叔立,一字石溪,番禺(今属广东广州)人。1794年)生。少时即以词章名于乡。1830年)优贡第一,总督阮元拔为学海堂学长。生平留意掌故,考证金石,藏书甚富,尤重乡邦文献,多手录之本。工诗词,尤工篆隶,擅画,有自提画梅。有《石溪文集》、《知稼轩诗钞》、《续三十五举》、《粤诗搜室名知稼轩。1839年)卒,年仅45岁。《清史稿卷四第13433页。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第275276页。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记载,黄子高受知阮元台,工篆隶。张南山云:‘粤东二百年来篆书,当推石溪’。论书法,有《续三十五举》。留心掌故,考证金石,多藏书,一一手自校勘。尤注重乡邦文献,故有《粤诗搜逸》之,在《岭南遗书》中,易宏《云华阁诗》,为子高手抄诗,雪轩刊入《粤十三家集》中,谭玉生云,‘余借伍紫垣撰《岭南遗书》,有《石溪文集》、《知稼轩诗集》。谭莹《黄石溪墓表》,谓其‘雅擅词章,精研经诗,渐富储藏,特精雠校。邢邵之读已遍,转思误书;fǎng,音仿)之家不贫,率多异本。略分部录,尤重乡邦;桑梓弥恭,瓣香原属。汉唐以降,岿然海内之灵光;文献无征,永视此身之建在。书工,群推小篆;李潮亲笔,字值百金。徐铉中锋,墨见一缕。遍收唐帖,兼喜晋砖。石研素琴,法书名画;尊罍彝鼎,刀剑敦盘。所谓此既异物以奉异人者,故不独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矣’。有诗为证:“一生心事托残编,彝鼎尊罍不问年。徐铉中锋李潮笔,更精籀篆笔如椽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第275276页。谭宗浚(1846~1888年)原名懋安,号止庵、荔村,堂名希古堂。谭莹之子。1874年)一甲二名进士,时年28岁有《止庵笔语》、《荔村随笔》、《希古堂文集》、《荔村草堂诗钞》、《续》《集》,自撰《辽史纪事本末》,未刊。已刊者有《辽史绪论》,又有《(点评)元遗山集》,存余南州书楼中。其余辽、金史事,颇见精研。因性情耿直,得罪朝中阁老,被多次外派,曾任四川督学江西副考官、云南粮储道等,终不给其在京留任之机会,最后决意脱离宦海,称病辞官,郁郁而死在还乡途中。谭宗浚字叔裕,广东南海人。1874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任翰林院编修。上说:叔裕才学淹博,名满都下,自编其诗为八集。大抵少作以华胜,壮岁以苍秀胜,入滇以后诸诗,虽不免迁谪(zh意为降职或调到偏远地方)之感,而警炼盘硬,气韵益古。据《清史稿》载莹子宗浚,字叔裕。工骈文。同治十三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初学于乡,齿尚少。莹课令读书十年,乃许出仕。授以《马氏通考》,略能记诵。既,入翰林,督学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kàng,音抗。意为对等、平等)直为掌院所恶,出为云南粮储道。宗浚不乐外任,辞,不允。再权按察使,引疾归,郁郁道卒。谭宗浚28岁中进士(榜眼)后,便留寓京师,买下并住在北京西四地区的羊肉胡同77号。据彭长海先生回忆说:谭宗浚一生酷爱珍美味。从他在翰林院作京官的时候起,便热衷于在同僚中相互宴请,以满足口腹之欲。当时饮宴在京官生活中几无虚日。每月有一半以上都饮宴(见《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一书)。谭宗浚在宴请同僚时,总要亲自安排,将家中肴馔整治得精美适口,常常赢得同僚们众口一辞的赞扬,因此在当时京官的小圈子中,谭家菜便颇具名声。此段回忆应该说是彭长海到谭家听瑑青先生说起的事,并非自己亲历。因为彭到谭家时,先生早已作古了。宗浚夫妇秉承“脊背朝天皆可食”把鸡鸭鱼肉等都能做成美味佳肴,“香、松、脆、肥、浓”五滋,“甜、酸、苦、辣、咸、鲜”六味。春、夏、秋、冬四季,求其“生、嫩、爽、滑”之妙绝,尤其注重饮食的滋补作用,把各味中药与菜肴炖烩在一起,变成另类菜,让人爱不释口打发时间、排遣胸中郁闷把“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抛在脑后,谭宗浚身为京官,薪俸不少,却常任外职,但只要在京,就把官银俸禄大都用在宴请同僚上。菜肴、厨艺、家学和官职四项头衔让他倾力而为。当年的苏东坡有“我今入世本为口”的气度,而宗浚并没有这些豪言壮语,只官场上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恶让他深恶痛绝,遂独善其身。俸禄是朝廷给的,不是奸佞小人所馈。宗浚以自己的家学根底、文人清高和耿秉性十分看不上那些贪腐之徒,所以宁可常年在外充官,也绝不屈尊迎奉。最终辞官回乡中而途,年仅42岁。此时瑑青17岁家由他继理谭书谭宗浚“希古堂藏书”在《希古堂书目自序》中说:余家希古堂书,凡先教授之所遗近三万卷,余续购几八万卷,合之凡十二万卷有奇,虽无宋、元佳本,然搜采略备其快意固多矣。之后又在他《后希古堂书目自序》中补充说:余癸未岁自编所藏书凡十二万余卷,迨(di,音代。意为等着、趁着)乙酉岁掌院徐尚书送余京察,遂奉督粮滇南命,道远不能载书以行,而朋好中旅寓无有可藏书,因假长椿寺屋三楹庋(gu,音轨。放东西的架子)书其间,并汰其重复及易购者售之,仅存八万余卷,每循省藏帙(zh,音质。线装书外面的装套或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未尝不叹其聚之难,而散之易也。今世中朝大官,多不喜聚书聚书者,独余与二三朋好耳。而余又以能文章负声誉,为大官所齮龁(yhé,音以和。意为咬、啃、忌恨、倾轧),俾不得潜心载籍,吾之负书耶?书之负吾耶?天下莫秽于聚财,莫雅于聚书,然而今之大官,聚财得其利,余以聚书受其害,不至于率天下以牟利而不读书不止也!……)于权贵而志不得伸者人也,匪汝诟也。吾之浸淫诗书而自得其乐者,天也惟汝祐也。穷不尤人,乐不违天,君子之守也。自今以始贻之子孙庶不之长久也。(见【清】谭宗浚撰《希古堂集·甲集卷一·后希古堂书目自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564卷,第329页。出处同前)



后人有诗曰:名高湾至亦难言,痛愤悲希古堂中八万卷,长椿古寺怨黄氏。关于谭家的藏书,《清癯生漫录》先大夫性爱书,通籍后,宦囊尽以购书,得二十余万卷,合之前先大父所遗,近八万卷,共得三十余万卷,洎(j,音济。意为到、及)乎督储云南,以道远未有带去,寄存京师长椿寺中。迨戊子弃养后,祖任命人由京搬回粤,敬谨收藏,用存先人手泽。后筮仕皖江,复择其要者数万卷,存行箧(qi意为小箱子)中。旋莅亳州任,书亦与之偕行,后调来安,又调庐江,道路崎岖,转运维艰,遂寄存亳邑,后由庐江返皖省,乃遣人赴亳将书运回光绪晚年,尝觅儒雅堂店谭某为之整理,谭某利其售也,凡全者分诡称残缺因无后命,遂弃阁中,逾年,濠街某画店,以百金得之,一转移间,遂获千金,而希古堂之藏书遂星散我们从《的一段文字可以窥出,谭氏“本家”对自己先祖所遗书籍并未尽心保管和收藏。其中有一部分藏书移藏省外,听说并未运回广东老家,完全损失。而留存在广东老家的藏书,谭氏“本家”亦珍重,让谭《》孙(指谭莹之孙)瑑青参事祖任,擅填词。家多藏书,其广州西关旧宅所藏,多被人窃卖,坊间流出,钤南海谭氏藏书印者所在有之。瑑青兄某官湖北携书数十簏(l意为竹箱),弃之芜湖广州会馆。瑑青喜书画,善鉴别,惟于书若不珍惜,尝觅某书店代为整理,某书店利其售也,凡全者分而散之,诡称残缺。既而瑑青无后命,遂弃破屋中,愈年,某店以百金得之。店本不识书,一转移间,所赢已逾千金矣。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谭家藏书由于谭莹之后的两代人的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加上保管不善,就完全散失掉了。到后来社会动荡,更让谭家子孙无力去这些但从谭家家学渊源上看,保存在一辈身上的传统精神并有。在后面文章我们还可以看到谭瑑青一代手上保留着一些乡邦书画,算是文脉没有彻底灭。谭瑑青其人其事谭祖任(1871~1943年),字瑑青,号聊园,谭莹之孙,享年72岁。工诗词,善书画。曾在北京设酒肆,名谭家菜,味美精馔,为北京市之冠,至今驰名瑑青生于北京,算广东籍的北京人,属清末取得入仕资格的优贡出身,爱书画,擅颜、欧书法。瑑青朝廷对自己父亲的慢待,立志回京重振谭家祖风。1909年的宣统年间,再次到京,此时已38岁了。可仅仅过了两年,即1911年,大清王朝便土崩瓦解,中华民国立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革命时代彻底打碎了瑑青承继父业居京为官的。无可选择的是,也只能随着时代进入民国。但现实与的想法南辕北辙,即生活环境并不太平,的那些薪水也未让他心里有多。瑑青在中国政坛多次改朝易帜中虽为官府中人,却不参加任何党派,也不愿被公务所羁绊。当年曹锟贿选,登上总统宝座,那些受贿的“猪仔议员”们,整天花天酒地,讲究“割烹之道”,征逐饮食之间。瑑青在门阀党争的社会动荡中看破红尘,遂因缘际会,把自己多年积攒的饮馔精华且深得“调羹之妙”的谭家菜,让那些议员们大饱口福,称羡不已。驰誉公卿间军阀混战的局面,虽新旧政权更迭,然统治者仍需前清老们来支撑国家大厦之不倾。由瑑青便成了上层官僚们瞩目的而瑑青先生也像人们期许的那样,承袭了上两代人的福泽,顺利地进入了政府中的邮传部做了员外郎。在父亲当年众多遗老的关照下,他又做了议员,以及后来在民国政府中的财政部、交通部、平绥铁路局、教育总署、内务总署、实业总署、监察院等多个部门担任秘书和专门委员,颇有点世袭味道。当时社会并非时髦敬重旧朝中之老名士,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结构中的特征从政权结构的稳定性看,这无疑是一种的选择,而非有人讲的“只是一种门面装点”。瑑青任职多多,部门层层,虽无高任命,但秘书一职,与上层管理者接触之频繁是毋庸质疑的,身价的体现及利益收获也非它职所能比肩。应该说,瑑青从清末至民国,如果从自身条件和环境看还有不适的话,只能说近代官场的一套与古时(清末)官场一套已大不一样。民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政治势力多帮多派,经济利益的分割也让社会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清时官员的俸禄从拿银银票到民国时期的银纸钞相互混用,从本质上已有了区别,特别是从当年的银本位变成以纸钞为主,官吏们对自己所拿“银两”和在社会上的实际购买力有了的对比,撑不着也饿不死,但对自己供奉的官职有多少责感由于社会的动乱已大大降低了的事实明,军阀等人导演一出出复辟梦,结果都是短命,在千夫所指的讨声中呜呼哀哉,化为缕缕灰烟当了多年的秘书,瑑青整天公往来古时的文言,突然变成半文半白,有些不习惯。兵荒马乱的也不是他们这类人的天下,谁有枪子谁就有权,谁就可以横行天下对于一介小官,在枪炮火药蜂起的大环境里,空有一腔学问,无处施展,只能抽暇在工余间巡游于各“府衙”,给同僚们做做寿序,写挽联,或邀三五好友到家中小酌闲暇时,也陪旧时遗老填词作赋,唱和奉答,诗书往来,饮酒赏花,自得其乐1925年,书香门第瑑青造就了他得天独厚的出众文采不但古文骈文都能,诗词更是风骨放荡,清劲冷艳聊园词社,参加十余人张伯驹先生说:厨制,即世称之谭家菜也。每期轮为主人,命题设馔,周而复始。如章曼仙华、邵伯絅章、赵剑秋椿年、吕桐花凤(剑秋夫人)、汪仲虎曾武、陆彤士增炜、三六桥多、邵次公瑞彭、金篯(jin音简,意为一种竹子)兆、洪泽承汝闿、溥心畬儒、叔明僡、罗复堪、向仲坚迪琮、寿石工鉨等,皆先后参与而居津门者如张式之钰、郭啸麓则澐、杨味云寿柟,亦常于春秋佳日来京游赏时,欢然与会。当时以先君年辈在前,推为祭酒。一时耆彦,颇称盛况。张伯驹主编、编《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语》22页。1998年6月版)



张伯驹(公元1879年~1982年),河南项城人。本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以藏有隋展子虔《游春图》而名),又称游春先生、好好先生(以藏唐杜牧《书赠张好好诗》而名。陈巨来为其刻印),室名丛碧山房(以藏有乾隆御书“丛碧山房”横额得名。字丛碧,本此),平复堂(因藏晋陆机《平复帖》而名,帖藏丛碧山房,为镇室之宝。陈巨来为其刻印)、素月楼(有素月楼联话),晚年撰,载香港《大公报·艺林》、展春园(存疑),人称怪爷(解放前,为阻止几件国宝外流,曾数次变卖家产,高价购归珍藏,因得此称),又号丛碧词人。寓名似园(大拐棒胡同)。文物收藏家、戏剧家、诗人。早年肄业天津新学书院,嗣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科学习。曾任安武军提调参议等职,后弃职入金融界,任上海盐业银行常务董事。30岁开始全力写诗,先后与傅增湘等结诗社、词社,并大力收藏文物字画。与张学良、袁寒云、溥侗并称四公子。又从余叔岩等学戏十多年,并在什刹海演出《空城计》、《二进宫》等,成为著名票友。曾创办北平国剧学会。后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历任燕京大学艺术系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主席、京剧基本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社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总部文教委员、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中国对联史话》、《丛碧书画录》、《红毹(shū,音书)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丛碧词·词话》、《中国书法》、《春游琐谈》、《诗钟分咏》、《京剧京韵》等。所藏《平复帖》、《游春图》、《张好好诗》等十余件文物珍宝,早在五十年代已捐献予国家。父张镇芳。夫人潘素。1999年为他拍摄了《大收藏家》连续剧20集。(见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第604页。出处同前。又及张宪文方庆秋黄美真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张伯驹》第1042页。出处同前)



章华(?-1930年前后在世)湖南长沙人。字缦仙,亦字曼仙,号(xio音笑,同啸苏,室名倚山阁(有《倚山阁诗》)、淡(澹)月平芳馆(有《淡月平芳馆词》)、盋(b音伯)山旧馆(有《盋山旧馆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任军机章京。入民国后任国务院佥事。1926年由王树柟介绍入东方事业委员会任研究员。工词,见例。散见辛亥革命前《国风报》等。1872年或公元1874~1953年),字伯囧、伯絅,又作伯炯、伯迥,号倬庵,(do,音道。意为大草貌)庵,又署崇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留学日本,毕业于政法大学。历任杭州府中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及东三省政法学堂监督,奉天提学使。民国后任中央教育会议议员、北京政法专校校长、约法会议议员,并长期任平政院评事。1925年曾经经办鲁迅控告章士钊对其非法免职一案。善书法,工词,有词集《云踪琴趣》。又承其祖父邵懿辰目录之学,续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有诗为证:“云淙琴趣通词髓,宛委书丛衍巧心。夏郑邵张四君子,耆儒宿学集题襟。”见伦《》第177页。赵椿年1869年~1942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字剑秋,又字春木,号坡邻,晚号坡邻老人,室名覃揅(yn,音沿同研)斋。清末举人。历任江西抚署文、候补知府、度支部币制局提调、盐政处咨议、资政院议员、京师自来水公司监督。辛亥革命后,历任北京政府工商部参事、财政部次长、税务处会办。1921年任审计院副院长,次年去职。后任北京古学院金石研究会研究员。工诗,能书。有《覃揅斋石鼓十种、考释》。见870页。1871~1956年),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威子,一字仲虎,号师麟,又号君刚、趣园(有《趣园诗余》)。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次年参加“公车上书”后任民政部员外郎。民国后曾任平政院第一庭书记官。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有《江亭秋兴诗》、《外家纪闻》及上例等548页。1875~?)蒙古正旗人。姓钟木依,汉姓张。字六桥,号鹿樵,室名可园(有《可园诗钞》,光绪石印本)、瓜园(有《瓜园诗词集》)。前清举人。历任杭州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提调、归化都统、库伦办事大臣等职。入民国后,任盛京副都统、将军府循威将军等职。后供职伪满。早年曾师事俞曲园和樊樊山。11页。1888~1938年,一作公元1886~1937年),浙江淳安人。字次公(署见《1913《公论》半月刊。有《次公诗集.词稿》,又字次珊,别署梧丘(有《梧丘杂札》),室名次室(有《次室读书记》)、榆庐(有《榆庐数典》)、壮学堂(有《壮学堂文》)、铁砚山房、小黄昏馆。早年入浙江省优级师范学堂,参加南社。民国后,历任众议院议员、临时参政院参政、善后会议议员。曾以反对曹锟贿选而有名。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晚年寓居开封,穷愁潦倒。工词,兼长经史。有《扬荷集》、《山禽余响》、《书目长编》、《一切经音义校勘记》等。734页。1868年,一作公元1869~1950年,一作1951年)浙江嘉兴人。字篯(jin,音简,意为竹名)孙,亦作篯荪,别号药梦(见《绿遍池塘草》。有《药梦词》)、安乐乡人(有《安乐乡人诗》,载1932印有《安乐乡人文》二册)。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民国后任财政部佥qiān,音千)事、会计司司长、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工诗。尝为徐世昌代编《晚晴簃诗汇》。编纂有《槜(z,音最,意为李子的一种)李丛书》。曾在清史馆编《清史稿》。795页。(公元1896~1963年),即溥儒。河北宛平人(今北京市。一作沈阳,或作长白山人)。原姓爱新觉罗,后以名为姓,改称溥氏。心畬,人称溥二爷(因排行二而称),别号心畬居士、西山逸士(27岁后,曾隐居于宛平西山界台多年。有作西川逸士)、道人、羲皇上人、钓鲸渔父,别署华虹(刻有印章)、旧王孙,印名流浪王孙(在国外时刻),室名寒玉堂(有《寒玉堂论画》等)、二乐轩。清宗室恭亲王之后。中国法政大学毕业。1907年留学德国,卒业于柏林大学,得天文学博士学位。隐居北京西山前后十年。自幼究心艺事,书法秀逸,画工山水,以南宋为宗,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抗战前,曾任北京师大及艺术专校教授。“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多次遣使邀往“满洲国”,均谢绝。平沦陷后,亦未被日本威逼利诱所屈,直到抗日胜利。1949年去台湾。196311月18日卒于台北。《中国现代名画汇刊》收其作品。有《四书经义集证》、《尔雅释言经证》、《西山集》等。夫人罗清媛。1277页。罗惇曧(dnróng,音吨容。公元1872~1924年),即罗瘿公,广东顺德人(生于北京)。一作惇融,又名敦曧(见《星庐笔记》),字孝通,号掞(shn,音善意为舒展)东,又字敷堪,号瘿盦(有《瘿庵诗文集》。又见署1906《国粹学报》,晚号瘿公,又号宾退(有《宾退随笔》,载1913《庸言》杂志)、瘿庵僧、绮移居士。戏曲作家。早年肄业广雅书院,继入万木草堂。从康有为游,与陈千秋、梁启超并称高弟。与袁寒云(克文)为至友。曾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副贡,后屡试不第,乃报捐主事,任邮传部郎中。辛亥革命后,历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国务院秘书等职。袁世凯称帝,拒不受禄。自此纵情诗酒,流连戏园,与梅兰芳、王瑶卿等熟识。程砚秋倒嗓期间,即醵资将程从师家赎出,延聘名师授艺,并亲自教其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帮助、指点程发挥艺术特长,形成流派,又为其编写《龙马姻缘》、《梨花记》、《花舫缘》、《红佛传》、《玉镜台》、《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孔雀屏》、《青霜剑》、《金锁记》等剧本又为梅兰芳编写《西施》。后以贫病交迫。qí音其)多,其绝命前有诗,“吞针一钵如罗什,坦臂瘢痕似鄂公”语。黄晦闻(节)序,谓瘿公与世可深而不求深于世,与瘿公品行昭然若揭。有诗曰:“尉迟瘢臂针罗什,老病死生苦历经。欧公再世伶官传,应许伊川侠者型。”瘿公身后,程砚秋为其处理丧事,盖亦古之人也。有《德宗承统私记》、《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台记》、《庚子国变记》、《拳变余闻》、《太平天国战记》、《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英滇案交涉本末》、《藏书纪略》及《鞠部丛谈》等。787页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第181页。寿鉨1885~1950年,一作公元1889~1949年)浙江绍兴人。字石工(署见1944《古今》杂志),一作石公,又作硕功,号印匄(gi,音丐),字号印侯,又名寿玺,一字务熹,又号园丁、燕客、无量、悲风、悴公、珏公,又别署咫翠、印侯、冷君、珏闇、辟支、石尊者、南方墨者、破荷亭长,又室名容簃、铸梦庐、馥秋阁、景黎轩、冷荷亭、春声馆、寒宧(xioyí,音小移筱)、绿天精舍、霞外草堂、石叶书巢、旧章石叶书巢、永宁专砚堪、蜨(di,音碟,同蝶)芜斋(有《蜨芜斋印谱》)。又号珏庵(有《珏庵词》),亦作珏盦,别号会稽山顽石、辟支尊者,室名不食鱼斋(因不吃鱼而名)、玄尚精庐、尘麝簃(有《尘麝簃辛未墨录》)、湘怨楼(有《湘怨楼枝谭》)、辟支堂。篆刻家,杨烈山弟子。初宗秦汉而参吴昌硕法,后改师黄士陵,作风一变。工书,能词。喜藏古墨,《墨史》、《重玄琐记》稿。久寓北京,荣宝斋为其收件,每于铺中立就奏刀。又有《治印琐谈》、《珏庵印存》。见348页。钰1865年,一作公元1864~1937年,一作1934年)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名一作章珏(有茗理题匧印),字坚孟,一作坚梦,又字式之、茗理(有“茗理题记印”),别署别号蜇存、长、xùn,音训逊闇、充隐、老式、负翁、晦翁、曙戒学人、北池逸老、全贫居士、霜根老人,室名四当斋(有《四当斋集》、藏书印有“长洲章氏四当斋珍藏书籍记匧书”。学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二十九年(1903年)成进士。历南洋、北洋大臣幕府。后调外务部,充一等秘书庶务司,兼京师图书馆编修。1914年任清史馆纂修。1937年病逝于北京。有《胡通鉴正文校宋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三朝北盟会编》等。1158页。郭泽澐1884年,一作公元1882年,又作公元1886~1947年),福建侯官,亦作闽侯(均今福州)人。字啸麓,一作啸簏,亦字孑厂(n音安,同庵)、雪苹(苹),号蜇云、蜇园《艮岳峰》、逸园、遯(dn,音钝意为逃隐)圃、龙顾山人、龙顾山房主人、云淙(cng,音从)花隐、花隐翁,室名龙顾山房、蜇云簃、知寒轩、知空轩、枕石楼、瓶花簃、小鄂跗堂、竹轩、后脂砚斋、寒碧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浙江温处道,政事堂参事。后任铨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抗日时期为铁路学院名誉校董。有《十朝诗》、《清词玉屑》、《灵洞小志》、《旧徳述闻》、《红楼真梦》、《庚子诗鉴》、《闽侯郭氏家集》。见1061页。杨寿柟nán,音南。同楠),(公元1868年,一作公元1867~约1947前后)江苏无锡人。初名寿棫,字味云(一作号),晚号苓泉居士(有《苓泉居士自定年谱》),室名云在山房(有《云在山房丛书》)、思冲斋(有《思冲斋文钞》)、沧桑斋(有《沧桑斋笔记》)、秋草斋、鸯摩馆,又署贯华(有《贯华丛录》)、郎潜(有《郎潜稿》)、藏园(有《藏园幸草》)、云kē,音科意为宽大貌漫录》)、觉花寮(有《觉花寮杂记》)。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1903年)考中商部。历任商部、农工商部主事、员外郎、商标局会办、度支部郎中及参议等官。民国以后,历任北洋政府盐政处总办、长芦盐运使、粤海关监督、山东财政厅厅长、财政次长、无锡商埠督办等职。晚年在津、唐等地开办新华纱厂等实业366~367页。夏玫云先生在“谭家菜主人的一幅集句联”文章中详细记录下瑑青先生与好友们一起结社,进行诗词唱和的生活片断:谭祖任(瑑青)不但精于饮馔,而且娴于诗、词、书画。尝于其友张厚毂、陈时利、陶洙(zh,音朱)、郭泽澐、黄孝纾、郭家声、赵椿年、俞家骥、黄君坦等,结“聊园词社”《聊园艺谈》。祖任不但是一位诗、词、书、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祖任收藏书画,以明清时期广东名家为多。书《金刚经》册、陈献章行书轴、陈子壮书札册、湛若水行书轴、何吾驺行书轴、邝露行书《杜诗册》、屈大均隶书屏、陈恭尹行书轴、梁佩兰行书轴等,多属精品。广东人收藏广东名家的作品,应是热爱乡土的一种表现。谭逝世后,这些藏多归公家曾任伪天津市市长潘毓桂政府之参事室参事。民国时之海派画家。曾参与徐世昌编之《清儒学案》,负责采书、刻书。见张伯驹主编编《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语》第243页。黄孝纾1898年,一作公元1900~?),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字公渚,一字士,号鞠厂、(庵、霜(),室名延嬉室有《延嬉室诗存》稿、碧卢簃《碧卢簃诗钞》。青岛赫兰大学毕业。历任山东省公署秘书,山东督办参议,山东大学、大夏大学教授等职。工画及诗词。。见1101页郭家声1871~1938年前后在世),直隶(今河北)武清(亦作宛平)人字琴石,号芩(qn,音芹意为芦苇一类的植物)室。室名忍冬书屋有《忍冬书屋诗集》、芩学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历任八旗高等学堂、蒙藏学校教员及辅仁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俞家骥字涵青,民国名幕。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生于绍兴。国学底子十分厚实。成年后,俞负笈京师,入国子监求学,成绩优秀。1925年,他被提升为雁门道道尹。后来,被分派到山西垦务总局任文案兼提调。俞平素爱好书画,鉴赏力很强,收藏一些名家作品。进入民国以后,俞利用老相识的机会调到阎锡山身边工作,俞开始得到重用,先后出任过山西省阳曲、榆次、临晋、大同等县知事。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其时,阎锡山筹划编纂《山西省政务全书》,俞家骥文笔很好,又是西北史的研究专家。1927年调他去担任全书的总编纂。俞的才干很快就得到阎的赏识,不久即将俞调到北平,留在自己身边,成为阎的亲信幕僚,主要为阎处理来往信件。阎对他很信任,凡阎锡山不在北平时,所有公文来往,俞都可代阎代拆代复。据俞家的亲戚回忆,俞在北平的住房很大,一家占有80多间俞出门时有专车,车号为002号(参谋长为003号),足见俞的地位与身价。山西人善于理财,俞家骥虽是绍兴人,但在山西住久了,本身基础也深厚,于是对银行业也发生了兴趣,不久北平成立了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黄郛(也是绍兴人)。黄知道俞的才干,硬要拉他去该委员会兼职,于是俞又成为政务整理委员会的秘书长。但银行方面也不肯放他,由于俞有阎锡山的背景,每次运往外地的押钞车贴的都是“平津卫戍司令部”的封条,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后来政务整理委员会完全被亲日派所控制,黄郛成了亲日派,俞家骥不甘与日本人合作,退出这个委员会,脱离政界。去当北平图书馆馆长兼大陆银行北平分行经理。俞对古籍、古版本、古画、古董的鉴赏力很高。在那里和张大千成了知交,并结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日寇占领北平后,闭门谢客,不肯同流合污。可能就在这个时期,他对俞氏家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春秋卫国的宁俞是俞氏最早的第一人的结论。同时派人回到绍兴故乡,修成了《谭底俞氏家谱》。书成后,一部携至北京现不知所终毁于“文革”期间。关于俞家骥对宁俞的研究资料,已经散失,这是研究俞氏历史的不可弥补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俞被推荐为北京浙江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直至1955将财产移交政府统一管理。1956年后,俞家骥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8年因病去世,享年91岁。见网页黄君坦1901~1986年)字孝平,号叔明,福建闽侯人。诗人黄曾源之子。中央文史馆馆员。早年在青岛礼贤书院肄业,师从薛肇基研习词章、训诂考据之学。1929年为徐世昌撰《晚晴簃诗汇序》,受到汪辟疆教授的重视。精诗词,参加过禾弟园、蛰园、瓶花簃诗社、词社等活动。曾与张伯驹同选《清词选》。他与其兄孝纾、其弟公孟合《黄氏三兄弟骈俪文集》。有《清词纪事词》、《词林纪事补》、《宋诗选注》、《续骈体文苑》、《校勘绝妙好词笺》等。见网页1513~1587年),明代官员。字汝贤,号刚峰。学者称刚峰先生。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1513年)生,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任所去世,终年74岁。谥忠介。1549年)以《平黎策》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任浙江淳安知县、江西兴国知县。海瑞一生以廉洁奉公、整饬吏治、不阿事权贵著称遗有《海瑞集》。《广东百科全书》上卷第37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再及戴逸总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卷·明史·海瑞》第1106页。出处同前)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晚号石翁,哲学家,为心学代表人物之一。因居白沙村,学者称其为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宣德三年(1428年)生,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卒,享年72岁。正统十二年(1447年)举人,后多次会试礼部,皆未中第。1454年)尝师事。谥文恭。有《白沙子全集》陈子壮1596~1647年),字集生,号秋涛,南海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顺治四年(1647年)卒,终年51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探花。初官翰林编修。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为魏忠贤排挤,革去官职。明亡后,报效于南京福王政权。后往浙回粤,上书劝立永明王朱由榔,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顺治四年,约顺德陈邦彦进攻广东,失利后还奔九江,再固守高明。谥曰文忠。有《练要堂前集》、《练要堂后集》。见管林主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第418419页。1466~1560年),字明,表字民泽,号甘泉,明增城新塘人。1466年)生,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二十岁中举。三十岁往新会拜陈献章为师陈氏对他极为器重。1500年陈献章(字白沙)去世若水服丧三年决心从事白沙心性学说研究不图仕进,终年94岁。见何吾驺字龙友,号象岗,香山(今中山)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乡荐,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崇祯初年,晋左春坊,充经筵讲官。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擢礼部右侍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一月加尚书。后引疾辞官卒于家。有《无气堂诗文集》、《经筵日讲拜稽录》、《周易补注》、《云笈轩稿》、石刻楷书四种。驺邝1604~1650年),名瑞露,又名公露,字湛若,号海雪,南海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明亡后回广东。清顺治七年奉使回广东,正值清兵临城,遂与城中军民死守,清兵破城后抱琴自杀人称其诗有《诗》《骚》之风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终年46岁。有诗集《峤(jio,音叫)雅》,文集《赤雅》。(见1630~1696年),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生,十六岁时补南海县生员。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陷广州,次年参加其师陈邦彦及陈子壮、张佳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锋海云寺削(xue,音薛)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后还俗为民。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卒,终年66岁。拒试绝仕,以布衣终。著述有《诗外》、《文外》、《易外》、《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等陈恭尹1631~1700年),字孝,号独漉,又号罗浮布衣,顺德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生圣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卒,终年69岁。诗名倾倒一时,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为“岭南七子”之一。并精书法。行草、分隶皆有法,腕力甚劲。有《独漉堂》。梁佩兰1629~1705年),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人。明崇祯二年(公元161705年)卒,终年76岁。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应乡试,名列。后屡不,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始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告归。1703年)再应诏供职翰yì,音义。意为次于今日、今年的)年,又因去职回乡,一生专力为诗,与屈大均、并称“岭南三家”长期主广东诗坛,声名远播。有《六莹堂》。生活既雅怀旧,又繁文缛节的付,每月有银两糊口。社会的大环境让他这清朝官后裔实在提不起精神,甚或还有对末代皇帝的些许期望,希望有一重回旧时家园,尚能为前朝再效犬马也说不定。近代词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江苏江阴的夏孙桐曾在《烛影摇红》一词中与瑑青唱和:虚度重阳,迟来霜叶红如醉。过寒塘,鸭避人行,还借残芦。情景如画,正写出当年这些遗老们的心境。夏孙桐1857~1941年),字闰枝,后作润枝,晚号闰庵,室名观所尚斋。江苏江阴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编修。历任会典馆编书处总纂、广东考官,浙江湖州、宁波、杭州知府。民国初入清史馆,负责编撰嘉、道、咸、同四朝臣工、循吏诸传,凡一百卷。又助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二百卷,以及编《清儒学后又为东方文化委员会续修《四库提要》之医家类。自有《悔词》、《观所斋文》,皆已行世。有诗为证:“史稿难完又选诗,更修学案接前规,玉堂人向书中老,不是承明著作时。”见伦《辛亥以来52页。瑑青无党无派,政局动荡与无关,不论哪一派掌权,都闲职。,瑑青10月7日陈垣先生想在意为辅佐谋一教席,教授中学。信中写道:援公先生赐鉴:兼旬未聆清诲,曷(h意为怎么)胜驰仰。兹有恳者,去年小女令嘉与关氏离婚后,生活困难,前途淡。弟拟在教育、银行两界中谋一小席,俾(b意为使达到某种效果)资遣日。小女前在第一女子中学毕业,今年兼绘事,未知我公所领之辅仁、翊教两中学能许以阶前尺地否?tǎng,音躺。意为表示假设)能畀(b意为给予)以职员,俾资学习,尤胜盼也。冒渎尊前,不胜皇悚(sng,音耸。意为害怕),我公鉴其情而曲谅之。专此拜肯,祗(zh意为恭敬)颂道安。祖任谨上。陈1880~1971年),字援庵,族中大名道宗,广东新会县石头乡福冈里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历史二所所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2年起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至19716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陈垣先生逝世后,家属根据其生前遗嘱,将积存稿费四万元全部交作党费;珍藏的四万余册图书及千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珍贵文物现在由首都博物馆收藏,图书、手稿及部分文物由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元也里可温教考》、《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释例》、《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见陈垣简谱1193页。可以想见,当年这样诗书传家的词人,肯放下门第身价,寻一卑职,赚些糊口之菜钱,补贴家用,如果不是家国衰败何至如此。邓云乡先生是过来人,一生也经历过家国的多次动荡浩劫,按照他的说法:真是江河日下,斯文扫地,感慨系之了。瑑青丢掉了众多兼职,赋闲在家,收入也随之锐减,家道开始。那时,瑑青还住在的老宅子,经常请客吃饭了。而朋友们还凑钱他家按期吃鱼翅席,叫“鱼翅会”1927年的1月2日,写信给陈垣说:久违清诲,曷胜驰仰。傅沅叔、沈羹梅诸君发起鱼翅会,每月一次,在敝寓举行。尚缺会员一人,羹梅谓我公已允入会,弟未敢深信,用特专函奉商,是否已得同意,即乞迅赐示复。会员名单:杨荫北、曹理斋、傅沅叔、沈羹梅、张楼、涂子厚、周养庵、张重威、袁理生、赵元方、谭瑑青。定每月中旬第一次星期三举会费每次四元,不到亦要交款派代表者此处疑丢一‘便’字)。以齿序轮流值会(所有通知及收款,均由值会办理)1872~1950年),名增湘,字沅叔。一字淑和,号书潜。笔名清泉、逸叟、自号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近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入民国后,任教育总长后长期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学研究。其搜书之勤、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近代诸藏书家之首。因藏有宋元刻《资治通鉴》两部,遂名其楼为“双鉴楼”。总计藏书逾二十万卷,多有宋、元、明精刻及名抄本。病重时,瞩其后人将藏书分捐与四川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有《藏园群书经眼录》、《清代典试考略》、《秦游日录》等多种。辑刊有《宋代蜀文辑存》、《双鉴楼丛书》、《蜀贤丛书》。有诗为证:“海内外书胥涉目,双鉴已成刍(ch,音除。意为谦辞)狗陈。取之博者用以约,不滞于物斯至人。”“篇篇题跋妙钩玄,过目都留副本存。手校宋元八千卷,书魂永不散藏园。”见伦等撰《辛亥以来藏书记事诗》第5455页名应奎,字羹梅,生平事迹不详。伦明等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记载只是说:“吴江沈羹梅应奎,丰润张庾楼允亮,与余订交较晚,而十余年前,余早识之厂肆。二君游必相偕,嗜好同,精识亦相等他时记二君者,必为之作合传也。羹梅明涂刻《盐铁论》真本,庾楼藏有宋本《李太白集》、《草堂诗笺》,元本《杨仲宏集》等。尝手编《故宫书影》,又为北京大学编定书目。有诗为证:“一双雅伴沈同张,厂肆时时见徜徉。口能说详经目广,清疏签带点明窗。”见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第90页杨荫北(生卒年不详),名寿枢,字荫伯,一字荫北。江苏无锡人。1911年,以军机领班三品章京授奕阁制诰局局长。辛亥革命后,任参院参。367页曹理斋民国时总统徐世昌等编过《清儒学案》,任总务。曹曾为徐世昌旧属,时以中风偏废,不能出门。但为编此书,只能以其北京受璧胡同寓所为编处。每逢星期五,众人汇聚,商榷功课,各人陆续交卷,由曹处缮清再寄往天津徐世昌处。徐披阅后,或提出意见主张,再与编纂人商订,但此乃偶然之事,徐并非逐篇细阅也。曹颇讲究食谱,星五之会,备茶点甚精致。同人中又有生日会,即假曹氏家厨,文酒谈燕,学案编纂经费,全由徐世昌负担。当年编纂该书的草稿及往来商讨之书札档,盖存曹理斋家。张伯驹《春游社琐谈》第243244页。张庾楼1889年~?),名允亮,字庾楼,亦字雨楼。举人出身。历任北京财政部佥(qin,音千)事,故宫博物院专员1935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编目股长。古物陈列所长。有《故宫善本书目》、《故宫善本书影初编》。589页。名凤书。光绪举人。清末做到提学使,与陈垣有过从。书画收藏宏富。周养庵1880~1954年),名肇祥,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有《退翁墨录》稿),室名宝瓠(h)楼(有《宝瓠楼金石目杂记》稿)、婆罗花树馆(有《婆罗花树馆藏印》)。毕业于法政学校。清末至民国,历任奉天警务局总办、奉天劝业道署理盐运使、山东盐运使、京师警察厅总监、湖南省长、临时参政院参政、葫芦岛商埠(b,音不意为有码头的城镇)督办、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等职。其后在京主办中国画研究会十余年,为沟通中日文化美术,曾数渡日本。精鉴藏,善画兰,颇清雅。有《补正宋四家墨刻簿》、《山游访碑目》、《东游日记》、《故都怀古诗》等。为宋儒周敦颐后裔。827页。赵元方1905~1984年),名钫,生长于北京,寓天津。字方。室名无悔斋(藏书处)。喜藏书,藏书印“一廛(chn,音缠。意为古代一户贫民住的房屋)十驾”,曾藏宋洪迈《容斋五笔》,明兰雪堂仿宋活字本,有严元照批校及题跋,1942年北京琉璃厂邃雅斋在上海收得,售于赵氏。又有万历刻本《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六册(今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又有明野竹斋《韩诗外传》、万历雕虫馆《元曲选》等。其藏书已捐赠北京图书馆。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866页。1869~1928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原名昌,字仲可(署见清末民初《月月小说》、《国风报》、《小说月报》、《女子世界》等刊),别署中可、仲玉(见1911《小说月报》、纯飞(见1913《国是》月刊)、天苏阁主、纯飞馆主、小横香室主人,室名大受堂(有《大受堂札记》)、范园、康居(有《康居笔记汇函》)、小自立斋(有《小自立斋文》)、真如室(有《真如室诗》)、雪窗(或为别署,有《雪窗杂话》,载《紫罗兰》)、天苏阁(有《天苏阁丛刊》)、心园(有《心园丛刊》)、纯飞馆(有《飞馆词》,载《小说月报》)。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曾参袁世凯小站戎幕,戊戌变法期间,先后参加保国会和保浙会,政变后返回杭州。之后,参加南社,在沪从事著述。曾供职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袁世凯帝制自为时,不受其官,颇获时誉。工词,尝师事谭献、况周颐。有《历代词选集评》、《清代词学概论》、《五刑考略》、《清朝野史大观》及《清稗类钞》等。夫人朱承芳,字蓉笙,室名紫薇花馆,钱塘人,能诗。子新六,为著名银行家兼学者。1031~1032页。陈世宜1883~1959年)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字小树(父树之,因字),号倦鹤(见民国后《华侨杂志》、《七襄》、《妇女杂志》、《双星杂志》、《国学杂志》、《新剧杂志》、《欧风周刊》、《南洋华侨杂志》等。有《倦鹤近体乐府》)、匪石(有《陈匪石先生遗稿》。署见《民权素》)、白下老鹤、勤补居士,室名旧时月色斋(有《旧时月色斋词谭》,载1913年《华侨杂志》、1915年《民权素》)。早年肄业于尊经书院。1906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1908年回国,任教于苏州江苏法政学堂,并加入南社。后参加辛亥革命。又赴槟榔屿任《光华日报》记者。1913年归国,至1927年,历任上海《民权报》、《生活日报》、《民信日报》、《民国日报》、北京《民苏报》记者,上海《中华新报》、《民国日报》驻京记者,兼任《申报》特约通讯员、中国大学、华北大学教授。1915年参加周梦坡发起的词学春音社。1923年曾任农商部秘书。1927年任上海持志大学教授。19281948年,历任江苏省建设厅秘书,及工商、实业、经济各部参事。1948年任中央大学教授。1950年受聘重庆私立南林学院中文系主任。1951年学院停办后回到上海。此后,被上海文馆会聘为通信编纂。病逝于沪。精于词学,有《宋词举》、《声执》、《南天集》及上例等,又校订过《淮南子》、《论衡》等书。673页陈垣1933年2月

13日写给胡适先生:丰盛胡同谭宅之菜,在广东人间颇负时名,久欲约先生一试。、陈寅恪及柯凤荪、杨雪桥诸先生,务请莅临一叙为幸。主人为玉笙(生,笔者注)先生莹之孙,叔裕先生宗浚之子,亦能诗词,精鉴赏也。专此,即颂晚安。弟垣谨上,十三晚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原名洪骍(xng,音星意为毛皮红色的牛马),幼名麇儿、小珊、珊(因其父胡传原名守珊而名),小字嗣麇,字希疆(1906年于《竞业旬报》发表白话小说《真如岛》署名,后改署铁儿续写),别署铁儿(原为小名,因其父字铁花而署。署见上。又有《生死之交》等)、期自胜生(同上刊,有《地理学》等),一作自胜生(?),改名适(取《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义),字适之(撰文常署,见1908年《安徽白话报》,以及《留美学生年报》、《秦钟》、《云南教育》、《国闻周报》等),简署适、之),别署适厂(古庵字。见1908年《竞业旬报》)、适庵(同上),简署适(见1922《努力周刊》),又署藏晖(见1909《竞业旬报》,后见《留美学生年报》)、毅斋主人(秋瑾遇害后作《题秋瑾遗影》署名)等等。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3月,将眷属安置到台北后,遂赴美国。此后,任联合国文教组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委委员。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父胡传。889页。1878~1945年),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通报》主编。19061908年曾从中国敦煌掠走大量珍贵文物,以后又多次来中国与学术界交流。陈寅恪1890年,一作公元1889~1969年),江西修水人。号青园,又署青园翁(1941校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跋署),英文署名TechenYin-Ko室名寒柳堂(有《寒柳堂集》)、金明馆(有《金明馆丛稿》)、不见为净之室(1947年见署)。早年留学日本,复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后又三次游学欧美,先后在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高等政校、美国哈佛大学,攻研语言文学、梵文及佛经。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此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理事、西南联大教授等职。解放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2年,由岭南大学调中山大学任教授至终。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征稿》、《陈寅恪文集》等。20036月16日,他的骨灰已移入庐山植物园。陈三立三子。714页1850~1933年,一作公元1849~1934年),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字凤孙,一作凤荪,又字凤笙,亦作奉生,号蓼园(有《蓼园诗钞》),室名岁寒阁。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国子监司业、湖南学政、湖北及贵州提学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入民国,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1914年任清史馆代馆长总纂,撰写《天文志》、《时历志》,整理儒林、文苑、畴人传。又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委员长。邃于国学,举凡经史、词章、音韵、训诂、金石、天文等无不精研。对元史钻研尤深,撰《新元史》费时数十另有《文献通考注》、《春秋谷梁传注》、《校刊十三经附札记》、《文选补注》等。王森然撰有《柯劭忞先生评传》(载1933年《国闻周报》)。子昌泗、昌济。见900页杨雪桥1865~1939年),名钟羲,字雪桥。1865年),祖籍辽阳,世居北京,先世隶属于满洲正黄旗,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相同,他们的祖上都被列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满洲旗分内尼堪(汉)姓氏之下,是满洲旗分内的汉姓人,和一般汉军旗人不同。杨钟羲原名杨钟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始改名冠姓为杨钟羲,字子勤,一作子晴、芷晴、梓又字幎盦(mn,音秘安),号留诧、雪桥,一号圣遗居士,晚号南湖鲜民。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十五年(1889年)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历任光绪二十年(1894年)顺天乡试、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发浙江,但并未授实缺。1901年)入湖北巡抚端方幕,历任两湖文高等学堂提调、仕学院教习、勤成学堂监督兼提调,二十九年(1903年)任湖北乡试内监试,三十一年(1905年)任湖北襄阳知府,三十二年(1906年)调署安陆知府。同年,端方调任两江总督,钟羲随之来到南京,仍居端方幕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知府。辛亥革命以后,寄居上海,不问世事。吴兴刘承干刻《嘉业堂丛书》,钟羲任校雠。1923chǎng,音场)、温肃、王国维同应溥仪小朝廷之召,任“清室”南书房行走。qiè,音切)家属由上海回到北京。次年,溥仪出宫,遗臣星散。1933年三四月间,他曾东渡日本访书,多见珍本名刻。甚贫,尽货其书,惟存翁方纲手写唐诗选六册,楷书绝精。1939年秋,病殁(m音末)于北京,终年74岁。合辑有《八旗文经》,有《雪桥诗话》四集、《骈体文略》、《论语正蒙》。有诗为证:“格古旧闻郁华阁,抄诗曾住小玲珑,瓣香常奉覃溪老,手写唐诗楷绝工。”见伦《辛亥》第36页。石继昌先生为《雪桥诗话》所作“出版说明”。邓云乡先生说未观其人,先观其友,这样的客人,可以想见其文化学术水平,伯希和是法国著名汉学家,陈寅恪大家都知道,不必介绍,柯凤荪是柯劭忞(shomín,音少民),《新元史》作者,杨雪桥是杨钟羲,所著《雪桥诗话》,十分有名,都是当时有名望的学人著名的历史地理家谭其骧当年因凑不够十人,所以能吃上谭家菜而引为憾事。谭其骧1911~1992年),浙江嘉兴人(生于沈阳皇姑屯)。字季龙,笔名禾子、谭禾子。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历史地理》。论著有《秦郡新考》、《新莽职方考》等。编有《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见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第1300页瑑青为了强撑门面,卖掉老宅,搬到宣武区米市胡同47号、广东南海会馆院内的里院。1936年2月6日写信陈垣先生说:任(祖任)现住之宅业已售去,此刻急待移居。常伯齐先生有房一所,在帅府胡同,门牌四十六号。闻常先生之意欲出售,惟任拟求其特许借住两月,未知可否,乞费神与常先生一商。如承慨允,月租若干,旧例房茶等项尚须缴否,统乞示下遵行。琐渎惶恐,祗颂安。295页院中花木盛,名“聊园”。前院正厅间,为接待客人就餐处,名“清懿堂”。堂内皆置广做紫檀家具,盆景玲珑,文玩满架,四悬挂名人字画,环境十分优雅。后院为主人起居室。嗜吃之习丝毫不减,家中依然,日日美食,成了官们聚会的根据地。此时,谭家开始变相对外营业,只是不收小费。每桌十人,每人四(当时的银),不能讲价谭家过去只做晚宴,现在中午也开桌。当时一块银可买十斤五花猪肉,百数个鸡蛋。西长安街“八大春”的鸭翅席,一般是十二到十六,加上百分之十的小费超不过二十,一桌谭家菜足足抵上两桌丰盛的鸭翅席是不算便即使这样,食客们仍然趋之若鹜,还必须托与谭家有交情的人介绍才能吃上。据《四十年来之北平》(初集)一书之记载:本来广东菜馆在故都不甚出色,只有粤籍寓公的私家作出来的,才能代表真正的岭南风味。谭家的女眷能亲自入厨,她在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收拾出两间精雅的书斋,虽不算是什么园林名胜,然而谈起戊戌政变时逮捕康氏兄弟的一段掌故,座上客却不能不为之感慨低回。始而几个文人轮流在这里置酒延宴。既而名声越做越大,耳食之徒,震于其代价之高贵(在抗战初期,要一百块钱一席),觉得能以谭家菜请客是一种光宠。弄到后来,简直不但无‘虚夕’,并且无‘虚昼’,订座的往往要排到一个月以后,还不嫌太迟。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到谭家吃燕翅席的食客们的身份,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在搜集汇总这篇文章资料时,我无意中发现,与谭家有交往的人中许多都是中国历史上属于重量级的人物,特别是谭宗浚、谭瑑青父子两代人谭家菜登峰造极,许多文化名人为吃到谭家菜与谭家人有了感情上和文化上交往为了让大家能从一款谭家菜中品出中国文化的厚味道,我尽最大可能去出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大家可以从我的文章中得到旧时一辈人更多的信息,政、文化的。所有人物都非等闲之辈,除了他们的社会身份之外,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身份,其中许多人都起着保护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才是谭家菜当年能在众多菜馆饭中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往往是在宴席前后有些文化活动,如联句赋诗、鉴赏名画古董等,这在饮食行业中是非常独特的,很像文人士大夫的醵(j,音据,意为大家凑钱)资雅集,而且谭家筵席后常有诗词书画流出,更为所向慕。谭家菜不仅味道、选料至真至上至味,其中还有谭家主人身上存有的那份对朋友的至诚至贵,让专赴宴席的同僚也好,食客也好,在饮馔过程中还能体味到别样的人情况味,也许品尝美味佳肴之时会忘却社会官场中种种不愉快和不顺心,也许是大家不仅花钱品美味,尚能感到人间还有真性真朋友,暂时远离官场的清闲与安宁吧。民国中期(1938-1940),伪国民政府代主席汪精卫,要在北京新建胡同里的商震会馆宴请在京的社会名流,人到谭家小院请瑑青出一次外会,为汪精卫做饭招待客人。而谭家菜的规矩是不跑外厨,便告来人:“我谭家从不外办酒席,敬请转告汪先生,如有雅兴,请来寒舍。”汪精卫囿于谭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好强求,但又垂涎谭家菜之“三味”,最后双方各有让步。谭瑑青为汪精卫做了“红烧鲨翅”和“蚝油紫鲍”,差人送到商震会馆,算是了结。瑑青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大千先生住在南京时,忽然有一天极想吃谭家的“黄焖鱼翅”,就托在京的朋友找到谭府。谭家二话没说,立即将菜烧好,让来人带上,坐飞机直南京,等到达大千先生府上时,食盒打开,金黄发亮、味道醇厚扑鼻的黄焖鱼翅呈现在眼前,先生赶忙举箸品尝,其菜温热适口,香滑不腻,浓郁,大声称赞道: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公然发动侵华战争,北京伪临时政府议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因“卢沟桥事变”而事敌,遭国人唾弃。但他喜欢吃谭家菜,为一饱口福,便委任谭瑑青为自己的秘书。当时有人出了一幅对子,只有下联,叫“谭瑑青割烹要汤”,而上联却始终无人答对。先生久闻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绘画不如夫人潘素,经过思考,便对出上联“张丛碧绘事后素”。一副对联,两种情境。上联说的是家事,张伯驹先生的字好,但绘画不如夫人潘素。夫妇俩在书画技艺上互为补充,七个字说成了一段艺坛佳话;下联说的是国事,包含的内容稍显多了一些,出下联的人一语双关或者一语多关:第一层,谭瑑青担任汤的秘书有事敌之嫌,是政治上的内容。第二层,谭家菜的味道不错,秘诀全在一个“汤”字上,是菜的;第三层,汤委任谭为自己的秘书,目的是能经常吃到谭家菜,且吃的时候方便,而瑑青为了生存上的需要,也只能违心地满足汤之私欲而用谭家菜作牺牲,投其所好,互相利用,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另一层内容。汤尔和1877年,一作公元1878~1940年),浙江钱塘人,一作仁和,又作杭县(均今杭州)人。原名调鼎,改名槱(yu,音有意为备柴以燃烧),号六松,以字行。毕业于金泽医专,又游德,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加入过同盟会。1922年后,历任教育总长、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兼盐务督办。193后,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七七”事变后投敌。任北京伪临时政府议政委员会委员长、教育部长等职。译有《生物学精义》、《通世妇人科学》、《诊断学》、《东省刮目论》等。见303页。1873~1963年),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字蔚如,别号啸盦、啸(xi)、枝巢、枝翁,又号枝巢子,人号枝巢老人,别号钟山旧民,室名瑞枝轩、篆枚、碧山楼(?清举人,曾御史。辛亥革命后,历任北京政府财政部参事、财政次长、代理总长、盐务署、国务院秘书长、众议院议员,后任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编纂,北京学。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文史学者、诗人、词家。儿子夏承楹,儿媳林海音《城南旧事》作者。有《啸盦近稿.诗稿.词稿》、《啸文稿》、《枝巢四述》、《旧京琐记》;台湾出版有《碧山楼珠龛记传奇》。见984页。依今人的眼光看当年人们送给瑑青的这七个字的字联,我们今天分析的内容也许揣测的成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或许我们想象的。但是,我们从当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反抗日侵略者,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大义考虑,我们文中分析的现象也是应有之意,是有说服力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一厢情愿的,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孰轻孰重是有立场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是讲究“义”的。别是在外族入侵的时候,应该说舍生取义是第一位的。当然还包括许多因素在里面,说起来会更多夏先生曾见友人收有瑑青先生书写的一帧联语条幅,说它:“字体规整端方,颇有唐人风度。”从这幅联语中,我们是否能看出瑑青先生另一份心境?联语条幅:更筑园林负城郭,九华仙洞七香轮。夏先生对此评论说:联语集王安石、陆游诗句,款署:甲戌冬至,谭祖任。下钤白文篆书谭祖任印、朱文篆书瑑青二方印,上联引首钤清懿堂朱文篆书椭圆印。此联下联比较费解,九华仙洞指道教神仙九华真妃所居之处,七香轮指其所乘之香车。《新唐书艺文志》有《九华真妃内记》一卷,故下联言九华真妃乘七香车而遨游。谭氏所集全联大意言凡人以园林生活为美,仙人以洞居遨游为乐,亦各从所好也。此联书于甲戌年,即1934年瑑青先生62岁。夏先生明确表示,“此联下联比较费解”。我看,先生的这幅联语并非不好理解,它恰恰反映出生活中的一种矛盾心理。现实中,先生既尽力享受生活中的一些快乐和满足,又囿于残酷现实中的种种困惑和不快,让自己无法实现人生的向往追求,所以,他在闲暇时为友人或为自己写下了应该说,这是他极欲想逃避现实的一种无奈之心情,即远离尘世,无为清,在深山洞穴中过一种神仙般超脱的日子。同时也反映出,一位手无束鸡之力的老人想在有生之年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的真实想法。可惜,的这一愿望致死也未实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环境面前,一个人的生活在受到外界极端干扰的情况下,许多人,或者说许多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苦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让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感到无着与困苦时,逃离现实的想法是极其正常的,虽然无法实现,但这是千百年来大多数中国人逃避现实、安慰自己,求得心灵解脱,最空灵、最无奈、最可减压的一付精神剂,不如此面对现实,别无他法。否则,要么以暴暴,要么精神分裂,要么自杀逃离现实的做法是不的。谭关于谭家菜,《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说:瑑青有老姬,善做馔,友好宴客,多倩代庖,一筵之费,以四十金为度,名大于故都。自幼生长在京城的谭瑑青,对饮食之讲究,甚过父亲。据说瑑青成年后,就广搜经典食谱,待到他父亲到江南、四川、云南等地充任外官时,他也随往,且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对各地名肴帮菜涉猎博觅最初,到谭家聚会的都是同乡或亲友相互宴请。谁家有小孩满月、大人生日、老人祝寿等等都愿意借谭家这座小院,拿出钱来,请谭家女主人荔凤代做宴席。做东者多为社会贤达名流,与主人家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友情,但必须提前三天预约,临时告知者概不接待。宴席一般以两桌为度。再有,不管谁做东,总要给谭家男主人发一份请柬,在餐桌上为谭家男女主人各留一副杯盏碗筷,虚席以待。到时候,瑑青会来此小坐,吃口菜生人多呐,少,问候招呼一下,算是礼数到了。熟人多呐,便会一陪到底,在大家酒酣耳热之时,杯盘狼藉之后,离席另到他室,各出所携,或一部宋元椠(qin,音欠。意为书的刻本)本、或一幅唐寅、祝允明的妙墨,互相观赏,鉴藏、品评,交流学问和艺术,这就不是为口腹之欲,而是充满着十分高雅的文化气息和品位了。萧方骏1870~1960年),四川三台人。字龙友(与名并行),号息园、息翁、别署医隐(1928年弃官行医后署,号息园、息翁),改号不息翁(解放后改)著名中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丁酉科拔贡。历任蓝旗官学教习、山东省高等学堂教习。民国后历任湖北省府秘书、农商部秘书、财政部经济调查局参事等职。1928年弃政从医。萧氏自幼攻读经史诗赋之外,并潜心于医学。清末川中霍乱流行时活人甚众。任职北京时,公余之暇,仍以医道问世,并被内务部聘为中医顾问。曾任北京国医学院院长北平市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北平国医分馆董事。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医研究院顾问、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人民医院中医顾问等职。珍藏之数千册医书,悉数捐献国家。亦工书画。早年曾任北京考古学院艺术研究会研究员。子萧璋。1125页。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幼名纯芝(家谱排名),又叫阿芝、阿长,当木工后人称芝木匠、芝师傅、木匠王,号渭清、杏子、兰亭(均原来用号。兰亭是其祖父所取)。名璜(老师起名),后自刻有齐璜之印、璜、臣璜、湘潭齐璜濒生画像记等印章,号濒生(老师代取),又号苹生、苹生(渭清、兰亭、濒生中年后弃用),别号白石山人,人称齐山人(樊樊山文中见称),又称齐美人(早年善画仕女,因有是称),又号白石(以家乡附近之白石铺驿站名,自取别号白石山人。既号,久之则自以为名),之后以白石缀成别号、室名及印记的有画师白石,星塘后人白石,借山吟馆主者白石、白石山人、白石老翁、白石翁、白石老民呵指、白石僧贤固、寄萍堂上老人白石、白石草堂、白石草衣、白石吟屋、白石画屋、依旧老民白石、白石老人等(其中某些晚年仍用,如1953年作《葫芦》。落款为依旧老民白石)。又别号、别署老木、木居士、老木一、木人、鲁班门下、木匠、齐木人、大匠之门(以上寓意木工出身,不掩本色。木人、木居士等刻有印章),又署杏子坞老民、杏子、星塘老农后人、星塘老屋后人、星塘白屋不出公卿、湘上老农、老民、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以上有含怀念家乡和故居之意。最后者为晚年刻印),又别号与室名寄园、老萍、萍翁、寄萍、寄萍堂、寄萍堂主人、寄萍老人、寄萍堂老人、寄萍堂上老人、寄萍吟屋、寄幻仙奴、天涯亭过客(以上寓频年旅居异乡如飘萍之意,并刻有天涯亭过客等章。其中寄萍一名,见署于1914年《宗圣汇志》,题《听湘绮老人讲经感言》录此备考)。室名三百石印斋(因藏石而名。61岁起写《三百石印斋纪事》,1937年中止),自号三百石印富翁(藏印甚多,取此号有自嘲意。清金冬心因藏砚而号三百砚田富翁,齐白石取号或由此而来)、三百石印主者,又署乐石室、金石癖、煮石(有印),又室名和自号借山吟馆、借山吟馆主、借山吟馆主者、借山吟馆主者白石、借山老叟、借山翁、借山老人、借山门客(以上含有随遇而安之意。有《借山吟馆诗草》),又室名八砚楼。自署八砚楼主者、八砚楼主人、八砚楼头主、八砚楼头主人翁、八砚楼头久别人(当年游历时曾获得砚石八方,故名。此楼系自画图样所盖。久游还乡后又自号八砚楼头久别人)。又自号佩铃人(有印。因童年牧牛,在身上系一小铃,故以为号,并刻有“吾幼挂书牛角”、“也曾卧看牛山”、“痴思长绳系日”等闲章),又号齐大(系取“齐大非偶”成语而来,齐大者犹是本支排行居首),寓名甗(yn,音眼)屋(定居北京后所取),又别好及室名一阙词人、七三翁、平翁、老齐、老齐郎、九翁、钝叟、百树梨花主人、江南布衣、鹤鸣山樵、畏翁、饿叟、老白、愚愚、心出家庵僧、雨岩、华堂、养素斋、筑己楼、柳荫轩、知白斋、煮画庖、煮画山庖、梨花小院、味无味斋、悔乌堂(老白、梨花小院思君、味无味斋、悔乌堂等皆刻有印章)、老白铁栅屋(见所绘游虾)。齐白石自刻闲章甚多,上例之外尚有梦想芙蓉路八千、曾经灞桥风雪、吾家衡岳山下、绕屋衡峰七十二、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吾所能者乐事、麓山红叶想思、有情者必工愁、故里山华此时开也、忆君肠欲断、赢得鬓须残雪、门人知己即恩人、门人半知己、何要浮名、牵牛不饮洗耳水、心与身为仇、三千门客赵吴无、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亦一笑、、吾草木众人也、流俗之所轻也、老夫也在皮毛类、吾少清平、生平辛苦、容颜减尽但余愁、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连山好竹人家、学工农、为人民、私淑何人不昧恩、草木未必无情、患难见交情、有眼应识真伪、知己有恩、老年肯如人意,等等。白石先生为国画艺术大师、篆刻家、书法家。8岁从外祖父读书一年后辍学务农。12岁从叔祖父学木匠后又跟雕刻匠周之美学雕花手艺,从民间画家萧芗陔、文少可习“传神”,随胡自倬、陈作埙学诗画。期间临摹名人字画,习刻图章,与罗真吾等人结龙山诗社,又拜王湘绮为师。1902至1909)五次游历南北各地。之后在家十载。57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1927年应北京艺专和京华艺专之聘任教授。1937年北平沦陷后辞去教职,闭门谢客。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会和中国美协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1953年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奖状,又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画意推崇徐渭、朱耷、原济、李鳝及吴昌硕诸家,60岁后,画风遽(j,音句)变,重视创造。擅长花鸟虫鱼,亦画山水人物。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自成一家。有《齐白石画册画集夫人胡宝珠,子良元、良焜等。248~249页。梅兰芳1894~1961年)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本名澜,学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群儿,艺名梅喜群(14岁牛子厚为改今名)、兰芳,一作兰舫(见《新华春梦》第41页),字畹华(一作号。杨毓瓒撰有《送畹华赴日本》,载19215),亦作浣(huàn,音换)华、浣花,别号缀玉轩主人,室名缀玉轩(有《缀玉轩回忆录》,其以缀玉轩名义手钞之各种戏曲、剧本甚多,见于民国二十四年傅惜华所编之《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三卷)、芦草园、梅华(花)书屋,影射名林涴华(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纪念亭名梅亭(筑于故乡泰州)。杰出的京剧大师。出身梨园世家。8岁开始学艺,9岁师事吴菱仙,攻旦角。11岁登台。1908年正式搭喜连成班。其间,又向各名家学戏,与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合演。早年曾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新剧。继王瑶卿之后,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等。先后赴日、美、苏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留居港、沪,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及《我的电影生活》。梅派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及其子梅葆玖等。1133页。1894~1983年)广东东又名容肇庚,字希白(署见1940《文学年报》),号颂斋(古代颂、容二字相通,故号。有《颂斋吉金图录》。又撰《颂斋读书笔记》),室名五千卷金石书室、宝蕴楼(或为别署。有《宝蕴楼彝器图录》)、善斋(同上。有《善斋彝器图录》)、伏庐(同上。有《伏庐书画像录》)。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岁从舅氏邓尔雅习小学、篆刻。中学毕业后,任东莞中学教员,讲文字源流。课余勤奋自学,成《金文编》初稿(系成名之作),进京晋谒罗振玉,深得赏识,遂被荐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深造。1926年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以及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等职,并与董作宾等人组织考古学社。“九一八”事变后,在燕大组织广东同乡学生救国会,后又担任燕京大学教职员工抗日委员会主席。1946年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校调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以迄去世。生前并为政协全国委员、广东政协常委、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有《金文编》、《金文续编》、《商周彝器通考》、《海外吉金图录》等。谭家菜口味之鲜,品种之多,制作之精,在上个世纪之初便登上了京城贵府菜的巅峰。谭家菜每天都有定席者前来,但一天只能招待两桌。按当时饭庄中的堂、柜、灶的设置,全部工作尚需十余人,而谭家只请三名帮工;这三名帮工是彭长海、崔鸣和吴,连同主人共计四人。他们负担着全部的采购、加工制作、招待服务以及家务杂活等工作。谭家女主人那时包有月车,每日清晨六时许,便亲自提篮去采购原料,回来还要参加制作。彭长海和吴秀金负责加工烹调,吴还要制作点心。崔鸣和负责接待,还兼管账目和家庭杂务。谭家菜甜咸适度,南方人北方人都爱吃。在它享誉盛名之时,正是北京名厨、名酒家在九城林立之际,什么致美斋、致美楼、厚德福、恩成居、庆林春、鹿鸣春、东兴楼、五芳斋等等,家家都有拿手好菜,但谁也做不过谭家菜,哪家厨子也比不过谭家女主人的手艺。鸡之鲜、鸭之嫩是有口皆碑。其诀窍儿据说不沾火,真像仙家所说的不食人间烟火。中国烹饪的诀窍儿有两句高度概括的名言:“有味者使其出,无味者使其入”。例如,海参本身无味,在烹调时,要使其调料的味儿入进去,入得好,入得醇,是烹调的关键。谭家菜的海参,以及红烧鱼翅、鱼唇等名菜,是深得“入”三味的,烹饪的意境,可望而不可及,京华当年多少名厨,在这一点上始终是稍逊一筹的。只要为朋友做美馔,绝不凑合敷衍。在菜品选料上十分用心。每次宴请均亲自操办,携妻带仆到西单的聚兴成海味店采买,像熊掌必是左前掌,据说是熊常舔的那只,肉质格外鲜嫩;买鱼翅必选菲律宾产的“吕宋黄”;燕窝必是泰国的“暹(xin,音先)罗官燕”;鱼肚必要广东产的“广肚”;鲜活食品要按预定酒席数量购买,海产品是当日用当日买;所用调料都是有名的老字号为其准备;同时,派家中仆役到前门外的肉市街购买活鸡、活鸭鲜猪肉等。据当年在西单聚兴成海味店做生意的袁祥辅先生说:我在西单聚成海味店工作多年,专门从事鱼翅、鱼唇、海参、玉兰等食品的发制工作,供各大饭庄、饭馆、家庭家馆和包酒席的家庭厨师,在家庭菜馆中谭家菜最出名。我和谭家交往有二十年左右。谭家菜所需用的水发海味多向我店购买。我从学徒时期起,每天都和厨师打交道,因此逐步养成钻研烹饪的习惯,并热爱这一行;特别对谭家菜的讲究的选料和精细的做法极感兴趣。袁祥辅《驰名京华的老字号著名的家庭菜馆谭家菜》第111页。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为尽地主之谊,瑑青夫妇还不惜重金聘请擅长烹饪地方菜的名厨名师,到家中亲授秘诀,变着法儿更换菜肴品种,满足到府上吃请的朝中各地官员之口味。粤菜、鲁菜来回轮换。而且每每烹饪,夫妇都要在旁认真学习揣摩,受名师名厨的亲自点拨、操作品尝。不可口,不够味的,一律不准上桌。久而久之,谭家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融汇百川,风味独特,自成一脉,受到在朝各籍官员的称赞。同时,也奠定了谭家菜在京城官府菜中的地位。仅鱼翅菜就有黄焖鱼翅、清炖鱼翅、砂锅鱼翅、三丝鱼翅、鸡茸鱼翅和红烧鱼翅等十几种口味,足见其手艺之精到。当时与瑑青诗词唱和、同聊园词社的文郭家声在报纸上发表过一首《谭馔歌》,歌词开头是:翁饷(xing,音响)我以嘉馔,要我更做谭馔歌。瑑馔声或一纽转,《尔雅》不熟奈食何。起首数句即点明本旨,是瑑青专门委托郭家声为他家的美馔写一首打油诗,以扩大谭家菜在社会上的影响。《谭馔歌》甚长,其中有饮馔一节,写得酣畅淋漓,引人流涎。歌中将故都北平食单娓娓道来,京师异味一一比较,直将谭家菜烘托入既不必烩四海鳞,亦无庸臛(hu意为肉羹)江东鼍(tu,音驼。意为扬子鳄)。常品维即珍错,取则不远俟(s意为等待)伐柯。yú,音鱼。意为肥沃)菜冒山肤,或成美鲊(zh意为过的鱼)烹水梭。公膳取给需双鸡,君羹可尝却三蛇。口之味有同嗜,熟荤况传从羲娥。故都食单我所熟,述之欲涎如溢沱。鱼韩肘豆腐,旧馆风味推两和。城南汤羊氏以李,味与青梅居殊科。城西砂锅善煮肉,或袭东坡遗制多。只些常馔号独秀,何假熊与餤(dn,音淡,意为吃或给别人吃)驼。xì,音细。意为四十)年属魇(yn,音艳。意为做梦)(gn,音读亘。意为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经过。我言未毕君大笑,议鳝(shn,音善。这是另外一个字,一个鱼字旁、一个旦。请注意)庶几供切磋。据彭长海先生介绍,三十年代的燕翅席是谭家菜中最有代表性的宴席模式。上菜的程序很是严格。客人到齐后,先上叉烧肉、五香鱼、三鲜鸭掌、软炸鸡、烤香肠、烧三色素、红烧鸭肝和蒜蓉干贝八个下酒热菜,算是让客人心神安定,去燥气,饮酒开桌。酒至几圈,头道菜“黄焖鱼翅”正拉开谭家菜序幕;待盘清见底,温水漱口,去余味,上第二道菜“清蒸燕窝”;随后第三道“蚝油鲍鱼”或“红烧熊掌”;在鲜醇绵长,闭目品咂未完时,上第四道菜:三斤重、尺把长的“扒大乌参”,此道菜汁浓味厚,软糯香滑,在赞叹声中,慢慢咀嚼jǔjué,音举决随后,第五道菜“草菇蒸鸡”;第六道菜是素口菜“银耳素烩”或“三鲜猴头”,去油腻淡肠胃;第七道菜“清蒸鳜鱼”,汤白鱼酥,入第八道菜“柴把鸭子”;第九道菜是“清汤哈土蟆”之类的清汤;最后,上第十道“甜菜”,随上“麻蓉包”、“酥盒子”两样咸甜点心。为了让客人满意,每上一道菜主人都要详细介绍菜的名称、做法、特点和下一道是什么菜。宴席之后,还要沏上香茶,征求各位意见。至此,盼望已久的美味佳馔,在残羹剩饭中落下帷幕,食客们拱手道别,车轿伺候,打道回府。当时北京人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伶界无腔不学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家菜)。”人们还戏称谭瑑青为“谭馔精”,对谭家菜有“其味之鲜美可口,虽南面王不易也”之美誉。单说“红烧鱼翅”中用的“吕宋黄”,就是市面上最昂贵的货品。除东兴楼几家大饭庄用得起而外,多数饭庄都用披刀鱼翅或青鱼翅代替。“吕宋黄”肉面含针色泽金黄,烧这道菜用的辅料都是整鸡、整鸭,加上干贝、火腿等,味道非一般饭庄能有,而其饭庄都用鸡鸭骨架子加猪肘猪蹄,那味儿能一样吗?常到谭家吃饭的人都说:“谭家菜,周家酒,吃过了,不想走。”(周家酒,指的是旧时京城中之“金城银行”经理周作民家自己酿造的陈绍酒)另外与谭家私交甚厚的朱家溍老先生(他被誉为“能镇得住故宫博物院的人”)在自己撰写的《故宫退食录》中专门就谭家菜有一段别样详尽的回忆朱先生在世时,笔者曾多次到先生府上和他工作的单位故宫扰,聆听先生对自己过往的人和事的回忆与看法,受益良多。现在先生不在了,可我每次翻看先生写过、编过的书和见到与先生有关的报的时候,总能回忆起与先生面面交谈的情景。今天我在写介绍谭家菜的时候,仿佛先生就在我面前一样,感到那么的亲切,让我心里升腾起一股思念之情,现在我把先生生前的一段文字抄录在此,透过文字,既能让我们看到文字背后当年在谭家吃鱼翅宴的亲历者的亲为,又能感到朱家和谭家老一辈人之间一直存续的友谊,也算是我对朱先生的一点纪念吧。朱先生在中说:我家原来做鱼翅和东兴楼等老字号的路子差不多,做黄肉翅是向谭瑑青老伯学的,还有做红烧鲍鱼也是向谭老伯学的。红烧鲍鱼的做法没有什么特殊,和做红烧肉一样,关键在于原料是否地道。有人说要用开水发,有人说要用冷水发,有人说要用碱水发,有人说须抹芝麻酱。如果原料不好,这些办法都不行,费多长时间都不行。谭老伯说,必须买那一种价钱最高的紫鲍。鲍鱼也属于那种干海味,紫鲍的颜色是紫褐色,大约有七八分厚,长约二寸,椭圆形,最宽处约一寸多。泡在温水盆内,放在大灶台上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约四小时即发至约四寸,即可上火,和红烧肉的做法差不多,文火慢煨。谭瑑青老伯是我父亲的好朋友……在科举时代朱、谭两家的先人曾有过年谊,已经不是一辈我父亲和谭瑑青老伯是诗文书画之交,又都喜欢游山赏花,讲究吃也是他们共同的嗜好。我十多岁的时候,老伯住在西城丰盛胡同(羊肉胡同),我当初常到他家,请客吃宴席就是这个时期。当然请客吃饭有鱼翅、鲍鱼是偶然的局面。我家也是如此,如果单为自己家里吃就只限于年节或生日才能把鱼翅列到日程。20岁左右的时候,瑑青老伯家住在宣武门南海会馆。这个时期出现一个新办法,瑑青老伯有些朋友,为了要吃那种比各大饭馆更高品位的鱼翅、鲍鱼以及一些精致的家常菜,就纠合十一人再加上瑑青老伯本人也算一份,共十二人组成一个吃会。最初每人三元(银),定期每月一次。为了吃会巩固长久,定下规矩,如果因故缺席,也必须照章交费,可以派人代替,譬如派子侄或其亲属去参加。我有时能够参加就是代替父亲前去。这种吃会最初只有一个,渐渐地发展到四五个,每人增至四元。这种固定长期的吃会以外,后来又有经谭老伯的朋友介绍临组织的局面,每人五元,谭老伯作为客人身份抗日战争期间,我离开沦陷的北平。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北平,谭老伯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位侧室夫人。谭老伯在世时,一切烹饪自己调度指挥,自己买办。举例来说,做白斩鸡,谭老说:挑选的时候,先看好,再用手在鸡背上抓一把,才能决定合格不合格。在谭老指挥下由侧室夫人动手做。厨房中还有一个打下手的仆人。这就是当年的阵容。在这种基础上做出若干好菜,除鱼翅、鲍鱼之外,样样都让人叫绝,例如未上大菜之前摆的凉碟之一白斩鸡,就是任何饭馆所做白斩鸡无法相比的。还有烤香肠、烤金银肝,也特别好。家灌香肠,做金银肝和腊肉都是学谭家的做法。因说到谭家的凉碟而谈到香肠。谭家菜的品种很多,总的说来以炖、蒸为主,炒菜为辅。主要的品种吃过之后实际已饱,但最后作为主食端上来的,例如荷叶饭,或炒面等,还是诱惑力相当大,你看见不得不吃。荷叶饭是香稻米饭,加香菇丁、鸡丁、火腿丁,用鲜荷叶包起来蒸,为的是借荷叶的清香。焖面是用剩余鱼翅汁和面条一起闷的,上下微焦,中层是软的。炒面是牛里脊丝加芥(gi,音盖)蓝菜,还有蚝油,就饭的家常菜,我非常喜欢有一种三片一起吃,瑑青老伯说普通话带一点广东口音,用他的话叫做三片一七七。这个菜是一片去骨的鸭肉,上面一片金华火腿,下面一片去茎的福建香菇拖着,清蒸,非常好。饭后经常有胡桃茶或杏仁茶。仁去皮,用小石磨磨成浆,把枣泥和在里面代替糖,煮沸为止。不太甜,又借一点枣香。杏仁用大扁(即甜杏仁)少加两三粒苦杏仁一起磨成浆,这样杏仁味才充足。当时有些饭馆也仿效胡桃茶,但都差得很远。1957年左右,我和梅兰芳夫妇还在谭家吃过两次标准的鱼翅席、鲍鱼等。虽然瑑青老伯早已去世,但究竟是在家里,所以一切还不改旧规模。过一个时期,在北京饭店内开张了,字号叫谭家菜,和在家里的时期大不相同了。谭老伯在世时,饭后的茶也是值得一提的。吃过鱼翅、鲍鱼之后,喝普洱茶是很合适的。紫砂壶摆在盆中,开水注入壶里以后,盖上壶盖,继续以开水浇壶,直到一大壶开水完,这样很快就可以充分发挥茶叶的味道。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第886890页。1999年2月版)



谭家地处偏僻小巷,无招牌,可慕名来的食客却一拨接一拨,从未消停过,正所谓,“货高招远客,巷深显酒香”。袁祥辅先生说:谭家菜不仅做山珍海味鸡鸭菜肴有独特技艺,做肉类菜品也别有风味。过去,我曾经求谭家代做一红烧猪肘谭家本不做此菜,因为是熟人便慨然答应。此菜做成后确实不同一般。其特点是:肉味鲜香,甜咸适口,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崔鸣和告诉我他们的做法是:选用猪后肘,用火将猪皮烧糊,再用凉水浸泡。洗刷干净后,用沸水焯煮,去掉腥味,再将肘子放入盆内加入适量鸡汤、料白糖、葱、姜,上笼蒸熟。吃时,滗出原汁,稍加味精、料酒,用淀粉勾稀芡浇在肘子上面,即成。这种做法由于用了鸡汤和白糖,提高了鲜味,吃起来鲜香不腻。有人说,谭家的鸭馔中,有一品叫“柴把鸭子”。从制作的形状、颜色,到上桌,再到嘴里,色、香、味俱佳,别说解放前有名的饭庄菜馆做不出来,就是今天的五星级饭店也不一定能做出谭家当年的味道。据彭长海先生的《北京谭家菜》一书中给出的“柴把鸭子”的具体做法是:鸭子五斤(去骨后净重3.55钱,冬笋6两,冬菇1.5两,火腿3两;盐2钱,糖2.5钱,鸡汤1.4斤,鸡油1两,酱油、料酒各1钱,团粉、葱、姜少许。制作过程:将鸭子从背上劈开,洗净,上笼蒸1.5小时左右,取出滗去汤,晾凉后,剔出骨头,将鸭子顺着切成3条,然后再切成宽1厘米、长6厘米的长方条;苔菜用温水泡软洗净备用;将冬笋、冬菇(均用开水汆透)、火腿切成与鸭块相同长短的条。将以上切好的主、配料每样一条用苔菜捆在一起,如此将所有的鸭肉、冬菇、冬笋、火腿都捆好。将捆好的菜把码入深盘中,加入4两鸡汤,再加少许盐、糖、料酒,上笼蒸半小时,取出滗净汤,扣在圆盘中。用原汤加入鸡汤,再加鸡油1两、糖2钱、盐1.5钱,再加团粉搅成芡汁,浇在菜上即成。特点是:菜形别致,味浓而香。因为是用苔菜将鸭肉条和冬菇、冬笋、火腿等捆在一起,形如柴捆,故而命名为“柴把鸭子”。我们从彭先生书中所列谭家菜光是鸭类菜就有22还有鸡类菜22鲍鱼类9鱼翅类12燕窝类4海参类9鱼肚类5鱼唇类7哈土蟆类1熊掌类2驼峰类4驼掌类5鱼虾蟹类共34肉类(猪、牛、羊)7素菜类22甜菜类13汤菜类8面点类(包子、饺子、盒子、粽子、饼、卷、酥、饭和其)37综上所列一共220真不敢想象,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户私家菜竟能避开喧嚣,做出如此众多之美味佳肴,难怪旧时京城众多达官贵人为之趋之若鹜且等上一个月还不嫌迟。在日寇占领北平期间,是谭家菜名声鼎盛时期。而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国内交通中断,物资供应极其匮乏,谭家菜所需物品也越来越紧缺,导致谭家菜的生意几近衰败。当年的谭家菜共有二百多种,谭家每月收入不下千金,又有官府要人为其撑门面,在外人看来,谭家真是风光无限,谭瑑青真该了。,瑑青本人因仕途无望,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首《绛都春分咏京师词人第宅,得黄仲则法源寺寓舍南绀宇问词客有灵琴书驻。咏罢恼花歌哭当年朝昏度。廊松倚经幢(chung,音床。意为刻着佛号或经咒石柱子)古喜蒲褐he,音贺。意为粗布或粗布衣服),春分邻树。(王兰泉蒲褐山房即在寺侧带诗呈佛呼尊选客倦游情愫。何处茶烟病榻旧巢试认觅百年尘土。愁写乌丝伤心句。登楼日日春流去俊语,谁人能赋牡丹阑外斜阳,断钟又暮。首词反映瑑青在送往迎来、欢娱筵宴中心灵一隅存续的苦闷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那时的家中盛宴,已渐渐变成封建士大夫们瞬间的“辉煌”和“1943年,瑑青因突患脑溢血去世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荔凤因患奶疮谭家几致衰败谭家二小姐谭令柔和厨师彭长海等三人维持勉强。搬出米市胡同,迁到宣武区果子巷19号1949年新中国成立,遵照周恩来总理:“一定不要让谭家菜失传”的指示,1954年,谭家菜加入国营,迁至西单恩成居后院继续营。1958年又迁入北京饭店对外餐厅,正式挂出“北京谭家菜”招牌,如今,谭家菜品由原来的二百种发展到三百余种,成为国宴名品。无独有偶,台湾也有一款谭家菜风靡宝岛,那就是曾经做过民国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家的菜。谭延闿,字组庵,号畏公,湖南茶陵人,光绪年进士。1921年,国民党成立,谭加入国民党,1924年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北伐时,谭被推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南京政府成立,先任国民政府主席,后任行政院长,直到1930它是阔少出身,特别爱吃鸭子和鱼翅,据说北伐时,他在行军路上也是如此,有自制食谱。食谱中,谭延闿家家厨也仿照谭瑑青家做鱼翅的方法,用鸡肉和五花猪肉与鱼翅同炖,味道也醇香盈口。此菜被京城众多饭庄所挪用,并冠之以。当年,谭延闿做湖南督军时,“祖庵鱼翅”就是湘菜中的一枝名花。1930年,谭病故后,民国政府交通部为其逝世一周年,专门发行纪念邮票一套四枚之后,台湾饭馆竟以“畏公鱼翅”、“畏公豆腐”流传多年,而自诩谭府家厨的庖师更是遍布台北。追寻历史,北京和台湾一国两地的谭家菜,宠辱也随人,一脉两支,菜品有异,都不失为华夏之佳肴鱼翅王子辉先生所著《吃喝恋》一书介绍大约在千余年之前,靠海而居的人并不认识鱼翅可食,就将鱼翅当成废物丢到海里了事。人们都说中国是食鱼翅最早的国家。据台湾人说,七百年前的明朝郑和下西洋,偶然发现粮食不足时,被土人丢弃的鱼翅煮后可以用来充饥,从而开启了中国食品的新纪元。有人还说,这绝对是郑和始料未及的。其实,中国食鱼翅可推移在明代之前,我的古籍《宋会要》就有从海外向福建输入鱼翅的记述。说明鱼翅入馔最迟不晚于宋代。吃鱼翅的发明权亦非中国莫属。大约在明代,鱼翅成了宫廷的高级食品。后因吃的人渐多,鱼翅竟变成全世界争相“废物利用”专门卖给中国人的抢手货,也使中国人被戴上“鲨鱼终结者”的桂冠。日本在世界上主要捕鲨国,近二三十年变成鱼翅的总收购国,显示,日本食用鱼翅数量并不多,而是将百分之八十左右销售到港、台、大陆和新加坡。说明华人仍是鱼翅的最大者。王子辉《吃喝恋》第22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版)



由此,现在的广告宣传中便有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警语】《四十年来之北平》(初集)黄萍荪主编子曰社出版第48页之商音撰写的“北平味儿书现藏“国家图书馆缩微阅览室”。说关于这书,目前市面上的,或者说我手上有的,包括30年前买到的关于老字号的书,甚至谈到这本书的书刊杂志中,都把这本书的名字写做“四十年来之北京”。我查遍了所有的书,跑图书馆多少趟,只有“四十年来之北京”第二辑,连第二辑最后一页的广告上印着关于“四十年来之北京”(第一辑)的目录和征订宣传。我按照这些信息去查找都无功而返。最后,我在国家图书馆的网站上查找这册书,才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手里的所有告诉我的信息都是错的《四十年来之北平》说明写书的人人云亦云,谁也没有对自己使用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核对,包括第一代、现已去世的一些老先生。他们介绍老字号的书可以说我都有,也包括他们之后的众多老中青年写家们更是你抄我,我抄你,结果造成今天出版物错误信息满天飞,误人子弟。许多人认为写一篇论说吃的文章用不着这么认真,看一个大概就行了。其实不然,一篇好的文章不管你写成什么类型的,对你所论说的事都要有真的资料来源,特别是带引号资料。我们应该认定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把你想告诉读者的东西变成文字,只要把它落实在纸上,你就要对它的真实性、对它在社会上产生的后果负责,对读者负责,也对自己的文字长久地保存下去负责。那样,在以后有读者读你的书的时候,他们会认为你的是可信的,起码不会——哪是其中一位读者——在他们想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偶尔发现你说的这件事情与是的,或者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于亦时点校《归田琐记》。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

(7)“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4月版。

(8)【清】沈德潜周凖编《明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11月版。

(9)“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清】翁心存著张剑整理《翁心存日记》。中华书局,2011年6月版。

(1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8月版。

(11)邓云乡《云乡话食》。2004年11月版。

(12)邓云乡著《宣南秉烛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3)邓云乡著《文化古城旧事》。中华书局,1995年1月版。

(14)彭长海《北京饭店的谭家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3月版。

(15)袁祥辅《驰名京华的老字号》。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版。

(16)伦等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1999年12月版。

(17)叶昌炽著《藏书纪事诗·附补正伦明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8)徐世昌编傅卜棠点校《晚晴簃诗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9)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版。

(20)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张伯驹主编、编《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语》22页。1998年6月版。

(24)管林主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25)《广东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26)戴逸总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

(27)张宪文方庆秋黄美真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8)刘世南编著《清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29)严迪昌著《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0)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3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2001年11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32)杨钟羲著雷恩海姜朝晖校点《雪桥诗话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33)黄萍荪主编《四十年来之北平》(初集)。子曰社,1950年2月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34)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学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5)池秀云著《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1998年1月版。

(36)梁实秋著《雅舍谈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7)朱家溍《故宫退食录》。1999年2月版。

(38)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版。

(39)“北京旧闻丛书”《古都艺海撷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7月版。

(4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砖塔胡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41)王子辉《吃喝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2)唐鲁孙著《饮馔杂谈中国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43)乐崇熙著《清平月——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东方出版社,2013年1月版。



































87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867s...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