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五十一章 兵弱政乱
2021-04-13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五十一章兵弱政乱?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从官员的素质说起,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人是事物的主
体,行政事物处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官员,所以说各级政府官员的个体素质与政务处理能力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在韩非子看来,政府官员是政
府的代表,首讲诚信,所以官员要有忠贞信义,但现在的情况是有忠贞信义的官员还达不到需求,百分之十都不到,而天下需要数百官员处理政务。
合格的官员不多,结果就是善治者少,乱治者多。“忠贞信义”是人性范畴内的概念,是人为思想的结果,是人对人的要求,是人治人的依据,还没
有脱离“人”本身,自然就会受到人的影响与限制,这是儒家思想的致命点,“自省反观”适用于修身,但不适用于治国。治国是管理群体及因其产
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问题,最好的高度就是站在事物之外看事物,这样看的更全更真,更为重要的是不受群体利害的影
响限制,这就是“在事者,应置身于利害之外”,而具有这种能力的只有国家律法。所以韩非子告诉君主“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只要建立
完善的国家律法,依法治国,就不需要寻找所谓的智者,也不要求官员讲什么忠贞信义,一切以法规作为行为与考核标准。只要坚持严格执行,发挥
律法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力量,那么就不怕官员使奸诈,因为有国家律法作为官员行政行为与业绩考核的标准,不再需要“人治人”的道德标准。国
家律法是战略层面的治国之策,作用是定国安邦,而智囊之计是战术层面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两者层级不同,功能不同。但,现实是残酷的,君
主并不想求一法而是求智言,造成社会上讲智言的人越来越多,讲实话的人越来越少。韩非子讲的很明白“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
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意思是:现在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喜欢悦耳动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仅欣赏他的名声而不责求
做出成效。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上,这就是君主喜智言不求一法的结果。关于这一点韩非子也有专论,就是君主暴露自己的喜好,让不法之
臣趁机利用,为了讨好君心,专挑君主爱听的话讲,爱作的事做。社风民风来自庙堂之风,朝堂之上的风气很快就传到了民间,结果就是“是以天下
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意思是:因此天下很多人说起话来总是花言巧语,却根本不切合实用。大家都夸夸其谈,不务正业,虚谈误国
。具体做法与后果就是“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意思是:结果弄得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
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乱;立身处世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朝臣不与时俱进,不实事求是,不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只会称颂先
王、高谈仁义,这有什么用呢,还是免不了政局混乱。我们活在当下,不是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就要解决当下问题,解决当下的问题就是要用适合当
下的办法,而不是靠称颂先王、高谈仁义来解决。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先王否定过去,而是要务实前行,在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作为。朝堂之
上与社会之中盛行“浮夸风”与“称颂风”,那么真正的仁人智士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与存在意义,只能“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
弱,政不免于乱。”意思是:结果有才智的人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于削弱,政局仍不免于混乱。真正的仁人智士是敢于讲真
话讲实话,勇于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这在朝堂之上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君主不喜欢听这些,只喜欢听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话,仁人智士
如果再言就有危险了,就算君主不处罚,权朝也不会放过他们,他们只好隐居山林以求自保。【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
,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
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兵弱政乱”这是现实,实事胜于雄辩,面对这样的结局,君主还要听智言信忠义,如果这样的
实事都不能叫醒君主,那离亡国就不远了。《论语·子路》中也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可见智言忠义有是风险,只有依法治国,才会长治久安。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