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乡村游如品美酒
2021-07-31 | 阅:  转:  |  分享 
  
乡村游如品美酒,





今年“五一”长假,和吕梁市的几位大学同学结伴,游览了吕梁市黄河两岸的乡村。黄土高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农家美味,奔腾不息的黄河,层峦叠嶂的吕梁山脉,熟悉的景观不断撬开往事的记忆,游乡村如品美酒,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五一”当天回到家里,顾不上修整身心,迫不及待给在国外的儿子发了一条短信:“四十年后几个老同学相约吕梁游乡村,岁月沧桑,霜染两鬓届花甲,人生如梦,几杯老酒叙旧情。世事如风多感慨,记忆全在乡村中。几天来,我们到农家院落,品农家美味,观黄河风情,登陕北高坡,白云山上眺望北国之春色,碛口古镇品读“虎啸黄河,龙吟碛口”之壮丽,卦山脚下吕梁英雄广场瞻仰华国峰墓陵,走当年毛泽东主席率红军东征路……大好河山,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的乡村变化之大之快给人耳目一新,吕梁山的农村正在步入中国最富裕的一片热土。儿子,爸爸和妈妈的记忆和情感就在这乡村里,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珍藏了我们太多的记忆。祝“五一”节快乐!”

壬辰之春四月初九,公历2012年4月29日上午9时30分,开车从太原出发,不到两小时就从青银高速离石东口驶出。我的两位大学同窗靳生年、赵玉生准时在出站口等待我的到来。他俩通过电话不断确定我们到达的时间,电话里传来的是纯正的中阳和柳林方言:“到那儿了,大约几点到,我们在离石东出口等你。”

之前的几天,赵玉生兄电话相约我和妻子下吕梁串串,他的爱人郭艳萍更是急切的昐我们去,她这两年主要任务是带小孙孙,当起了全职奶奶保姆。趁着小孙孙回姥姥家的空,她才有了几天假期。已经很久没和艳萍见面了,到是玉生不断地外出参加中国书协的书法高级班,经常路过太原可以见个面。艳萍在电话里说,“你俩来了,我再约上几个大学同学,陪你到乡下看看,品尝品尝吕梁的农家土饭土菜。”一是感情难却,二是游多了大中城市和全国的著名景点,去去乡下,正中我意,在城里住了三十多年,但我始终觉得是乡下人,这种乡下情结始终没有泯灭,随着离开的时间越长,这种乡村之情愈加浓烈。

四月的吕梁山,群山染绿,天蓝草青,高速路和铁路的开通,使吕梁山成为一片热土。煤炭产业的大开发,使吕梁市成为山西省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孝柳(孝义市、柳林县)的主焦煤和铝土矿成为经济增速的重要支柱。昔日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现在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速较快的地区之一,一批靠煤炭开发先富裕起来的煤炭大鳄,带动了吕梁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经验水平普遍上了一个台阶。革命战争年代上演“吕梁英雄传”的巍巍吕梁山,正在书写市场经济崛起的传奇篇章。

沿着青银高速行驶,直接感受的是排成长龙的大型运输卡车,滚滚车流里,流动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欲望;高速公路两边的村镇及县城崛起了连片的高楼,座座高楼,寄托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梦想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阳县杏花村,杏花虽已落去,但万亩汾酒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夜以继日的大规模推进。从车窗远望,高大的牌楼,巨大的生产厂房,汾酒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让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甲等金质大奖章的汾酒飘香世界。

黄土高原的春天,只有在接近立夏之日,方显绿染沟壑。这个季节是黄土高原上最好的季节,蓝天白云,春风拂面,草绿花红。尤其是驾车走在高速公路上观风景,更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百里景百变,行车如在图画中。从太原到吕梁市中心200公里的路程,三十年前的三级路需要五、六个小时,而如今匀速行驶不到两个小时即可轻松到达。老同学靳生年,赵玉生,杜乃珍均偕夫人在吕梁国际大酒店迎候我们的到来。

吕梁国际大酒店是原吕梁行署宾馆,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吕梁地区采访时多次住在这里。记得在这里采访过当时的吕梁地委和行署的领导同志刘泽民、王文学、姚新章、邢德勇、郭海亮等。走过吕梁市的农村,住过农家,亲身体验过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多次报道过吕梁地区拍卖“四荒”,承包治理小流域、参加了在吕梁举行的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吕梁地区现场会。柳林县薛村乡残疾农民刘笑发明“旱地农作物全封闭种植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等一大批反映吕梁地区人民在改革开放开放以来脱贫致富的重大典型以及英雄的人民生生不息,为理想,信仰、命运而不断追求的报道,通过电波传遍三晋大地之时,一个新闻记者的神圣的感觉和责任感,曾在青春的血液里涌动。故地重游,几十年前的往事沥沥在目,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简陋的四层小楼的吕梁地区宾馆,如今已被高层四星级酒店所代替。走进富丽堂皇的酒店大堂,乘电梯可达酒店餐厅,要知道三十多年前,整个吕梁地区恐怕没有一部电梯,酒店的用餐包房更是金碧辉煌。当年(1973年)山西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四位同学相聚,互相望着对方,四十年过去,岁月的风霜已改变了当初我们青春的容颜,但唯一不变的是对当年求学时的珍贵记忆。

靳生年是我们四人中的老大哥,他今年已年届花甲,满头白发,两鬓染霜,华发丛生,当年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如今已被假牙替代,其中原因不是因为老,而是因为特别热爱篮球被队友碰伤门牙,一次拔下十几颗牙齿,从此篮球成为终生美好的记忆。他的妻子刘乃英,亦是土生土长的中阳人,两人结婚三十余年,共育两女一男,如今儿孙满堂。养儿育女,是生年兄生命中至高信仰,如今儿女双全,当年的艰苦早以被当今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陶醉其中。生年兄天生坚强,乐观吃苦,虽花甲之年,但坚韧倔强的性格一点都没变。

赵玉生在我们四人中排行老二,我们称他二哥,他和生年兄原来是一个县,均属中阳县管辖,他的高中就是在中阳县读的,从柳林琵琶村到中阳县,要走十几个小时,全是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半夜起床,带上干粮,步行十几个小时去中阳求学,在这里结识了靳生年,同学之情随着岁月的磨砺愈久弥坚。1971年后柳林设县,赵玉生才成为柳林人。其妻郭艳萍也是柳林县人,俩人育子两个,且都已结婚成家,大儿子赵鹏飞供职于京城,小儿子赵鹏祥在吕梁市人大机关工作,如今他们已移居吕梁市离石区,与儿孙共同生活,玉生兄退居二线后,痴迷于书法,精心求师,每日里挥毫泼墨,苦练基本功,几年时间,书法技艺日趋精湛,不断在全省乃至全国书法比赛中展出其创作的作品。

杜乃珍排行老三,是吕梁市岚县人,其妻李老师听口音亦是同乡,她在一所会计学校供职,言语不多,却给人一种稳重可靠可信赖的感觉,乃珍兄从山西师院毕业后一直在吕梁师专教物理,升任到物理系主任。当年在学校的诚恳稳重,与世无争,不虚荣,不献媚的性格一如当初。他俩育一子一女,女儿供职于北京,儿子供职于吕梁学院,都已成婚。儿子儿媳妇均是吕梁学院老师,四十年创造出一个浓郁的书香门第。

我在四个人中年龄最小,共同的经历教是过书。从小学教员,初中教员到高中物理老师,我当了八年老师。1981年10月从家乡垣曲县调到省城太原,供职于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当了32年新闻记者,在这里遇见了我的终生伴侣王泽红。改革的风雨里,我们俩人从原来是分属省电台,省电视台两个核算单位,到2004年彻底变为一个单位“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到2010年又整合为山西广播电视台,上班一个单位,回到家里一家人,其乐亦融融。女儿在身边工作,儿子高中毕业就到国外留学,现已移居澳洲的12年。虽大洋相隔,思儿心切,但得到是儿子的独立和我们的工作生活的美满,也知足了。

几杯老洒,几多感慨,我们已经完成了几十年安身立命的工作使命和责任,儿女大都成家立业,生年、玉生兄夫妇和我均当上了爷爷奶奶姥姥辈,没想到的是,这么快,老年生活开始了,我们得承认自己老了。

从吕梁国际大饭店结束聚餐后,由张升旗老师驾驶东风本田越野,王泽红驾驶广本雅阁,开始乡村游的第一站——柳林县三交镇黄河峡谷旅游风景区。坐车的都是“酒鬼”,唯独开车者清醒,我们戏称:两个好人拉一群“酒鬼”。

从离石区出发到柳林县三交镇大约60公里路程,沿G20青银高速行驶30公里后进入薛苇公路,再走20余公里就到达目的地。

三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它因位于柳林县,石楼县,陕西省绥德县三县交界之处,而曰“三交”。实际上“三交”在山西就有五个“三交”,在吕梁山西侧就有两个著名的“三交镇”,一个为临县湫水河中游重镇“三交”,一个是柳林县沿黄重镇的“三交”。从历史的角度考证,在韩、赵、魏三分晋国之后,三交为魏国之边境,北与赵国之边邑蔺(今柳林孟门)为界,西隔黄河与秦国为界。蔺为赵之边邑,曾引发秦、赵、魏之争蔺的百奇战事,故历史上秦、赵、魏争蔺才是“三交”的历史来由。

历史的久远使三交古镇多了几份神秘感和沧桑感。以三县地域之交而证,到是给了人们记忆上的方位位置,好记,简单。凡地理之山水,承载历史人物和典故愈多愈深愈精,历史厚重感愈深愈引人注目。旅游之地的开发,除了强化硬件之外,大都以历史承载的厚重为积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不仅仅是抒发登泰山之情,泰山的有名,是因为历代帝王把泰山作为江山永固,天下长治久安的象征,逢国泰民安之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便要泰山封禅,祭天祭地,以追求受命于天。历代文人留墨泰山题咏刻石,赋予了泰山“五岳之首。唯我独尊”的历史位置。将“三交镇”喻“泰山”,虽然小题大做,但“三交古镇”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依然有味道。这种味道就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味道。

下午的三交古镇,俊俏而妩媚。太阳西斜,山峦叠嶂,黄河水平静如镜,在太阳照耀下波光粼粼,可以看的见两岸山的倒影。我们一行九人搭乘一艘快艇,从三交坪上渡口出发,沿黄河顺水而下,快艇激起的波浪不时飘在脸上,凉飕飕的,两岸的景色如诗如画。三交的山坡上人工种植的松柏树星罗棋布,如兵布漫山,沟沟壑壑中的枣树清晰可见,三交曾被誉为“中国红枣第一镇”。黄河西岸的绥德县农村,砖砌窑洞,青砖瓦房,但大部分山头还是黄土裸露,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在三角镇与石楼县交界的山顶上是红28军军长刘志丹殉难纪念亭。坪上渡口曾是1936年红军东渡的主渡口,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左权等率大军在这里东渡,拉开了东征抗战的序幕。

不到30分钟就抵达黄河对岸的绥德县境内,这里有农家乐,当年的人民公社食堂,生产队的豆腐坊。山峰上镌刻着黄河母亲雕塑,我兴奋的吟诗一首:九曲黄河万里浪,四十年后喜相逢,三交古镇景如画,两鬓染霜入画中。

晚餐就在三交镇过去的人民公社食堂的窑洞里,进门是一盘土炕,窑洞后面是一张饭桌。蒸南瓜、土豆丝、大烩菜、柳林腕托、吃土饭,说土话,心情的放松,食欲的大增,是在城里的星级酒店里找不到的一种感觉。坐在这土窑洞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

三交镇的窑洞与我老家的有点区别,这里的窑洞实际是砖和石头混合砌成的,而我老家的窑洞纯粹是在黄土崖上,靠人工凿出的,土院子,土院墙,窑洞依山崖而开掘,并不规则,远看如远古人居住地洞穴。在黄土高原,从古代原始初民的“穴居野处”,窑洞一直是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是最原始的“原生态建筑”,是中华民族“住文化”的渊源。黄土崖上开凿窑洞,老百姓一般坚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有名堂,后又祖山的“风水观念”。土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热隔音,建造成本低,成了绝大多数黄土高原老百姓住宅的首选。靠山吃山,老百姓就是靠着这黄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住宅水平永远和生产力水平低高低相关联,谁都愿意住高楼大厦,但是因为穷,没有钱,土窑洞也给百姓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就是这土窑洞、地坑窑、砖券窑、箍窑等形形色色的窑洞,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延安的土窑洞还孕育诞生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窑洞,是我生命的起点,那里有我的童年记忆,少年梦想,青年憧憬,那窑洞里永远珍藏着贫穷和艰辛,挣扎和奋斗的生存轨迹。

从三交镇返回吕梁市时还不到晚上9点,到玉生家里聊天休息。他去年从柳林一中搬到吕梁市居住,140多平米的房间里,到处是小孙子生活的天地,玩具遍地,茶几上墙上全是孙子不同时期的照片,看图识字的挂图,喝水的杯子,孙子辈的到来,使家庭充满含饴弄孙的快乐。玉生的书房是家里多了几份书卷气,客厅里挂着几幅立轴,是玉生的几幅行书和草书书法。他的书房里满是书法有关的书籍和书写的工具,一张很大的书桌,纸墨笔砚,淡淡的墨香飘满房间,每日里沉浸在“墨翻袖衫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心境之中。看到玉生兄对书法如此敬业,我忽然对练习书法有点望而却步了。

艳萍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他在照料孙子的同时,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她是天才的治家理财打天下的女中豪杰,中国女性的优秀道德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说话快人快语,对人热情有加,智慧而善良。数年前社会封闭,人皆迷失吾独醒,是她首先看到社会进步的曙光,看到改革开放的先机,把柳林人天生会做买卖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从零做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善于把握,热心帮人,里里外外一把手,工作家庭两不误,令吾敬佩之至。

一直聊到近午夜,我们回到艳萍提前登记的东方百合大酒店休息。4月30日早餐之后,我们一行8人又开始了陕西佳县白云山之旅。

白云山距离石区130余公里,沿G209国道经方山县再上高速走50余公里,从临县克虎镇过黄河大桥后就是白云山了。

从临县克虎黄河大桥望去,对面的山圪梁梁上全是楼房,佳县就悬浮在这高高的山顶上。白云山道观距佳县不到5公里,远看就连在一起。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白云山山顶,站在白云山上远眺,蓝天白云,黄河峡谷,山水相映,白云山正是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得名白云观,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名山。

白云山又称双龙岭,嵯峨岭。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到此,观其山俊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设化教民,普济众生,被尊为玉凤真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给白云山颁施对旨一道,亲赐《道藏》4726卷,使白云山从此名声大震。

白云山庙宇的集市上,出售的尽是些萝卜干、土豆干、南瓜干、豆角干等等,还有陕北的凉皮。虽然见过干鲜菜,但从来没有看到白云山上的佳县百姓们把蔬菜干做的这么到位和精致,这些食品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地百姓的智慧和文明。这些干菜品或许是当地老百姓度过漫长的严冬和灾年歉年的最好食品。据载,1947年,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曾亲临佳县白云山,三次赏景而发出由衷赞叹。

游完白云山是中午饭12时正,我们一行八人又从临县克虎镇过黄河,路经临县李家塔村,观看了红军东征纪念塔。纪念塔高耸在黄河岸边,看到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红军东征激烈战斗的场面。从沿黄公路南下20余公里达临县碛口镇。

碛口,以“龙吟碛口,虎啸黄河”而著称,在明清至民国年间是北方黄河古栈道上有名的商贸重镇。其西接陕、甘、蒙,东连晋、冀、京、津,是西北和华北黄河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枢纽,其军事地位首当其冲,贸易地位不可替代。漫步碛口古镇,石板路,老字号店铺,客栈栉次邻比,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

刚刚吃完临县碛口镇的豆腐,土豆不烂子,玉生和艳萍又把我们带到了柳林县城,找了一家最地道的腕托小吃店,就是这种荞面加工的小吃,在当地百姓中有极高的声誉,当地百姓普遍喜好。这家小店里人流不断,我们进来时已没有腕托可卖,店主人说马上就到,说时迟那时快,一辆摩托车风驰电掣呼啸而至,摩托车后面带了一个塑料储物箱,里面是刚出锅的腕托,还带着余热。每人两碗,先用塑料小刀切割成适合的小块,然后浇上蒜泥、辣椒、老陈醋、调料油,稍微搅拌就可入口,口味浓淡可以自己调节,如果你看着别人吃腕托,看那颜色,再看吃的神态,保准叫你垂涎欲滴。吃了两碗腕托,艳萍又叫我们品尝了柳林的芊芊面,这种面有汤有菜,吃起来很爽口,类似于垣曲老家的清水面条子。

柳林县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几十层的大楼拔地而起,街道上不时驶过豪华轿车,县城的面貌今非昔比。从柳林到离石仅20余公里,一路上运输卡车接连不断,山坳里的厂矿灯火通明,走过全国不少的高速路,吕梁市的高速路是最忙的,负重是最大的。真是风水轮流转,过去的全国闻名贫困地区,改革开放带来了命运的好转,老天爷公平,自然条件恶劣,但地下乌金足以使这片土地生金生银,这次乡游看到柳林县的绿化投入很大,沿路两边山头都栽上了松柏树,这也是柳林人对上天的回报吧。

见老同学就像走亲戚,靳生年和刘乃英下了死命令,说下啥也要去一下中阳他家看看串串。5月1日早晨,我们一行8人沿G307国道行驶20余公里就到了中阳县城,生年的家就在县城的一个小区里。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满茶几的水果瓜子,切好的西瓜,沏好的热茶,原来生年和乃英早就叫儿子在家里准备迎接贵客似的等候我们的到来。

我们非要品尝刘乃英的厨艺,可生年执意不肯:“呀呀呀,你们来一回,我们的手艺可不能看了笑话。你们不嫌弃,我可要埋怨自己一辈子了。”一杯清茶,几多回忆;昔日苦过方见甜,兄弟真情弥久远。生年把家庭午宴搬到了中阳宾馆。20年前住过的中阳宾馆窑洞早已不见了踪影,在富丽豪华的中阳宾馆餐厅,生年拿出30年兰花瓷老汾酒,来庆祝我们40年来的珍贵相聚。但我还是想起了20年前的日子,我到中阳县采访时在他家吃的一顿莜面栲栳栳,那种味道叫我至今不能忘怀。我们在求学的日子里,饥饿感时时在侵袭我们,火炉里烧个山药蛋,到临汾的黑集市上换回些大米,白大米就榨菜,那味道至今在记忆里。真乃“饿了菜也甜,饱了肉也嫌”,生年兄表达的是几十年里的心情的积累。实际上同学朋友聚会,聚得是感情,聚得是心情,但愿这份淳朴的感情永远刻在我们心底里。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崇拜,世风不古,我为我们之间还有这份纯真而庆幸。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与生年、玉生、乃珍夫妇分别在中阳和吕梁分手,标志着这次同学聚会和乡下游览的基本结束。从离石东上青银高速,趁着天色还早,从交城县下高速,瞻仰了吕梁英雄广场。

吕梁英雄广场,当地人叫“华陵”,即华国锋同志的陵墓。华国锋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2011年3月9日,华国锋的骨灰在北京八宝山存放3年零两个月后,安放在吕梁英雄广场。“华陵”从此成为一道国人的记忆。尽管在建筑“华陵”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沸沸扬扬的议论,但瞻仰“华陵”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们这一代人对华国锋同志并不陌生,“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在1976年那个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年份里,是华国锋同志力挽狂澜,稳定局势。“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静,小时候在那里儿,打游击也在那儿”,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的生前夙愿得以实现,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早就慕名,今日如愿。缓缓登上吕梁英雄广场,拾级而上365级台阶,寓意华国锋同志365天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华陵顶端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一个高5.5米的外形像华字“H”字母的墓碑,墓碑上书“华国锋之墓(一九二一至二零零八),5.5寓意华国锋同志在55岁成为中共中央主席。墓碑后面是一面高八米的花岗岩砌成的高墙,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就安放在这堵高墙的后面。

站在华陵顶端的平台上,俯瞰交城县城,耳边响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交城民歌,1976年曾经重新填词为:“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不叫交城浇文水),交城的大山里来了游击队(交城山里没有好茶饭),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只有那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华政委最听毛主席的话(灰毛驴驴山呀灰毛驴驴水),他跟毛主席打天下,打鬼子除汉奸,减租减息兴水利,哎咳哎咳闹腾的热火朝天。”这首民歌在1976年的中国,曾经响彻神州大地。

1976年的中国,在当时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刻骨铭心。

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十里长街送总理,山河哭泣,大地悲伤。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事件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

1976年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悲痛,山河呜咽,世界关注。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逮捕并接受隔离审查,标志着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华国锋同志在1976年由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到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

…………

如今回家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永远陪伴着这位交城山的儿子。

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安息吧,家乡是长眠的最好地方。

2011年2月19日的《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章《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是对华国锋同志的盖棺定论。



回到静心斋,3天里游乡村的快乐给我带来了美梦。那些熟悉的景物,乡下小吃,老同学老去的面孔,在梦里,在我的记忆里,清晰,亲切,如清泉一般。

管他波涛如何汹涌,在山涧里流淌吧,因为再深的江河湖海,也是一滴水的聚合和分解。

























15









献花(0)
+1
(本文系台飛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