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 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 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二、岩画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 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 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三、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只有到 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在清朝光绪年间,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 子监祭酒。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经 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 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王懿荣殉难后,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 的甲骨,于是在1902年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另外,刘鹗还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3000余片甲骨, 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 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四、金文(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 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 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 朴之风格。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代表作:《毛公鼎》、《大克鼎》五、石鼓文石鼓文,先秦刻石 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 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 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六、小篆春秋战 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 ,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 (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 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七、隶书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 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为什么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由篆书到隶书,这种变化过程学术界称之为“隶 变”。隶书之前的大、小篆都属于象形字系统,称之为古文字。隶书之后而产生的楷书、行书、草书被称之为今文字。汉简中国两汉 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它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 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汉简又分为边塞汉简和墓葬 汉简边塞汉简还可分为三种:1、敦煌汉简2、居延汉简3、武威汉简汉简种类居延汉简“居延汉简”因在内蒙古自治区居延 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敦煌汉简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 。武威汉简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甘谷汉简甘谷汉简,1971年12月发现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的一座汉墓中, 属墓葬汉简。八、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由隶书分化而来的书体,一般称为隶 草。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 连;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 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被称为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 传世名帖之一草书不能乱写乱画,它是有一定的规范写法,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划省变有章法可循,写字潦草就是乱写没艺术含量。张 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陂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来问?致吾忘之。"九、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 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按照时期划分, 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 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 成熟起来的唐楷。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 了。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 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 “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 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 仍存古隶之横直”。《宣示表》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帖”,从中可窥早期楷书面貌,结字以方为体,略扁,笔法浑厚质朴,自然雍容,楷书风格 已趋成熟,对后来的唐楷书法影响巨大,也被后人称为楷书艺术的鼻祖。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 ,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 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 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 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十、行书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 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 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 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 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集序》的“唐人五大摹本”1、冯承素摹本,又称其为“神龙本”。2、虞世南摹本,亦称“天历本”。3、褚遂良摹本,亦称“米芾诗题本”。4、黄绢本(褚遂良),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5、欧阳询摹本,又称其为“定武本”。冯承素摹兰亭序书法字体演变图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隶书小篆草书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狂草行楷行草汉简大篆与小篆又称为古文字魏碑唐楷欧体颜体柳体赵体隶书之后又称之为今文字。汉字的演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