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进一步认识大数据(4)
2022-01-30 | 阅:  转:  |  分享 
  
进一步认识大数据(4)

胡经国



数据、大数据及其本质

有关文献指出,最近几年,数据问题进入哲学视野。对于哲学家探索的数据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数据与大数据

⑴、大数据本质上还是数据

科学技术进步,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类型传感器以及云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和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运算能力的极速进步,使得数据概念被大数据概念取代。数据量增加速度之快,大致可以这样描述:在最近两年生成的数据量,相当于此前一切时代人类所生产的数据量的总和。

大数据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掘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大数据的特征,除了巨大、快速、多样多变和价值之外,没有其他。因此,大数据本质上还是数据。

⑵、大数据的多样多变特征

在上述大数据特征中,其多样多变特征值得特别关注。它表现为所生成的数据格式的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各有多种不同的格式多样多变特征取决于生成数据的技术与设备却反映出数据产生的时代特征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与条件,同时也反映出被描述的自然和社会的多姿多彩。另外,随着技术发展和数据量急剧增长,新的数据格式还会层出不穷,大数据的多变多样特征更加突出。

⑶、大数据出现的特定背景

大数据不但是一个技术概念,而且又是一个商业概念它的出现,有其特定背景。大数据出现的特定背景是nternetTechnology,IT)领域的商业和渲染新技术的考量。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大数据包揽了人类获取数据的所有途径,昭示了哲学研究的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先声,很久远之前就已经响起那时,它仅仅被称为数据。数据与认识

⑴、人的认识是通过数据获得的

这里的认识是人的认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大数据的出现和备受关注,使得一个事实得以确认,这就是数据覆盖了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感官及其所获得的经验退居到显示屏之后,退居到各种类型的技术装置之后这些装置将自然和外部世界的映像转译成人类感官可以接受的图像、声音甚至触觉嗅觉味觉。这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又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现象。如果说此前,哲学还试图在技术系统生成的数据之外寻找世界的直观映像到了大数据时代,这种人类的直接感知即使没有被完全取代,也失去了其传统意义上的优势。一言以蔽之,哲学需要从数据中寻求对世界的认识,舍此即失去认识的来源。

这似乎是一个惊人的变故,其实不然。在影响人类认识的课题上,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只是数量和范围上的变化,并非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事实上,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来都是依赖于某些技术装置的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其实是通过数据获得的。

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最早的技术装置可能是直尺它用于测量长度,例如田亩更早的述说技术装备也许是绳结它用来述说一件重要的事件。在国,从河北泥河湾先民打造石器,到安阳殷墟龟甲上刻画的文字,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数据,表达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知。而面对着所有这些早期的承载数据的技术装备,人们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某种最早的抽象认识。古代人先后发明过算筹、斗和称、漏刻、浑象仪、量角器等等,无不是用来产生认知外部世界的数据人们也发明笔、纸张、雕版印刷术,也是用来记录和生产数据。依托所有这些,数据成为人们认识的依据,思考的源泉,表达的工具。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异军突起望远镜、显微镜、六分仪、光谱仪、质谱仪乃至加速器、射电望远镜的相继出现,成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这些技术装备产生的数据成为近现代思想的新的依托。到了当代,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出现,各种延伸和展人类感官感知能力的器具设备层出不穷,终于完全或接近于完全取代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通过通过古代和近现代的技术设备把数据呈现给人类,而数据则成为人类认识的来源。这就是大数据时代。

关键点在于,我们所知的世界,全部是由数据表达的其中一部分数据获得理解和解释更多的还只是数据,没有得到解释甚至没有得到关注它只是好像自在自然那样在那里,等待人们去搜索发现它,解释它,运用它。数据与本体

⑴、用科学描述自然优越于传统哲学

根据上述认识,似乎可以通过观察数据的形成和生产,来理解哲学与科学在解释客观自然课题上彼此消长。

在近代科学初兴时期,自然科学并没有从传统哲学中分离出来,它被冠之以自然哲学。与之相并行不悖的,有哲学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后两者都是试图以某些观念描述和解释外部自然,寻求事物的本质,并在哲学领域合法存在。伽利略、牛顿等人推崇的使用先进观测和实验手段观察与调控自然,用数学述说自然过程。当这一切成为风气之后,哲学本体论逐渐衰退,哲学似乎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描蓦和解释,让位于自然科学。

最后一位试图运用科学数据来解释自然的哲学家是康德他研习了牛顿的运动力学和天体力学,并且提出了宇宙演化学说。然而,拉普拉斯在康德理论的基础上,用物理理论和数学表述了星云说,在无限时空中的恒星和星系演化学说。在拉普拉斯之后,用科学描述自然优越于传统哲学得到了公认。

⑵、自然科学在使用技术装备获得数据方面占有优势

一般认为,在经典科学时代,哲学与科学在描述自然方面的差异,在于是否运用数据和使用数学方法。今天我们发现,这并非全部问题之所在。从经典科学时代直至大数据崛起的今天,自然科学的确在使用各种技术装备获得数据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哲学则固守传统的概念分析和一般推理方法,这还是指的好的哲学。这与其说是哲学落后于科学,勿宁说是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尚有不逮,给传统哲学留有施展的余地。

⑶、数据成为认知的源泉

大数据的出现,包围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所有方面,情况发生变化。在科学界开始讨论并实施计算一切的时候,同时也给哲学重新回到讨论本体打开方便之门。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数据成为认知的源泉,思维的质料我们对世界的解释转变为对数据的解读,舍此无他。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我们发现,我们所知的称作外部世界的东西都是通过数据来呈现的当我们寻求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数据中徜徉当我们觉得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时,实际上是自觉找到了一些数据之间的关联。数据的物理学气质

⑴、数据的物理学气质的研究意义

所谓物理学气质,是思考事物的本质,从原理层面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和研究,揭示出事物的基本规律。

当前,备受热议的数据和大数据是否具有揭示事物基本规律的功能,可能这还有待于观察但是,数据,就其现象而言,似乎已经展示出某种物理学气质考察这一特性,不但有利于认识数据的本质,而且也有利于深化对物理学的认识。

⑵、量子力学的巨大成功

这里所说的物理学,主要是量子力学。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获得巨大成功在场论、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上都扮演基础角色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以及超导物理等应用学科上都有极出色的表现。量子力学与哲学的联系,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领域都要来得紧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论问题。

⑶、量子力学的认识原则及其争论

量子力学发现,建立在测不准关系基础上的认识,受到基本物理原理的限制客观世界原则上不可能真正被观察到,我们只能根据物理测量结果认识世界。而测量本身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干扰,导致无法真正认清它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唯一来源就是测量的结果,即所谓经验。

量子力学的这一认识原则引发将近一百年的讨论,至今未能平息。

尼尔斯玻尔认为我们必须接受量子力学给出的认识原则,承认和接受自然作出的安排量子力学已经很好地描绘了自然爱因斯坦则不愿意接受玻尔的绥靖哲学他觉得一定是量子力学本身的不完备造成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应该是能够穷尽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像量子力学所描绘的那样。

⑷、争论本质上是对于数据的意义的争论

当我们回顾前述数据与大数据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含义时,就会明白,一直以来有关量子力学问题的争论,本质上就是对于数据的意义的争论。显然,爱因斯坦不愿意接受数据给出的结果,以及对于数据的解释而玻尔则认为数据揭示的自然正是自然本体,无论我们是不是喜欢它。

有趣的是,人们一直在争论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此前却几乎从来没有人意识到测量的结果本身就是数据而数据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认识来源。离开数据,我们对于世界一无所知。





2016年5月30日编写于重庆

2022年1月30日修改于重庆

6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