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2-04-06 | 阅:  转:  |  分享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0题)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应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改革科举制度

D.加强思想控制

2、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

A.苏商和鲁商

B.徽商和浙商

C.晋商和徽商

D.鲁商和晋商

3、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4、以下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B.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D.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5、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

A.扬州

B.苏州

C.景德镇

D.松江

6、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明确规定:“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后如已垦熟,不许原主复问。”承认农民开垦有主荒地的土地所有权。雍正时期诏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盛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不得阻挠。”材料显示清朝前期

A.发展商品贸易????B.免除赋税摇役????C.兴修水利工程????D.推行垦荒政策

7、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

A.制瓷业?????B.造船业??????C.纺织业?????D.冶铸业

8、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

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全国商业网形成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大商帮的出现

9、农业是民生之本。下列我国古代农业成就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③占城稻引进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10、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人口数量的增长

11、下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丝绸之路开辟???????????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D.清朝经济兴盛

12、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13、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14、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商业的繁荣,也反映了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徽商和晋商????B.苏商和晋商?????C.徽商和苏商????D.浙商和徽商

15、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16、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倾) 人均耕地(亩) 雍正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1812 3.3370 727.08 2.18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失败

17、清朝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指的是哪座城市?(?)

A.松江??????B.广州??????C.苏州??????D.无锡

18、清朝时期造成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的开荒垦田???????????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D.对外贸易的发展

19、谚语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谚语由“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了(?)

A.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B.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C.古代北方经济的发展??????????D.古代南方成为工业中心

20、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南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下列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有(??)

①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湖广地区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湖北汉口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④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1、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22、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23、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24、下表是清朝前期康熙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年代 人口(亿) 耕地面积(万亩) 康熙六十年 0.256 73564 雍正十二年 0.273 89013 乾隆十八年 1.027 70811 嘉庆十七年 3.616 79152 A.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

B.康乾盛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C.传统经济政策受到西方入侵的影响

D.土地兼并问题日益突出

25、下列表格是“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这一表格折射的历史信息准确的是

年代 人口数(口) 人均耕地亩数(亩)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12年(1655年) 14033900 27.63 顺治18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50年(1711年) 24621321 28.15 康熙24年(1685年) 6078430 乾隆31年(1734年) 2080957936 3.56 乾隆31年(1766年) 7414495 A.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新品种的改良,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C.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官场腐败,军风军纪败坏,财政虚耗严重

26、某校七年级学生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以下两幅图片得出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描绘乾隆时苏州繁华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

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

B.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C.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D.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27、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苏州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28、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9、晋商兴起于清朝前期,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下列对晋商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主要贩卖粮食、食盐、丝绸

B.在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C.他们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场

D.他们的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30、下列关于清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B.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D.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的商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2、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明清时期,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的全国性商贸城市有北京和南京,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

4、A

【解析】

根据题干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朝制瓷业发展的表现,不属于清朝,符合题意;玉米甘薯在明代引进中国,清朝时加以推广;手工业方面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商业方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资本雄厚,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山西的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故选A

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棉纺织业在元朝的基础上又有显著的发展,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的农村妇女,普遍参加纺织,就连地主家庭的妇女,也以纺纱织布为副业,苏州更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丝织业最发达,B项符合题意;扬州不是当时的丝织业中心,A项不符合题意;景德镇是瓷都,C项不符合题意;松江是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6、D

【详解】

依据材料“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后如已垦熟,不许原主复问。”、“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盛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不得阻挠。”的信息可知,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经济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很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资金和机器,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以维持家庭生计。这样就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因此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是在明朝之后;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是唐朝;③占城稻引进是宋朝。②③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分析】

依据课本所学,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也发展成为商业市镇,甚至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比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1、D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17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D选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A选项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开发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繁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详解】

依据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反映的主要是清代乾隆年间,土地按照全国人口来平均,从中可以看到人均耕地在逐步减少。题干中“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这表明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却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D项符合题意;这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A项不合题意;因为很多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B项是表格中现象导致的后果,不合题意;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与人均占有土地减少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其次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题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通过图表中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结合题干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人均占地面积不断减少。

1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清代得到广泛推广,在宋朝时期的中国,不可能见到玉米,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是这个商人可能经历的,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4、A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A正确;BC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

15、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货币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题干“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经济发展。货币的大量流通,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

16、B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人口一列持续增长,人均耕地一列持续下降,突出体现了人地矛盾。有限的土地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C

【分析】

依据课本所学,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清朝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C项符合题意;松江在元朝兴起,以生产丝织品、棉布出名。A项不合题意;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B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8、A

【详解】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导致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过度开荒垦田,破坏生态环境,这一现象使得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是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说明清朝前期农业迅速发展,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20、B

【详解】

依据题干“清朝前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南宋时期的现象,①不属于清朝前期,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项;②湖广地区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③湖北汉口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④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都是清朝前期南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史实,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1、C

【详解】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当时在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发达,苏州盛泽镇主要得益于丝织业的快速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基地出现,A项错误。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和材料无关,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C。

2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ABC是唐朝瓷器的杰作。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3、A

【详解】

依据题干“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反映了机户李扁担、李东阳所拥有的织机数量即佛山镇所拥有的工场数量、工人数量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工场。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不合题意;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扩大税源,才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4、A

【解析】

依据表格给出的数据表明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伤害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从表格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5、A

【解析】

题目给出的表格数据表明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较慢,因此表格折射的历史信息是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表述在表格中体现不出来,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6、D

【详解】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一描绘乾隆时苏州繁荣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经济发展繁荣,苏州繁华证明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由图二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表,可以看出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强。两幅没有涉及到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D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7、D

【解析】

根据材料“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知,明朝时期随着苏州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地区,苏州盛泽镇便是当时的一例,从材料可以看出绸丝牙行数目较多反映了当时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业的发展,和棉纺织业基地出现无关,A项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项说的绝对,排除。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朝时期,C项错误。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反映上来当时丝织业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答案。

2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得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统治者还大力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清朝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品种不断的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属于手工业的发展,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所以不包括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9、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丝绸。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晋商的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但是晋商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场的说法不正确。从而得出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3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商业发达,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清朝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所以ABD三项都是关于清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叙述,而C项是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描述,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献花(0)
+1
(本文系骆骆课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