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海峡地质综述(2)
胡经国
三、台湾海峡地形地貌
㈠、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单元划分
台湾海峡地形地貌从总体上看是西南高而东北低,而东南部分则又更低。若就台湾海峡海底形态来说,则台湾海峡又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地形地貌单元:
⑴、台湾海峡中西部浅滩;
⑵、台湾海峡盆地;
⑶、台湾海峡南部浅滩;
⑷、澎湖水道;
⑸、海底峡谷。
㈡、台湾附近的海底地形
台湾海峡和钓鱼岛为大陆棚地形,冲绳海槽和巴士海峡为大陆坡地形。
海底地形坡度比较:西部比东部平缓;南部比北部陡峭。
㈢、海底地貌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大陆架浅海。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台湾海峡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由于第三纪始新世的大规模海侵,因而使台湾海峡及其两侧均成为海洋。
在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隆起成为陆地,从而形成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台湾海峡经历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才开始形成当今的海峡地形地貌。
㈣、海岸与岛屿
台湾海峡两岸地貌形态差别挺大。西岸,多为岩石海岸,岸线曲折多湾,悬崖峭壁,奇石异峰,海洞岬角,海岛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湾30多个,海岛600多个。而海峡东岸则多为沙岸,岸线比较平直,地势较为低缓,沙滩淤浅明显,深水区离岸较远,天然良港较少。从台湾山地下来的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滨海冲积平原,不断向海峡扩展。台湾地壳仍处绥慢上升时期,台湾岛陆地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台湾海峡东岸为台湾岛西海岸,从富贵角至猫鼻头海岸线长560余公里,其岸线平直,向西凸出成弧形,在布袋泊地以北略呈东北走向,以南呈东南走向。濒海陆地南北多山,中部为平原。从桃园至枋寮为低平沙岸。台中以北平地纵深较小;台中以南有纵深达50公里的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河流纵横,稻田遍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近岸多沙洲、潟湖,以布袋附近尤甚,并且逐年向海扩展。台湾西海岸少天然良港,多为利用沙洲、潟湖经过挖掘疏导而成港口,如高雄、左营、安平、台中等港。除了隔澎湖水道有澎湖列岛以外,近岸岛屿很少。仅在高雄南30公里处有琉球屿,其面积6.8平方公里,海拔90米。另外,在海口泊地以外有海丰岛,其面积很小,为沙洲岛。澎湖列岛位于海峡南部,由64个岛屿和许多礁石组成,其岛屿总面积约为127平方公里。它们是由火山喷出熔岩凝结而成的玄武岩台地,最高海拔为79米。其中,以澎湖、白沙、渔翁三岛面积最大。该三岛围成澎湖湾和马公港,为舰船良好驻泊地。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与福建南部中途,扼海峡南口,形势险要。
台湾海峡西岸为福建中、南部海岸,自海峡北口西端(长乐县南)至闽粤海岸交界处,大陆海岸线长约1900公里,岸线曲折。濒海陆地为闽东山地向东南延伸的山丘分支直逼海滨,形成较多半岛、海湾、岩岸和近岸岛屿。在木兰溪、晋江、九龙江下游入海处形成莆仙、晋江和漳厦等平原。良好的港湾有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东山湾等。近岸岛屿达500个,其中重要岛屿有海坛、南日、湄洲、金门和东山等。
㈤、海峡两岸地貌形态差异
海峡两岸地貌形态差异挺大。
海峡西岸,多为岩石海岸,岸线曲折多湾,悬崖峭壁,奇石异峰,海洞岬角,海岛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湾30多个,海岛600多个。
而海峡东岸则多为沙岸,岸线比较平直,地势较为低缓,沙滩淤浅明显,深水区离岸较远,天然良港较少。由于从台湾山地下来的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因而形成滨海冲积平原,并且不断向海峡扩展。
四、台湾海峡地层岩性
㈠、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第四纪地层
有关专家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16个钻孔柱状岩芯进行了孢粉、硅藻、有孔虫、14C和古地磁系统分析测定,将该海域的晚第四纪地层自老到新划分为E、D、C、B、A层。研究结果证实了早武木冰期中晚期的琅岐海侵层(D层上部)、武木亚间冰期的福州海侵层(C层)和冰期后期的长乐海侵层(A层)的存在,并且首次发现里斯-武木间冰期的金门海侵层(E层)。研究表明,在晚武木冰期时,该海域仍然为浅海环境,沉积了“海峡海侵层”(B层)。
㈡、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m值与地层分布
有关专家根据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水平抗力比例系数?)m值分布和14C测年资料,发现出露于该海域海底表层的沉积物有以下6层。其中:
层3是以韩江和九龙江古河口沉积物为代表的低海面时期的沉积物,形成于距今9000~7000a间,出露的古河口沉积物的m值小于10。
层4是在低海面时期以前海面逐渐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m值为10~26.5,而且由上向下渐增。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2500~9000a。
层2是在低海面时期以后海面逐渐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m值为10~25.2,而且由该层下部向上渐增。
层1分布于沿岸和河口区,m值小于15,而且由河口或岸边向海渐增,可能为距今3000多年以来的沉积物。
层5出露于台湾浅滩中南部,为晚更新世冰期的沉积物,其m值为33.8~38.0。
层6仅在台湾浅滩南部874站出露,其m值为200,反映该沉积物形成或被改造于热带海洋或相当于热带海洋环境。
上述地层的m值特征及其分布揭示,距今9000~7000a期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处在低海面时期。
五、台湾海峡地质构造
在大地构造上,台湾海峡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
㈠、台湾海峡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
1、研究成果(1)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地质构造可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即:闽浙中生代隆起区、台湾海峡新生代坳陷区和台湾新生代岛弧褶断区。
其中,台湾海峡新生代坳陷区由台湾海峡的主体和台湾西部丘陵平原区组成。它的东、西边界分别是台湾屈尺-老浓断裂带和闽粤滨海深断裂带。
有关专家在以往台湾海峡西岸东南沿海长乐-南澳断裂带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台湾海峡、特别是该海峡新生代坳陷区各次一级构造单元的深部地质结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特征、断裂构造、火成岩分布和地震分布及其活动特点等有关资料进行了概略总结,并且对台湾海峡地质演化模式和演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应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理论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格架最终是在一个统一的区域性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展形成的。因此,尽管边界条件可能改变,但是同期各种构造形迹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活动性构造也是如此。
2、研究成果(2)
有关专家指出,台湾海峡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裂陷的一部分,在构造上划分为“两盆一隆”,即:台湾海峡盆地、台西南盆地和澎湖-北港隆起。盆地的结构以半地堑式断陷为特征。盆地内的白垩系至新生代沉积最厚愈万米。台湾海峡裂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东海和南海盆地的影响,也与台湾中央山脉碰撞造山带密切相关。在多重机制影响下,台湾海峡地区在新生代演化中,经历了多中心断陷-坳断-前陆盆地三大阶段。盆地的沉积中心在时空上呈自西向东的迁移,造成下第三系厚度西厚东薄,而上第三系的厚度则反之。这种特征决定了台湾海峡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3、研究成果(3)
有关专家指出,台湾海峡地区属于欧亚大陆边缘新生代断陷区;莫霍面埋深为27~30公里,其地壳具减薄陆壳性质;区域构造走向呈北东向。据对区域地震剖面的追踪对比,台湾海峡内由一系列左行雁列的隆起与坳(凹)陷组成;坳(凹)陷多为在上古生界-中生界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其形成断裂发育和岩浆活动时间均自西北往东南依次变新。反映了新生代期间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增生的过程。因此,该区内各坳陷的生油岩时代、油气成熟时期和勘探目的层是不一致的,需要区别对待。
㈡、台湾海峡陆缘滨海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1、研究成果(1)
有关专家为了深入研究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收集、整理了台湾海峡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并且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
⑴、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上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直接反映了滨海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分段分布及区域变化等特征。
⑵、台湾海峡西部存在3条主要断裂带。其中,F1为滨海断裂带,属于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西界控凹断裂;F2断裂带为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东界控凹断裂;F3断裂带为台西盆地西界控盆断裂。3条断裂带及其内部发育的正断层组合整体组成了台湾海峡西部断裂系,控制了台湾海峡西部区域隆、坳格局的形成。
⑶、滨海断裂带和海峡西部断裂系被4条NW向区域断裂带自北向南切割为5段,即:平潭外海段、泉州外海段、厦门外海段、东山外海段和南澳外海段。
2、研究成果(2)
有关专家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海水等深线展布,全长约500公里,是华南大陆与台湾海峡海盆的分界断裂;其断层面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属于超壳深断裂;在主压应力轴为NWW-SEE方向的应力场作用下,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性质;断裂带两侧地形反差大,最新活动性强,控制着两侧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繁,是福建沿海地震活动最活跃的断裂带。
3、研究成果(3)
有关专家指出,南海北部陆缘滨海断裂带大体上与华南海岸线平行,沿海水等深线30~50米展布,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弧状断裂带。该断裂带北起福建东引岛和海坛岛外,呈NE-SW向贯穿台湾海峡,继续向西南经广东的南澎列岛,延伸至海南岛东部海域,长达上千公里。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裂带在不同区段(福建外海段、汕头外海段、汕尾段、珠江口段和阳江段)表现出差异性构造特征,确切位置尚不明确,其基本地质构造特征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㈢、台湾海峡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
1、研究成果(1)
有关专家指出,台湾海峡盆地,主要是台西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发育分为三个阶段:中生代是张裂前期阶段;老第三纪为断陷阶段;晚第三纪西部为区域东倾沉降阶段,东部为坳陷阶段。台西盆地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一个盆地具有三种结构类型,即:东、西分带的断陷—隆起-坳陷;南北地质上众多的差异性;构造运动的多期频繁性。台西盆地内具有潜在的油气远景。
2、研究成果(2)
有关专家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构造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㈣、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区域地质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中中新世开始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今台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基本构造格局和特有的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台湾岛地质考察和研究区各种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区域地质特征,具有出露地层新、构造活动年轻且强烈、受马尼拉和琉球两个俯冲带共同影响等特点;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弧陆碰撞的影响,表现出各种断裂作用极其发育、逆冲-褶皱带多见、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地热温度比较高等特征。研究区中西部麓山带和台东纵谷-海岸山脉以及台湾南部和东北部海域是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区。
2021年12月7日编写于重庆
2021年12月10日修改于重庆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