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性高血压
刘石平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
患
病
率% 20
15
10
17.65
13.58
7.73
5.11 患病率
5
0
1959 1979 1991 2002
四次全国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2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
2014年4月3日发表于《美国高血压杂志》的文章,目前我国成人高血
压患病率为29.6%,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2.6%、34.1%
与9.3%,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7.4%
Wang,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4. 3
高血压的病因
?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0%-95%)和继发性高血压(5%-10%)
?难治性高血压: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合理可耐受的
足量≥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治疗>1月血压仍未达标,或
服用≥4种降压药物血压才能有效控制,称为Resistant
hypertension(RH)
?难治性高血压占高血压20-30%,继发性高血压占难治性高血压
10-30%
?在难治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占20%左右
?嗜铬细胞瘤漏诊率高,在其所致死亡患者中漏诊占75%
4
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 21(4)
什么叫内分泌性高血压?
?内分泌性高血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一定的内
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特点:一经确诊,多可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得到根治
或有效治疗,原发病治愈后高血压可能随之消失
哪些患者需要注意排查内分泌性高血压?
?高血压伴低血钾
?顽固性高血压使用三种以上降压药效果不好的
患者,或者治疗有效但使用4种以上降压药
? 40岁以前高血压患者
按部位大致分类
?下丘脑和垂体
?甲状腺
?甲状旁腺
?肾上腺:髓质、皮质
?胰腺
?性腺
按表现分类
?有高血压表现的内分泌病
?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疾病
有高血压表现的内分泌病
部位
垂体
甲状腺
疾病
肢端肥大症
巨人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状旁腺
胰腺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糖尿病
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疾病
?常见: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
胞瘤
?少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罕见:Liddle综合征、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增多症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性高血压
?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GH促进水钠潴留,引起细胞外液增多
?G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
?高水平的GH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使外周阻力增加
?GH分泌增多可使心肌肥大,心输出量增加,血容量增多
?GH产生过多的IGF-1能促使生长,产生阻力血管增厚及潴
钠,参与高血压形成
诊断要点
?肢端肥大或巨人症的临床表现
?垂体肿瘤压迫症状
?血清GH、血IGF-1升高,高糖抑制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资料
甲亢性高血压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增大
?随甲亢的控制,血压可渐降至正常
甲亢性高血压的发生机理
?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增高,代谢亢进,心输出量增加
,致收缩压升高。
?甲状腺激素加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因产热增多,外周血管扩张,动静脉吻合支增多,致
舒张压正常或稍降低。
甲减性高血压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随甲减的治疗,甲功恢复正常后,血压可降至正常
甲减性高血压的发生机理
甲减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组织对氧的需要量减少,
血流量和血容量均减少,因产热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导
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出现高血压
诊断要点
?甲减的临床表现
?甲功检查:FT3、FT4降低
提醒:冠心病表现、肌酶增高
甲旁亢性高血压
? PTH分泌过多→血钙↑:
?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使血管壁的张力增加
?使肾素和儿茶酚胺↑
?甲旁亢常引起肾脏损害致血压升高
诊断要点
?甲旁亢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血PTH ↑
肾上腺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主力军
激素
醛固酮
皮质醇
皮质酮
去氧皮质酮
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库欣综合征
皮质酮瘤
去氧皮质酮瘤
17?-羟化酶缺乏症
11?-羟化酶缺乏症
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
肾上腺的结构
球状带
束状带
网状带
髓质
肾上腺结构及功能示意图
principal stimuli adrenal gland
刺激因子肾上腺结构
principal priducts
分泌产物
Angiotensin II zona glomerulosa 15% aldosterone
血管紧张素II球状带醛固酮
zona fasciculata 75% cortisol
ACTH束状带皮质醇
Adrenocorticotropic zona reticularis 7% androgens
Hormone网状带雄激素
sympathetic nevous medulla adrenaline (E 85%)
交感神经系统髓质肾上腺素
反馈调节—— 糖皮质激素
-
CRH
+
ACTH
+
F
盐皮质激素的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血容量↓、肾动脉压↓、致密斑钠负荷↓、低血钠等
↓
肾小球旁器
↓
肾素分泌↑
ACE↓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血管紧张素Ι→血管紧张素Ⅱ→
肾上腺→醛固酮分泌↑→肾脏潴钠↑→血容量扩张→
肾动脉压力或容量↑→肾素分泌↓
盐皮质激素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
?钾离子:直接作用球状带→Aldo↑
?钠离子:通过调节肾小球旁器细胞合成来影响Aldo合成
?高钠饮食→血容量↑→肾素合成↓→Aldo↓
?低钠饮食→血容量↓→肾素合成↑→Aldo↑
? ACTH:次要,使Aldo分泌↑
?心钠素(ANP):抑制肾素和醛固酮,利尿、排钠
?多巴胺和血清素:机制尚不明,多巴胺起抑制作用,
血清素起刺激作用
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
胆固醇
↓ 17α-羟化酶
Δ5-孕烯醇酮
↓
孕酮
17α-羟化酶
17,20碳链酶
(P450c17)(DHA)
17?羟类固醇脱氢酶
(17?HSD)
Δ5-17羟孕烯醇酮→脱氢异雄酮→ Δ5雄烯二醇
↓ ↓ ↓
17-羟孕酮→ Δ4-雄烯二酮→睾酮
↓ 21羟化
脱氧皮质酮(DOC)
↓11β-羟化酶
皮质酮(B)
↓21羟化
脱氧皮质醇(S)
↓ 11β-羟化酶
皮质醇(F)
↓ ↓
雌酮→雌二醇
↓
18羟-皮质酮
↓
醛固酮
(球)(束)(网)
26
皮质醇增多症
?定义: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糖皮质激素
?血压升高的特点:
? 75%以上的患者出现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中等度升高,对
降压药治疗疗效不佳
库欣综合征的发病率
?库欣病发病率在美国每百万人口每年发病约5-25例。我
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资料
?男女性别之比为1:3-8,男女差别极为显著,原因尚不明
?库欣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5-45岁为多见
血压升高的机理
?皮质醇加强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收缩作用
?除皮质醇外,11-去氧皮质酮等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致体
内水钠潴留
?大量皮质醇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
?皮质醇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搏出量和左心指数
?促进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由于肾素底物增加,使转化为
血管紧张素Ⅱ增加
?小动脉硬化: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广泛的小动脉硬化,
从而加重血压升高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脂代谢障碍
?脂肪动员和合成都加快
?脂肪重新分布
?向心性肥胖(truncal obesity)
?满月脸(moon face, facial fullness)
?水牛背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蛋白质代谢障碍
蛋白质分解增强
皮肤菲薄,淤斑
紫纹(striae)
?糖代谢异常
促进糖异生、拮抗胰岛素
糖耐量减退、糖尿病
电解质紊乱
潴钠、排钾
浮肿、低血钾
高血压
抗感染能力下降
?
?
?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造血系统改变?神经、精神障碍
刺激骨髓
多血质外貌
?皮肤色素沉着
(plethora)
?性功能障碍
雄激素过多,促激素下降
月经不规则,多毛,男性化表现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性诊断—确定是否为库欣综合征?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浆皮质醇水平测定
?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
?单次血皮质醇测定诊断价值不大
?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24hUFC)浓度测定
?可避免血皮质醇的瞬时变化
?不受引起皮质醇结合球蛋白(CBG)波动的状态或药物(如雌激素)
的影响
?诊断符合率98%
?饮水过多及增加皮质醇分泌的生理病理状态会使UFC增高(假阳性)
?中重度肾功能不全会使UFC降低(假阴性)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性诊断—确定是否为库欣综合征?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午夜唾液皮质醇测定(salivary, SC)
?唾液皮质醇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
?与血中游离皮质醇有较好的相关性
?不受唾液流速的影响
?避免了取血时可能产生的应激状态,可作为门诊筛查的一种无创性检
查手段
?美国指南推荐其为一线筛查试验
?国内尚未推广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性诊断—确定是否为库欣综合征?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库欣综合征由于其皮质醇分泌呈自主性,往往不能被小剂量地
塞米松抑制
?午夜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作为门诊患者的有效筛查试验
?需要两天时间(8AM取血);
?正常反应:服药后血皮质醇被抑制到138 nmol/L(5 ?g/dl);
?切点为138 nmol/L(5 ?g/dl),特异性>95%,敏感性差;
?切点为50 nmol/L(1.8 ?g/dl),敏感性高达96%,目前多采
用此切点;也适用于体重>40 kg的儿童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性诊断—确定是否为库欣综合征?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地塞米松0.5mg g6h x 2天天[体重<40 kg的儿童,按30
?g/(kg · d),分次给药]
?留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服药前及服药第二天,同时测服药前
、后血清皮质醇水平
?正常人:服药第二天24hUFC<20 ?g被抑制
?国内两种不同库欣综合征判断方法:血清皮质醇抑制率<50%;
抑制后血清皮质醇>138 nmol/L(5?g/dl)
?国际推荐诊断切点为50 nmol/L(1.8 ?g/dl)
?诊断符合率> 90%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位诊断—明确库欣综合征的病因
?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地塞米松2mg g6h x 2
?留24小时尿测定游离皮质醇—服药前及服药第二天,同时测服
药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
?库欣病--服药第二天24hUFC被抑制到对照日50%以下
?诊断符合率80%
?肾上腺腺瘤或腺癌--不能被抑制到50%以下
?异位ACTH综合征—大多不被抑制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位诊断—明确库欣综合征的病因
?血ACTH水平测定
?肾上腺皮质肿瘤—血ACTH水平低于正常低限
?库欣病、异位ACTH综合征—血ACTH水平不同程度升高
?异位ACTH综合征
?显性肿瘤—ACTH明显高于库欣病
?隐性肿瘤—ACTH与库欣病重叠
?血ACTH测定对鉴别ACTH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有肯定的意义
?对鉴别垂体性或异位ACTH分泌仅作参考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位诊断—明确库欣综合征的病因
?甲吡酮试验—鉴别垂体性或肾上腺性
?750mg g4h x 1天,24小时后
?库欣病人—血N-POMC显著升高
?异位ACTH综合征—变化不明显
?CRH兴奋试验—鉴别库欣病或异位ACTH综合征
?静注羊CRH 1-41 100μg或1 μg /kg体重
?库欣病---血ACTH、F水平显著上升
?异位ACTH综合征—无反应
岩下窦静脉插管分段取血测定ACTH浓度--鉴别库欣病或异位
ACTH综合征,对垂体ACTH瘤及异位ACTH综合征进行定位
42
库欣综合征的诊断
?定位诊断—明确库欣综合征的病因
?影象学检查
?肾上腺—B超、CT、MRI
? 131I-胆固醇扫描
?垂体—80-90%为微腺瘤
? CT、MRI(MRI优于CT)
?胸片
?其他部位x线检查
43
治疗及预后
?库欣病
?经鼻经蝶窦垂体瘤摘除术
?治愈率>80%
?复发率10%左右
?垂体放疗
?肾上腺手术
?肾上腺瘤
?肾上腺瘤手术
?术后短期补充糖皮质激素
治疗及预后
?异位ACTH瘤
?手术切除肿瘤
?局部放疗
?药物治疗
?密妥坦(O,P-DDD)-抑制皮质醇合成
?氨基导眠能-抑制皮质醇合成
?甲吡酮-11羟化酶抑制剂
预后
?库欣综合征很少有报告能自发缓解的
?如果患者得不到恰当的治疗,高皮质醇血症引起的症候群
将持续存在,可能会有起伏波动
?如果治疗不够及时,即使后来经治疗皮质醇分泌降至正常
,但有些临床表现已不能逆转
?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常常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引起的醛固酮
分泌过多产生的临床以低血钾、高血压为
主要症状的疾病
欧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指南
(2008年)
?目前报告原醛症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大于10%
?研究显示:仅有9%~37%的病人有低血钾,因此,低血
钾可能只存在于较严重的病例中
?只有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病人血钾小于3.5 mmol/
?低血钾作为诊断原醛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阳性率均
很低
血压升高的机理
?醛固酮增多,使肾远曲小管Na+-K+-ATP酶激活,水钠
重吸收,钾丢失,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
?细胞外钠向细胞内转移,血管壁钠浓度增高,对加压
物质反应增强
?醛固酮加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
?由于钠回收增多,促使动脉平滑肌内水潴留,导致血
管壁肿胀、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
临床表现
?高血压
?低钾血症(9%-37%)
尿钾排泄增多:血钾<3.5mmol/L,尿钾>30 mmol/d
血钾<3.0mmol/L,尿钾>25 mmol/d
?心脏损害:心肌肥厚、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慢性肾病
?其他:糖耐量减低尿钙排泄增多
瘦素低而肾上腺髓质素升高
诊断
?原醛症的诊断步骤分为3步:
?确定原醛症的筛选对象;
?确定原醛症;
?确定原醛症的亚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人群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持续性血压?160/100 mmHg、难治性高血压(联合使用3种降压药物
,其中包括利尿剂,血压?140/90 mmHg;联合使用4种及以上降压药
物,血压?140/90 mmHg)
?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
?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
?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40岁)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
?原醛症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2016,32(3): 188-19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指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
?醛固酮的单位为ng/dl,最常用切点是30
?当醛固酮的单位为pmol/L,最常用切点是75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2016,32(3): 188-19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前准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尽量将血钾纠正至正常范围
?维持正常钠盐摄入
?停用对ARR影响较大的药物至少4周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依普利酮)
?保钾利尿剂(阿米洛利、氨苯蝶啶)
?排钾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
?甘草提炼物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前准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停用导致ARR假阴性、假阳性药物(至少2周):
? ACEI、ARB、CCB类药物:可升高肾素活性,降低醛固酮,导致假
阴性
? ?受体阻滞剂、中枢?2受体阻滞剂(可乐定或甲基多巴)、非甾体类
抗炎药:可降低肾素活性,导致ARR假阳性
?如血压控制不佳,建议使用?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CCB
?口服避孕药及人工激素替代治疗可能会降低直接肾素浓度(DRC)
,一般无需停服避孕药物,除非有更好更安全的避孕措施
?上午采血,病人直立位至少2h;采血前取坐位15 min
?采血时忌用真空负压吸引器或握拳加压,止血带解压后5秒钟再采血
?血标本置于室温下,采血后30 min内分离血浆,离心后的血浆应迅
速冰冻备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ARR作为原醛症筛查试验有一定假阳性,必须选择一种或
几种确诊试验来避免原醛症被过度诊断
?目前主要有4种确诊试验
?口服高钠饮食(尿醛固酮≥12μg/24h)——适合严重高血压、肾
功能不全、严重低钾血症、心律失常
?氟氢可的松试验(血醛固酮>10 ng/dl)——最敏感
?生理盐水输注试验(PRA<1ng/ml/h,而血醛固酮>6ng/dl)
——公认
?卡托普利试验(血醛固酮下降<30%)——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病因
?肾上腺醛固酮瘤:多为单侧性、直径<3cm、平均1.8cm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双侧球状带增生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单或双侧增生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是一种常
染色体显性病
?醛固酮癌:明显高醛固酮、严重低血钾、碱中毒
?分泌醛固酮的异位肿瘤:少见,肾脏、肾上腺残余组织
或卵巢
诊断
?原醛症分型诊断的方法:临床诊断的难点
?肾上腺CT:在所有确诊的患者中均需行肾上腺CT,而不推荐MRI检查
?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AVS):AVS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原醛症的诊
断效率,决定了原醛症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目前AVS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均优于肾上腺CT,AVS是原醛症分型诊断的“金标准”
?其他辅助检查:
?DXM抑制试验
?体位试验核素扫描18羟-皮质酮
?18-羟和18-氧皮质醇
?CYP11B1/CYP11B2嵌合基因检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分型诊断
?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AVS):如患者愿意手术治疗,且手术可
行,肾上腺CT提示有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形态异常(包括增生或
腺瘤),需进一步行双侧AVS以明确有无优势分泌
?建议以下人群可不行AVS检查
?年龄小于40岁,肾上腺CT显示单侧腺瘤且对侧肾上腺正常的患者
?肾上腺手术高风险患者
?怀疑肾上腺皮质癌的患者
?已经证实患者为GRA或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III型
CT :左肾上腺腺瘤
CT :双侧肾上腺增生
鉴别诊断
?低肾素活性疾病:
?低肾素性原发性高血压
?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缺陷症(AME)
? Liddle综合征
? 11β-羟化酶、17α-羟化酶缺陷症
? Cushing综合征
?分泌其他盐皮质激素的肾上腺癌
?原发性皮质醇抵抗症
鉴别诊断
?Liddle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缺陷为远端肾小管上皮钠
通道基因突变,钠重吸收增加
?高血压,低血钾
?低PRA、ALD血症
?螺内酯无效
?氨苯喋啶有效
鉴别诊断
?高肾素活性疾病(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恶性高血压
?主动脉缩窄
?慢性肾病(肾动脉狭窄、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肾
病综合征、慢性肾炎、一侧肾萎缩和慢性肾盂肾炎)
?肾素分泌瘤
?结节性多动脉炎
?其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及
周围性水肿等)
鉴别诊断
? Batter综合征
?低血钾,高醛固酮,高肾素,血压正常
?常见于儿童期,散发或家族性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Henle袢的上升支粗段及远端肾小
管NaCl的转运紊乱,钾、钠、氯的高排,刺激肾素释放并伴球旁
细胞的增生,醛固酮水平增高,纠正醛固酮过多症并不能改善钾
的丢失
?与其他伴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所不同在于没有高血压(原发性醛
固酮增多症有高血压)和水肿(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水肿)
鉴别诊断
药物所致高血压和低钾血症
长期使用盐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口服避
孕药、雌激素、雄激素、交感胺激动剂、交感胺促分泌剂
(胺酚他明、可卡因)、含甘草次酸等药物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
?由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结或其他嗜铬组织肿瘤持续或
间断释放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脏
器损害以及代谢紊乱
?肿瘤位于肾上腺称为PCC(80-85%),位于肾上腺外
称为PGL(15-20%),两者合称为PPGL
?是高血压的一种少见原因,最多占高血压的0.1%-
0.2%
?其发病率约2 / 1 000 000。
?是一种绝大多数都能治愈的的高血压
临床线索
?病史
?阵发性症状(典型的三联征为头痛、出汗、心悸)。
?极不稳定性或难治性高血压史
?嗜铬细胞瘤家族史、Von Hippal-Lindau综合征(VHLS))或
多发性内分泌腺病(MEN)
?肾上腺意外瘤
?体格检查
?不稳定性或难治性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 VHLS或MEN的相关发现(视网膜血管瘤、甲状腺肿大、粘膜神
经原瘤)
“10”的原则
?
?
?
?
?
?
为双侧或多发
为肾上腺外
为恶性
为家族性
为儿童
无血压升高
10%
10%
10%
10%
10%
10%
血压升高的特点
?常在饥饿、创伤、麻醉或在用力与深压上腹部两侧
及排尿引起
?血压骤升达200-300 mmHg/130-180 mmHg,
持续数秒—数分钟—数小时—几天。
?阵发性、持续性、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作型
症状与体征
?阵发性症状(头痛、出汗、心悸三联征)为嗜铬细胞瘤的典型
特征
?可以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逐渐消退,发作频率从每日多次至
每周(最常见)乃至数月一次或一次以上
?较少见的症状:忧虑、焦虑、胸痛、腹痛、乏力或体重减轻
?尸检提示50%-70%的嗜铬细胞瘤生前未能诊断
?某些抗高血压药物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和胍乙啶可使血压升高
,而α1-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可使血压显著下降
?插管、手术或麻醉诱导期间血压极不稳定提示嗜铬细胞瘤
?排尿或膀胱充盈时出现阵发性症状及无痛性肉眼血尿可提示膀
胱嗜铬细胞瘤
PPGL临床表现
症状或体征
心悸
频率(%)
62%-74%
症状或体征
腹痛/胸痛
频率(%)
20%-50%
多汗
头痛
面色苍白/面红
体重下降
头晕
高血糖
便秘
61%-72%
61%-69%
35%-70%
23%-70%
42%-66%
42%-58%
18%-50%
恶心/呕吐
疲乏
紧张焦虑
肢端发凉
胸闷
震颤
发热
23%-43%
15%-40%
20%-40%
23%-40%
11%-39%
13%-38%
13%-28%
头痛/心悸/多汗40%-48%视物模糊11%-22%
六“H”
?①高血压
?②头痛
?③多汗
?④心悸
?⑤高代谢
Hypertension
Headache - throbbing (90%)
Hyperhidrosis or excessive sweating(69%)
Heart consciousness or palpitations (73%)
Hyper metabolism
?⑥高血糖Hyperglycemia
①+②+③+④诊断敏感性90%,特异性67-94%
①+②+③+④+体位性低血压,特异性95%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占总数的5%-10%,所以家族史很重要
? Von Hippal-Lindau综合征(VHLS)
? MEN(多发性内分泌腺病)
? Von Recklinghausen’s病(遗传性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al-Lindau综合征(VHLS)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疾病
?嗜铬细胞瘤(占基因携带者的14%)
?视网膜血管瘤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肾囊肿及癌
?胰腺囊肿以及附睾囊腺瘤
因此,所有的嗜铬细胞瘤病员应该进行眼底检查
MEN(多发性内分泌腺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 MEN-2A包括:嗜铬细胞瘤(占基因携带者的40%)
、甲状腺髓样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腺瘤或
增生)
? MEN-2B包括: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粘膜的
多发性神经瘤和马凡样体型(无晶体或主动脉异常)
所以,所有的嗜铬细胞瘤病员应该进行血清降钙素测定
Von Recklinghausen’s病
(遗传性神经纤维瘤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者出现神经纤维瘤和牛奶咖啡样斑点
?约1%的神经纤维瘤病有嗜铬细胞瘤
PPGL的定性诊断
?激素及代谢产物测定是PPGL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
?血和尿儿茶酚胺(NE、E、DA)
?中间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
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首选
?终末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
药理激发或抑制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
并有潜在风险,故不推荐使用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肾上腺学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
代谢杂志, 2016, 32(3): 181-188.
定性诊断
敏感性
MNs 95-100%
特异性
69-98%
备注
以NMN或MN单项升高3倍以上或两
者均升高做判断标准,则假阳性率可
降低
CA 69-92% 72-96%高血压发作时,其血浆或尿CA水平
较正常参考值上限增高2倍以上才有
诊断意义
尿VMA 46-77% 86-99%建议同时检测血尿CA水平
标本采集前的注意点
?至少停用拉贝洛尔一周
?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两周以上
?停用L-多巴或甲基多巴
?停用血管扩张剂
?停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剂
?停用对乙酰氨基酚48 h以上
?标本采集前4 h内避免咖啡因、酒精和烟草
假阳性结果
?外源性儿茶酚胺:儿茶酚胺、甲基多巴,L-多巴、拉贝洛
尔,四环素
?内源性儿茶酚胺:交感肾上腺素对休克、低血糖、身体激
动、颅内压升高、氯压定撤药
?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外源性或内源性)、使用单氨氧化
酶抑制剂、普萘洛尔
? VMA:摄入卡比多巴、单氨氧化酶抑制剂
?血浆嗜铬粒蛋白A:尽管不受检查、治疗、诊断影响,但
肾功能不全及其它神经内分泌肿瘤也会升高
定位诊断
?增强CT-首选
? MRI:适合对CT造影剂过敏以及如儿童、孕妇、已知种系突
变和最近已有过度辐射而需要减少放射性暴露的人群
?间碘苄胍(MIBG)显像:123I-MIBG优于131I-MIBG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推荐筛查恶性PGL的转移病灶
? PET-CT:建议用于肾上腺外的交感性副神经节瘤(PGL)、
多发性、恶性和或琥珀酸脱氢酶B亚单位(SDHB)相关的PGL
的首选定位诊断,其对转移性PPGLs的诊断敏感性为88%
定位诊断
?形态学(最为敏感,但特异性低)
? CT(最为常用)
? MRI(对肾上腺外肿瘤有优势)
?功能性(最为特异,但敏感性低)
? MIBG(放射性131 I标记的间碘苄胍扫描)可以发现少见部位的肿瘤
?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由于在正常人群中有2%的意外瘤发现,所以影像学检查仅在生化证实后进行
治疗
?手术
?术前、术中准备
肾上腺髓质增多
?少见
?国内1961年才首次报道
?临床表现酷似嗜铬细胞瘤
?高血压发生机制仍为高儿茶酚胺血症,区别在于影像学
检查在肾上腺内外均未发现肿瘤,唯肾上腺呈双侧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
? CAH是一组因肾上腺激素合成途径中酶的缺陷引起的疾病
,属于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见酶缺乏包括21-
羟化酶、11?-羟化酶、3?-类固醇脱氢酶、17?-羟化酶
缺陷等,其中21-羟化酶缺乏最常见
?表现为高血压者有两型:11 ?-羟化酶缺乏症(11 ?-
OHD),约占CAH的5%;17 ?-羟化酶缺乏症(17?-
OHD),约占CAH的1%
CAH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垂体前叶
反馈抑制
ACTH
11-去氧皮质酮、
11-去氧皮质醇
负
反
馈
肾上腺皮质
胆固醇
孕烯醇酮
17
11-去氧皮质酮和皮质酮
17羟-孕烯醇酮
雄烯二酮
孕酮
11脱氧皮质酮
11
皮质酮
醛固酮
盐皮质激素
17 17羟-孕烯醇酮
17羟-孕酮
11脱氧皮质醇
11
皮质醇
糖皮质激素
睾酮
性激素
临床表现为性发育异常、伴高血压低血钾
90
致高血压的CAH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低血钾
?过量的雄激素(11βOHD):
?男性阴茎大,有勃起功能,无精子
?女性外生殖器异常,阴蒂肥大,阴道狭窄
?儿童期性早熟、阴毛早现和身高增长快
?青春期汗毛重,女性男性化,月经不规律和不孕
?性激素不足(17OHD)
?无青春期发育(性幼稚或青春期延迟);
?无排卵性不孕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治疗
?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伴高血压者,降压药物一般无需应用,需要时,首选
螺内酯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由于16号染色体上11?-羟化类固醇脱氢酶2(11?-HSD2)
基因点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 11?-HSD2转化皮质醇为无活性的皮质酮,从而保护醛固酮
对盐皮质激素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 AME患者,皮质醇大量蓄积,大量激活盐皮质激素受体,导
致水钠潴留,引起严重低肾素性高血压
? AME是一种以低血钾、低肾素、低醛固酮为特征的高血压,
多见于儿童。罕见的遗传性高血压,至今全世界AME病例报
道不足100例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 AME分型(按临床特点分类)
? AME-I型(儿童型)
? 11?-HSD2无活性,导致儿童致命性、容量型盐敏感高血
压,血浆肾素活性抑制,低血钾,血浆醛固酮低或无,尿
中无18-羟皮质醇与18-酮皮质醇代谢产物。利尿剂、安
体舒通及地塞米松(抑制皮质醇)治疗有效
? AME-II型(成年型)
? 11?-HSD2活性低,可引起高血压性脑卒中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 AME分型(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
? 11?-HSD2基因突变导致11?-HSD2活性降低
?继发性
?食入太多甘草(活性成分甘草次酸和其琥珀酸盐衍生物——生
胃酮)等物质时,11?-HSD2活性受抑制或继发于其它疾病如
甲状腺机能减退(TH影响皮质醇向皮质酮的转化)
?速尿是肾脏11?-HSD2的一种竞争性抑制剂。这是长期用速尿
导致低血钾和损伤其排钠作用的可能的生化机制
?柚子汁中的黄烷类如柚皮苷、棉酚、胆汁等也可抑制11?-
HSD2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临床表现
?皮质醇与肾脏MR的结合产生AME症状(盐皮质类固醇激素
过多的症状——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低醛固酮),醛
固酮的分泌受到反馈性抑制,所以表现为低醛固酮
?出生体重较轻
?低血钾继发的肾性尿崩、骨病、身材矮小、多尿、烦渴、
肾钙盐沉着、左室肥大,多见于儿童
?严重患者在幼年或青春期即已死亡
?死因多为颅内出血、心律失常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实验室检查
?血浆氢化可的松半衰期明显延长,由正常的80 min延长
到120-190 min
?四氢氢化可的松加5?-四氢氢化可的松/四氢可的松(THF
加5?-THF)/THE比值升高,由正常1.0升高为6.7-33
?尿中氢化可的松与可的松的比值(尿F/E)升高。正常为
0.60 ? 0.17
?氢化可的松到可的松的转化率:典型AME为0-6%,正常
人为90%-95%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出现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低醛固酮等AME表现
时需要考虑此病
?诊断主要依据11 -HSD2的基因诊断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主要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鉴别
(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 AME)
?治疗
?低盐饮食
最常用
表观盐皮质类固醇激素过多综合征
?补钾
?保钾利尿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地塞米松(0.5 mg Qd,然后1 mg Qd):其抑制皮质醇
,降低游离皮质醇
?硝苯地平
? ACEI:可增强11 -HSD2的活性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