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2022-11-29 | 阅:  转:  |  分享 
  
XXXX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XXXX大学坚持以建设“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精神,适应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结合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实际,总结上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决定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遵循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按照“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兼顾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次修订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充分吸收上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成果,又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实现我校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三、修订重点

(一)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牢牢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结合我校现有学科基础和办学实际,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构建由“四个模块”即“公共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个性课程模块”和“一个环节”即“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设置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时,要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着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在本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增加“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一项内容,要体现出所设课程对能力及素质培养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不断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简单重复、错位交叉等问题,并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幅增加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将理论课程学时设置分为理论讲授学时和讨论教学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要探索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法,并在部分课程中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作为个性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中要设计关于创新创业的标准或要求,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考核标准,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如下:

1.创新创业学分10学分,其中理论4学分,实践6学分。

2.理论

(1)限选课:创业基础、SIYB创业培训、创造学基础、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大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其中1门,2学分。

(2)任选课:创新创业类,网络选修,2学分。

3.实践(见下表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获得途径)

(1)必修:综合创新性实践,2学分。

(2)选修: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

(五)强化实践环节,兼顾学生发展,将素质、能力培养与执业资格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相结合

1.控制总学时和周学时。总学时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还要适当调减;周学时不能超过24学时,控制在20-24学时之间。

2.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将集中实践环节体现出来,要增大实践环节学时比例,突出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3.五年制本科重点围绕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和考研率,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4.四年制本科重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重视实践环节,兼顾学生考研需求,将考研涉及到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科学、合理的体现。

5.专科一方面要贯彻“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精简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比重,突出专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专业还要围绕专升本考试内容设置相关课程,把提高专科生专升本升学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6.为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专科各专业体育课增加1个学期,即专科各专业在第1-3学期均开设体育课。

四、人才培养方案构成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专业培养目标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2.能力要求

3.素质要求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四)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

(五)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教学进程表)

2.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六)时间分配表(以周计)

(七)成绩考核与要求

1.课程考核

2.毕业考试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九)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五、课程体系

(一)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课程体系 课程性质 课程说明 门

数 学

分 学

时 理

论 实

践 公共课程

模块 必修课 思政类、英语类、体育类、信息技术类、其它类 限选课 公共课程类、人文课程类 基础课程

模块 必修课 基础医学类、学科基础类 限选课 学科基础拓展类 专业课程

模块 必修课 专业核心类、专业类 限选课 专业拓展类 个性课程

模块 限选课 创新创业类限选课程(2) 任选课 自然科学类(1.5)、人文科学类(1.5)、专业拓展类(1.5)、创新创业类开放性选修课程(2) 课程教学学分合计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 入学教育及军训(3)、毕业实习及课间见习(每周1学分)、实习教育与毕业教育(1)、毕业设计或毕业考试(4)、综合创新性实践(2)、创新创业实践(4) 实践环节学分合计 全学程学分总计 注:括号内数字为该类课程或环节学分。



(二)选修课程结构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所属课程模块 选修课 特殊选修课 国防教育(含军训) 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 限定选修课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模块 人文课程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模块 创业基础(暂定) 个性课程模块 任意选修课 创新创业类 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科类 专业拓展类 注:限定选修课中“基础课程”为新增类别,可根据人才培养实际安排课程。



(三)有关课程体系说明

1.公共课程模块

公共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具有共同规律的知识和工具,使学生身心两个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1)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按照教育部和中宣部的要求执行。每门课程除课堂理论讲授外,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如看录像、参观革命基地、社会调查等);“形势与政策”本科分散在第一至第六学期进行,第六学期记成绩;专科分散在第一至第四学期进行,第四学期记成绩。

(2)体育类课程,包括体育课和体育课外体质达标测试,其中体育课本科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分四个学期进行,三年级设置体育课外测试;专科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进行,不安排体育课外测试。

(3)在英语类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状况,实行分级、分类教学,使不同起点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终点目标。教学分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个阶段,学校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因材施教,从而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本科一二年级开设公共英语,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专科开设两个学期公共英语。

(4)信息技术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医学信息技术等,该类课程设置由各学院根据专业需要与医学信息学系共同商定。

2.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将来在该学科任一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基础课程模块包含基础医学类、学科基础类、学科基础拓展类等学科教育基础课程。

建议各学科尽量安排由领域知名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一门新生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结构等。

在设置基础课程模块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基础医学及学科基础类课程的考研需求。

3.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类和专业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内所应具备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专业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内某一方向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课程模块

个性课程模块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按照学校开设课程与网络在线课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设置灵活多样的课内外课程和实践,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含课内实验和单独设课的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该实践教学环节与全部课内实验和单独设课实验的总和即为该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各专业要科学设置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

6.几点要求

(1)各学期教学周数一般为18周左右(第一学期为15周,毕业实习前一学期为14周),考试1~2周。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进度、课程的连贯和学时的平衡统筹确定每学期的学分数。除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教学计划中每周学时数一般要求控制在20-24学时。

(2)课程学时设置

将课程学时设置分为理论讲授学时、讨论教学学时和实验实践学时,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均可列入讨论教学,讨论教学属于理论课程。

(3)课程编号。一门课程具有唯一编号。课程编号共10位,其格式和含义如下:第1、2位数字代表开课的二级教学单位,由学校统一编排;第3、4位数字代表二级教学单位开设课程所在教研室,由二级教学单位统一编排;第5、6位数字为课程流水号,从01开始,按教研室编排;第7、8位代表课程模块类别:“GG”表示公共课程,“JC”表示基础课程;“ZY"表示专业课程;“GX”表示个性课程;第9位代表层次码,“1”表示本科,“2”表示专科;第10位代表区别码,?“1”表示理论教学,“2”表示实践教学环节(含单独设置的实验课)。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级教学单位编码 承担教研室编码 课程流水号 课程模块类别码 层次码 区别码 (4)学分计算办法。

——理论课程和单独设置的实验课按每16学时计为1学分;

——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原则上1周为1学分;

——入学教育及军训3周计3学分(各1.5学分);

——实习教育与毕业教育1周计1学分;

——毕业设计或毕业考试计4学分;

——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按《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获得途径》执行。

——学分最小单位为0.5。学分计算按“二舍三入,七退八进”原则(即0.1和0.2舍去,0.3和0.4入为0.5学分;0.6和0.7退为0.5学分,0.8和0.9进为1学分)。

——每门课程学时数原则上是16的倍数,个别课程可以是8的倍数。

?

?

献花(0)
+1
(本文系cf沧海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