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利之战
将帅用兵,除了考虑到天气因素,地理同样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块大石头,放在山坡上,它就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而下,砸断山脚的树木。如果把这块大石头放在山脚下,则就无法砸断树木。
一只老鹰从天空中直扑而下,瞬间就能够抓住漂游在水面的鱼,然后腾空而起,鱼毫无反抗能力。如果老鹰也漂浮在水面上,再如何努力,也无法抓住鱼。鱼在水中,远比老鹰灵活。
地势增强力量。
石头是这样,老鹰是这样,军队也是这样。
足智多谋的将帅,都会依靠有利地形,增强战力,取得胜利。也会根据地形,确定战法。
《孙子兵法》将地理分为九种。
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叫散地;进入敌国境内不深,叫轻地;谁得到谁有利的,叫争地;敌我双方都可以往来的,叫交地;处在多国交界,谁先到谁就得到援助的,叫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而背靠众多城邑的,叫重地;山林险阻、水网稠密而难以通行的,叫圮地;进军道路狭窄,退兵道路迂远,敌人可用少量兵力进攻我众多兵力的,叫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贻误战机就会覆灭的,叫死地。
孙武已经把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地理形势都考虑到了。
处于散地,就设伏歼灭敌人;处于轻地,就不要停留;遇到争地,就赶快占领有利地形;遇到交地,不要断绝联系;遇到衢地,就要施展外交手段;遇到重地,就要掠取粮草;遇到圮地,就要赶快通过;遇到围地,就要想方设法脱险;遇到死地,奋力死战,方能求生。
有谋略的将领,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大的获取。敌人占据更多的地盘,就需要派遣更多人来防守,兵力分散,刚好给我提供了反击的机会。
有的城池没有必要去攻占,比如,没有处在交通要道上的城池。
有的地方没有必要去争夺,比如,经济落后土壤贫瘠的地方。
争夺这些城池和地方,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中国多山,山地战在古代战争中经常遇到。
《尉缭子》说:“背水阵为绝地,向阪阵为废军。”背水结阵,就是把士兵置于死地;向着山坡扎营,就是白白送掉军队。
如果与敌军在山地中相遇,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占领高坡,在高坡上安营扎寨。
占领了高坡,就占据了地理优势,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
但是,占领了高坡,并不一定就稳操胜券,还需要有两个保证:一是保证粮道畅通,二是保证水源充足。
即使粮道畅通、水源充足,还要加强戒备,防止敌人偷袭。军队的左右两边,山的背面,都要防备。
如果敌人占据了高坡,我就就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如果不是战略要地,能不攻打,就别攻打,因为强攻只会增加己方死亡。
如果一定要攻打,那么就首先选择围困,断绝高坡上敌人和外界的所有来往,没有粮食没有水源,敌人自然就混乱崩溃。
如果时间不允许等候太久,如果高坡需要在短时间内拿下,那么就只有一种方法:偷袭。
选择敢死队,趁着月黑风高夜,手持短刃,从山后的断崖峭壁攀援而上,潜入山顶。等到天亮,山脚大部队发起进攻,上下夹击,里应外合,方能取得胜利。
《三国演义》写到魏蜀吴国很多将领,如果统计的话,估计有几百位。但是,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位极为突出的将领,《三国演义》却没有写。
魏国的曹纯,曹操最精锐部队虎豹营的首领,一次次救曹操脱险,《三国演义》没有写。
蜀国的陈到,刘备最精锐部队白毦兵的首领,诸葛亮称这支军队为“西方上兵”,《三国演义》也没有写。
吴国的贺齐,刘策和孙权都极为倚重的将领,孙权在合肥逍遥津被曹操第一员猛将张辽杀得大败,差点丢了性命,幸亏贺齐带着三千名壮士拼死反击,才挡住了张辽,救出了孙权。贺齐的名字,同样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吴国的猛将其实不少,只是《三国演义》没有过多着墨而已,太史慈、甘宁、丁奉、徐盛、周泰、凌统、陈武、董袭……而贺齐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
史书记载,贺齐这个人喜欢讲排场,好炫耀,盔甲一定要鲜亮的,舟船一顶要华丽的,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能打仗就是良将。
贺齐就是一个能打仗的良将。
公元208年,孙权在夏口和黄祖交战,夏口在今天的汉阳。
东吴境内丹阳郡的豪强趁机发生叛乱,丹阳郡包括现在安徽的宣城一带。
当时,黟县大地主陈仆纠集了两万人,占据了黟县的林历山,与东吴军队对抗。
孙权后院失火,赶紧命令贺齐去灭火。
贺齐来到林历山,秘密观察了一个月,走遍了林历山周边的所有地方,想寻找登山路线,却没有找到。他得出结论,林历山无法强攻,只能智取。
林历山异常陡峭,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削一样,只有石缝中的一条小径通往山顶,而且这条小径仅容一人通过。
这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陈仆带着两万人,备足粮食,高枕无忧。他认为,孙权无论用多少兵将,也无法攻占林历山。
这一天,贺齐挑选了一百名健壮敏捷的士兵,手持铁?,趁着夜色,潜入了林历山中。最前面的那名士兵,用铁?在石头上开凿出脚窝,爬上了悬崖,然后把用布条捆绑而成的绳子垂下悬崖,把剩下的九十九人吊上去。
一百名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披荆斩棘,向上攀爬。曙光来临后,他们就藏身在密密的树丛中,一动不动,像一条蛰伏的蛇。而等到暮色降临,他们又开始向上攀爬。
几天后,这一百勇士爬上了山顶。
然后,他们在山顶吹响了号角,擂响了战鼓,把磨盘大的石头从山顶上推下来。山上的叛军大为震惊,混乱不堪,争相逃命,上山的道路都没有人防守了,他们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
贺齐带领士兵,沿着天堑向上攀登,剿灭了这股叛军,斩首七千,其余的投降了。
孙权把包括黟县在内的,最喜欢发生叛乱的六个县,合为新都郡,任命贺齐做太守。
在贺齐任期内,这些地方再没有发生叛乱。
林历山之战,被称为山地战的经典战例。
而六百年后的大兰山之战,同样是山地战的典范之作。
公元859年,唐宣宗去世,唐懿宗继位。
此年距离安史之乱已有百年,大唐百年没有大的战争。唐朝军队在太平盛世中,渐渐失去了战斗力。浙江地区的士兵还不到三百人,武器盔甲堆积在仓库中,都生锈了。
这一年,浙江发生战争。一个叫裘甫的私盐贩子,纠集了三万人,占据浙江东部多个县境,自己封号,铸造印章。唐军多次清剿,都被打得大败。
唐懿宗把在南方边境线上任职的王式叫回来,问他对策。王式在安南任职,屡次将叛乱挫败于萌芽状态。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那时候属于大唐,大唐在南方设立有安南都护府。
王式说:“只要给我军队,我就可以剿灭叛乱。”
有个太监立在唐懿宗身边,说:“要调拨军队,得花很多钱啊。”
王式说:“如果调拨军队给我所用,可以很快平复叛乱。如果不给军队,叛乱蔓延,则损失更大。”
唐懿宗说:“好的,就给你军队。”
王式挑选了四千人,开赴浙江,又在浙江当地招募了二千人,以总数六千士兵,和裘甫的三万人交战,将裘甫打得大败。
裘甫一路奔逃,王式在后紧紧追赶。裘甫令士兵把抢劫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丢在地上,延缓唐军追击。王式下令:“谁敢低头捡拾,立即斩首。”
叛军一路奔逃,逃入剡县。裘甫和大部队跑丢了,不知道去了哪里。唐军前锋追到剡县,才听说裘甫刚刚逃进去。有人惧怕裘甫人多,不敢攻打,王式说:“他自投罗网,我们正好生擒他。”
剡县就是今天的嵊州。
剡县地势高耸,城墙坚固,裘甫想着只要自己坚守,王式就毫无办法。
可是,王式切断了通往城里的水源,逼迫裘甫出城交战。
城里没水喝,裘甫只好带人出城交战。可是,三天内,双方交战八十三次,裘甫都被杀败。
裘甫看到打不过,就向王式诈降。唐军已经异常疲惫,王式说:“最后的关头,一定要坚持,大功即将告成。”
裘甫出城诈降,唐军严阵以待,双方又交战三次,裘甫全部失败。
至此,走投无路的裘甫才正式提出投降,王式将他解往京城斩首。
裘甫步卒五百余人,在刘从简的带领下,逃到了奉化县西北的大兰山,占山为王,山高林深,道路曲折,刘从简依此负隅顽抗。
王式带着唐军来到大兰山,命令封锁山中道路,只围不攻。山上没有食物,没有水源,饥渴难耐,想要下山抢劫,又被堵塞道路。山上发生内讧,刘从简被部下杀死。
山地战,第一要点是抢占高地,谁抢占到高地,谁就抢占了主动权。
如果我方抢占了高地,敌人一切虚实都在我的掌握之中,那就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凶猛攻击,一战而将敌人击溃。
如果敌方抢占了高低,那就不能强攻,强攻只会增加无谓牺牲。要智取。
首先,围而不攻,断粮道,切水源。其次,精兵偷袭,上下夹攻。
只要有这两点,就保证在山地战中稳操胜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