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0207 猫哥:理解古玩基础知识,提高维度看问题.docx
2023-02-23 | 阅:  转:  |  分享 
  
猫哥:理解古玩基础知识,提高维度看问题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个全新的领域,把我们已知的鉴定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解古玩基础知识,提高维度看问题。今年总
算进入了新的阶段,疫情结束各种交流会,古玩集会也都会活跃起来,大家购买欲望估计也是早就按耐不住了。这次也算是长沙交流会前打个加强针
,群里关于鉴定其实已经说了很多了,大伙对关于高古玉的各种知识其实都是烂熟于心,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总是有茶壶煮饺子的状态。咱们日常中
总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古玩玩家其实学玉器都很快,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就能上手悟出一些心得来,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点通就
捅破了,就格外敞亮。反过来,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古玩的朋友,学起玉来就有点费劲,特别是一些鉴定点和概念非常难以记忆,单独记住几个点,
目前阶段又特别容易被瞎活针对。我和东家还有不少朋友也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个关键,就是没有接触过古玩的朋友其实是缺少一种对老物
件状态的认知的。咱们不能小看这个问题,知识过于单一片面,就像始终在低维度活动,视野和观念是被限制的。如果能够把鉴定知识进一步,从识
古看旧的角度来思考观察,那么一定能突破瓶颈,也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宽广。先说第一个话题,鉴古是个系统性的技术。这里和大家互动一下,古玩
有很多门类,比如瓷器、钱币、杂项之类,这些门类鉴定都很成熟了,大家觉得这些门类共通的鉴定核心是什么?很多朋友都切中了核心,就是古玩
老化旧化的状态。这就是时间赋予古玩的印记。任何一件东西,从新被加工生产出来,就开始老化,更加之人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更会留下一
些独特的状态。咱们看几个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虽然都印着年份,但是就算不看没人会分不出来哪个新哪个旧一些吧?崭新的硬币就是人类大工业时
代的产品,基本消除了各种加工痕迹,高度标准的工件和精细打磨加上镀层,极大提高耐用性。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其实些状态就开始消磨,既有氧
化腐蚀的自然痕迹,也有相互磕碰,被硬物划伤的状态。这些就是时间和人文赋予线索,证明了时间的存在,时间越长,这些现在会越被放大。大家
可以看这个两个图前面的原图,14年的硬币字迹边缘已经受损,11年的已经开始钝化。这种显现是不是能让我们看到很多新的东西?群里的中老
年朋友应该都见过用过这种老硬币把,除非是本来就是收藏的用途绝对隔绝的环境,短短几十年大多数解除空气的自然旧化都有了古物的状态。当然
,玉和金属不同,这种过程细微复杂而更加缓慢。很多明清玉的玩家感觉高古玉古玉如新的一些状态很难接受,但是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哪怕锋棱必
现的战汉玉器,细微之处仔细观察也都少不了这种老化旧化状态的伴随。至于原因我们之后会一点点分析,大家且听我一点点道来~通过这几年大家
都能感受到鉴定是个很系统的事情。物件的工艺技术是鉴定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个点非常重要!判断一件物品的新老,必须认识到在
工艺符合时代的同时,还要有历史赋予它的时光印记,这就是老化旧化状态。只有两个方面相互印证,相互支撑,一件古玩才能准确判断。我们之前
说了很多关于工艺的问题,现在也早就有成型的理论。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晰认识,高古玉的任何单项工艺,并不是未解之谜未来科技那种,都能被
复制。在这个前提下,鉴定的系统性就格外重要。工痕鉴定法对不对?确实对,而且通过实验证明了。但是在现在造假技术飞升的今天,工痕鉴定绝
对不是版本答案。所以具备古玩思维,认识老旧状态是我们进阶的重要路径,老群友逛交流会日常淘宝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包袱斋和职
业商贩,对一些物件的鉴定连放大镜都不用,而且准确性不比咱们差。其实就是常年接触古玩,已经具备了一种对老旧状态的深刻认识。当然这不是
鼓励大家不用镜子,回到忘气的老路。我们现在不但要用镜子,还要拍出更加清晰的照片,把各种信息线索最大程度展现出来!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
现象,群里有些特别喜欢盘玉的朋友把手里的老玉附着物清洗,摸上凡士林以后,一些老派的业内人士就认不了了,但是比较内行的人还是能准确分
辨这些玉器。这就说明,玉器附着物和灰皮,沁只是老化旧化的一部分,这里面还有很多能辅助鉴定的信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明了除了工痕特点
外,高古玉还具有能被锁定的鉴定点。当然,这些点隐藏的很深,而且比工痕更难表达,而且共性相对工痕来说更难归纳,每一件老物件状态也会有
所差异。今天内容前半段因为是展开一个新话题,所以文字内容稍多,大家不要着急。继续说,要想把识别老旧状态的技能变成鉴定眼力的一部分,
实际上需要有比较广的见识。为什么群里倡导多看图,多上手,多看馆藏并学习拍图,其实也就是在锻炼自己对高古玉老旧状态的认识,形成肌肉记
忆。当然,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肯定还是要有干货给大家,最近我也总结了几种常见的老旧状态识别方法,和大家交流。第一是分辨使用过的高古玉
的熟旧磨损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最为常见,特别是一些实用器上,比如剑饰上。古代就经常被把玩使用衣物皮带甲胄摩擦,都会让这些玉器呈现一种
特别的状态。简单的说就是三个点:一是柔性磨损钝化;这个非常常见。这些就是典型的状态,大家手里基本都有类似的实物,可以拿着看看,比划
比划古代功能,就明白为什么有的部分是这种状态。二是分玉质呈现不同皮壳;典型的地方料颗粒状态比较典型的和田类皮壳至于形成的原因这个后
面会很具体的分析。三是状态趋于变化,这个话题比较抽象。咱们看一组图:咱们看这几个图,一个很小的标本不同部分因为使用状态就各有不同。
既有老化旧化开始侵蚀皮壳的状态(图一),也有长期使用的厚重包浆(图二),还有原始打磨玻璃光的局部残留(图三)。所以哪怕一个小件里面
的细节也足够我们研究分析。当然还有一种比较特别,就是古代就现世的高古玉,又被加工盘玩,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高古玉上具有中古明清状态的现
象。其实这些点咱们熟悉以后,就会发现,仿品为啥热衷大白条子或者糊的一团糟的东西,因为这些熟旧的逻辑性很难模仿到位。第二个小细节是结
合玉器状态分别真假钙化。高古玉的钙化是一种特别常见的状态,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这个上面做文章,特别是利用一些带有石性的原料和天然的僵白
来模仿高古玉的局部钙化,加上氢氟酸成熟的做旧方法,还是能蒙不少事情。这类东西其实就是石性强的玉料来做,日常鉴定中,一般来说,彻底钙
化的玉器特别是失光的状态,最好就不要在接触,第一很难辨别第二意义也不大。钙化表面不失去光泽的,其实就是按照我们日常看皮壳的方法,注
意钙化区域和正常玉质区域皮壳有没有变化、钙化区域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平整往下凹。这种就是比较自然的过度这个原因在于,高古玉的钙化不
是来自于玉料,而是环境历史赋予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个玉器在入土的时候整体就肯定都是玉质状态,皮壳也是一致的。第三是搞懂高古玉的类别功
能,分清老旧状态的鉴定逻辑。这个点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只要思维一转就能立大功。任何一个玉器它的功能性就能注定了它的状态的可能性。这个
话听着有点费劲,但是说透了就很好理解。比如咱们最常见的玻璃光是什么器物?就是祭坑标本,祭坑璧之类祭祀件还有玉器片之类,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这类玉器加工出来就基本进入了埋藏状态,与世隔绝,最好的保存了原始的打磨状态和皮壳。咱们看几个图这类都是上面所说的类型,最大
限度保留了当时玉器的原貌。之前有几个所谓港台回流的双区璧,常去交流会的朋友应该都见过,整体都是那种盘的麻麻赖赖非常熟旧的状态。有几
个应该也卖了几手。对于这类其实咱们思维上就去屏蔽就好,就一个道理,就算是那种古代就现世的,哪个古人天天抱着一个小盆大的玉璧里里外外
的盘玩?为什么一直倡导大家保留一点比较好的祭坑标本,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最大限度看到高古玉的本质,祭坑的用途和性质决定了他有可能比其
他类别承载更多信息。日常见到逻辑的状态不对基本就不用再往下想,这就是理解物件功能性的鉴定逻辑。反过来看,一般盘玩熟旧状态最常见的高
古玉是哪一类呢?那肯定非珠子勒子类莫属了。鉴定中小逻辑往往是有大作用的,至于珠子勒子类有些什么独到的鉴定方法,群里这类大家云集,我
也是坐等他们课程的小学生,就不班门弄斧了第四是分清人为搅扰和刻意的做旧。所谓人为搅扰就是盘玩,无论是中古明清就盘玩的老熟还是现在开
始盘玩的状态,其实或多或少会让玉器的状态产生一些变化,说白了就是会有轻微的磨损。这些现象和刻意做旧不一样,做旧为了高效采用整体磨旧
之类的方法那么磨损一定是比较整体有规律,而实际盘玩不太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盘玩磨损都是由突出部开始,还和玉器的造型状态有很大关系。
咱们看几个图:这一件很有趣,是一个璧成了两半,再不同人手里,这两个图是没有被盘玩的一半。大家可以看见各种老化状态和工艺还比较清晰,
咱们看另外一半被盘玩的: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因为盘玩突出部很多都已经钝化了,但是这些现象和刻意做旧不一样,做旧为了高效采用整体磨旧之
类的方法那么磨损一定是比较整体有规律,而实际盘玩不太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盘玩磨损都是由突出部开始,还和玉器的造型状态有很大关系。咱
们看这个盘过的标本的内圈,这些边角人为搅扰就很难造成影响。而比较进阶的做旧方法,可能重点加强,甚至就是把瞎活拿来手搓,刻意刮伤,或
者一些当年吃药的一直当宝盘玩到现在的几年十几年的也是存在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又要分清楚老物件的本体状态和基本要素,需要把重点放在
不可能盘玩到的死角,一看没有盘到的地方的和盘玩面的过度是否生硬;二看盘玩变化是逐渐影响玉器还是局部猛火急攻的局部变化;三看关键的鉴
定点特别是沟底之类不太可能盘玩到的地方还保留有多少信息。咱们看这个局部,盘的特别熟的玉璧在不同部分也有区别。图一的突出部就是包浆最
厚实的地方,而平面上老化剥落的状态保留的很清晰,图二咱们注意内外圈,外圈盘玩状态最明显,而内圈相对棱角比较挺拔,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日常淘宝过程中,对于一些料性不太好,盘的又特别厉害的玉件,个人还是持审慎态度,比较这些东西有效信息随着过度盘玩越来越少,最终很容易
因为大量丢失基本信息而变得大家难以辨识。所以玉器盘玩个人建议还是必须稳字为先,玉料好,已经古人就玩的很熟旧的,最适合盘玩,而一些玻
璃光,局部钙化,地方料较软和颗粒大的复杂纹饰玉器,建议最好不要布袋或者手搓,正常佩戴即可。第五个小方面,在观察中发现老化旧化状态的
变化咱们看几个图咱们看就算这种最精细的玻璃光,其实也有开始失去光泽的老化状态。这个蝉就很明显了,高光逐渐褪去,一些小颗粒的状态开始出现。至于这两个图是最有意思的,我们常说的麻了。本质就是玉器的老化旧化状态,对比前面的硬币,这种情况其实可要说在任何经历年代的物件上都能体现,只是因为保存条件可能轻重有别。因为具体功能状态个性化比较重,这就是咱们进一步研究玉器的一个技巧,也是玩任何古玩都需要了解的进阶技能。当然,这个话题其实非常大,今天也只能先把理念抛出来说个梗概。我也看了一些国外关于微痕鉴定的研究,这些状态其实运用的很早,我之后也会在总结,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再和大家一起探讨。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