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史》练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泰勒斯: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西方哲学的始祖。由于他的学识渊博,被列为当时的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原因,世界万物都是由水产生,最后又会还原于水,只有水是真正永恒的。泰勒斯关于水是世界本原的论断,也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命题。
2、本原:也可以称为始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它指的是一种东西,世界万物都是由它所构成的,最初都是从它产生,最后又会复归于它。所以它是万物的基础、来源和归宿。早期的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元素,通过它就可以对整个自然界的事物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概括的解释。泰勒斯是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3、阿那克西曼德: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前期。他继承了老师的哲学研究方向以及对自然的科学探索精神,把本原学说又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性质是多样的,不能归结为某个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世界的本原被他称为“无定”,也就是“无限”,即无定形的、没有限制和规定的东西。
4、阿那克西美尼: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定形的水,也不是不定形的“无限”,而是虽不定形但却是直观可见的“气”,认为气的性质就在于它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他既坚持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又提出了一些朴素简单的辩证法观点。
5、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的一个兼具有政治、学术和宗教特征的秘密团体,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学派人数很多,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了,一直发展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时消失。他们以数作为本原,最早在哲学思维中提出抽象的因素和范畴,用“非感觉的东西”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万物,开辟了一种说明世界的新方式。
6、赫拉克利特:其哲学活动主要时间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5世纪初最初的20年间,在哲学上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更加系统地发扬了自发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火转化出万物,万物又能转化为火,从火而衍生出的世界万物也应该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
7、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将内在的本原称作“逻各斯”,可以被理解为“原则”、“规律”,也就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火的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就是支配世界万物的对立统一的规则。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的智慧就在于能否认识到逻各斯,只有认识到这种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才能按照自然顺利地生活和行动。
8、原子论:早期自然哲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成果,古希腊最为完备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原子论创立者是留基波,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为原子论做了直接的理论准备,而德谟克利特则是原子论的真正完成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极大提高,也推进了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9、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智者”开始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且在公共事务中有所成就的人,他们主要讲授修辞学(说话的艺术)、雄辩术(争辩的艺术)和辩证法(据理论证的艺术)。智者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和政治生活的需要。尽管智者没有提出什么完整的哲学理论,但是他们却大大消除了人们传统落后的信仰和理念,动摇传统权威,发展了自由思想,为以后的哲学发展消除了障碍。
10、普罗塔戈拉:公元前5世纪希腊思想家,学术活动主要在雅典,是第一个公开自称是智者的人。他善于辩论,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一切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提出相对主义思想,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
11、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人广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为其代表思想。教育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政治方面主张专家治国论。苏格拉底是将希腊古典哲学推向全盛高峰的开路人,促使希腊哲学进入结合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体系化新阶段,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哲学传统与文明进程。
12、“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助产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助产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助产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倡导的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生于雅典贵族家庭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大帝为了维护正统基督教神学而下令关闭为止,学园存在了900多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知识份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的全部理论大厦是以此为基点的。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国家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阶层把私有制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实行优生优育,重视教育亚里士德公元前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哲学的性质、特征和它要解决的问题;(2)本体的意义及其主要范畴和公理;(3)以本体为核心讨论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问题;(4)神学问题。第7、8、9卷是此书的核心卷,因为它们论述的是关于本体、形式和质料、潜能和现实的学说,是深入研讨本体构成和运动变化的普遍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形而上学思想就是指他的理论知识中的第一哲学,实际上就是本体论和神学。是他在建立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的普遍哲学原理,也是批判地总结先前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而确立的创新哲学。对后世西方哲学传统的演进有深远影响。
19、吕克昂学园: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来命名是一所正规的典型的希腊雅典式的私立学校亚里士多德为吕克昂制定了章程,规定要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饭菜简单,每月举行一次酒会。一个真正的研究机构:学校中有序地陈列着各种学科的材料;在博物馆中开设一个规模很大的手稿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在柱廊上,悬挂着许多地图,上面标示的地区都是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和其他旅行家曾经考察过的1世纪的安德罗尼柯编纂集成,当初编订时依次为《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及其附录《辨谬篇》。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思想。《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析理性的新哲学纲领,也提供了创立逻辑学的哲学根据。《论题篇》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语义分析的逻辑理论。《解释篇》和《前分析篇》主要从形式结构层面研究命题与推理,创建了比较严密的三段论系统。《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一般被看作亚里士多德臻于成熟的逻辑理论。逻辑学是希腊古典时期哲学自觉反思人的理性思维而结出的硕果,标志着希腊科学理性精神的升华。
21、希腊化时代: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吞并托勒密为止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问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城邦危机希腊人世界观的变化、东方文明和自然科学对哲学影响而产生的新的哲学流派、极为兴盛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构成了这一时代文明的主要特色。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延伸,一种独特、新型文明。在一个称为犬的运动场,生活于古典希腊时代流行却在希腊化时代,斯多亚派是希腊哲学中流行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斯多亚学派非常重视逻辑学、自然哲学伦理学的研究物理学是整个哲学的基础,伦理学是整个哲学的归宿。伊壁鸠鲁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物理学和伦理学学习物理学,能帮助我们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学习了伦理学,我们就能幸福地生活。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是建立在他的原子论基础上的。原子论奠定了其伦理学的基础:非宿命论。土耳其北海岸的重要港口雅典开办学校,历史上称这所学校为“伊壁鸠鲁花园”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告诉人们达到幸福的手段, 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也就是无用的空话。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物理学和伦理学学习物理学,能帮助我们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学习了伦理学,我们就能幸福地生活。目的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达到心灵的”或“好”的目的。在柏拉图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善的目的支配,而善就是一切人在事物中追求的普遍“理念”,把它引申扩大为整个世界观,就是世界万物都以这个最高的普遍者——善的“理念”为目的。
第六,单一性和多数性。在柏拉图看来,同类事物中只有一个同一的“理念”,但不同类型的事物又有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理念。所以,万物必有与之相应的理念。
第七,等级性。柏拉图认为,理念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等级。他将理念大体分为:最低级的具体事物的理念,然后依次为:性质、关系的理念,艺术、道德的理念,最高的则是善的理念。
5、斯多亚学派的伦理思想。
答:关键词是顺应自然,人的幸福在于此,人的德行也在于此。过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以及宇宙的本性去生活。就是要服从自己的命运,不做违反命运的任何事情。斯多亚派提出学说绝非偶然。早期斯多亚派哲学家大多出生于希腊本土以外地区.他们生活在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希腊化时期,反对希腊哲学家狭隘的民族优越感和城邦政治。世界城邦的思想预示了后来兴起的罗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吞并托勒密为止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个人与政治疏离促成了个人主义的萌发。个人主义超越族和国家的世界主。过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以及宇宙的本性去生活该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教父哲学是指处于圣经神学与经院学之间的神学思想。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是由护教者根据圣经,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是新柏拉图学派斯多学派的学说建立起来的。教父哲学主要是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代表人物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大派:查士丁、塔提安、伊雷纳乌斯、克莱门、奥等出生在东方并用希腊文著作故称东方希腊教父。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 、杰罗姆、安布罗斯、奥古斯丁 、格雷高里等。他们生长在西方并用拉丁文宣讲和著书,故称西方拉丁教父。在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早期基督教神学发展中,教父哲学可谓是影响力最大的神学思想之一。
所谓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其代表人物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通常我们可以把经院哲学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奥古斯丁他父亲是个非基督教徒,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代表了拉丁基督教神学的成熟模式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证了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的观点唯实论是正统经院哲学,是官方教会用以维护正宗神学、教会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
《上帝之城》是对当时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对410年人洗劫罗马城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反映了他晚年比较成熟的神学思想两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上帝之城必胜,人间之城必败。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直线的、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一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加尔文的预定论完全把人的命运交给了上帝,使人成为神彰显自己一致的工具,但实际上,他却又巧妙的把人的命运交给自己,鼓励人奋发向上。
21、启蒙运动:从18世纪初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一般称为启蒙时代。启蒙运动发生在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以及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英文The Enlightenment)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一般认为随笛的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持这种观点的及,在他们试图解决由笛卡尔提出的认及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使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得以发展。及都认为原则上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现实中除了数学之外人类不能做到单纯用推理得到别的知识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德斯鸠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在这部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中,作者在《论法的精神》中,他不是描述各个不同的法律体系,而是根据一个体系区别于另一个体系的总的特征,出分析。他认为,是法律的精神,而不是文字能够使立法者理解生活方式各个不同的面如何结合在一起,并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论法的精神》与他的外两部主要著作《波斯人信札》和《罗马盛衰原因论》一起,为即将到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是孟德斯鸠留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这本书是18世纪启蒙哲学的经典,宏观透视人类进步的历史,对人类的历史了乐观的展望提出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人之一。总结人类历史进步的一规律比较和归纳这一方法成为后来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的雏形。人一种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正是这种倾向使人进入社会,使人感觉到自己不止是人而已,也就是说感觉到他的自然秉赋有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人非社会性,也就是人某种强大的要求自己单独化孤化的倾向。这是因为人有某种想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摆布一切的倾向这种倾向康德认为,这种非社会性并不可爱,可是没有它又不行。这种非社会性是一种自私的倾向,它除了表现为上述的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之外,还外在地表现为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敌视的现象,乃至战争。康德认为,大自然正是利用这类被创造物的不合群性作为手段,使他们从不可避免的对抗中求得一种平静与安全的状态。著述甚丰,涉猎广泛,其中有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历史的前进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非理性的移情原则用于历史研究。近代西方首批文化史家之一赫尔德许多超出前人的卓越思想,对后世的历史哲学,尤其是对黑格尔和兰克的历史哲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孟德斯提出三权分立之前洛克就已经论述了这个问题,根据英国政治的实践,孟德斯把克的三权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外交权改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如果说洛克的分权说实际是两权分立行政与外交合一的话,孟德斯的三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孟德斯不仅继承了洛克的思想,而且其作了发展。洛克提出三权分立时是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理论想而提出的;孟德斯论述三权分立时,已经不是政治制度的设计方案,而是政治制度的实践总结了。孟德斯指出,只有三权分立,才有可能限制权力的滥用,才能给公民以政治的自由孟德斯强调立法权应由人民集体享有,然而具体地说则是由贵族团体和平民代表的团体同时拥有立法权。至于行政权,他认为应掌握在国王手中,而司法权则应由选自人民的人员所构成的团体来行使。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教父哲学是指处于圣经神学与经院学之间的神学思想。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是由护教者根据圣经,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是新柏拉图学派斯多学派的学说建立起来的。所谓教父是那些既宣讲又著作的护教者他们对制订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作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教会的父老,简称教父。父是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传播者,解释者和教会的组织者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大派:查士丁、塔提安、伊雷纳乌斯东方并用希腊文作故称东方希腊教父。他们最早意识到哲学的作用,把哲学作为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工具。他们推崇柏拉图 ,称他为神派遣的先知。他们是教父哲学的创始者。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德尔图良 、杰罗姆、安布罗斯、奥古斯丁、格雷高里等。他们生长在西方并用拉丁文宣讲和著书,故称西方拉丁教父。奥古斯丁则是,他把教父哲学推向了全盛时期。在早期基督教神学发展中,教父哲学可谓是影响力最大的神学思想之一。
兴起于11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5世纪以后逐渐走向瓦解。它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其代表人物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并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天主教教义、教条进行论证,以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为对象。当然,在神学允许的范围内也讨论了一些哲学问题,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即唯名论和唯实论。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种实在;唯名论则相反,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实在的,一般知识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他没有实在性。中世纪是哲学变为神学的婢女的蒙难期,经院哲学是理性思维产生的怪胎,但其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仍显现着人类的哲学思维在向前迈进。在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教父哲学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旧文明,经院哲学才是真正属于新世界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学形态。首先,他第一次打破了独西方多年的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希罗多德,倡导文化史观为历史编纂学开拓了新天地。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文体系,始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他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一书,被认为是创立新型世界史的最初尝试。在这本书中,他总是把眼光时时扩及到整个世界,东方各国的文化,作者能把人类文明当作一个整体加以盘考察,被后学者称之为世界主义的观念显示了他那非凡的和卓越的史才。他有力地批判了神学观,使史学成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泰对禁人的理性的宗教迷信所作的深刻批判,在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中是十分突出的。伏尔泰是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他对抽象理性的,把理性的力量说成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就成了他治史的基本出发点把哲学引入史学,使历史学成了一门以事实为训的哲学,这是伏尔泰治的又一个特点。康德德律令的三条原理。道德律令的第一条原理叫做绝对命令。所谓绝对命令,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及在任何条件下都要遵守的一种意志或行动准则。人类的道德行为是人们自己内心的要求评判标并不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是先天具有的绝对命令道德律令的第二条原理就是“人是目的”。德在这里讲人是目的,有两:一是说人是一切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道德活动就是最终实现人的完善化,使人达到至善这样一种最高的德境界;第二种含义是,“人是目的”也是作为人们判断自身行为道德与否的标之一。当你无论何时都把人包括自身与他人当作目的来对待时,你就是道德的;反之,把人仅仅看作是工具或手段,那就是不道德的。道德律令的第条原理人所遵守的道德法则不是他人制定用来约束人的,而是人自己制定自己遵守的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当作普遍立法的意志,也就是人“意志自律”。7日为“安息日”,后被基督教接受改为“礼拜日”。犹太教的逾越节则成为基督教复活节的前身。基督教的组织形式一教会,礼拜仪式一祈祷、唱诗、读经、讲道,也都是从犹太教继承而来。
罗素认为,基督教里最重要的犹太要素有以下几点:(1)一部圣史。从上帝创造万物起一直叙述到未来的结局,并向人类显明上帝的作为都是公义的;有一部分为上帝特别宠爱的人。对犹太人来说,这部分人就是上帝的选民;对基督徒来说则是蒙拣选的人;关于“公义”的一种新的概念。例如施舍的美德便是基督教从后期犹太教里继承过来的。对于洗礼所赋予的重要性可能来自奥尔弗斯教或东方异教的一些神秘的教派。但作为基督教美德概念中的一个要素的实践性的慈善则似乎起源于犹太人。(2)律法。基督徒们保全了一部分希伯来的律法,如十诫,但除去了有关典礼与仪式的部分。(3)弥赛亚。犹太人相信弥赛亚会给他们带来现世的繁荣和帮助他们战胜地上的敌人;他们尤其相信他出现在未来。基督徒认为弥赛亚是历史上的耶稣,而耶稣又被认为是希腊哲学中的“道”(“逻各斯”);然而使其使徒相信战胜敌人的地方确是在天国,而不在地上;(4)天国观。“来世”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犹太人、基督徒和后期柏拉图主义者们所共有的概念。
尽管基督教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犹太教仅仅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而基督教却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宗教。其根源就在于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方面对犹太教的超越:(1)上帝惠顾一切人类。基督教强调: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它打破了犹太教选民说的狭隘民族性,使基督教成为普世的宗教。(2)信仰基督救赎与因信得救。任何人,不论种族和阶级,只要信仰基督耶稣是为赎人类之罪而献身,并因此而成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就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这就打破了其它宗教需靠大量献祭方能赎罪、祈福的传统,使任何人都易于皈依和接受。(3)简化礼仪。早期基督教重精神信仰,而仪式只有洗礼和圣餐。洗礼是入教和信徒的标志,圣餐是犹太教公餐制的演化,也包含有济贫的含义。相比之下,犹太教的礼仪不仅繁琐,而且令人难以接受。如犹太教实行的割礼,在食物方面的诸多禁令等往往使人望而却步。(4)基督教教义本身所蕴含的爱的力量。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树立了鼓舞人、富有感染力的榜样。赢得了一批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非犹太知识分子的支持。(5)基督耶稣的人格魅力。尽管关于耶稣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但在《福音书》中对耶稣的描述令人敬仰。认为耶稣是一个律己、智慧、到处行善而又无私奉献的生动人物。相比犹太教信仰的耶和华是一个报复心强、喜开杀戒的冷酷形象。
2、“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观念。
答: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成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突出特征是:重视人的价值、智慧和力量,以人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思想内容是:第一,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中世纪时期封建教会势力异常强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教会一直极力地压制人性。人文主义者为了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实现自身价值、维护自身利益,颂扬人的价值与力量、追求人的独立地位。甚至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对创世说提出质疑,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但更多的人文主义者虽然不否定神的存在,但他们一直极力地要求提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第二,以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者把愚昧无知看做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要打碎蒙昧主义的精神枷锁,必须批判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人文主义者认为,中世纪时封建教会压制理性主义,倡导民众盲目的信奉宗教,不仅会束缚人们的思想还会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者主张探索科学,反对崇拜权威,否定神学教育,提倡推广世俗教育。第三,歌颂自由平等,抨击等级制度;重视现世生活,鄙视来世思想。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对人长期的束缚,主张要获得幸福就要用平等的观念反对等级观念。人文主义者认为长久以来基督教的“来世思想”一直哄骗民众忍受今生的苦难,为的是换来来世的幸福,这是对群众的束缚和愚弄,人生来享有权利,禁欲主义违背人性,所谓的灵魂不死是教会为了自身利益欺骗民众的幌子,人应重视现世生活,追求现世的幸福。
3、论述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论”。
答:从气候方面说,孟德斯地认为:首先,一个国家的气候对该国民众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北方寒冷的气候使该地区的人民性格直爽,勇敢果断;南方的炎热气候使当地民众性格软弱,敏感而多疑。其次,不同的气候状况对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就制定禁酒法而言,他认为这一法律制定对热带地区是合适的,但对寒带地区似乎就不那么合适了,第三,气候状况的不同影响到法律对人民的信任程度,影响到法规本身的宽严的不同。一般来说,北方寒冷地区的法规要严一些,而南方热带地区的法规则可以宽和一些,这是因为气候使得南北民族性格不同的结果。第四,气候与奴隶制的法律也有关系。孟德斯所说的奴隶制有他自己特定的含义,他认为奴隶制有三种形式:民事奴隶制、家庭奴隶制和政治奴隶役制。民事奴隶制指是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家庭奴隶制指的是婚姻制度方面的奴役性质;政治奴隶役制指的是专制制度的奴役和异族侵略所造成的奴。孟德斯反对民事奴隶制并不反当时欧人对黑人奴役。他认为,有的国家的民事奴隶制的建立是和他们那里的气候有关的,甚至是气候决定了在那里应该实行奴隶制。孟德斯认为,土壤国家政体,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首先,他认为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政制。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这似乎是对天然条件的一种补偿。他举例说阿提加的土地贫,因而建立了平民政治;而斯巴达的土地肥沃,因而建立了贵族统治。居住在山地的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则要求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其次,德斯认为,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而土地膏则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贪生怕死。而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又导致土地肥沃的人易受侵略,而土地贫瘠的人易侵略人。再次,孟德斯认为,一个地区的土地状况也影响该地区民众的谋生方式土地贫瘠一从事牧畜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的内容要多得多。国家疆域大小,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他指出,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对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特别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而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他的理论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孟德斯的学说试图从地理环境也就是这就摆脱了中世纪的神学解释,以及当时的和后来的哲学家精神的解释法,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神学的进步作用,而且也不乏唯物主义的成分,这在人类探讨会历史题方面又向科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思想家的批判对象有四个:第一是传统的宗教体系。启蒙思想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宗教体系的危害性,认识到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怀疑《圣经》的价值,揭露信仰的反社会作用,反对残酷的宗教迫害,谴责高级僧侣的种种劣行。在他们之中,有的人已经实际上走向了无神论。他们还力图寻求宗教产生的根源,尽管在这方面的探讨显得肤浅,然而它却标志着对宗教本身在批判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的开端。批判的第二个对象是各种虚妄的权威,这些权威剥夺人们确证自己思想真理性的权利,想和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们以洛克所系统论证的唯物论体系作为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以牛顿创立的物理学作为其正统的自然哲学体系,凡是不同于洛克和牛顿的哲学的一切哲学思想和体系都被他们视为违反事实而必须加以批判的东西。第四,作为批判对象的还有那些用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学说及原理这里宣扬专制主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学说,有些启蒙思想家甚至把矛头指向了私有财产的原则。在这种批判的过程中,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打开了批判时代的大门。
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论中,表现出了比较突出的自然主义倾向。首先,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神学把人等同于精神性的灵魂的做法。他们极力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作为现实的,具有活生生的肉体和物质需求的人的
属性,因此,在他们那里,人都是自然人。比如,属于百科全书派的著名思想家拉美特利就提出人是机器的命题,把人和机器动物植物等量齐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齐一性。而伏尔泰则追随拉美特利,把人与动物相等同,甚至把人的自由理解成动物所具有的自然本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理解为人在自然本性上的平等,即理解为人作为自然一部分这一点上的平等。总之,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而表现出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其次,启蒙思想家的自然主义倾向还表现在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上。他们认定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由具有自然本性的人所构成他们大多也是自然法学说的支持者。他们认为,社会的秩序是由法律来维护的,而人为法的依据又是自然法;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或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类社会服从于自然规律,服从于自然的必然性。他们把理想社会看成是和自然相一致的社会,好的社会政治是自然政治,好的社会体系是自然体系世纪启蒙思想家表现出来的这种自然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他们把自然与人、与人类社会相融合,其结果则忽视甚至否定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分,又如由
于他们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等同,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等同,其结果,尽管他们想说明人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自然化了的人及其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服从于必然性的人和社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已经被自然的必然性所淹没,真正弘扬人的自由与主体性的工作,则留给了世纪德国的思想家们。他们坚信随着人们越来越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人们就能越来越多地获得各种知识,人类的社会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社会总是进步的,向着完善发展的。这种思想,就是被人们认为是唱反调的卢梭,在内心中实际上也是如此看待的。这种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想,是启蒙思想家在反对旧制度,创立新制度时最基本的信念,也是社会思想中值得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8页。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