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地图?永宁寺由明政府建造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寺名寓意“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位于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元明两代称为奴儿 干城,清代起称为庙街,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寺旁先后立有两块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地区事迹的永宁寺碑。?185 0年8月,永宁寺所在地庙街被沙皇俄国占领。1860年11月,清政府将包括庙街在内的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正式割让予俄国。?1904 年,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的博物馆中(现仍藏于海参崴),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这 座寺庙的建筑遗迹直到1918年还能看见,之后才被俄国人毁坏得无影无踪。?永宁寺,是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视奴儿 干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时,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寺,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奴儿干 城(清朝称庙街,亦作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永宁寺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设立了管辖黑龙江、乌 苏里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明成祖朱棣派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多次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以 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亦失哈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第三次巡视奴儿干都司,决定在该都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一座 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寺庙,并命名为“永宁寺”。永宁寺建好后,亦失哈在其上竖立了一块石碑(永乐碑),上刻《永宁寺记》碑文,上面记载着 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的史实及亦失哈本人前两次巡视的过程,以纪念永宁寺的修筑。亦失哈于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第十次巡视奴儿干都司 时,发现原先建立的永宁寺已经毁坏,于是重建了永宁寺,并于次年(1433年)在其上再次竖立了一块石碑(宣德碑),上刻《重建永宁寺记》 碑文,记载了重建永宁寺等情况。亦失哈所立的这两块碑被合称为永宁寺碑。此后亦失哈再未巡视奴儿干地区,同时也再没有明朝官方人员巡视该地 区的记载。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也在1434年(宣德九年)废弃,大约于15世纪中叶(明英宗正统年间)撤销。在奴儿干都司撤销后,其所辖卫 所仍属明朝,到明末万历年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共设置了384个卫、24个所、7个地面、7个站、1个寨。作为明朝初期对外东北地区包括黑 龙江流域进行管辖的物证,永宁寺碑成为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员亦失哈在在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 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故名“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记述自己 奉明成祖之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 言。?永宁寺所在地原属清朝吉林将军辖区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第9次到奴儿干巡视,发现永宁寺被吉列迷人毁坏,一片狼藉。他没有 怪罪,没有追究,更没有处罚,而是“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加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忻,心悦诚服。旋于次年春重建永宁寺,并刻石 作“重修永宁寺记”: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这句誓言,世代恪守。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日人间宫林 藏在永宁寺遗址,曾目睹“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屈指算来,历经两朝21帝近400个春秋,生活在黑 龙江口的百姓们对此碑仍敬若神明。亦失哈可谓德之大者。18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 亚,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阿穆尔河纪行》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这样写 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 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亦可见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关于永宁寺碑,提供的历史信息很多,可以总 结出以下几项历史意义:1、永宁寺碑用汉、蒙、女直(真)、藏四种文字铭刻,说明自古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融合国家,各主要民 族的语言文化都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据碑记,汉文《永宁寺记》为汉族邢枢(严从简《使职文献通编 》卷39《邢枢传》:“邢枢字九成,畿内 长垣人。……洪武初,以明经任行人,前后三使奴儿干。”据其他文献,此处洪武应为永乐)撰写,蒙古文为蒙族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为女真族康 安(据《明实录》,康安本女真大姓。他的女真姓是纳兰,改汉姓康。永乐碑书女真字者康安,即宣德碑之百户康安。明朝经营奴儿干,康、佟两大 姓女直人出力独多,地位显要)书写,而藏文很可能是由寺里的喇嘛僧书写的。这证明中国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源远流长。2、碑 文反映了明朝政治思想上儒、释(佛)、道三教合一的特点,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永宁寺碑宣扬儒家的以仁义治天 下的“王道 、仁政” 思想。如《永宁寺记 》引用《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 同时也宣扬了用“霸道”辅助“王道”,以加强国家统治。《重建永宁寺记》说,“非威武其服其心” ,意思是“不用武力威慑就无法使他 们心悦诚服”。碑侧刻有汉、蒙、藏、女真四种文字的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汉文为“唵嘛呢叭弥吽”),说明永宁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 庙。?永宁寺碑上四种文字对照表3、碑记也反映了内地多种技艺传入奴儿干地区,促进和加强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汇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永宁寺两碑题名可识者133人,还有因碑记严重漫漶不可识辨和无考者尚有60人左右。这些人来自多民族,有官有兵,还有太医院医士、妆塑匠 、烧砖匠、泥水 匠、钻字匠、画匠、铁匠、漆匠、木匠、石匠等各阶层人民,他们把内地高超的技艺和文化带到奴儿干地区,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 文化长足进步。4、永宁寺碑文还镌刻了内地“衣服、袍服、布物、布帛”等输入奴儿干、库页岛等地区,彰显中原服饰文化远播东北亚各地。《永 宁寺记》镌刻永乐九年春,明朝对奴儿干地区“赐以衣服”的铭 文,永乐十年冬,又镌刻赏“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的字样,《 重建永宁寺记》也有铭刻宣德七年明朝“给以布物”于奴儿干地区的记载。当时的“布帛”是丝、麻、锦织物的总称。明人冯瑗《开原图说》载: “国初开原幅员甚阔,西路四站直接广宁,东路九站直通朝鲜,北路九站径达海西。”海西连接奴儿干都司,贯通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到达黑龙江入海口和北海库页岛。明代大量“丝绸诸物”由辽东“丝关”开原( 今辽宁开原) 经“海西东水陆城站”运往东北腹地乃至北海、库页岛,远至北海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