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届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提纲
研究生:李巨奇 导师:张横柳教授 李赛美教授
朱章志副教授 吴浩祥讲师
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38条,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原文略)
分析
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
启发
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结论
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的病机反映,故为本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着眼点。
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治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方义:
麻黄汤是麻黄倍量——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
启发:
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用量可据)。
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大枣,可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治未病。
(三)治禁
以脉微弱示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示表阳虚
原文39条,补述38条的脉证(原文略)
分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 浮 缓
身不痛但重
乍有轻时——阳郁缓解
讨论
1、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青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鉴别
1、身重烦躁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发热烦躁
3、38、39条
35条
应用
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龙汤的原貌。
治流感、感冒、肺炎时掌握两个原则:
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认为太少合病。
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等疾病——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小结: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要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重点。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是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则数月。发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昨日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渴喜冷饮,面赤发热,无汗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寒邪外束,内热壅肺。
治则: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克,石膏60克,桔梗15克,大枣7枚。
1
伤寒证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受压,营阴郁滞更甚。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表邪不但
不汗出
烦 躁——
因
果
风寒束表(为主)
热聚胸中(病机)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服之
手足逆冷
筋惕肉目闰
亡阳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津气失运。
无少
阴证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须作一鉴别,以“身不疼但重”一句可据,与38条有禁忌证文法相呼应。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风寒邪气郁闭,不得汗出为太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寒证。
38条的“太阳中风”
38、39条——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为主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重无休止。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
表实证
兼里热——卫阳郁更甚
无里热——卫阳郁更轻
外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