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如图中①②③④处朝代对应正确的是(?)A.①汉朝②唐朝③元朝 ④清朝B.①秦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C.①汉朝②隋朝③宋朝④明朝D.①秦朝②唐朝③宋朝④明朝2.古代某朝开始按职业定户籍,将户籍分为 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该朝代为 ( )A.汉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3.《宋史·吕大防传》载:“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体现出乡约的主要作用是( )A .推行道德教化B.维系宗族伦理C.推行地方自治D.配合国家治理4.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 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B.重视家训,强 化基层教化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5.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 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 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D.说明 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6.秦朝对户籍进行分类登记,户籍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汉代,统治阶层非常重视户口数,不仅要求当地的官吏每年登记验查 户口,还要求县、道编制具有完整信息的户籍。秦汉统治者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确保官员“下沉基层”B.加强对宗亲贵族的管理 C.征发赋役以稳定统治D.便于国家整合经济资源二、填空题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的户籍册 称“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8.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___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实行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参考答案1.A【详解】汉朝丞相主管 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建立后, 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 ,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 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 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A项正确;编户齐民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汉朝时期,排除BD项;诸色户计是元朝,户籍永停 编审是清朝,排除C项。故选A项。2.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 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B项正确;汉代、明代、清代的户籍制度和“ 诸色户计”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 一种制度。其中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体现的是乡约推行道德教化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维护宗族伦理、地方自治及配合国家 治理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4.A【详解】根据材料中“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 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可知,黄霸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社会治理,体现了汉代社会治理的德治教化思想,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训,B项排除; 材料只论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不能体现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C项排除;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故选A项。5.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以居住地和地产等作为标准作为户籍划分的依据,户口管理和社会流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故 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故A项排除;宋朝这一政策有利于民众迁移,但材料中宋朝政府并未直接鼓励民众迁移,故B项错 误;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排除。6.C【详解】根据材料“秦朝对户籍进行分类登记,户籍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汉代,统 治阶层非常重视户口数,不仅要求当地的官吏每年登记验查户口,还要求县、道编制具有完整信息的户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役是封建国家 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收的依据,故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征发赋役、巩固统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下沉基层 ”的内容,排除A项;当时统治者重视户籍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基层百姓的控制,排除B项;统治者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主要 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非为了便于国家整合经济资源,排除D项。故选C项。7.黄册【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 里甲制为基础。8.???? 县???? 里甲制【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