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平均数(1)》参考教案
2023-04-09 | 阅:  转:  |  分享 
  
1.平均数(第1课时)

总体说明:

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算术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算术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单一地用算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引入本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2012赛季“队”和“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算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

目的: 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相应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

(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算术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 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 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1给出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目的:“”是从算术例1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以引入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从“”过渡到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

2001 2007 2002 2006 2005

2006 2001 2009 2008 2010

(1)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的第1,2,3,4,5题。

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四、教学反思

1.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15

















献花(0)
+1
(本文系深冬入心88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