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2021北京初二(上)期末物理汇编: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023-05-27 | 阅:  转:  |  分享 
  
2019-2021北京初二(上)期末物理汇编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单选题1.(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下列事例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学校,医院附近禁止鸣笛B.汽车排气口处安装消音装置C.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戴上耳
罩D.环路上靠近居民楼一侧装有隔音墙2.(2021·北京西城·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禁止鸣笛”是阻断
噪声传播B.声音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D.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
息3.(2021·北京门头沟·八年级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
程中减弱噪声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4.(
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小明在家进行网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这样做主要是(???????)A.在声
源处控制噪声B.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C.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不能控制噪声5.(2021·北京通州·八年级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C.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D.市区内要求汽车“禁止鸣
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6.(2020·北京海淀·八年级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只要大声说话就能听
到回声B.“锣鼓喧天”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利用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
以传递能量7.(2020·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在学校、医院或科研部门附近,经常有如图所示的禁止鸣笛的标志,通过禁止鸣笛减少噪声污
染。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在教室周围多植树B.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图书
馆禁止高声喧哗8.(2019·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以下对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把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仍然能听到老师讲
课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B.民乐团合奏时人们能区分出不同的乐器,是因为这些乐器演奏时的响度不同C.录课教室通常用泡沫材料
将墙壁包装起来,是为在了声源处减弱噪声D.击鼓时放在鼓面上的碎纸屑跳起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9.(2019·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
)有关声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B.从环境保护角度讲,音乐不会成为噪声C.关上窗户,会感到屋外的声
音变小,是因为玻璃不能传播声音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较高的隔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0.(2019·北京西城·八年
级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传递能量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
为声源振动的更快D.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二、多选题11.(2021·北京大兴·八年级期末)关于声
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频率越高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B.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机器,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C.接听电话
时可以分辨出对方是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实现的D.在录课教室内的墙壁上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2021·北京石景山
·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试时,考生翻动试卷发出的声音是由试卷振动产生的B.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
接面对面相互交谈C.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制成的声呐可以测海底深度D.通过居民区的高架路两侧设有隔音墙,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3.(
2020·北京丰台·八年级期末)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C.在
学校和居民区附近禁止鸣笛属于在接收处减弱噪声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14.(2020·北京石景山·八年级
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有气体能传播声音C.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
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检测金属的内部情况15.(2019·北京丰台·八年级期末)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A.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
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参考答案1.D【详解】A.学校,医院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汽车排气口处安装消音
装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环路上靠近居民楼一侧
装有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D。2.C【详解】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声音在气体
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大,故B错误;C.“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强度低、响度小,故C正确;D.超
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振动能量,故D错误。故选C。3.D【详解】A.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A错误;B.每个人的音色都是不相同的,“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C.敲锣时用力越大,鼓面的振幅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4.B【详解】小明在家进行网
课学习时,将门窗关闭,从控制噪声的途径来分析,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选B。5.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
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为答案.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
大,故C错误.D.市区内要求汽车“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6.D【详解】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大
声说话不一定能产生回声,故A错误;B.“锣鼓喧天”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B错误;C.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
弱噪声,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7.D【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
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
减弱噪声。【详解】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 在教室周围多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则A不合题意;B. 学生戴上防噪声
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则B不合题意;C.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则C不合题意;D. 在图书馆禁止高声喧
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则D符合题意。8.D【详解】A.把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塞住另一只耳朵,仍然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声音
通过空气、桌子传入耳朵的,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传播,故A错误;B.民乐团合奏时人们能区分出不同的乐器,是因为这些乐器演奏时的
音色不同,故B错误;C.录课教室通常用泡沫材料将墙壁包装起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该实验利用
小纸屑的上下跳动来表现鼓面的振动,故D正确。故选D。9.D【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
空中传播.(2)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生活、学习等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
个环节进行防治.【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故A错误;B、优美的音乐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
声,故B错误;C、玻璃是固体,可以传递声音,关上窗子可以减少窗外噪声的影响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故C错误.D、在靠近居民区
的高架路旁,设置较高的隔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10.D【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4)减弱噪
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详解】A、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A错误; B、振动频率低
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的
少,故C错误;D、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由于“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吸收噪声,这是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
确;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人耳的听觉范围、防治噪声的途径的理解,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
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11.BC【详解】A.不论声音频率高还是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A
错误;B.超声波的一个特点就是传递能量,所以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机器,说明它具有能量,故B正确;C.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接
电话时可以分辨出对方是谁,故C正确;D.在录课教室内的墙壁上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C。12.
AC【详解】A.考试时,考生翻动试卷所发出的声音是由于试卷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不可以直接面对面交谈,因为声
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人们利用超声波制成的声呐,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其原理是声呐系统根据发出及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所需的时间
,及声音在海水的传播速度,可求出海底的深度,故C正确;D.居民区高架路两侧设有的隔音墙是通过阻断声音的传播来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AC。13.ABD【详解】A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故AB正确;C.在学校和居民
区附近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将能量传递给结石使结石振动破碎,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
量,故D正确。故选ABD。14.CD【解析】(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
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防治噪声的途
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详解】A.声音的频率不在20~20000Hz的范围内,
或响度过小,人耳都听不到,故A错误;B.不是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C.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是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检测金属的内部情况,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应用,故D正确。故选CD。15.AB【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详解】A、吉他靠的是弦的振动而发声的,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C、双层中空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D错误.故选AB. 1 / 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