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练习题(含解析)
2023-06-15 | 阅:  转:  |  分享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芣苢________?②掇________?③捋________?④袺________⑤襭________?⑥兜
鍪________?⑦胛________?⑧莳________未匝⑨朝________餐二、非选择类2.《芣苢 》:解释下列加点字
词。①采采芣苢?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薄言采之?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薄言有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薄言掇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薄言
捋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薄言袺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薄言襭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雨从头上湿到胛?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唤渠朝餐歇
半霎?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秧根未牢莳未匝?莳:动词,___________?匝:动词,______
___________3.名词的活用 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选择题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雨从头上湿
到胛(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5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
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
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
一场战斗。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
度。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
,“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C.七言古诗
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D.“诚斋体”是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7.与七言古诗相比,
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
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每逢佳节更情衷,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①快意常如秋月满?②心多自信得宽广?③寒霜不减一旗红?④小字云笺记岁丰A
.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四牡①《诗经·小雅》四牡②,周道倭迟③。岂
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四牡,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⑦启处⑧。翩翩者鵻⑨,载飞载下,集于苞⑩栩?。王事靡盬,
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注】①四牡:
四匹雄马。②(fēi):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wēi)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啴:马
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遑:闲暇。⑧启处:安居休息。⑨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鸪。⑩苞(bāo):茂密。?
栩(xǔ):柞树。?将(jiāng):奉养。?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谂(shěn):思念。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B.全诗有
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
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
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9.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
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鸟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
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0.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11.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12.下面这首唐诗在语言和写景方面很有特色,请从语言和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赏析这首诗,200字左
右。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1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
归,宜其家人。【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归,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
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
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谷风①《诗经·小雅》习习谷风,维风及雨②。将恐将惧,维予与女③。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
谷风,维风及颓④。将恐将惧,置⑤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⑥。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注】①
谷风:来自山谷的大风。《谷风》是一首弃妇之诗。②维风及雨:大风夹带阵阵大雨。维,语气词。③维予与女:只有我帮助你。维,只,仅。女,
同“汝”。④颓:旋风。⑤置:同“置”,放。⑥遗:遗忘。14.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5.诗歌表达的感
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 fúyǐ???? duō???? luō???? jié???? xi
é???? dōumóu???? jiǎ???? shì???? zhāo【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
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
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①是形声字,注意不要把“苢”错当称“莒(
jǔ)”;该词应读作“fúyǐ”;②该字形近字很多,如“辍”“啜”“缀”等,要根据形旁和词义分辨读音,该字应读作“duō”;③该字
为多音字,“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luō”,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此处指一把一把地摘取,应读作“lu
ō”;④注意分辨形近字“桔”“黠”“结”等字,该字意为“意思是用衣襟兜着”,读作“jié”⑤与“撷”字相近,读音也一样,都是“xi
é”;⑥“鍪”字要注意不能与“骛”“鹜”等形近字的音混淆,“兜鍪”指头盔,应读作“dōumóu”;⑦是形声字,读音与“甲”一样,都
为“jiǎ”;⑧是形声字,但与“时”音调不同,读作“shì”,指移栽;⑨根据词义来辨析读音,此处指“早晨”,应该读作“zhāo”。
2.???? 茂盛的样子???? 无实义????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肩胛???? 他???? 移栽、种植???? 布满、遍及【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
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①
本句意为“茂盛的芣苢”,“采采”是形容词,意为“茂盛的样子”;②本句意为“采摘它吧”,“薄言”二字在此处没有翻译,是助词,无实义,
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③本句意为“取得它吧”,“有”是动词,意为“获得”“取得”;④本句意为“摘取它吧”,“掇”是动词,意为“摘取
”“拾取”; ⑤本句意为“一把一把摘下来”,“捋”是动词,意为“从茎上成把地采取”;⑥本句意为“提起衣襟兜起来”;“袺”是动词,意
为“提起衣襟兜东西”;⑦本句意为“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回家”,“襭”是动词,意为“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⑧本句意为“雨水从头流入
脖颈沾湿肩膀”;“胛”是名词,意为“肩胛”“肩膀”;⑨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儿吃早饭”;“渠”是代词,“他”“他们”;⑩本句意
为“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莳”是动词,意为“移栽”;“匝”是动词,遍布。【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
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3.???? 名词用作动词???? 吃早饭【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本题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然后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所担当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
型。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朝餐”本来是名词“早饭”,此处作动词,意为“吃早饭”。【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
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4.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
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②
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④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朝餐,名词作动词,吃早饭。⑥本句意为
“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遍及。故选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
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
,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
解释前后词。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
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C。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B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没有《乐》。“六经”指《诗》《书》《礼
》《易》《春秋》《乐》。故选B。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这种诗歌体裁的把握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了解律诗知识,
本题是七律,作品内容是“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然后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首先找韵脚,根据律诗偶句押
韵首句可入韵的原则,至少找到四句,最多五句,从“衷”“同”“风”可知,这首律诗押ong或eng韵,这就确定第一、三处应填写“小字云
笺记岁丰”“寒霜不减一旗红”;其次,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题干已经给出颈联的下一句,根据对仗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原则找出
上一句,“政出和谐方大同”应与剩下两句中的“心多自信得宽广”对仗,名词“政”对名词“心”,动词“出”对应“多”(活用为动词),形容
词“和谐”对“自信”,“大同”对“宽广”,“方”对“得”,那么剩下的“快意常如秋月满”自然放在第二处,再依据对仗的原则,“快意”对
“寒霜”,“常如”对“不减”,“秋月”对“一旗”,“满”对“红”,那么“寒霜不减一旗红”放在第三处,剩下的“小字云笺记岁丰”自然放
在第一处;也可运用排除法,首联和颔联的第二句可能是③或④,排除A、B两项。根据颔联必须对仗这一原则推断,①③应该放在颔联位置上,故
排除C项。最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检查。故选D。8.B????9.全诗共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
。除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之外,诗人还将鵻的自由自在与“我”和马的奔波劳顿进行对比,加深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解析】8.本题
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写景随意而又自然”不当,这是诗人精心筛选出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意象。鹁鸪是一种孝鸟,诗人有意
择取以表达对父母的忆恋。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略见一斑,全诗共五章
,每章五句,交互使用赋和兴两种手法,叙其事,抒其情,写诗人的所见所想,表达了奔波在外的辛劳和不能在父母身边奉养的遗憾。此外还用鹁鸪
鸟与“我”和“我”的马儿对比。选取两点,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即可。首先,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
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以下各章内容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四马,周道倭迟”,马
儿跑得快,跑得累,而道路又是那么曲折悠远,漫无尽头。风尘仆仆的小官吏知道马车跑得越快,离故乡和亲人就越远。他脑子里不是想那神圣的“
王事”差使,他只在想一件事:“归”。看见鹁鸪上下飞舞,便为自己无暇侍奉父母而感到哀伤,这怀归与思亲之情正是在层层铺叙的“赋”中表现
出来的。其次,全诗有三章写到马,因为马是载客的主体,且主人公骑马奔波劳累,马反映的正是行役之苦。有二章写到鵻,是行途所见。单单拈出
鵻,自有一番良苦用心。鵻是孝鸟,“其载飞载下,或以恋其父母使然。”诗人见孝鸟而有感于自己不能在家“启处”(安居),更谈不上尽孝于父
母,这一来是起兴,由孝鸟而联想到自己无法孝顺双亲;二来让孝鸟与客观上已成了不孝的人作对照,感喟良深。鹁鸠非常逸豫闲暇,自由地飞上飞
下,累了可以任意停歇,在柞树上行,在枸杞上也行,爱停哪里是哪里。而可怜的四马,虽然是精心选拣出来毛色划一的华贵的骆马,但不得不终日
拼命地跑,累了也得跑,累得气喘吁吁也还得跑。王家公事有规定期限,不容半点差迟。鵻的闲又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写马的苦和累,其正
意是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可见,诗中写马写鵻用心良苦,以二者对比更加深“我”对双亲的思念,以及想回到故乡的情感。【点睛】诗歌类选择题
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
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
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10.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
,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11.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
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解析】1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
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颔联中说“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见颈联说妇、子来到田间,这是侧面说明农家耕作的繁忙,这是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乌鸢飞下巧追随”,“追随”一词赋予鸟儿人的特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是从修辞角度的赏析;这两句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11.本题
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
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首联和颔联从正面表现农家的忙碌,表现对农家劳作的赞美;颈联表现
农家温馨和睦的生活,透露出作者的高兴;从尾联中的“纷纭”“曾何补”等词可看出其中蕴含的嘲讽之意。。【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
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
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
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12.①
在本诗中,叠音词有三:“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
”,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摹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②晚春
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
,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可从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结构技巧、思想感情等角度分别分析;题干已给出角度为“从语言和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赏
析”,则注意诗歌中富有特点的语言字词,理解诗歌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形成较为完整的赏析文段。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本诗多处采用叠词
,如“寂寂”“蒙蒙”“泠泠”,形成音韵和谐的音乐美感,同时,叠词在表情达意上也能更形象生动,如“寂寂”一词,就描摹出农家无闲人的寂
静、安宁特点,“蒙蒙”形象地写出雨后有雾,庭花朦胧的美感,“泠泠”既有雨后清凉的感受,又有水声泠泠的听觉美,运用得恰到好处;接着从
景与情的角度来看,诗歌主要写景,写了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
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尽管诗人只写景
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
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雨后景色清新秀丽,黄莺在枝头啼鸣,小儿啼哭
而大人可能无暇顾及,可以想见田里农夫抢耕的忙碌情景了。尽管除小儿外未写一人,却能想见人人在雨后春耕忙碌之景,情在景中,人在景外,妙
趣无穷。【点睛】诗歌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其中应用最多的便是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中,有即景抒情(即选取眼前所见景物即兴抒情)、借景抒情(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而有意识地选取含有那种情感的景物来抒情
,如杜鹃——思归、柳树——离别等)、移情于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之上,写景物有了某种情感,通常都用了拟人手法,如本诗中“长江悲已
滞”)、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没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但景物本身所蕴含的特点已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如凄凉景象往往代表心情悲伤,秀美景
色往往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等)这些手法并非泾渭分明,常会混合使用,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要注意把握景中所含之情,才能将顺利
答题。13.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与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
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
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是一
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
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
颊飞红,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
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繁衍子孙;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
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诗歌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
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点睛】《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
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
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
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
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
,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由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
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
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
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
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14.起兴的手法。“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意思是风带来雨,诗歌以此起兴,引出下面
丈夫抛弃妻子的内容。????15.诗歌的一、二两章,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表现弃妇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写出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
格的升华。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的能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
主要是“赋比兴”,题干问“第一章”,还构不成“赋”;而“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一句处于开头,与后面吟咏的内容“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
安将乐,女转弃予”之间只存在联想意义而没有比喻意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显然是“兴”;诗歌以谷风引来雨水,风雨交加的凄凉之景,引起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凄苦情节。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抓住每一章描写情感的关键语句,如第一章“女转弃予”,第二章“弃予如遗”,都是在写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通过当初丈夫爱怜自己与如今弃如敝履的对比,又加上“风”“雨”交加的凄凉环境,凸显出女子内心哀怨痛苦、悲愤交加的情感;第三章情感变得激烈,女子指责丈夫“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风”在此时也成为她愤怒的咆哮,“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她不再哀怨,而是认识到丈夫喜新厌旧、刻薄寡恩的本质,对丈夫感到愤怒;从自艾自怜的哀怨之情中脱离出来而对丈夫忘恩负义的人性,乃至社会现实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上变得自尊自强,从而升华了女子的人格。【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