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本色》课件
2023-07-25 | 阅:  转:  |  分享 
  
乡土本色学习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任务一:提炼中心句1.中国
社会是 的。2.我们的民族和 是分不开的。3.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4.土气是因为
而发生的。5. 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6.即使因为 ,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
。7.不同聚居社区间是 的。8. 对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9.中国农民聚
村而居的 。10.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
上的内容。11.乡土社会是 的、没有 的社会。12.乡土社会是 社会。13. 是“习”出
来的礼俗。14.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 的熟悉。15. 是“土气”的一种特色。16.从
熟悉中得来的认识是 的,并不是抽象的 。17.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 。乡土性泥
土土不流动农民黏着土地,人口相对固定繁衍密切关系孤立和隔膜聚村而居原因地方性熟悉陌生人礼俗规矩行为规矩人与人彼此熟悉个别普遍原则流
弊任务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结构思维导图可以是多样的拓展延伸1.挂了大牌子广告的牙医最后“生活没法维持”,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乡土
本色》中的内容加以阐述。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乡土
社会的信任和信用都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而这个牙医是个“洋医生”,她对于呼兰河这样的乡土小城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因而人们无法对
她产生信任,即便是大大的广告也无法建立起她在这个小城的信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拓展延伸3.孔子对“孝”有哪些认识?请分类概述。 ①父母在世时∶“孝”体现在物质上的赡养、照顾和精神上的尊重、关怀。②父母故去
后:“孝”体现在能够继承先人遗志,以及通过丧葬、祭祀等仪式表达出的慎终追远之情。4.(1)选文一中,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特性
”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请结合两段选文谈谈你的理解。【示例1】认同。因为选文一中的材料能对上
述观点进行补充、证明。孔子在《论语》没有直接告诉弟子“孝”的理论内涵,而是阐述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孝”的具体表现。这是对材料一中“孝
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这一观点的证明,以此说明乡土社会中人对生活或事物的
认识是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得到的一些个别经验,而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示例2】不认同。因为孔子对“孝”的理解和认识,是基于个体生活经
验之上的,是从物质、精神、言行等方面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因此,我认为结合《论语》选文来看,费孝通认为“从熟悉里得
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构成“乡土社会的特性”的观点不能成立。4.(1)选文一中,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特性”
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请结合两段选文谈谈你的理解。【示例2】不认同。因为孔子对“孝”的理解和
认识,是基于个体生活经验之上的,是从物质、精神、言行等方面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因此,我认为结合《论语》选文来看,
费孝通认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构成“乡土社会的特性”的观点不能成立。5.三则选文中,农民孙少安和土
地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本章中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与本章内容具体分析。 拓展延伸 从直接依赖土地生存到间
接依赖土地。孙少安以前依靠在土地上种植庄稼直接获得生活资源,无法摆脱贫困;他改变生产方式,开建砖厂而发家致富,在逐渐摆脱直接依靠土
地生存的境况之后.又漕遇了沉重的打击。 费孝通在本章中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中国农民靠种地谋生,因此他们黏着在地上,不流动,不
迁移,他们与十地紧密相依的同时也受土地的束缚。同时,作者认为乡土会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
弊"。 同:选文一中,孙少安时刻挂念土地,于私于公,土地对他意义重大。这表明,即使是20 世纪60、70年代的我国农村,农民
与土地之间依然联系紧密,农民依赖土地也受土地束缚。尽管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有哪些流弊,但选文三中孙少安的砖厂遭遇毁打击,
也应是其中一例。乡土社会没有给予农民孙少安甄选技术人员的经验与能力。 异∶选文二和选文三中,孙少安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渐趋松散,
他逐渐摆脱完全依赖农业生存的状态。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我国农村也在悄然改变。尽管孙少安的砖厂依然取资于土地,但砖厂已不再
是农业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费孝通笔下农民与土地的黏着关系发生了变化。本周学习任务: 1.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
乡》,标注或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选择其中一章,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本章的写作思路。 3.阅读《文字下乡》,回答下列问题
: (1)乡下人的智力是不是比不上城里人?那么,他们问什么会被说成“愚”呢?(2)乡下多文盲的原因什么?(3)多开学校能不能扫除
文盲? 4.阅读《再论文字下乡》,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表述动物和人“在时间和记忆”的不同。(2)文化和共同经验的关系是什么?(3)根据本章节的阅读,为“乡下多文盲”再补充几个原因。(4)作者说,“只有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按照你的理解,这是要发生什么变化呢?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