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4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2023-08-22 | 阅:  转:  |  分享 
  
课题4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
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必备知识·自主
排查知识点一 西汉从建立到强盛1.建立与初期统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吸
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3)西汉初年政治①“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②地方体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_______
_在位时平定七国叛乱。黄老无为汉景帝2.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刺史(2)经济上和思想上铸币权政府儒术五经(3)
开拓疆域西域都护府知识点二 东汉的兴衰1.王莽改制(1)建立: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改制:推行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3)灭亡:23年,________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绿林
军2.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措施(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
来,史称“光武中兴”。外戚干政 独尊儒术3.“清议”与“党锢之祸”(1)背景: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
,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2)“清议”:一些正直官员和________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3)“党锢
之祸”:发起“清议”的官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________”,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4.东汉农民起义:1
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的信徒发动起义,起义军裹黄巾,称“黄巾军”。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
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士人党人太平道知识点三 两汉的文化班固《神农本草经》蔡伦1.概念阐释——“汉承秦制”汉
朝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但对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但又在地方推行封国制。汉朝承袭了秦
朝的法律制度,在秦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赋税、徭役、兵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2.学习情境——黄老之学“黄”
: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崇尚自然和质朴,主张“无为而治”。汉初经济残破,民生凋敞,黄老之学适逢其会,成为统治思想。思考:汉初
尊奉“黄老之学”有何重要意义?提示:对汉代初期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维拓展——汉代大一统国家特征(1)统
一核心:中原地区、向外辐射。(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多元一体。(3)国家观念:家国同构、天下一家。(4)划分原则:地缘为主、官僚
政治。(5)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6)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打击豪强。(7)思想文化:独尊儒术、统一文字。4.知识延伸——
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实现了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全面介入。削弱豪强富商和地方势力的实力,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减轻了农
民负担,为征伐匈奴和拓展疆域提供了物质保障。5.社会情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后汉书·刑法志》载,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思考:材料反映的“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出现有哪些相似
的原因?提示:原因:都能从前朝灭亡原因中吸取教训;都实行轻徭薄赋之法;都善于用人、纳谏。6.学术情境——太学清议的启示清议是东汉时
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
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提
示: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对于弊政,言行较为勇敢,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7.思维拓展——两汉文化的特点(1)统一与多样性有机
结合。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
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3)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8.体系构建——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 帝国新章——汉代的国家治理与西汉的强盛01时空观念——西汉大一统的巩固 注:两幅地图反映西汉侯国变化的信
息,从图一到图二侯国数量减少;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表明为加强中央集权,朝廷采取措施削弱侯国及其权力,两汉大一统巩固
。核心结论: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
立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
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
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部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6)统一心理
: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
导地位的政治意识。02史料实证——西汉的强盛史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
石为外朝也。——摘编自《西汉会要》史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
,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
运货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
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探究】 (1)史料一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
抑商手段的特点,并概括其主要表现。[提示] 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
了相权。[提示] 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通法悟道】0
3历史解释——汉武帝的历史贡献(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任用酷吏,打击不法豪强。(2)军事
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大胜而归;派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移民实边。(3)经济方面:改革币制,发行五
铢钱;盐铁官营,实行国家垄断;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4)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5)思
想方面:尊崇儒术。(6)文化方面:颁行“太初历”;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起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
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04开放探究——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变创新史料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
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
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文明。——摘自
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史料导读】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点明了史料的主旨,即论述的核心
是儒法之争。“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文明”,说明汉代儒学和法家思想出现了合流现象。【探究】 根据史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提示] 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
),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
,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05家国情怀——董仲舒的治国
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
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
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
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
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
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06唯物史观——汉朝社会的特点(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
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外戚
干政: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
,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重用。(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
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示例] [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
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
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事战争条件[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
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
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解析:秦简反映的是战国晚
期到秦朝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是诸侯兼并统一战争到巩固统一的征伐战争频繁时期,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甚至此后历朝相
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都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需要,所以C项正确;西汉已存在马耕,但由于战争
和传递信息等政治军事需要、小农经济模式等,马耕并不普遍,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战争和信息传递,故排除A;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演练2] 命题点: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设置[2021·河北高考,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
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答案:C
解析:据图示可知,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讨论皇帝的诏令,执行方面则由尚书下达到二府、列卿、百官、郡国,即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故选
C项;尚书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冗官指多余的官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郡国”
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演练3] 命题点:汉初预防外戚干政[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
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
太后薄氏的谨良,即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
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故选B项。[演练4] 命题点:东汉后期,世家大族的社会生活
[2021·辽宁选择性考试]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
》《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答案:B
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
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创新应用
——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命题点:汉初的治国思想[2023·达州市二模]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
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  )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 B.否定秦朝治国理
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 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答案:D解析:题干中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
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即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法家、儒家的思想部分,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的关系
,排除A项;“否定”与题干中“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相悖,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汉初的减轻田租,轻徭薄赋等信息,排除C项
。2.命题点: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2023·合肥市二模]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东汉
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
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这表明(  )A.基层官员影响地方治理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C.地方官吏贪腐不得民心D.儒生开始登上地方
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由材料“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
,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可知乡啬夫是治理基层的“父母官”,作为基层官员,直接关系到地方的治理与安定,故选A项;材料没有中央与
地方矛盾的体现,且“难以调和”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由材料“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
仁化大行”可知儒生爰延为地方长官关心民众,深得民众爱戴,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命题点:汉代的民族关系[20
23·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
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
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A解析:由材料“《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将其祖先视为黄帝,华夏四夷都是炎黄子孙,顺应了大一统时代的潮流,故选A项。司马迁将华夏四夷都作为黄帝的后代,排除B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民族一律平等”不符合封建社会发展史实,排除D项。4.命题点: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2023·平顶山许昌济源三模]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乡邑称孝”“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可知东汉时期举孝廉的重要依据是孝,而被推举者基本需获得乡论支持,说明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故选A项;东汉时期察举制被地方官垄断,逐步僵化,排除B项;乡论只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依据,不足以支配国家统治秩序,排除C项;录取人群固定才能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固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录取的事迹和途径,排除D项。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