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太原记忆:一座城隍庙,半部太原史02
2023-08-30 | 阅:  转:  |  分享 
  
太原记忆:一座城隍庙,半部太原史原东北耳亭龙潭公园内东北耳亭 虽说城隍庙是“虚拟世界”,但《明律》却赋予了城隍神监督官员的责任:每届新任太原
知府必须先下榻城隍庙,夜晚沐浴之后,祭拜宣誓,并接受城隍神的训诫,次日天亮后方能回“阳”府衙正式上任。此后,辖地内重大事项须向城隍
神汇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城隍大祭,城隍坐轿出府巡察,等等,这都需知府大人亲赴或委派官员出席主持。这下城隍庙可热闹极了。阳间打不赢
官司的,有冤无处申告的,还香许愿的,文人墨客即兴题诗的,都积聚到了城隍庙。由此城隍庙的人气、名气渐渐火爆。人气带来了商机,庙会的规
模也日趋扩大。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城隍庙要赶庙会唱戏。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物资交流会。城里人的和近郊的农民都要
来看戏逛庙会,戏台前面的三座木牌楼上都要搭临时看台,买了票可以上去看戏,多数人看戏还是在戏场上站着或搬把凳子坐着看。庙会除了唱戏,
还有跑马卖艺的、变戏法的、耍把戏的、拉洋片的,都集中到庙院西半边地大场子里。大街上搭满了各种各样卖货的布棚,有卖小吃的、卖绸缎的,
有估衣的、裁缝的、补锅的、钉碗的,就连卖针头线脑的都有,真是应有尽有。整条老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喧闹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热闹场面
要延续10天半个月。 从1943年左右开始,庙院就改为它用了,每年一次的庙会也随着销声匿迹了。1929年平民工厂位置图山西平民工厂
 民国二年,太原军zf除旧布新,革除传统封建祭祀,城隍庙内诞生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制品的轻工企业——平民工厂,后来成了阎锡山统辖下
的印刷厂,到1948年左右,解放军围困太原城那段时期,阎锡山的部队说是要加强城防工事,需要木料,就把城隍庙前的古木牌楼和古戏台的木
料拆走了。就连我们住的这条老街各个院里住户家的门板也被当兵的强行搬走了。这些被拆掉的木料,实际上多数是被当兵的烧火做饭、取暖用掉了
。 1945年成为阎锡山统辖下的印刷厂,城隍庙街改称城坊街,那时庙宇建筑仍在。 1949年,太原解放后,印刷业重组,几个小印刷厂并
入西北印刷厂,改名为太原印刷厂。太原印刷厂重修厂门,主殿、配殿、后殿及膳用房,全部为装订车间占用,殿宇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拆。20
00年的城隍庙俯瞰图 在2008年龙潭片区旧城改造时,只存留的两座残损的钟楼和鼓楼及东配殿,见证着太原城隍庙的往昔岁月。 2010
年,太原市政府对城隍庙遗存建筑进行了修复,东配殿保存了原来的木构架,重修重檐歇山顶形制的钟楼、鼓楼,周边修建了城隍庙遗址广场。城隍
庙美食街城隍庙雪景城隍庙现状 从明清时的祭祀中心,到近现代的工业厂房,再到挂牌成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城隍庙随着社会历史的
发展不断变化,见证着斜对过的解放大楼、搬走的动物园、从繁华到宁静的城坊街、城坊东街、坡子街的菜市、杂货市、服装百货街市。任何一个历
史时期的建筑,都有其深深的时代印记,而它兴衰存亡的命运也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民国初年直至今日才重现"昔日风采"。历经
沧桑的城隍庙侧现了老城人上千年来的喜怒哀乐,真可谓 “一座城隍庙,半部太原史。”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