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生活模式概述黄德铭 2023.11.24.在鲜花和掌声中,主流媒体高唱“和平与发展”的凯歌:他们告诉全人类:二战结束近80年,世界没 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全球养活的总人口已从1960年的30.3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77.5亿人,短短60年在同一地球上多养活了1 .6倍人口;人均寿命也从1960年的52.6岁增加到2018年72.6岁,半个世纪就增加了20岁;人类已爬到1千多万种生物的顶端: 大到1百多吨重的蓝鲸,小到纳米级的病毒都可被控制:顺我者昌--如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逆我者亡--可被捕被食、被灭;人类的天眼可观1 37亿光年的宇宙边缘,也可测10-31kg的电子;可到月球上观光,也可钻上万米深的地层;还可造出部分智力超人的智能机器人……。主流 媒体还鼓吹这些“发展成果”是资本主义制度所致,于是原社会主义许多国家也纷纷选择资本主义制度,或在“不问姓资姓社”的蛊惑下将公有制为 主“改制”为私有制为主。但实际上是,驱动物质产品生产的动力发生了质的变化:1971年到2014年全球能耗,从71.8亿吨标准煤(每 公斤标准煤可释放热能7000大卡)增加到199.5亿吨标准煤,增加了1.78倍,而同期全球人口只增加了0.91倍。每个劳动力通过机 器设备配置的可控自然能(指可以控制方向、大小及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经转化成电能的水力、风力和 太阳能也是可控自然能,未经转化的这类自然能是不可控自然能),相当于每个劳动者每天可提供的劳动能的倍数,从1971年的16.4倍增加 到2014年的23.6倍。(假如总人口中50%为从事体力和脑力的物质生产者,每年工作365天,且每个中等体劳动者每天平均食物250 0大卡能量,再若心跳、呼吸、消化及维持体温等基础代谢耗去一半,则每个劳动用于提供1250大卡劳动能;再假设全社会能耗中80%用于物 质生产,各种机器的平均效率为35%。则世界平均每个劳动日配置的可控自然能=当年全球总能耗(亿吨标煤)生产能占比80%1000k g/吨7000大卡/kg效率35%/(总人口(亿人)劳动力占比50%2500大卡/日(1-基础代谢率50%)365天) 也就是:1971年全球平均,每个劳动日直接或间接为改变劳动对象耗能:1971年用了1个劳动日的劳动能(直接耗能指,体力劳动者肌肉、 骨骼、神经运动在1个劳动日内消耗的能量,和可控自然能源通过工具机器; 间接耗能指脑力劳动者通过设计机器、设备、工艺等消耗的能量), 加上相当于16.4个劳动日的可控自然能;2014年除1个劳动日的劳动能外,又用了相当于23.6个劳动日的可控自然能。2014年每个 劳动日对劳动对象多释放7.2个劳动日的可控自然能,才使每个劳动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1%,((23.6+1)/(16.4+1)-1 =41%)即若1971年1个劳动日生产100件产品,则2014年可生产141件产品。多生产的41件产品是由于生产中增加了相当于7. 2个劳动日的可能自然能的释放所致,不论姓资姓社结果一样。这是近百年帝国主义垂而未死的奥秘,而不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先进所致!当然技 术的进步可通过改进机器、工艺,提高效率。但只有图纸、工艺文件,没有投入物料和能源去制造新机器,即使造出新机器,没有能源去推动也不能 把劳动对象变为产品。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消耗的可控自然能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约占全部能耗的80%左右。即使可把不可控自然能 转化成可控自然能,也必须消耗含碳能源。如水力发电建坝所需钢材水泥,都要消耗大量含碳能源。然而,含碳能源是1~3亿年前未分解的植物, 经几千万年的煤化变质或积聚形成的,在短暂的人类寿命周期内不可再生。虽然不时发现新的含碳能源矿藏,但只要某时段新增储量少于同期消耗量 ,那么剩余可采储量就会越来越少。据现有资料,从2004~2015年全球人均剩余可采含碳能源储量,从182吨标准煤减少到172吨标准 煤,按当年世界人均消费量计算,其枯竭期比11年前减少了10年,今后如果新发现化石能矿藏少于同期使用量,那么本世纪末前后将会枯竭。枯 竭后人类将难以生存,更不要说“发展”了;人均耗能不变的前提下,全球人口越多,枯竭到来越早。本世纪头20年,虽然占全球16%的高收入 国家人口增速放慢(年均增长0.61%),但占比84%的中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速却缓慢加快。所以这20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仍达0.82亿人 。世纪末可能达到90-100亿人;含碳能源燃烧,释放能量后必然产生CO2排放到大气层内。C02是温室气体,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加速变暖 :以1880-1900年平均气温13.76oC为基准,20世纪前50年只升高了0.04oC,后50年升幅增至0.36oC;2001 ~2015年升幅进一步增至0.84oC。(据陈2017.11.8编全球温度变化整理),而2015年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 黎协定》商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时期前上升幅度控制在2OC以内,否则人类将不能承受由此带果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损失。热而,据 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的报告,当年全球平均气温已比工业化前的1850~1900年的平均值已升高1.15oC,距离2oC底线只剩0. 85oC了,按现在的排放进度,据估计2050年前后全体气温升幅将达2C,届时人类对继续变暖将无法控制!土壤、水体、大气污染随处可见 。最典型的是太平洋的垃圾岛,面积超过2个法国,80%是塑料垃圾,总量达数百万吨。被风浪破碎后形成微塑料,被鱼类等摄食可阻塞消化道致 死。人吃鱼又转移到人体血液、孕妇胎盘,传至后代。讨厌的是认陆地河口每年还有数百万吨进入海洋。联合国秘书长经研究后预测,至2050年 海洋塑料总量将超过鱼类;人群之间的斗争并未缓和,只是更加隐蔽:美国在全球多国建立了2百多个病毒实验室,历经3年的新冠病毒夺去了6百 多万人的生命。大力推广转基因食物。美俄中英法等国现存的核弹头足以多次毁灭全人类。由北约多次东扩引发的俄乌战争尚未结束,又迊来了以色 列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去民的大杀。更为隐蔽的经济斗争更加激烈:利用国际分工,动辄经济制裁。由此看来,正当人类陶醉于“和平与发展”的“ 伟大成果”时,各种灾难俏然露出端倪。只是普通民众不愿关注罢了。其实世界的科学家们早已对之较深的认识,并且说服各国政要签署了书面共识 :早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世界178个国家、103位国家元首和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地球宪章 》和《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同时要求:“各国应当 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 但至2022年30年过去了,如上所述:世界环境进一步恶化,世界人口 继续膨胀。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对30年前已经认可的,作为世界环境退化主因的,“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求替代模 式。如果把工业革命以后的物质生产模式称为“现代生产模式”,那么工业革命以前的物质生产模式可称为“传统生产模式”。本文试图探索:“现 代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模式”的特征,以及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必然联系;进一步探索这种模式近期给人类带来的利好,以揭示各国政要不愿 抛弃这种模式的奥秘。最后对人类能否摆脱“人口资源、环境及毁灭性战争”的威胁提出一些粗略以看法。一、物质生产的一般过程。不难理解:物 质产品的生产,无非是把尚无特定“使用价值”的“自然物或经初步改变的自然物”(下文“自然物+” 是对自然物和“经初步改变的自然物”的 统称),改变成具有可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产品”;或对“使用价值”不足的自然物,促其增加使用价值的的过程。如树木被砍伐后去掉枝叶树皮 变成“原木”,运到居民区的家具厂。虽已对“树木”这一自然物“形态和位置”进行了初步改变,但仍不具有可供人体睡觉需求的功能。经木匠对 整段原木进行锯、刨、凿、拼等一系列操作,使之改变成:有稳固的腿脚,支撑中部表面平整的床板,可供人平卧,还可整体搬移的家具,才完成木 床这一产品的生产过程。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物是特定的植物或动物,它们在野生状态下也可以向人类提供食物或纤维。但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总人口 需求。虽然它们的生长、繁殖等一切改变全靠自己,而不靠人类。但人类通过耕作、选种、播种、施肥、灌溉、治虫及对动物提供饲料等活动,可以 促进这些动植物积累更多的营养或纤维。这种定向优化动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使之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向人类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属于物 质生产过程。不难发现物所贝生产中对“自然物+”的改变,包括位置、几何形状、结构、成分、温度、强度的改变,或在微观上发生分子、原子的 改变,或使生物发生生长、繁殖速率,营养积累乃至遗传性状的改变。世间一切物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 任何改变都要吸收外界提供的能量。 在地球上,这种能量主要由太阳提供,其次源自地球自身--如地幔、地壳运动可致地壳某些物质积聚形成矿藏。这些自然能引发的改变,远不能满 足人类的需求总量。人类进化过程中首先发现用人类制作的工具,多人协作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这就是用人体食物转化而成的体力和脑力劳 动能,通过协作和使用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经过数万年发展,人们进一步发现,燃烧地下储存的煤炭等含碳能源,推动人们发明的 机器,可以在产出,比仅通过人类劳动更多的物质产品。至此,推动“自然物+”发生改变的动力,除不可控制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外,还包括劳 动能和地下储藏的含碳能源及核能。后者释放的能量可以用机器、设备转换能量形式、改变能流方向和大小,统称为“可控自然能”。 按提供的主 能源区分,可称为不同的“物质生产模式”。工业革命前的漫长岁月里,物质生产的动力主要来自劳动能(配以少量畜力及更少的木炭等可供自然能 ),即劳动者摄入的食物能,经消化吸收,扣除心跳呼吸消化和维持体温等基础代谢消耗的,可用于肌肉收缩、神经活动的生物能。那时物质产品的 生产能力局限劳动者可释放的劳动能的范围内,可称为“手工生产模式”或“传统生产模式”。工业革命后(1750年起),人们将燃烧含碳能源 ,通过机器设备,取代劳动能作用于“自然物+”。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不断增加取代份额,使之从手工生产为主,发展成机器生产为主。这种以可 控自然能为主动力的物质生产方式可称为“工业化生产模式”或“现代生产模式”。若以每个劳动者每天摄入食物能的一半用于劳动能,如中国本世 纪起,男女平均中等劳力日食2500大卡,扣除50%的基础代谢,每劳动日平均可用1250大卡的劳动能。工业革命早期,如1860年世界 平均每个劳动日配置的可控自然能,只有劳动能的1/10,那时只有英德法等少数国家在毛纺等少数行业采用“现代生产模式”,全世界平均而言 ,还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但二战后,尤其在石油危机后“现代生产模式”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的份额不断增加:全世界平 均物质生产中,用于改变劳动对象的可控自然能与劳动能的比:1971年为12:1,2014年增至24:1。中等体力劳动者平均日食250 0大卡能量(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荐值),按50%基础代谢率估计(刘文彦等编《生理学》基础代谢:劳动力平均约1300大卡/日), 每日可释放的劳动能约1250大卡。2.对“自然物+”在预定时间、按预定目的改变必须吸收外部的能量。虽然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但只能在的自然环境约束下按一定方向、一定速率自发改变。如煤炭在常温下也能氧化,生成C02,但不能燃烧,更不能成为可熔化金属的能源。 人类生存、发展、享受,必须依据人口规模,在有限限的时间内,满足特定的需求。如食物需求总量>每人每天最低营养需求量人口数。这就要在 有限时间内提供足够物质产品,因而也要在有限时间内, 按照人们(靠经验或实验)预设的改变幅度、速率及合理的顺序进行改变。于是,要实现 “自然物+”超赿于自然环境下的自发改变,除提供必要的工具、机器、设备外,更要吸收环境以外足够的能量。在手工时代,这种能量主要是人类 的劳动能,其次是人类饲养的役畜释放的能量,如牛耕田、马拉车。某种意义上,畜力也是人们饲养劳动的转化。(当然,铁制工具的制作,也必须 利用劳动能以外的自然能-即煤炭或木炭燃烧释放的能量,但份额极少)人类劳动提供的能量,本质上是由人体摄入的食物能,经消化、吸收,除满 足呼吸、心跳、消化和维持体温等“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后,可释放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虽不参与“自然物+”的改变 ,但可设定物质生产工艺、农艺,设计工具,指挥体力劳动的动作、力度,乃至组织协调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另一部分劳动能用于体力劳动,在 大脑神经支配下,令相关肌纤维收缩,牵引骨骼释放机械能,通过工具直接对“自然物+”进行有目的的改变,使之赋予可满足特定需求的使用价值 。两类劳动不可分割。工业化以来,物质生产中消耗的劳动能,趆来越多地被“可控自然能”取代。“可控自然能”指其能量形式(如热能、电能、 化学能等)、能流方向、大小和输送距离等,可被人类控制,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含碳燃料和核能。不可控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自然能,也 可通过特定的装置、设备、机器转化为可控自然能,如水力、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太阳能热水器等。3.工业革命以来,物质生产过程可控 自然能取代劳动能的份额快速增长。1800-2014年的214年间,全世界人口从9.45亿人增至72.54亿人,而全球能耗却从0.1 1亿吨增至199.5亿吨标准煤。人口只增至7.68倍,能耗却增至1814倍。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力占总人口50%,全年工作365天 ,则平均每个劳动日配置的可控自然能,从1800年的186大卡,增至2014年84500大卡。增加了453倍!按两种能源的投入比计算 ,1800年在物质生产中只有6%的劳动能被可控自然能取代,而2014年竟有97%的劳动能被可控自然能取代。作为物质生产主要决定者的 资产阶级为什么热衷于快速增加这一取代份额呢?4.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的份额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获得较多的 利润。现将现代江苏某纺织厂机纺实绩与解放区最好的手工纺织实绩,统一用近期价格比较可知:机纺21支普梳棉纱万锭日产3.5吨纱,网查每 吨纱现价23800元,棉花及辅料成本11800元(新新疆5级长绒棉每吨0.9~1.38万元,按1万元计,辅料及棉损18%)每吨毛利 12000元;吨纱人、机成本4060元(含吨纱耗电1250度,煤30公斤,能源成本1274元;吨纱用工26.8人,工资2680元; 吨纱折旧106元--按万锭投资1000万元,30年,每年300天,每天3班计)。每吨21支普梳纱纯利7940元。近代中国最佳实绩的 手工纺:2台拉条机,1台6锭纺车,3人每天最高产77斤16支纱。(1948年8月21日新华日报太岳版)折每吨纱用工78人。16支纱 现价每吨22000元,仍用现价棉,吨纱料成本同为11800元,每吨毛利10200元,日工资同按100元计,每吨人工7800元,纯利 2400元。机纺比手工纺多获利5540元,为手工纺的3.3倍。本例棉纱、棉花价及日工资水平都取自近期;日产量、能源及劳力配备:机纺 采用中型企业定额或实绩,手工纺取自历史最好水平。所得机纺比手工纺吨纱获利倍数应当偏于保守。抛开具体倍数,就定性而言:“物质生产中, 用可控自然能部分取代劳动能,可以大幅度增加利润。”这一结论可以成立。为什么呢?若当期产品全部出售,则当期利润可表达为:当期产量( 售价-单位投料成本-单位动力成本)。若单位投料成本不变,用可控自然能部分代替劳动能,与纯手工生产相比,必然可从“当期产量”、“售价 ”和“单位动力成本”三方面增加利润。(上式动力成本的含义见下文)①增产增利:如前所述:要将“自然物+”按预定目的改变成于满足特定需 求的产品,必须吸收能量。如本例将无定型絮状的棉花改变成均匀的线状棉纱,才能满足织布需求。就要对棉纤维蓬松、拉伸、捻转、卷绕,因而要 吸收外部的能量。在有限的空间单位时间内,按机器或工具设定的路径,劳动力对“自然物+”释放的能量有一定的限度:如一台手摇纺纱车虽可多 带几个纱锭,也可加速摇动,但纱锭太多、摇动太快,或摇不动、或不能持久,产量、匀度都会下降。总体上,一个人8小时释放的劳动能,不应超 过每天摄食扣除基础代谢后的生物储能(以三磷酸腺苷即ATP形式储存在细胞内的化学能),中等体力劳动者日均释放劳动能一般不超过1250 大卡。而可控自然能源可以在相同时空范围内,对自然物释放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产量。如上例,机纺吨纱能耗是手工纺的13倍,而日产量却增 至手工纺的91倍。机纺还可按工艺需要及时精准地调整输出能量的大小,如按产品纱支,调整转速;也可及时关停或开启,如出现断纱,纱锭立即 停转,接好纱头后及时恢复运转。当然手工操作也可增加人力提高产量,如疏浚河道可动员成千上万劳动力参与。但开挖深井,空间限制不容许增加 太多的人力,而用钻机打井可增加功率完成;手工操作也可延长工作时间完成,如红旗渠历经10年建成。但需要限时完成的生产活动,如收麦,必 须趕季节、抢晴天。可能因劳力不够致使麦粒霉变。但用收割机收麦就可避免这项损失。②提高品质增利:高品质的产品不仅需要适时调控能源释放 的大小,还要通过精密的零部件控制能流方向及大小。用可控自然能(采用合金、机床切削及热处理等工艺),可比手工(如锻打)生产出更耐磨、 更光洁、更精密的零部件,造出手工无法造出的机器。本例机纺生产21支细纱,手摇只生产16支细纱。纱支越高纱越细,织物越薄而紧。因而售 价越贵,同等产量下,单位时间获利也越多。机纺可产出100支以上的细纱,手工纺更是望尘莫及。纱支的调整不只是改变电动机的转速,以控制 纱线的拉伸和旋转速度,决定棉纱的捻度和纱支,还要控制纤维张力等,都要各种零部件协同运转。这些零部件也只是采用可控自然能代替劳动能才 能生产出来。而精密仪表,电脑、手机等高品质产品更不可能用手工生产出来。③降低动力成本增利:手工生产的动力成本主要是工资,其次是工具 折旧,如木制纺车,镰刀等,可忽略不计;可控自然能部分代替劳动能后的动力成本包括:未被取代的生产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资,能耗成 本和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折旧3项。其中第二項能耗成本,远远小于等能量的劳动力成本:物质生产中,1个中等体力每日可释放1250大卡 能量,约需支付100元工资。若用电力取代,1.56度电就可获得1个劳动日的能量(1250大卡/(860大卡/度电动机效率93%) =1.56度),按现行工业电价只需支付1.56元,仅为日工资的1.56%;若用燃煤取代,1.67公斤燃煤可释放1个劳动日的热能(1 250/(5000蒸汽机热效率15%)=1.67)。按现行煤价只需支付1.34元(5000大卡/公斤每吨约800元,8001. 67/1000=1.34),仅为人力成本的1.34%。那么,每度电1元电网是否亏损呢?每度火电约需耗5000大卡的烟煤0.4公斤( 煤发电效率按43%估计的)。每吨到厂价仍按800元计,(2023年6月秦皇岛5000大卡电煤每吨622元,加上运往电厂的运费,估计 不超过800元/吨)每度电的能耗成本只有0.32元(8000.4/1000=0.32),仅为工业电价的32%,其余68%开支电厂 及电网的工资、折旧后还可盈利。那么,为什么可控自然能与等量的劳动能相比,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大减少呢?因为释放劳动能,需要补偿劳动者的 食衣住行、教育及哺养子女消费的物质产品,才能世世代代对物质生产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就要给劳动者支付一定量的工资。上例800元1吨 的煤炭,包括资源勘探、矿山建设、煤炭开采与洗选、运输等各环节的工资、能耗、折旧及利润。但却不包括作为释放热能的补偿费。因为这种功能 是上亿年前植物储存的太阳能,经沉积、挤压、变质,又积累了几千万年地热能的结果。人们开采使用,自然界并没有收取补偿费,人们也无法补偿 !也许有人认为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提高产量、节省大量成本主要由于科技水平提高,设计制造出特定的机器设备所置。上例中,技术人员的工 资已计算在人工成本之内,而机器设备可反复多次使用,分摊到单位产品中的折旧,比人工或能源成本本少得多,远不足以抵消“可控自然能取代劳 动能”增加利润。以纱厂为例,网查近期新建万锭纱厂总投资1000万元,可用30年,分摊到每吨纱的折旧只有106元,仅为每吨纱人工成本 的4%,或能耗成本的8.3%。又如,网查新建100万千瓦的火电厂投资30亿,使用30年,分摊到每度电的折旧费仅为0.014元,也仅 占燃料成本的7%。①②③④二是,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使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增加供给:扩充并拓宽能源开发能力,扩充并拓宽非非能 资源(矿藏、森林、食物)开发能力,增加劳动力,拓宽能源利用方式;增加需求:富人的新需求,大众端需求,增加工资和贷款增加购买力上文是 在全社会产品品种稳定,总产量增速较慢的前提下,对可控自然能部分取代劳动能,与纯手工生产的利润比较。随着可控自然能对劳动能替代份额增 加,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使全社会生产力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如百年尺度)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品种(某品产量售价)产销率甲、 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①促使可控自然能生产总量快速增加;②促使生产用非能资源快速增加;③促使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对可控自然能源收非能资源 勘探、采集、提纯、掺合,开拓机械能以外的多种能源形式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设备设计、工艺改进、对新需求的研究及满足新需求的产品研发; ④通过增加人口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规模对劳动力的供给的需求,通过提升教育水平,满足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对脑力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供给;⑤ 乙、增加全社会对物质产品的有效需求:①用可控自然能生产化肥,加上医学的进步促使人口快速增长,相应增加全社会对生存资料的需求;②农业 劳动力被化肥农机挤出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对住房、交通需求扩大,楼房对家电排水需求,老年化对医药需求,信息化对电脑手机需求,促销对广 告、包装需求,富人对旅游需求……;③缺乏购买力逐步增加工资--产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利润,中低档消费品必须使多数人买得起,产业资本家才 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利润(此前的家电,现在的手机)总体上必经提高生存成本,因此必须适度增加工资。而用可控自然能生产的产品可获得非劳利 润。少量分割足以补足所增工资。还可缓和阶级矛盾; ④可用长期贷款实现高档产品—房、车的销售。工业化早期,可控自然能效率较低,应用范 围较窄。蒸汽机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效率只有百分之几。主要由英国应用于纺织业等少数领域。当时资本家的利润,除对企业内剥削程度提高外,主 要来自手工作坊衰退或倒闭,被机器生产的工厂呑灷所致。随着科技发展,可控自然能效率快速提升(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电能的应用)。以及各类 工作机械的发明和普及。使全社会生产力,从以下几方面快速提高:首先物质生产的供给快速增长。表现在:①扩充并拓宽能源开发能力:要增加可 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的份额,必须提高当年可控自然能的总产量。以煤炭为例,手工只能开采十几米深的矿井内的煤炭。再向下深,排水、通风跟不 上,所采煤炭和煤矸石也不能及时送上地面。随着钻探、排水、通风、采煤输送机械化程度提高,矿井工作面拓宽,可采深度延伸至几百米,日产量 极大提高。1800年世界可控自然能能产量只有0.11亿吨标准煤(指折算成7000大卡/公斤的能源),1900年也才增至5亿吨,19 50年快速增至26.64亿吨。人均年能耗从12公斤分别增至308公斤和1059公斤。三是,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延缓周期性经济危 机。企业内有组织生产与全社会无政府主义的矛盾注定部分行业产品过剩,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随着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的份额增加,固定资产 投资过剩,即生产能力过剩快于产品过剩。(工业生产不同于活体养殖业-如养猪、奶牛,生命生长繁殖摧逐产品不断生产,过剩了只能降价或销毁 -例牛奶。工业生产可少生产调节)但生产能力的投资需要预测,任何私有别企业都不可能掌握全社会在建及计划的信息。所以必有部分产业生产能 力周期性过剩,出现危机。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能源、原料和市场的规模都会超越国界,世界贸易不断扩大,生产和消费趋 向全球化。产能过剩可用资本输出缓冲,延迟危机,--所谓软着陆。也可等到新的产业经发明普及,创造新需求,使过积产能转产改行:70年代 石化,80年代家电,90年代后计算业-微电脑,20世纪手机-智能手机,正在研发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可使危机消失--其中掌握顶尖 技术的国家可在本国内提前研发转产,消免危机。资本输出或国内转产只限于动产型固定资产,对于不动产型固定资产无法输出,也无法转产,含房 地产、道路、城市建设(供水电,排污,排涝,地下管网,市内道路、地铁高架绿地等)不可移动。直接与人口总量及分布、就业能力有关。一旦过 剩可用金融危机转嫁国外:开发商用预期收益(不是实物资产)获取贷款,银行把良性及不良贷款打包卖给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打包向市场发债券。 房地产过剩的风险被国内外债券持有人接盘--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多行业产能产品过剩,一是向国外低倾销,二是国内促销,三是政府增加 公共基建(公路铁路,高速公经挤压普通公路,普通公路过路费降低,高铁压高速公路,长途客车停运,高速公路收费减少)或推动私人投资--用 强拆和抬高土地价支撑房地产。但近期世界经济下滑,国外需走下降,或订单被劳动力价低的其他国家吸收;国内购买力被房贷部分冻结;只有用政 府的钱搞城建及道路。用降利率、放限购限贷但投机买房,政府拿债搞无需求基建,只是产权转移、满足发财欲,而不促使过剩产品进入消费领域, 更不能使过剩产能进入生产领域。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所用金融、贸易、手段只能缓解,不能消除危机。用投资缓解危机的条件是:生存必须消费 品可满足投资岗位就业的人用工资换取。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用于食物、衣着生产可满足这一条件。脱实就虚四是,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提 高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奥秘,资产阶级精英的目标已不限于当代利润而在于用有限资源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存在,以维挥大资产阶级世代利益- -用病毒、转基因杀灭80%垃圾人口,用无反抗的机械人取代人类体力劳动-富士康几百万机器人。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可控自然能:化肥 -粮食,熟食燃料-天然气回不到煤炉,楼房更回不到草灶,机纺织缝纫回不到手工纺织缝纫,城市及规模化种植回不到自行车步行;五是,用可控 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私有制+集权制”国家在短时期内的经济较快发展b.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避免被剥削者的反抗:当一个国家的10- 20%的底层人不能获取生存必须产品,致使无法生存,在数十年时间尺度内,这个国政权将会颠覆,一种社会制度不能满足百分之几十的人的生存 需要,在几百年乃至千年时间尺度内,这种社会制度将会被新社会制度取代。c.用可控自然能取代劳动能可利用手工劳动下不能利用的资源,生产 手工劳动下不能生产的产品。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110多个国家参加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 言》表明:“在工业化的国家里,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人类环境宣言》第4点共识)20年后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 卢召开了有世界178个国家、103位国家元首和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进一步指出:“全球 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21世纪议程》4.3)同时要求:“各国应当减少和 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地球宪章》原则8)大国政要们达成共识将近50年了,全球环境非但没有好转 ,反而更糟。近些年城市垃圾围城,乡村河沟黑臭。几乎吃不到无农药残留的食物,雾霾天带上口罩才敢呼吸。继1992年1700多名科学发出 “对人类的第一次警告”后,2017年又有184个国家的15000名科学家发出“对人类的第二次警告”:这段时间,地球人口增加了20亿 ,与此同时,许多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的种类则减少了30%。“要避免走上我们人类彻底灭亡的道路,已经快要太迟了。”(2017-1 1-15科技日报科学家 “第二次警告 请重视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之所以与纸上承诺背道而行,固然主要由于各国决策层阶级利益的驱使。 但也与学术界未能重视“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研究有关。虽然在27年前就肯定了“工业化国家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 。但什么是生产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与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会导致全球环境恶化?又为什么 这类模式不能持续?在这些基本问题未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却到处贴上“可持续发展”的标签。实际上工业化国家并没有反思以前的发展模式,发展 中国家更没有批判、抵制、遏制这种模式,反而以快速追赶工业化国家的模式而自豪。似乎并非“只有一个地球”,而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互不 渗透的空间”。仅就C02排放而言,虽然占世界人口18.5% (1992年的比重)的高收入国家放慢了排放增速:但2014还是比199 2增加了10.3%。而占总人口81.5%的发展中国家,却以10倍以上的速度追赶:同期排放量增加了121.7%,致使全球排放量同期增 加了63%。这样,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的速率怎能不加快呢!如果甲乙二人同乘一条船,因甲剝蝕船底的钢板占为已用,开始引起渗漏。若乙不去 制止甲的行为,并敦促甲合作补漏。反而与甲攀比,也去剝蝕船底。结果只能共同沉于水底!当今,飘逸在茫茫宇宙中的地球大船“已经开始渗漏了 ”,不去共同弄清引起渗漏的原因,寻求、实施补漏或延缓渗漏办法,到头来只能是糊里糊涂地同葬江底!现代化,似乎成为地球人普遍追捧的目标 。本文用“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取代“工业化国家消费和生产模式”,此前统称为“传统模式”。作为地球人,我想对损害地球环境主因的“现 代生产生活模式”主要特征及与资源、环境、人口及经济发展的联系做些探讨。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太宽不可能说透,更难免说错。只想引起更多的地 球人关注,共同探索补救之道。笔者的基本观点是:1、可控自然能大幅度地取代劳动能,是现代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2、现代生产模式在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必然带来不可再生的生存资源和能源过早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人的精神衰退(食和懒)及生理机能下降的4大威胁,结果可能导致人类在数以百年计的短期内灭绝;3、全人类生存繁衍延续到进化成更高级物种,大约仍需100万年。因而世界各种政治派别在若干代内都应该以“人类生存进化成更高级的物种”为共同目标。近几十年至百年内,全球大多数人口大国能否大幅度减少可控自然能消耗,最终摈弃现代生产生活模式,是人类躲过灭顶之灾的关键。全篇首先对抽象的物质产品生产、消费的自然过程,以及现代模式下商品交换价值与利润形成的双重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随后对现代生产、消费模式引起的资源、环境、人口的负面影响的原理作了粗浅的探索,并对其后果作了偿试性的估计;最后对人类躲过灭顶之灾提出粗略的看法。基本逻辑:对抽象物质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理解-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自然物改变成可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产品的过程称为生产过程,即把自然物的潜在使用价值改变成现实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对自然物的定义。--原始采集狩猎到农业、工业对生产过程的自然属性定义的解释--抽象物质生产过程的要素--能量及劳动的引入、器具的引入--要素的归纳Z+N+L+G0;生产模式:要素内各项比例--引出生产模式特征及三阶段模式;时间尺度,人类进化需要的时间尺度—在人类进化时间尺度下考察不同投入模式对自然的影响生产过程中投入各项转化成产出各项:Z→C+Q1,N→R+CO2, G0→G1不同模式下产出各项的比例-在人类进化时间尺度下考察不同模式下产出各项对自然的影响;消费的一般过程(C+N2→X+(1-h2)Q2)-不同模式下消费后最终结果-生产-消费全部自然过程;生产-消费自然过程引入人类消费代价公式—不同模式消费代价公式运行对自然的影响—反作用于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商品生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产品必需要交换—交换必须确定价值,即不同商品的同质性-交换价值确定原理—现代生产模式下商品交换及利润确定的双重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