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23-12-01 | 阅:  转:  |  分享 
  
一组劳动和美的颂歌——《芣苢》《插秧歌》联读学校:授课人:导入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xxx 中学准备开展“劳动教育周”活动,在学校
“劳动教育文化展”这个栏目选用了《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古诗作为展览的内容。我们班承担了向参观者解说这两首诗的任务。现在,老师带领
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完成“品悟劳动之美”的过程。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任务一:为你读诗1.假设你是“劳动教育文化展”
的解说员,你要怎样为参观者有感情地诵读所要展示的《芣苢》呢?节奏、语气、声音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任务一:为你读诗芣苢《
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任务一:为你读诗这首诗劳动者采摘的动词是前后连贯的,是按劳动过程的变化来推进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
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接着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
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心情越来越欢快,直至满载而归,体现了丰收的喜悦。任务一:为你读诗2.这六个动词的顺序能够更换
吗?说说你的看法。任务一:为你读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3.《芣苢》当中有许多无实
义的助词和重复,为了简洁,可不可以将其删掉,变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原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通
过“采采芣苢”和语气助词“薄言”的不断反复,一方面强调了芣苢的茂盛,另一方面又让节奏和缓下来了,更加符合劳动的场景——欢快而非紧张
。任务一:为你读诗“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清 方玉润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
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任务二:为你画诗1.“劳动文化教育展”中,需要展出《插秧歌》劳动组画,请同学们齐读《插秧
歌》,思考这一系列组画当中应该包含哪些画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
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任务二:为你画诗全家劳动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田夫应答图任务二:为你画诗全家劳动图雨中插
秧图呼唤早餐图田夫应答图2.假设你要向参观者解说这几幅画面,你会怎么解说?(小组合作)这两首诗,虽风格有别,但主旨相同,都体现了劳
动之美。在劳动中体现了和美之音。任务三:和美颂歌1.假如有参观者在参观完展览之后提出疑问: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风格不
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为什么我们的展览要同时选用这两首诗歌呢?任务三:和美颂歌2.在我们当代也有许多可亲可敬的劳动者,他们在
抒写新时代的劳动和美颂歌。比如:任务三:和美颂歌3.学校临时决定要在展览中再增设一个栏目,叫做“致敬新时代劳动者”,请同学们选择生
活中你最熟悉的一位劳动者,描绘一幅他的劳动场面,注意关注细节。1.学校觉得只展览两首诗歌太过于单调,想要在此基础上在增添一首诗歌,
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首有关劳动的古诗。2.完成《新课程导学》中《<芣苢><插秧歌>》课后练习。作业: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