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12-19 | 阅:  转:  |  分享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
单选题1.陶寺文化早期,随葬器物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朱绘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至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
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礼乐制度渐趋完备C.青铜时代业已来临D
.早期国家初步形成2.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种类和造型的货币,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政治割据与社会动荡C
.手工技术极为精湛D.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3.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
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
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
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4.他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
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A.秦始皇B.张骞C.汉武帝D.班超5.占田制是西晋颁行的土地、赋税制
度。它明确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上述规定有利于(?
)A.减轻百姓赋税负担B.维护门阀士族特权C.防止官员腐败现象D.遏制土地兼并趋势6.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除了佛塔之外,高楼极少。
唐政府曾规定民居皆不得建筑两层以上的阁楼,并多次颁布严令重申“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后周时期,已“许京民居起楼阁”,北宋时汴河两
岸的两层楼阁毗邻而起。据此可知,这一政策调整(?)A.利于城市人口聚集B.导致市政管理形式化C.侵犯了市民的隐私D.彻底打破了坊市
制度7.安史之乱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实力,未获得中央批准,各地军
政长官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役。这(?)A.加剧藩镇割据的局面B.使国家出现内轻外重局面C.加剧了民族政权独立D.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
折点8.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
围的普及9.王献之的书法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晋末至梁代,他的艺术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下图是其代表作《中秋帖》,最符合该帖书体特征的表述是(?)A.端方浑厚B.扁平工整C.率性俊逸D.规矩整齐10.北宋初年统治者罢
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戒奢从简C.崇
文抑武D.严刑峻法11.金朝末年,统治者有组织地将猛安谋克大举南迁,并把大量女真人从东北迁居到中原,同汉族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
以官田,使自播种”。这一举措(?)A.促进了民族交融B.加剧了民族矛盾C.扩展了金朝疆域D.使金朝进入盛世12.宋人徐守信有诗言:
“遥望南庄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南庄北宅眼前花,好儿好女莫谩夸。我若一朝身死后,又属张三李四
家”。该诗句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格局的变化B.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C.土地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1
3.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取“教授民时”之意,可见其编制历法的主要目的是(?)A.取悦百姓B.指导农业生产C.展现
个人的才华D.修正原有历法的错误14.《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
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制C.设立内阁D
.废除丞相15.唐代的宫闱中多有后宫干政事件出现,如武氏干政甚至当上皇帝;而清代的宫闱戏中多见后宫争斗,少见后宫干政事例。这一现象
反映出(?)A.心学思想的传播B.官僚体制的成熟C.妇女地位的提升D.专制政体的强化16.明末清初出现的“西学中源”说,成为流行于
19世纪中后期的一种文化观。核心内容是西学源自中国,中国人学习西学,只不过是“礼失而求诸野”,并非“用夷变夏”。“西学中源”说(?
)A.侧面说明西学成就得益于借鉴中学B.促进了清朝时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C.客观上减轻了引进西学的社会阻力D.为中国变革社会制度创造
思想条件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
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
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
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
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材料二?像早期壁画
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
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
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
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
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
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
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
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
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
的最高垦田面积。——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
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
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
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
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摘编自杨
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传统的天下观念把“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的中心。中国既是地理意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化意义上的“首善之区”。在统治
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县区域为核心区域,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土司、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天本系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
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等材料二?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内忧
外患的加剧,中国社会对于世界秩序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改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3撞击,
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习科目。在晚清知识子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中,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得到了新的呈现。首
先,其强调中国并非世之中心,而只是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国。其次,晚清地理教科书明晰了中国的领土范围和边界:西界“距亚洲之中枢,与英俄
两国属地相接”;东界“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界“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北界“
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论证传统中国疆域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传统中国疆域治理与近代中国疆
域治理的不同点。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
;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朱绘
大口罐在大型墓中用四件,而中型墓只能用两件”“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可知,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是规范现实社
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礼仪等社会关系,表明当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A项正确;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形成,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礼器的材质
,不能得出青铜时代业已来临,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形成,与材
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货币的不同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体现了政治的割据和社会动荡,B项正确;根据诸侯国的这些不同货币并不能够说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极
为精湛”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没有得到空前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
历史”强调达成历史共识是编撰教科书的前提,而批评思维的培养才是编撰此书的根本目的,C符合题意,A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没有
体现,故选C。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的主要成就是开辟丝绸之路,
B项正确;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六国,排除A项;汉武帝支持张骞开通西域,排除C项;班超主要是经略西域,在张骞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占田制下,各级官员依照职位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及对亲属的恩萌,这有利于维护门阀士族的特权,B项正确;该制
度不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并且加剧了土地的兼并,排除AD项;封建社会官员的腐败属于制度性腐败,不可能防止或者杜绝,排除C项。故选B项。
【点睛】6.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逐渐修建多层建筑,由所学房屋建筑的知识,随着土地被大量开发,能够利用的建筑用地越来越
少,为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造更多的面积,就出现了多层以及高层建筑,A项正确;政策调整是现实需要,不能说明管理形式化,排除B项;“
侵犯了市民的隐私”是一种结果表述,题干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城市商业活动,与打破坊市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详解】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实力,未获得中央批准”,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遭到严重
削弱,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民族政权的独立,排除C项;题干侧
重的是安史之乱对中央权力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可以看出
选举看重出身门第,这表明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A项正确,排除B项;“13%为小姓,寒门占18%”体现了出身门第的士族占主流,寒
门机会较少,没有实现社会平等,排除C项;科举制只是给了寒门考取功名的机会,没有体现教育大范围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献之的《
中秋贴》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率性俊逸,C项正确;端方浑厚是楷书的特点, 排除A项;扁平工整是隶书的特点,排除B项;规矩整齐是楷书的
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
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C项正确;无为而治与“扩大科举规模”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统治者戒奢从简的做法,排除B项;严刑峻
法与“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材料是指将猛安谋克从东北地区迁往中原的汉族农
耕区域,促进了女真族汉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女真族与汉族的矛盾,得不出加剧民族矛盾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与金朝疆域扩展无关,且随着蒙古崛起,金朝势力逐渐受到鲸吞,排除C项;金朝末年,是渐趋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我若一朝身死后,
又属张三李四家”反映了土地买卖频繁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土地兼并和土地交易的频繁发生,
C项正确;土地买卖的频繁与经济格局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排除B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不是强化
,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取“教授民时”之意,反映出其编制历法的主要目的是,指
导农业生产,B项正确;取悦百姓并非科学家编制历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展现个人的才华与“教授民时”不符,排除C项;修正原有历法的错
误并非“教授民时”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
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专权乱政”的认识。为了吸取此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故D正确;隋唐时期设立三
省六部制,故A错误;科举制和此教训无关,故B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故C错误。15.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后宫干政是随着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生的,并随着专制政体的强弱而变化,从唐代多有后宫干政到清代少见后宫干政,反映出专制政体的强化,D项正确;“心学思
想的传播”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着官僚体制的成熟,排除B项;后宫干政无法体现妇女地位的高低,排除C项。故选
D项。16.C【详解】“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国人学习西学,只不过是“礼失而求诸野”,并非“用夷变夏”,这样首先肯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能够吸收西学,减轻了引入西学的阻力,C项正确;“西学中源”学说不是正确的学术,排除A项;工商皆本思想和西
学中源无关,排除B项;明末清初社会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17.(1)特征:《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
灰冷;气氛阴暗凝重。《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原因:《萨堹那太子本生图》,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佛教传播广泛。《西方净土变》,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
中国美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详解】(1)特
征:依据材料“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得出《萨堹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
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依据材料“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
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
得出《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原因:《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北朝
时期社会动荡;从佛教的影响分析,得出佛教传播广泛。《西方净土变》,从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以及民族政策分析,得出唐朝时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2)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得出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
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依据材料“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得出可用于研
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从对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分析,得出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
术。18.(1)共同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2)影响: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有利
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3)地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
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衰与存亡和百姓的温饱问题。【详解】(1)共同原因:从政治稳定分析,得出政
局相对稳定;依据材料“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得出统治者的重视;依据材料“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
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得出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
进;水利的兴修。(2)影响:依据材料“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得出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从财政收入分析,得出
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依据材料“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得出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从对工商业发展的作用
分析,得出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3)地位:从农业的属性分析,得出农业是中
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农业的重要性分析,得出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衰与存亡和百姓的温饱问题。19.
(1)唐朝:中央集权区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边疆实行羁縻册封政策。元朝:中央集权区实行行省制度;创设宣政院、土司制度加强边疆管理
。(2)传统:有疆无界、疆界模糊;中国是天下中心;华夷宗藩观念明显。近代:疆界的想象性与实体性相统一;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现代地
理学的普及相关。【详解】(1)根据材料“在统治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县区域为核心区域”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央集权区域实行道、州
、县三级制;元朝中央集权区实行行省制度;根据材料“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土司、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边
疆实行羁縻册封政策;元朝创设宣政院、土司制度加强边疆管理。(2)传统:根据材料一“传统的天下观念把‘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
的中心”“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可得出,有疆无界、疆界模糊;中国是天下
中心;华夷宗藩观念明显。近代:根据材料二“晚清地理教科书明晰了中国的领土范围和边界”“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并结合所学可得
出,疆界的想象性与实体性相统一;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现代地理学的普及相关。20.论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阐述:政
治上,兼并战争频繁,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及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及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
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及大商人。思想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
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综上,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新局面,是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可拟定论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战国时期转型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兼并战争频繁,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及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及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及大商人。思想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最后,概括总结升华,可知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新局面,是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