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陕西篇下
2024-03-16 | 阅:  转:  |  分享 
  
(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陕西篇下(延安、榆林、安康、汉中、商洛、杨凌) 延安市,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据《太
平寰宇记》卷36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宝塔区,以境内宝塔山得名。又称肤施、延州。延长县,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延长,唐县名。
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县。”延川县,《元和郡县志》卷3延州延川县:“取吐延川(即县东秀延水)为名。子长县,宋置安定堡。元改安定县,
故治在今子长县西北旧安定。1935年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36年初废赤源,复名安定。1937年秀延并入安定。1939年改名子长县
,徙治瓦窑堡,以纪念谢子长烈士而命名。安塞县,《郡县释名》陕西卷下:安塞县“本宋安塞堡,从堡名也”。又称白翟地。志丹县,以纪念刘志
丹烈士而命名。吴起县,本吴起镇,相传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故名。甘泉县,《太平寰宇记》卷36延州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
”并说:“甘泉在县南岩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富县,《史记·封禅书》:“(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
。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汉书·效祀志》师古注:“今之鄜州盖取名于此也。”鄜县又沿鄜州为名。196
4年为避生僻字,改为富县。取“富”与“鄜”同音。洛川县,秦为鄜县地域,后秦时设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县境而得名。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
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黄龙县
,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黄陵县,秦汉设
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 榆林市,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
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又称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上郡。榆阳区,2000年7月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
市改为榆阳区。横山区,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1913年改为横山
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神木县,据传,南宋时期,因境内有三株神松,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神木寨”,驻兵守边。到了元代,蒙古族消
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开国之君成吉思汗的陵墓就在内蒙古的伊金霍洛旗和神木是近邻,蒙人爱屋及乌,也就将神木寨升格为神木县。又称神府。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
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又称统万城。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取“底定边疆”之意。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
)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
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又称银州。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
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又称葭县、葭州。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
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又称铜吴堡。清涧
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
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又称宽州。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
土地设立子洲县。 ——————————————————————————————————————— 安康市,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
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又称金州、金城。汉
滨区,以濒临汉江得名。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石泉县,西魏废帝
元年(公元552年)设石泉县。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
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
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
取“宁定陕西”之意。1913年改为宁陕县。又称关口。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紫阳堡。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
十五年(公元1646年)移江西。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岚皋[gāo]县,居岚河之滨,山中雾气谓之岚
,水边高地谓之皋,故名岚皋,岚皋因水而得名。镇坪县,原属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
坪县。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
———————————————————————————————————汉中市,以汉水而得名。春秋时楚国置汉中郡,郡治在汉水中游(有
今安康市、湖北丹江口2说)。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国攻占楚汉中郡,重建汉中郡(治所约在今安康),以汉水上游(今汉中地)并入。至
东汉初,郡治移今汉中地,沿称至今。又称梁州、天汉、兴元、南郑、汉川。汉台区,原为汉中城内一高台,相传是刘邦为汉王时所居之处。南郑县
,原为汉中府附郭县,《水经注》载:西周末郑桓公死于犬戎,其民由原郑地(在今陕西华阴县)南奔至此,故称。城固县,秦建。宋代祝穆《方舆
胜览》载:“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也。”又称博望城。洋县,清嘉庆《汉中府志》载:“名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为祥川,其
后改祥为洋。”唐代将位于西乡县的洋州治所迁入今洋县城,明代降州为县。西乡县,晋太康二年(281)由南乡县改设。得名有多说,但多认为
蜀汉因张飞为涿郡之西乡人而封为西乡侯,借地封侯,寄食南乡。后,晋武帝遂改南乡为西乡。勉县,古时称汉水为沔水。西汉至南北朝设沔阳县(
水北为阳),后改设沔州(治所原在今略阳县城,南宋迁至今地),明代降州为县。1964年以“沔”字生僻而改为勉县。宁强县, 明初朝廷征
洮州(今甘肃临洮)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后移宁羌卫于今县城。明成化间改
为宁羌州。1913年改州为县。1942年1月改名宁强县,取“安宁强固”之意。略阳县,原为顺政县。汉代略阳县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县西。后
魏侨置略阳郡于今地。南宋开禧年间,将顺政县改名为略阳县,即以原侨县名之。镇巴县,东汉封班超为定远侯于城固之南乡县(今西乡县南)。清
嘉庆七年(1802)设厅,以“定远”为名。1913年改厅为县时,因县处巴山之中,改名镇巴。留坝县, 传说汉初留侯张良曾辟谷于境内紫
柏山,明末清初设留坝巡检(隶属凤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设厅,以“留坝”为名。1913年,改厅为县,仍名之。佛坪县, 清道
光五年(1825)始设佛坪厅治于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乡老县城村),故名。1913年改厅为县;1925年县治迁袁家庄今址,仍习用旧名
。———————————————————————————————————————商洛市,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又称商县、商州、
洛州、上洛候国、上洛县、上雒、上鄀、鄀方。商州区,以古商州得名。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
964年改为洛南县。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商南县,北魏景
明元年(公元500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山阳县,西晋置丰阳县,宋朝置山阳县,
县城地处商山之南,故名。镇安县,唐嗣圣十三年(公元696年)设安业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更名乾元县,五代更名乾佑县,明景泰
三年(公元1452年)更名镇安县。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1914年改为柞(Zhà)水县。——————————————————————————————————————— 杨陵区,建制始于清朝,因辖区内有隋文帝杨坚的泰陵而得名。———————————————————————————————————————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献花(0)
+1
(本文系信息公布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