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因果关系一定存在吗(一)
2024-04-19 | 阅:  转:  |  分享 
  
覆盖论:因果关系一定存在吗(一)理论研究必须要说清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覆盖论的四条基本原则,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要说清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
为什么要言说? 2、语词是用来言说什么的?3、如何规定语词用法的?4、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言说?
有没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想着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很少有人会想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有没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该不该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提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就拿“为什么要言说”这个问题来讲,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
就是如何回答人们为什么要言说的原因,而不会去想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该不该提出这样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言说,简单
地说就是为什么要说话,这对很多人来说绝对是个无聊的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在覆盖论中,我们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没有
语词就不能言说”。很多人可能以为,言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张口说话,随口就来。人们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忘了在说话的过程中曾经
遇到过的困难和经历过的痛苦,忘了在读书的时候曾经挨过的打和受过的批评。想一想我们的经历,从刚一出生咿咿呀呀学语开始,到上幼儿园、小
学,直到博士毕业,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学习说话吗?说高级一点我们在是学习知识,可课本上的那些东西说到底还不就是在说话吗?我们学物理、学
数学、学习各种理论,说到底还不就是看它们是怎样说的吗?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我们通常所讲的“言说”,就是用一个对象来表达另一对象
,或者说用一个对象来指、表示、代表另一个对象。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我们不但要规定每一个语词,还要规定语词所
言说的每一个对象,还要规定语词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超乎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几千年来,直到今天,人们都还没有
完全搞懂自然语言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语词就不能言说,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存在两种可能性:我们既可以言说,也可以不必言说?既然言说是如此
的复杂,那我们为什么还非要言说,非要克服这么大的困难去言说呢?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说啊?在覆盖论中,我们之所以提出“为什么要言说”这
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理论的需要。如果我们说不清“为什么要言说”这个问题,那我们就搞不清言说的意义,搞不清理论存在的意义。我们就搞不
清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说下去,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建立这种理论。人们也不知道在多种可能性中间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不知道该不该选择我们的理论。
该不该提出这个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不是要讨论在这两种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的问题,而是要讨论这两种可能性是否存在的问题。
这两种可能性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如果不存在这些可能性,那我们还谈什么选择呢?当我们说有两种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想当然地以为
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这些可能性一定存在吗? 我们凭什么说它一定存在呢?我们说它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说它存在,那它存在于哪儿呢? 或者说,我们说它存在的这种观点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这些可能性都不存在,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
问“为什么要言说”这个问题了,就像我们不应该问孙悟空的爹是谁妈是谁这样的问题一样?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他们可能会
反问:我们现在还不就是正在言说嘛,怎么能说不存在言说的可能性呢?严格的来讲,“正在言说”并不等于就是“存在”,这在逻辑上讲是不严密
的。我们看见我们的身体之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可是,现代心理学却告诉我们:它们只是我们大脑里的一种效果。笛卡尔也曾经怀疑我们周围
的事物都有可能是魔鬼欺骗我们感官的把戏。再说了,即使这种可能性存在,那我们还是可以继续问: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可能性呢?这种可能性是从
哪儿来的?我们之所以要刨根问底,目的就是为了要给理论找到一个没有疑问的、可靠的根基,要让我们的理论比传统的所有的理论都更为坚实可靠
。为什么是啥意思当我们在问为什么的时候,这里的“为什么”是什么意思?我们到底是在问什么?到底是想知道啥?“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
以理解为“为了什么”,或者“因为什么”。字典上上的解释是:询问目的和原因。为了加深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大语言模
型“文心一言”和“ChatGPT-4”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文心一言问:“为什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在问什么?答:“为什么”是一
个疑问词,主要用于询问某个现象、事件或决策的原因或理由。这个词引导的问题旨在寻求对某一情况或事实的解释或说明。当使用“为什么”提问
时,通常是在询问某个事物的发生、存在或发展的背后原因。它引导我们去探索事物的起因、动机、目的或背后的逻辑。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
的?”这个问题在询问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为什么你选择这份工作?”这个问题在询问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或动机。“为什么这个理论成立?”
这个问题在询问理论成立的原因或支持依据。“为什么”的问题鼓励人们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有时候也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
技能的提升。同时,它也常常用于科学研究、哲学探讨以及日常交流中,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ChatGPT-4问:“为什么”这
个词是什么意思?它在问什么?答:“为什么”这个词在中文里是用来提问原因或理由的。当一个人问“为什么”,他们通常想要知道某件事发生的
缘由,或是想要理解背后的动机、原理或逻辑。这个词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上下文中,用来询问各种不同的情况或现象的原因。例如:你为什么喜欢
读书?(询问喜好的原因)他为什么迟到了?(询问迟到的原因)这个实验为什么失败了?(询问失败的原因)“为什么”是构建批判性思维和深度
探究一件事情必不可少的一个问题,也是日常沟通与学术探讨中常用的疑问词。一定存在原因吗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当人们问为什么这个
问题的时候,是在询问原因、目的或者理由等等。这里的问题是:当我们追问事物背后的原因、目的和理由等等这些东西时,或者说当我们试图探究
或者回答事物背后的这些东西时,事物的背后一定有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再问这个问题了,是不是就没有必要
再问为什么了?如果我们认为事物的背后一定存在这些东西,那与我们前面讨论可能性存在不存在时遇到的问题一样:我们凭什么说它们一定存在呢
?我们说它们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说它们存在,那它们存在于哪儿呢? 或者说,我们说它们存在的这种观点是从哪儿来的呢?下面我们
再来看看大语言模型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文心一言问:你说“当使用‘为什么’提问时,通常是在询问某个事物的发生、存在或发展的背后原因
。它引导我们去探索事物的起因、动机、目的或背后的逻辑。”这里的问题是:事物的发生、存在或发展的背后一定有原因吗?一定存在起因、动机
、目的或者逻辑这些东西吗?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哲学上的探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假设事物
的发生、存在或发展都有其原因。这种因果观念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周围的世界,预测未来的事件,以及制定决策。然而,是否每个事物的背后都一
定存在明确的原因或逻辑,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些哲学家认为,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可能并不需要明确的原因或逻辑。例
如,有些观点提出宇宙或某些事件可能完全是偶然的,没有明确的起因或目的。此外,量子物理中的一些现象也挑战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传统理解。
另一方面,科学和日常经验中确实存在大量证据,表明事物通常受到某种原因或因素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界的规律,还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
都可以找到一些解释或理由。因此,虽然事物的发生、存在或发展背后是否一定有明确的原因或逻辑是一个哲学上的争议问题,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
实践中,我们通常假设并寻找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世界。总结来说,事物的发生、存在或发展是否一定有原因或逻辑,这取决于
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原因”和“逻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也不能忽视有些情况下,事物的发生可能是
偶然的或难以解释的。ChatGPT-4问:你说“当一个人问‘为什么’,他们通常想要知道某件事发生的缘由,或是想要理解背后的动机、原
理或逻辑。”问题是事情发生的背后一定有这些东西吗?答:您提出了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当人们问“为什么”寻求事情的原因、动机、原理或逻
辑时,他们通常是基于一个假设:世界是有序和合理的,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确实存在可辨
识的因果关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有明显的或单一的原因。有时,事物的发生可能是随机的或由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些因素可能
难以完全理解或解释。另外,涉及到主观经验和个人选择的情况,背后的动机可能非常复杂和多层次。在另一层面上,有些哲学课题探讨的是意义而
非原因,例如存在主义者可能会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并不是在追问因果关系,而是在探讨生活本身的价值和目的。所以,我们尽管习惯性
地寻找原因和解释,但必须承认,有些情况可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它们。尽管如此,追求知识和理解是人类的本性,
提问“为什么”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覆盖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从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为什么的问题追究下去就是一个可能性、
原因、目的、理由、等等这些东西到底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就是事物的背后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的问题。如果有,那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如果
没有,那我们就不应该提这个问题了。从大语言模型的回答中我们能够看出,传统的理论都是假设存在因果关系的,假设事物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至于事物的背后是否一定存在着因果关,是否一定有这些东西,传统的理论则是说不清的、是有争议的。那么,在覆盖论中,我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
问题的呢?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说过,覆盖论与传统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覆盖论不在语言之前预设任何存在。也就是说,覆盖论并不假设存在
着因果关系,不假设在事物的背后存在着原因、目的、理由等等这些东西。覆盖论的原则是,没有语词就不能言说。在覆盖论中,如果我们没有规定
“原因”、“目的”、“理由”、“可能性”、“存在”、“不存在”等等这些语词的用法,我们就不能说这些东西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要想知道
这些东西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那我们就必须要先规定这些语词的用法。在覆盖论中,为什么的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是一个如何规定语词
用法的问题。事物的背后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因果关系,到底有没有可能性、原因、目的、理由等等这些东西,完全看我们是如何规定相关语词的用
法的。覆盖论中还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没有规定语词言说的对象,语词就没有言说对象” ,另一条是“语词是可以言说任何对象的”。在覆
盖论中,原则上,人们是可以任意规定“原因”、“目的”、“理由”、“可能性”、“存在”、“不存在”等等这些语词的用法的,是可以说它们
是任何意思的。我们既可以说因果关系一定存在,也可说因果关系一定不存在,既可以说事物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原因、目的、理由、可能性这些东西
,也可以说一定不存在这些东西。原则上我们是可以任意说的。应该怎样提出问题不只是因果关系,在传统的理论中,几乎所有的概念都说不清楚,
几乎所有的概念都有争议。在传统中,人们之间,不是你批判我,就是我批判你,不是你说我不对,就是我说你错了。暂且不说哲学上的那些抽象、
深奥、晦涩的概念,就拿生活中的两个简简单单的概念来说,什么是“桌子”?什么是“1”?你能说得清吗?在传统的理论中,为什么每个概念都
说不清楚?为什么每个概念都有争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传统的所有的理论中,人们都在语言之外预设了事物的存在。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们认
为,在没有语言的时候,在还没有规定语词的用法的时候,事物就已经存在了。或者说,人们认为,事物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不管我们有没有语言
,不管我们有没有用语词表达它们,它们都在那儿存在着。比如说,人们认为,不管我们有没有“桌子”这个语词,不管我们有没有用这个语词表达
它,桌子这个事物都在那儿存在着。人们把这样的存在叫做客观存在。人们以为,人类的语言必须要符合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预设了事物是客观存
在的,所以,在传统的理论中,当人们在问“什么是桌子”或者“桌子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人们其实是在问“客观存在的桌子是什么”。当
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也是在试图回答“客观存在的桌子是什么”。“客观存在的桌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毛病,但是,当我
们把“客观存在”换成“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时,问题就出来了,“什么是桌子”这个问题最终就变成了“什么是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桌子”。
什么是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桌子?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保证和证明自己的说法与 “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
的桌子”完全相符,所以,在传统的理论中,“什么是桌子”这样的问题最终是说不清的,最终必然会有争议的。覆盖论没有在语言之外预设任何事
物的存在。在覆盖论中,没有语词就不能言说,如果没有“桌子”这个语词,我们就不能说桌子这个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只有在规定了“桌子”和
相关语词的用法以后,我们才能说桌子这个事物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在覆盖论中,事物必然是规定的事物。桌子这个事物必然是规定的用“桌子
”这个语词所言说的规定的对象。由于没有预设事物的存在,所以,在覆盖论中,当我们问“什么是桌子”或者“桌子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我们
就不再是问“客观存在的桌子是什么”,而是问“‘桌子’这个语词的用法是怎样规定的”、或者说“‘桌子’这个语词是用来言说什么的”。在覆
盖论中,没有语词就不能提出问题。我们所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关于语言的问题。所以,在覆盖论中,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
要搞清楚就是相关语词的用法问题,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到底是在问什么,清楚我们到底想知道什么。回到前面“为什么要言说”这个问题上来。在
覆盖论中,为什么的问题,首先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是一个规定的问题。由于没有在语言之外预设事物的存在,没有预设客观事物。所以,在覆盖论
中,我们不能说“为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也不能说“为什么”的问题是在追问事物背后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原因、目的、理由等等这些东西。首先,“为什么要言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可以用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来表达。在覆盖论中,语词的用法是可以任意规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规定用“言说”与“不言说”这两个语词表达同一个对象,规定它们是同一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言说”与“为什么要不言说”就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为什么要不言说”表达与“为什么要言说”相同的意思。其次,在回答原因存在还是不存在时,同样的,我们既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在回答原因是什么时,我们既可以说原因是这样的,也可以说原因是那样的,我们还可以说原因是任意的。因此,在覆盖论中,“为什么要言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为什么要规定‘言说’这个语词”,是在追问规定“言说”这个语词用法背后的可能性、原因、目的、理由是什么。当然了,是在问规定的可能性、原因、目的和理由。
献花(0)
+1
(本文系李泽健覆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