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8 中国对外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研究
2024-05-29 | 阅:  转:  |  分享 
  
刘昌黎文集第一卷 中国经济论文1.8 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研究目录: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高的误区,2009.3积极参与和推动自由贸易,201
2.1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高的误区国际贸易 2009年3期由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特别是由于我国多年来
一直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很多人都用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或相当于GDP的比重,来计算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例如,200
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1 738.3亿美元,其中出额为12 180.2亿美元,分别相当于GDP(按美元换算)的66.8%和37
.4%。于是,一些人就通过国际比较,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外向型,说中国是一个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我国出口
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为以扩大内需来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必须走出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高的误区,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外向型经济”,这也
是总结过去30年时需要认真总结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说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高是一个误区,乃因为上述计算方法缺乏科学性,有如下严重的缺陷或
问题:第一,进出口贸易是一国向国外的销售额和从国外的采购额,要计算一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或对外依存度,应该计算出口额占国内销售额、进
口额占国内采购额以及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销售、采购总额的比重。究其原因,乃因为GDP是一国国内总生产即国内增加值总额或新创造价值总额
的统计,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数字显然是不可比的。第二,迄今为止,我国虽然没有统计对外贸易创造的GDP,但就像企业销售额大大超过企业新
创造价值的金额一样,对外贸易额不等于对外贸易所创造的GDP,这乃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出口额中虽然包含一些GDP即包含国内新创造的价
值,但进口额中却没有国内新创造的价值。第三,出口额中所包含的GDP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就一般情况而言,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水平高,
再加上劳动力昂贵,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高,因此其产品生产额进而出口额中新创造价值的比重是比较大的。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
水平低,再加上劳动力便宜,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其产品生产额进而出口额中新创造价值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另外,即使在同一国家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所包含的GDP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在一般贸易的出口额中,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虽然大一些,但加工贸易出口额中却是
转口价值的比重大,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小。因此,像美国那样加工贸易比重很小的国家,其出口额中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就比较大,而像我国
这样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的国家(2007年加工贸易占货物出口总额的50.7%,超过一般贸易的44.2%),单位出口额中国内新创造价值
的比重比较小,有的产品不足20%甚至不足10%,这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第四,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人民币现行汇率也不体现人民币的真实
购买力。因此,在国内各种经济活动全部按国内市场价格计算销售额、采购额以及增加值额的情况下,其与按国际市场价格计算的出口额、贸易额显
然存在着统计口径方面的误差,二者的不可比性乃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与工农业产品相比,我国以国内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其服务不仅很少出口,
而且绝大多数服务的价格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在第三产业生产比重提高的大趋势下,人民币的现行汇率越来越难以体现中国GDP的
真实规模。上述事实意味着尽管少数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可以近似地用对外贸易额或出口额相当于GDP的比重来计算其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但
不拥有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能如此简单地计算。其实,只要看一下我国的相关统计,就不难看出我国超过66%的贸易依存度和超过37%的
出口依存度有很大的夸张。首先,看一下我国GDP的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的工业增加值率。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是第一产业
占11.7%,第二产业占49.2%(其中工业占43.5%),第三产业占39.1%。鉴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很小,2007年只占出口总额
的2.5%,出口的95%左右是工业产品,因此,如果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真是人们计算的37.4%,则我国工业生产的86%(37.4%
/43.5%)是出口到了国际市场。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非也!根据表1的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部门的增加值率按工业总产值计算为
28.8%,按主营业收入计算为29.0%,都不足30%。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最高,分别为77.6%和76.8%,
其次是烟草制品业分别为74.1%和75.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为49.8%和48.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业增加
值率最低,分别为15.3%和15.4%,其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为18.8%和19.2%,都不足20%。至于主要出口产业的工业增加
值率,除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为29.8%和31.0%以外,其他大都在25%左右。其中,纺织业分别为25.9%和26.5%,塑
料制品业分别为26.2%和26.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25.4%和26.2%,至于出口额最大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则只分别为21.4%和21.4%。其次,根据表2的统计,在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中,17中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合计占1
7.47%。其中,除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0%以外,只有塑料制品占出口总额的1%以上,大多数主要出
口商品的出口额都只占出口总额的百分之零点几或零点零几。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的出口额是非常分散的,鲜有大量出口的主导产品。另外,在国
家统计局近年来统计的3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除布、钢材、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移动通信手持机、微型电子计算机、集成
电路和彩色电视机有比较多的产品出口外,原煤、原油、天然气、原盐、发电量、成品糖、啤酒、卷烟、化学纤维、纱、机制纸及纸板、硫酸、烧碱
、纯碱、农用氮、磷、钾化肥、化学农药原药、乙烯、初级形态的塑料、水泥、平板玻璃、生铁、粗钢、金属切削机床、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的出口
量都很少。根据表3的统计,在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中,2007年除彩色电视机的出口量(包括黑白电视)超过50%、布和钢材的出口量超过10
%、移动通信手持机出口量接近10%以外,其他产品的出口比重都很小。其中,生产量世界第一的煤炭出口量只占开采量的2.1%,石油出口量
也只占开采量的2.7%,至于占世界第二位的发电量则完全是供国内使用的。根据上述分析,我国全部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很可能为生产量的20%
左右甚至还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不超过2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0%左右,这也是可以推断的。至于到底为多少,这要等待国
家统计局的统计了。尽管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不高,但从对外贸易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贸易贡献度要大一些,贡
献率也要高一些,而且二者都是提高的趋势(见表4)。表1 2006年中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总产值(亿元)A主营业
收入(亿元)B工业增加值(亿元)C工业增加值率C/AC/ B 全 国 总 计316588.96313592.4591075.732
8.829.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207.617461.153587.2749.848.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718.807790.
775986.6677.676.8农副食品加工业12973.4912694.773492.0926.927.5食品制造业4714.
254601.921467.2531.131.9饮料制造业3899.213924.751439.0836.936.7烟草制品业32
14.083174.252379.7474.175.0纺织业15315.5014965.633962.9925.926.5纺织服装
、鞋、帽制造业6159.405910.221833.7129.831.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150.044014.3
81172.8628.329.2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429.032339.57685.5728.229.3家具制造
业1883.091829.16501.0926.627.4造纸及纸制品业5034.924944.481386.4427.528.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149.0415049.662314.2315.31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448.69
20322.205398.7926.426.6医药制造业5018.944718.821808.0936.038.3化学纤维制造业3
205.633144.86604.1718.819.2橡胶制品业2731.852668.34714.9626.226.8塑料制品业
6381.016226.061668.8826.226.8金属制品业8529.478329.362225.9426.126.7通用
设备制造业13734.7613311.853799.2627.628.5专用设备制造业7953.317724.992296.352
8.929.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382.9220137.344933.4124.22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8165.52
17649.464617.9625.426.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077.5833054.437084.302
1.42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539.273497.17967.9427.427.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1
549.3222222.456912.4632.131.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732.09880.88191.7126.221.8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714.82670.38315.1444.147.0说明:1.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2.工业增加值率按
表中数据计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表2 2007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量
与出口额产品名称产品单位出口量平均出口价(美元)出口额(万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玉米万吨492177.9875270.07煤炭
万吨531762.03296540.27原油万吨537433.72328970.19成品油万吨1551589.99149350.7
5棉纱线万吨583312.01920960.16棉机织物万米7216961.28660350.71塑料制品万吨7661889.91
4476631.19鞋万双8174693.02452410.21钢材万吨6265704.44413070.37集装箱万个31328
02.98773080.72录放相机万台1624744.77262410.60电视机万台5103177.29042520.74自动
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万台14513785.21236567210.15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万台4834.173.63557900.2
9摩托车万辆1097348.83826340.31自行车万辆592336.62167820.18汽车和底盘万辆6111194.76
828770.56合计2126891117.47说明:出口额与占出口总额比重根据表中数据和相关统计计算。资料来源:国家商务部《出口
主要商品数量及价格》统计,2008年2月。表3 2007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量与出口量产品名称单位生产量出口量出口量比重纱
万吨2000.0582.9%布亿米660.072.1710.9%彩色电视机万台8433.05103(含黑白电视)小于60.8%原
煤亿吨25.360.532.1%原 油亿吨1.870.052.7发电量亿度32777.200钢 材万吨56894.4626511.
0%汽 车万辆888.761(含汽车底盘)小于6.9%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54857.948348.8%说明:出口量比重根据表中数据
计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表4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率和拉动年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拉动百分点贡献率(%)拉动百分点贡献率(%)拉动百分点200150
.04.150.14.2-0.10.0200243.64.048.84.47.60.7200335.33.563.76.41.00
.1200438.73.955.35.66.00.6200538.24.037.73.924.12.5200639.24.341.
34.619.52.2注:1.三大需求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目, 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贡
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3.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
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责任编辑:王锦红)积极参与和推动自由贸易(中国自由贸易论)国际商务 2012年1
期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变化,这就是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了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
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产业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然而,作为迅速崛起的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
新兴大国,中国与当年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一样,也将成为越来越需要自由贸易、越来越积极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为此,中国要以向前看的
积极姿态,既努力推进WTO谈判进程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又要以双边自由贸易发展为基础,积极参与和推进
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关键词:中国、自由
贸易论、向前看、积极姿态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重要变化1.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变
化,这就是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了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①。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世界贸易投资报告
》(2010年8月)的统计,全世界正在运行的FTA为191个(不包括参加区域内贸易协定后失效的双边FTA),其中区域内FTA为32
个,双边FTA为159个,WTO成员大都参加了1个以上的FTA。在区域内FTA中,除海湾合作委员会(GCC、2003年1月建立)、
独联体统一经济区(2004 年 5 月建立)、南非关税同盟(SACU,2004 年 7 月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
2007年 5 月建立)、太平洋諸国貿易協定(PICTA、2003年11月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 2006年 1 月
建立)、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2006 年 5 月建立)外,其余都是2000年前建立的。相比之下,2001年以后缔
结的双边FTA为80个,超过了2000年前的79个;其中,有49个是2005年以后缔结的。其次,在欧盟缔结的24个双边FTA中,1
999年前缔结的为7个,2000-2005年缔结的为11个,2006年后缔结的为6个。相比之下,在亚太地区缔结的78个双边FTA中
,1999年前缔结的只有6个,2000-2005年缔结的为33个,2006年以后缔结的为39个;东亚国家缔结的44个FTA都是新世
纪以来缔结的,其中,2005年前缔结的为18个,2006年以后缔结的为26个。另外,在跨地区(各大洲之间)缔结的32个双边FTA中
,1999年前缔结的只有2个,2000-2005年缔结的为13个,2006年后缔结的为17个。可见,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是以双边
自由贸易为中心而迅速发展的;其中,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的双边自由贸易以及跨地区的双边自由贸易,都是在新世纪以后特别是2006年以后才
迅速发展起来的。由此,尽管WTO框架下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进展迟缓,区域内自由贸易也没有明显的进展,但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仍然受到了有
力的推动,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以美国为首,尽管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的倾向,却仍
然没有改变这种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基本态势。而且,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一个逆流相比,区域内特别是双边自由贸
易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阶段或过渡形式,乃是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新潮流,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2.东亚自由贸易的新局面新
世纪以来,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各国都对双边自由贸易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缔结的FTA迅速增多。其中,中国已经与东盟、新加坡、泰
国、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缔结了FTA,参加了亚太自由贸易协定,中央政府还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了《紧密经贸关系协
定》(CEP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也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国正在谈判的FTA对象有澳大
利亚、GCC(海湾合作委员会)、冰岛、挪威、瑞士,与韩国的FTA以及中日韩FTA谈判即将开始,正在研究、协商或意向中的对象有印度、
SACU、日本。2010年1-9月,中国通过10个FTA进行的双边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4%②。日本已经与东盟、新加坡、墨西哥、
马来西亚、智利、泰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瑞士、印度签署了EPA(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秘鲁的EPA已达成协议,与韩国
、GCC(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的EPA正在进行谈判,与欧盟、蒙古的谈判即将开始,与美国、加拿大、南非、南美共同市场等的FTA
正在进行协商和研究之中。2009年,日本通过已经生效的EPA所开展的自由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6%,目前在谈的FTA生效后将占到3
0%以上。韩国已经与智利、新加坡、EFTA、东盟、美国、EU、印度签署了FTA,参加了亚太贸易协定;韩国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G
CC、秘鲁、新西兰、泰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的FTA正在进行谈判,与中国以及中日两国的中日韩FTA即将开始谈判;正在研究、协商或意向
中的FTA对象有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南非、南美共同市场。2009年,韩国通过已经生效的FTA所开展的自由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
6%,与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在谈的FTA生效后,还将占到60%以上。双边自由贸易是多边或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发展阶段或过渡形式。因此,在
中日韩三国都与东盟签署了FTA、与东盟各国的FTA也有不同程度进展的情况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时机和条件就日臻成熟了
。从目前情况看,“10+3”框架下的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很可能在2020年前建立和发展起来,“10+6”框架下的东亚共同体
——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EA)也很可能在2020年后建立和发展起来。3.亚太自由贸易的新局面就亚太地区而言,一方面,
APEC各成员通过实施单边行动计划(IAP)和集体行动计划(CAP),一直在履行各自的承诺,实现《茂物宣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APEC大多数成员通过双边或区域内FTA,相互之间大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见表1)。由此,亚太区域内的自由贸易有了很大
的发展。2008年,APEC成员的平均关税为6.6%,实际平均关税为5.4%,与1994年的10.8%和8.2%相比,分别下降4.
2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其中实际关税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的10.4%;同时,APEC成员进口合计的50%已经实现了零关税,比1
996年的35%提高15个百分点③。由此,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了。1994-
2009年,亚太区域内的年均贸易增长率高达21%,与APEC各成员商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长7.1%相比,增速约相当于其3倍。结果,AP
EC各成员相互出口的比率,从1996年的22.6%提高到了2009年的36.5%;相互进口的比率从1996年的21.0%,提高到2
009年的33.0%④。表1 APEC主要成员通过双边或区域内FTA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情况(2011年4月)国家已经建立自由贸易
关系的对象正在谈判的FTA对象正在研究或意向中的FTA对象参加的区域内FTA中国东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文莱、越南、智利、新西兰、秘鲁、香港、台湾省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亚太贸易协定中日韩FTA(即将谈判)日本东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墨西哥、智利韩国、澳大利亚、秘鲁美国、加拿大、中国、蒙古中日韩FTA(即将谈判)、TPP(准备参
加)韩国东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美国、智利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澳大
利亚、韩国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墨西哥亚太贸易协定中日韩FTA(即将谈判)、TPP(准备参加)新加坡中国、日本、韩国、泰国、马来
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美国、智利、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华台北东盟、TPP澳大利亚东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新西兰、美国、智利中国、日本、韩国、秘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TPP新西兰东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澳大利亚、智利、中国美国、秘鲁、马来西亚、韩国TPP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韩国、新加
坡、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东盟、日本、NAFTA、TPP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日本、韩国、中国NAFT
A、TPP(准备参加)墨西哥美国、加拿大、日本、智利韩国NAFTA、TPP(准备参加)智利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俄罗斯TPP秘鲁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智利、美国、加拿大日本
、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文莱、越南TPP俄罗斯越南智利说明:已经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对象(只限于APEC成员)包括通过双边或区
域内FTA所建立的自由贸易关系。资料来源:根据笔者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整理。以区域内自由贸易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为基础,自2004 年
11月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向圣地亚哥会议(第12次峰会)提交《亚太自由贸易区方案的初步评估:为ABAC准备的一份文件
》以来,APEC各成员逐渐消除了分歧,就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和亚太共同体达成了共识。2010年11月,APEC第18次
峰会发表题为《横滨愿景》的首脑会议宣言即《横滨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贸易和投资更为自由化、更为开放的亚太共同体构想。根据《横滨宣言
》,亚太共同体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紧密的、强大的、安全的共同体,使各成员之间的供应链关系更为紧密,商业活动成本更低且能够更迅速、更
便捷地进行,区域内经济增长更均衡、更全面、更可持续、更创新、更安全,各成员能够更好地应对人类安全和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威胁。为建立
亚太共同体,《横滨宣言》继续强调《茂物宣言》确立的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要求各成员要继续采取措施,在推进“10+3”
框架下的EAFTA、“10+6”框架下的CEPEA和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取得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最后缔结综
合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4.TPP的进展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新加坡、新西兰、智
利、文莱4国在2005年7月签署、2006年5月正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TPP被称为“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没有
例外,2017年前全面实现零关税。TPP是小国间的协定,自成立后一直鲜为人知。然而,自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1月14日访日时宣布
美国将加入TPP以来,TPP就名声大振,澳大利亚、秘鲁、越南、马来西亚先后参加了TPP,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泰国、菲律宾等
国以及中国台湾都先后表示了准备参加的态度或意向。2010年3月,TPP在墨尔本举行了第1次谈判,当年6月、10月、12月和2011
年2月、3月,先后在旧金山、文莱、奥克兰、圣地亚哥、新加坡进行了第2~6次谈判,今年 6月、9月和10月还将依次在新加坡、河内、旧
金山、利马进行第6~9次谈判。其中,第6次谈判分20多个工作小组,就产品、服务、投资和政府采购展开了有关协定内容的谈判,并探讨了如
何使TPP成为一个“活协定”(living agreement),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方便新成员最终加入。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
强对谈判的实质进展表示满意,说“这个协定是一个具有雄心和复杂的承诺,谈判取得的进展很让人鼓舞”,并希望各方在今后的谈判中继续努力,
共同达最终协议⑤。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新成员关心的敏感产品在内,各成员虽然还有一些实质性分歧,还需要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但美国不改初
衷,力争在10月举行第9次谈判时达成协议,为11月在夏威夷主办APEC第19次峰会期间敦促其他成员参加TPP做好准备。二、自由贸易
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不是“鞭打快牛”,而是“鞭打慢牛”。在我国产业研究开发能力差,没有核心技术,金融保险
业等主要服务业部门也没有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无疑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1.真正的影响和冲击来自区域
内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在加入WTO的时候,我们曾经反复讨论过入世的冲击,深刻分析了我国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服务业以及农业所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然而现在看来,对我国产业真正的冲击和挑战并不来自WTO,而是来自亚太特别是东亚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WTO多边自由
贸易体制是150多个成员齐步走的体制,贸易自由化进程必须考虑最落后国家的自由贸易能力。正因为如此,WTO现在还没有全球贸易自由化的
时间表。从WTO谈判屡遭挫折、迟迟达不成协议的情况看,全球贸易自由化至少是2030年以后的事情。相比之下,东亚和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
化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则发展迅速。根据前文的分析,东亚和亚太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都很可能在2020年前后实现。就东亚贸易自由化而言,根
据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生效的FTA,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实现贸易
自由化的时间分别是2010年、2012年和2009年,与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分别是2015
年、2017年和2014年。这意味着东亚自由贸易区很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立起来,以东亚自由贸易区为基础,东亚共同体也很可能在20
20年之后建立起来。就亚太自由贸易区而言,APEC各成员实际平均关税已下降为5.4%,进口零关税的比例已超过了50%。因此,以区域
内各国间的双边FTA为基础,在EAFTA、CEPEA特别是TPP逐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FTAAP也很可能在2020年前后建立
起来。2.对出口产业的影响和冲击2010年,我国贸易额已超过日本和德国,是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出口则位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也迅速增大
。然而,我国出口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门没有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上一直是受制于人。就扩大家用电器等出口产品的生产
而言,多年来一直是大量进口日本以及韩国、台湾省的关键零部件和优质原材料。另外,我国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在国家产业保护政策和
“奖出限入”的管理贸易下发展起来的。然而,东亚和亚太地区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却意味着区域内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和管理贸易行将寿
终正寝、难以为继。诚然,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以后,全球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倾向。然而,贸易自由化终归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
流。双边自由贸易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受阻的情况下出人意料地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如不
迅速改变重化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差的现状,在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就不仅会出现贸易赤字大幅度增加的局面,而且也
很难改变在国际分工中被动不利的地位。3.对农业的影响和冲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我国首先选择农林水产品为突破口,率先向东盟开放
了农林水产品市场。另外,已经与我国签署FTA的智利、新西兰和巴基斯坦,即将与我国签署FTA的澳大利亚,即将与我国谈判FTA的印度,
这些国家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他们对农林水产品自由贸易都有非常强烈的要求。然而,我国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更小,农业
生产自然条件差,再加上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种植农业特别是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没有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
事实了。因此,随着FTA对象国的增加,我国农业将越来越面临贸易自由化的强烈冲击,这是我国不得不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重大课题。4.对
服务业的影响和冲击现在,世界各国缔结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大都超过了传统FTA的界限,不仅包括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务贸易
自由化以及与投资自由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东亚地区,日本与东盟和东盟各国以及与韩国、墨西哥等国缔结的FTA或EPA,都包括服
务贸易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在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缔结的FTA中,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虽然还没有成为问题,但在与澳大
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谈判的FTA中,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却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今后,我国如与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谈
判或缔结FTA,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也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发展非常落后。如果说我
国制造业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重化工业的某些部门有动态的比较优势和潜在的国际竞争力的话,那么,我国服
务业的大多数部门,特别是金融业和保险业在短时期内都很难培育起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入世承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开展人民币业务、外国保
险公司进入我国开展保险业务,已经给我国金融业和保险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今后,随着我国参与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由贸易区,发达
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势必迅速增多,其业务范围也势必迅速扩大。届时,我国金融业和保险业等服务业也势必受到更大的影响和
冲击。5.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冲击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差,没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依赖外资企业,受制于人,多年
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直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现在,外资企业以仿造、盗版等指控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的案件迅速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
我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最大课题或首要课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谈判和缔结FTA的过程中,知识产权都是其讨
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各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都不得不承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对此,我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三
、以向前看的积极姿态,努力推进贸易自由化在东亚和亚太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一直面临着加快还是延缓自由贸易的两难选择。在这种
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清醒认识对外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在自由贸易的新形势下发展外经外贸,而且要及时转换观念,调整贸易战略,以向前看的积极
姿态,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和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并以此为基础,推进WTO框架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就当前而言
,我国不仅要努力推进WTO谈判进程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而且要以双边自由贸易为基础,积极参与和推进东
亚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1.新兴国家或未来的发
达国家需要自由贸易在历史上,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后,面对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的世界,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重新瓜分
世界,往往走帝国主义的道路,采取武力征服世界的方式,挑起世界大战。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当年走的都是这条道路。然而,武力并不能征服世界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都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多年间,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下,美国和前苏联继续靠武力争
夺世界霸权。然而,以核竞赛为中心,美苏两国扩大军备竞赛的结果,都使其国民经济走上了军事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结果,前苏联因经济发展失
误而解体,美国也因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而走了下坡路。相比之下,战败的德国和日本丧失了殖民地,不得不制定和平宪法,退出了军备竞赛。
由此,德日两国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很快实现了经济复兴。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迅速跃升为资本主义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上述过程中,德日两国都依靠经济力,征服了昔日依靠武力所不能征服的世界。特别是日本,通过大量出口家用电器、汽车和
半导体等产品,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美市场,显示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日本经济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其独一无二的制造业技术虽然发挥了关键
性的作用,但关贸总协定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特别是自由贸易的发展,却无疑为其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正因为如此,包括日本自己在内,全
世界都认为日本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益国。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积极拥护和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冷战格局结束后,世
界真正迎来了经济战争的时代。在经济战争的时代,占领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争夺世界的主要目标。在占领世界市场的经济战争中,技术革新和技术
进步继续成为世界各国最有力的武器,这乃是没有疑义的。而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发达国家占据绝对的优势,这也是没有疑义的。然而,世
界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就像二次世界大战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后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控制和垄断世界市
场的情况下,以金砖四国崛起为标志,又出现了一批新兴国家或未来的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崛起后,势必要打破世界经济的原有格局,重新分割被老
牌发达国家占领完毕的世界市场。新兴的未来的发达国家要重新分割世界市场,当然也要依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优势。然而,根
据日本的经验,仅仅有日益强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优势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环境。否则,就像美欧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
所体现的那样,哪怕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没有竞争力、已经被淘汰和行将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也不肯轻易地放弃既得利益,也不肯轻易地退
出曾经是他们一统天下的国际市场。由此可见,新兴国家或未来的发达国家要重新分割世界市场,从现有发达国家手中夺来一部分市场份额,就不得
不打起贸易自由化的旗帜,做倡导贸易自由化的新旗手。2.中国发展越来越需要自由贸易从现状看,我国确实尚不具备贸易自由化的充分条件。但
是,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更是全球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大国。2002-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2
5%,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虽骤然减速,贸易总额和出口额都出现了
下降两位数的负增长,但在危机过后的2010年又很快恢复了快速增长;其中,贸易总额增长34.7%,出口额增长31.7%。由此,中国对
外贸易总额的世界排名由1997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3位,其中,出口额的世界排名由1997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7年的
第2位,2010年又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1位。按现在的发展趋势,中国贸易总额在2020年前还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根据世
界经济史的经验,凡是经济迅速崛起、对外贸易发展很快的国家,大都对自由贸易持积极态度。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德国和日本,都
曾是积极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首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标
志,中国重化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与此同时,以近年来对华反倾销迅速增加为标
志,中国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出现了日趋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不仅是中国持续扩大出口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中国打破
贸易保护壁垒、克服贸易摩擦的有力武器。换言之,与当年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一样,中国也将成为越来越需要自由贸易、越来越积极倡导自
由贸易的国家。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自1995年APEC大阪会议以来,我国就开始大幅度地削减关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又与31个国
家和地区签署了12个FTA,正在谈判和准备谈判的FTA有9个。由此,我国关税总水平已由原来的35%以上削减到现在的9%左右,达到了
发展中国家关税水平最低的程度。与此同时,通过自由贸易区开展的自由贸易,也达到了对外贸易总额的1/4。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展之快,超出
了许多人的预料,在世界上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既是中国履行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时间表和兑现入世承诺的实际行动,也是中国努力倡导贸易
自由化的具体表现。而其背后,则体现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对贸易自由化的客观需要。由此可以说,正是因为贸易自由化的迅速进展,才推动
了我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自金融海啸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使国际贸易雪上加霜,世界各国的出口在200
9年普遍出现了大幅度减少的局面。在以WTO谈判受阻为象征的全球自由贸易进展迟缓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无疑是中国和其他对
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因此,面对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中国不仅要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积极推进WTO谈
判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还应该顺应区域内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自由化的水平。3.东亚和亚太贸易
自由化符合中国贸易强国的根本需要对有助于推进区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事情,采取积极支持、积极参与、积极推动的态度,是一个国家倡导贸易
自由化的基本原则和重要表现。中国自2000年11月主动建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就与东亚各国一起,在“10+3”框架下积极推进
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2009年日本政权轮替、鸠山首相主动向中国建议东亚共同体时,中国又加强中日合作和中日韩合作,共同推进了“1
0+6”框架下的东亚共同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是永恒的,不是中国自由贸易的终点,而是中国自由贸易的起点,是中国推进东亚自由贸易
区的过渡和桥梁。实践证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不仅符合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东亚各国的共
同要求,也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我国实现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方面,我国自1994年大阪会议宣布
大幅度削减关税以来,一直承诺2020年实现《茂物宣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不仅如此,中国领导人在参加APEC峰会时,还多次表示
了推进亚太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姿态。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悉尼峰会发言谈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时表示,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努力,继
续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就有关问题包括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远景问题进行研究⑥。2010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横滨峰会发言时说,要继
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表示中国支持加快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深入研究,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通过多种途径循序
渐进加以推进⑦。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横滨愿景》已经正式提出亚太共同体构想,要求各成员在EAFTA、CEPEA和TPP的基础上进
一步努力,最后缔结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TPP谈判已经扩展到9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日、韩等7个成
员已表示了准备参加的态度或意向。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TPP与EAFTA、CEPEA一样,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走向FTA
AP的基本路径。因此,我国应尽早改变观望态度,尽早参加TPP谈判,与亚太各国共同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
占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其中,美国和日本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对象国,亚太贸易自由化对推动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TPP
的4个创始成员国和5个新成员国中,我国已通过双边FTA与新加坡、智利、新西兰、秘鲁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还通过中国-东盟FTA与文莱
、马来西亚、越南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与澳大利亚正在进行FTA谈判,即将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另外,中国即将与韩国开始FTA谈判,与日本
也将通过中日韩FTA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俄罗斯与中国何时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也只是时间问题。在APEC的21个成员
中,尚未考虑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国家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可见,中国已经具备了在亚太地区建立广泛自由贸易关
系的基础,参加TPP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中国对TPP全面贸易自由化还有顾虑,其中最大顾虑,就是怀疑美国的真实意图。中国之所以怀疑美国的真实意图,从历史上看,这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封锁中国、遏制中国的对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从现实情况看,则是美国继续牵制中国、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地位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所以中美两国一直也没有缔结FTA的意向,中美两国间的一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根本解决的。尽管如此,但中美两国都高度重视彼此的关系,已经通过高层互访,建立了战略互信关系。特别是今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成功,双方联合声明不仅重申要致力于建立积极合作、全面发展的中美关系,而且还提出在此基础上建立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美FTA一直没有提上两国外交议事日程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中国,而在于美国。目前,美国已经与韩国和新加坡缔结了FTA,与泰国、马来西亚的FTA正在谈判,与日本的FTA正在研究和协商之中,与东盟的FTA早在2002年10月,就由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美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东盟行动计划”。换言之,中国是东亚地区惟一被美国排斥在FTA对象国之外的国家。另外,日本在东亚国家中也一直不与中国谈判FTA、对中国主动建议的中日FTA一直持冷漠、回避的态度,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了。TPP成员之间大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按TPP的要求,没有自由贸易关系的成员都要进行双边FTA谈判。因此,中国参加TPP就等于打开了中美FTA谈判的大门,在日本参加TPP之后,还将自动打开中日FTA谈判的大门,这对于打破美日两国牵制中国的政策,反对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乃是非常有利的机会。美日是中国的两个最大贸易对象国,中美、中日自由贸易既是中国自由贸易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国自由贸易的最大课题。因此,中国在积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要抓紧研究TPP的有关问题,尽早制定参加TPP谈判的方略,与APEC各成员一起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把它作为改善中美、中日关系、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注释:①刘昌黎:世界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我国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7(4)。②易小准:中国约1/4的对外贸易已实现自由化,中国自贸政策网,2010年12月10日。③[日]APEC横滨首脑会议文件:The Report on APEC’s 2010 Economies’ Progress Towards the Bogor Goals,日本外务省2010年11月14日公布。④同上。⑤张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在新加坡举行,新华网,2011-04-04⑥新华社:胡锦涛出席APEC会议并就多哈回合谈判等专题发言, 2007年9月9日。⑦新华社: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1月14日。(责任编辑:蒋荣兵)1
献花(0)
+1
(本文系刘昌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