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要冲话旧貌 (先秦——1949)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的广汉市,古称雒县,自公元前314年设县,距今已有2338年历史。县城名雒城,始建于 鸭子河与坪桥河之间的五里巷一带;东汉末,移址新建于鸭子河南岸。广汉清代地方志《汉州志》称旧雒城为“废雒城”,人们通常说的雒城是新雒 城,即古县城。一、雄踞川西的政治中心鸭子河畔的雒城,位于广汉地域中心,“蜀省之要区,通京之孔道”,“遥拱神京,近接省会”,古川陕大 道和后来的川陕公路穿城而过,直至1957年公路改从城外经过。雒城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不仅一直是县城,还是更高等级政区的官府驻地。西汉 的广汉郡(辖川西北十三县、道)、东汉的益州(管辖九个郡,疆域含云、贵、川、渝等广大地区)和广汉郡(辖十一县)、晋朝的新都郡、唐至明 代的汉州(辖县不等),都以雒城为政治中心,仅短暂时期移往县外。 此图原载《雅安日报》.北纬网二、饱经磨难的军事重镇正因为地理位置优 越、无可替代,“争蜀者必争广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雒城历经战乱,仅据《汉州志》记载,雒城被攻破就有十几次,其中:东汉末期,“废雒 城”被农民军攻破,损毁严重,益州官府移驻绵竹,后末代益州牧(“牧”是最高官职)刘璋在旧城鸭子河对岸重建雒城。后唐时期,军阀混战,“ 州无城堑,树木为栅”。宋末、明末,战祸最为惨痛:“宋元交锋,汉州屡被兵燹(像野火一样焚毁)”,“厅舍、桥梁、城寨悉毁”;张献忠攻入 广汉,“屠汉州,被害最虐”、“明年复屠”。房湖公园西大门外的石碑雒城不仅遭遇无数次战乱,明清时期还因天灾人祸,城墙、城楼损毁严重, 不得不重建。明代从初期到中期的177年间,就三次重建;清乾隆、咸丰两朝又分别重建。但这个重镇凤凰涅槃,一次次崛起,至今仍可见其踪迹 。三、不断变革的城市布局雒城的规模和街道布局变化较大,明代以前因无史料为据难以确认。明清时期有文字记载,其中乾隆、嘉庆时期有城池图 ;民国中期有街道布局及名称图。雒城周长,明初洪武四年(1371)“围五里”,即2.5公里;140年后的正德六年改建,增至9.1公里 ;清乾隆时期的1771年为4.3公里。民国时期的雒城与清代相同,西门外的乡下有“穿城3里”的说法,但包括西城门外的西康路。从清代到 民国时期的城内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民国后期,除官衙外,城区还有庙宇、祠堂、会馆等74座,以及为数不多的富人宅院等,是楼宇式;其余居民 住房、店铺都是木结构小青瓦平房,临街商铺多为木板拼接的铺板门。主街宽6--7米,巷宽2--4米,主要街道中心多为石板路面。城区房屋 总面积约40万平米。嘉庆时期“八景”之一“房湖夜月”(原载《历代汉州志》)清代官方编制地方志,需要列出本地风景名胜。反映嘉庆时期“ 汉州八景”的是:西湖夜月、东岭朝霞、金雁晴澜、奎楼文笔、泮鲤呈祥、卜台示印、柏拥仙宫、桂香禅院。除东岭朝霞在连山丘区,五处在雒城内 、两处在城边,可见雒城的引人风貌。 清乾隆时期城区图(原载《历代汉州志》)雒城的街道,清代以前没有记载。清乾隆时期,雒城有15条街 ——以县城中心为原点,东南西北有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条大街和小东街、小北街、小南街、万寿街、梓潼街、广驿街、城隍街、永丰街、文 庙街、顺城小街、开元寺后街,城外有“北门外汉阳街”。 清嘉庆时期城区图(原载《历代汉州志》)五十多年后,在嘉庆时期,街道增为24条 ,前述街道中没有了汉阳街,南面增加武庙街,文庙街分为文庙前街、文庙西街;西面新增大十字街、小十字街;北面增加衣襟街、菸市街(原系广 驿街南段)、小十字街、驻防街、麦子市街;城外4条街,北门外顺城小街改称顺城街,西门外有桂花街;“废雒城”区域坪桥河边新增金坪街、黑 塔街。看两张清代雒城素描图,乾隆时期城内有官衙、庙宇、祠堂等17处,嘉庆时期增为33处,没有描绘商铺、民居。到民国前期,县城街道增 加到29条,另有小巷9条;1932年,在西城墙内利用菜地、荒坝新建南京路;上大北街与中大北街分界处往东,新建书院街。此后新建、改建 江西路、沈阳路、班洪路、塘沽路、澳门路(位于“废雒城”核心地带,东西走向,与五里巷平行,通往什邡的省道穿街而过)和坪桥河(古代又称 沉犀河)两岸的河北路、湖北路。民国时期,文庙前街改称大连路,文庙西街改称县府街,驻防街改称槐树街,永丰街改称盐市街,开元寺后街改称 狗屎巷。 1934年广汉城区图(图来自市图书馆微信群)1934年,驻军更改街名,绘制《广汉县街市图》:将四条正街和小北街、青果市、 菸市街、武庙街、县府街、万寿街、梓潼街、花市街、米市街、麦市街、衣襟街、班洪路、里仁巷等均命名为外省市的名称。但此次更名没有得到民 间认可,人们仍习惯旧名。抗战胜利后,大部分恢复原名,仅广驿街改称当铺街、盐市街改为汉口路、狗屎巷改称喜峰路得以沿用。 抗战时期的县 城西门(原载《影子之城》)直至民国时期,城内道路仍然多为土路,遇到雨天泥泞不堪,少数主街铺有石板;街边砌有不规则的条石,街沿狭窄, 凹凸不平;城内没有机动车,黄包车(人拉、两轮)成为唯一代步工具,但非普通民众能享受。四、影响深远的名人故事 房湖公园内诸葛亮劝降张 任的铜塑东汉末期,刘备带兵攻打雒城,守将张任等坚守一年,刘备军师庞统被射死城下,被迫召唤诸葛亮入川。没有诸葛亮坐镇,关羽大意失荆州 ,让孙权巩固了半壁江山,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任战败被擒,宁死不降而被杀,广汉人立庙祭祀。房湖公园内为纪念房琯而建的“琯园”唐代中期 ,贬任汉州刺史的唐代名相房琯,在城外建成西湖,吸引唐宋时期的杜甫、陆游等无数著名诗人畅游歌咏,留下很多引人诗篇,极大提升了广汉的影 响力。 现存广汉图书馆、有戴季陶印章的捐书(董晓玲供稿)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民国考试院院长等重要官职的戴季陶生在雒城,被称为蒋 介石的军师,是确定国民党理论和决策的核心人物,对现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广汉图书馆珍藏有他在抗战期间捐赠的几千册古籍,仅1935年即 赠4000余册。被奉为中国现代诗传承人的覃子豪也生于雒城,抗战胜利后去台湾,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的创作和传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今房 湖公园内建有覃子豪纪念馆。 房湖公园内的覃子豪纪念馆1930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二.五起义”在城内爆发,几千驻军改编为红军,并 宣布成立广汉县苏维埃政府。虽然红军退往绵竹,被围剿而失败,但播下的红色种子仍在生根发芽。1949年底,广汉得到和平解放,就受益于一 群进步人士的积极活动。敲响起义钟声的广汉中学钟楼和铜钟(原载《广汉县志》)五、乏善可陈的民生事业1.文化体育低位运行清末至民国时期 ,茶馆内讲评书、盲眼艺人在街头和茶园、酒店卖唱,节日期间耍龙灯、狮灯、牛灯、舞采莲船、泼铁水花等;赶集或庙会时,由民间剧团演出川剧 等,是城区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1925年,驻军旅长陈离将湖广会馆改建为民乐电影院,广汉开始放电影,但长达10余年都是无声的。193 5年,由驻军资助,在梓潼街文昌宫创建图书馆。1936年,公园内办起民众教育馆,开展文艺、体育及宣传等活动。民国初期,城内出现书店, 至1949年,书店陆续增至7个。从1925年至1949年,城内先后发行民办、官办报刊13种,但时间均较短暂,有的被政府勒令停办。民 国时期,城内有武术活动,有的招徒授艺,有的举办竞技活动。1925年,驻军在城内开辟体育场,设置球类和徒手运动器械(广汉中学的篮球运 动水平较高)。1928年,广汉县国术馆成立,后多次举办比赛。2.教育事业缓慢发展清乾隆时期(1757),位于书院街、原宋代理学家程 颢、程颐曾讲学的书院内设立了讲道书院,成为城内办学的开端。1904年,学院改为“汉州官立高等小学堂”,1910年附设初中班。此后先 后在西街、南街、书院街等处开办3所初级小学。到1946年,城内有三所完全小学(包括初级、高级小学)。 清代的讲道书院(原载《历代汉 州志》)清同治时期兴办义学,城内两所义学分别在书院街龙王庙、梓潼街文昌宫。1945年,在米市街娘娘庙由民间兴办“真惠义学”。190 8年,在城内开办蚕桑学堂,1911年改为官立初等农业学堂(后改称农业学校),1924年改为职业高等小学校,两年后因就业困难、经费不 足而停办。1913年,书院街小学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广汉中学前身),1928年迁至箭道子,先后开办师范班、高中班。1929年,官府在 书院街开元寺创办“育幼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人。1929年,在万寿街兴办女子初级中学,1931年改为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40 年迁往三水场镇,1946年更名县立师范学校。1941年,曾甦元在县府街创办私立力生中学。3.医疗卫生蹒跚而行在那漫长岁月,雒城与乡 村一样缺医少药,医师在药店坐诊或居家应诊。广汉第一所官办医院,是1929年底由驻军倡建,军队管辖,1940年改为县卫生院,始设妇科 。至1949年底,县城内有14家私人诊所。 广汉第一所公立医院光绪时期(1892),广汉霍乱流行,城内死亡千人以上。1937、19 42年流行麻疹,县城死亡七百多人。1947年,县府拟制卫生方案,管制饮食卫生,但病、瘟、霉变食品的售卖仍很常见。4.生活环境差强人 意城区生活用水,沿河居民挑河水,路途远的用井水,全城有水井约300口。西康路有口木轱辘井,幽深不见水面,让人探而生畏。雨水、污水混合排放,街边是砖石掩盖的阴沟,屋后有不规则的低浅阳沟。很长时期,街上没有路灯,仅有极少夜店的蜡烛、油灯照亮。1930年城区开始用电,但街灯不足百盏,且亮度很低,酷似油灯。民国时期,全城只有几处公厕,由警察局雇佣19个清道夫清运;私厕脏、烂的居多。街上背角处堆放垃圾无人清扫,雨季污水横流。城内仅庙宇、祠堂和大户宅院有树木,街上没有行道树。旧时雒城,到处显露落后面貌。 |
|